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学科组教研活动记录

学科组教研活动记录

来源:筏尚旅游网
学科组教研活动记录(一)

时间:2006年3地点:科学发现室 参加人数:王萍、吕素琴、朱彤、吴月15日 飞斐、董玉亲、马玺滢 主持人:吴飞斐 内容:理论学习 活动过程记录: 一、 向组员通报课题《在科学教育中新型师生关系的探索与研究》已立为省级课题,并向大家介绍课题的开展而制定的过程计划。 二、 进行理论学习。《从行为到理念》中的《走向儿童自主探究的科学教育》,针对文章进行研讨。小组成员发言。 王萍:当问题提出来后,不采用教师直接给出答案,甚至设计好实验,让学生去操作,以验证教师给出的结论的方式,而是强调一定要引导学生去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自己提出假说、设计实验、进行说理和辩论,以利于孩子养成相互讨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和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教师不轻易否定孩子的想法,而是鼓励他们进行讨论和尝试。长期坚持这样的教育方法,教师和幼儿之间一定会形成良好的关系。 吴飞斐:从小培养孩子对事物独立的看法,进行有根据、有条理的思考。重视每一个孩子对事物的解释,特别关注孩子们的想法,哪怕是3岁的幼儿,教师也要十分认真地与之交谈,倾听他的发言和他对问题的看法。我认为,“关键是创造提问的环境,让孩子们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利提问。” 马玺潆:从现在开始,珍视和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让孩子们主动地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尊重别人的意见,容忍自己的失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 小组成员互相交换看法,根据本次学习的精神进行实际操作。指定下次的活动为小组成员王萍结合课题为全园开课。 四、 结束科研活动。

学科组教研活动记录(二)

时间:2006年3地点:科学发现室 参加人数:王萍、吕素琴、朱彤、吴月29日 飞斐、董玉亲、马玺滢 主持人:吴飞斐 内容:一教三研活动 活动过程记录: 一、今天早上由课题组教师王萍和吴飞斐向全园开放了科学活动《动物家族聚会》、《食物的旅行》。 二、参加听课的教师在课后都针对活动的设计思路、教学过程进行了探讨。 王萍:我的设计意图;一天,一位家长带来了两只蚕,孩子们都围拢过来,围着蚕饶有兴趣地议论起来。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观察蚕。孩子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我们人都有耳朵,蚕有吗?蚕喜欢吃什么?蚕宝宝是怎样生出来的?我对孩子们说:“这些问题老师也不是很清楚,我们怎样才能找到答案呢?孩子们一致同意饲养这两只蚕,就这样这两只蚕住进了我们大三班的活动室。一个新的主题活动——蚕就这样生成了 效果分析: 课前神秘地告诉:幼儿今天有“客人”来我班,引起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课上幼儿得知这个“客人”是自己再熟悉不过的“蚕”时,更是激动不已,并很快投入到活动中。他们通过亲自动手给蚕喂食物,在探索中了解到蚕喜欢吃什么,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大致了解了蚕的生长过程以及蚕能为人们做些什么,激起了孩子们爱护小动物的情感。由于这节活动是孩子感兴趣的,所以孩子的兴致很高,孩子的很多举动都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说明了孩子具有巨大的潜能,我们教师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此外,通过这节活动,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作为教师一定要心中装有大目标,眼里要有小目标,根据孩子的兴趣随时调整自己的活动计划,这样才能捕捉到良好的教育契机。 吴飞斐:这次科学活动的主要环节是为幼儿认识抽象的人体知识而创设了有趣的教学课件。幼儿可以自由的在电脑上进行操作,对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秘密一步一步的探究。课件采用动画的形式,将科学知识的讲解进行的又诙谐又易懂。教师要用自己对科技探索的兴趣来感染幼儿,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为其创设一个和谐的、具有安全感的心理环境。由于教师的参与,幼儿感到亲切,如果得到教师的关心和尊重,或提出的建议被采纳,就会精力集中,态度更积极地去尝试、去探索。我班的家长也非常配合,所以回去后幼儿又继续上网查阅资料。兴趣非常浓厚。

学科组教研活动记录(三)

时间:2006年4地点:科学发现室 参加人数:王萍、吕素琴、朱彤、吴月12日 飞斐、董玉亲、马玺滢 主持人:吴飞斐 内容:理论学习 活动过程记录: 一、 学习天津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龚平教授的论文《幼儿科技活动的目标、内容及活动方案的设计》。 二、 根据论文的内容,教师展开讨论,交流。 吕素琴:“幼儿科技教育应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这一观点的提出对教师转变观念很有帮助。不要害怕幼儿的答案超出预计的范围。有时教师将教案写好后,幼儿在课堂上,没有按照教师的思路走,教师就非常着急,常会打断幼儿的操作或回答,把孩子强拉回头。学习后,老师要逐步改变自己的观念,积极鼓励孩子的创新意识。 朱彤:在幼儿园的课程中存在仅重视上课,轻视游戏活动的现象。教师应放下架子,淡化权威的角色,与学生共同探究、教学相长。帮助他们战胜学习知识中的种种困难,相信他们、鼓励他们做自己能做的事,支持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老师要为学生服务,成为他们的合作者、支持者、助手。 董玉亲:从爱护玩具和动植物开始,启迪孩子的爱心。 我们对孩子的爱心教育可以从细小的事情做起,让孩子在他熟悉、亲近的环境中开始受到启迪。对于孩子来说,身边那些大大小小的绒毛玩具、布娃娃就好像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他们生活中最亲近、最自然的伙伴。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用和善的态度对待这些玩具伙伴,和它们做朋友。比如,看到孩子把娃娃扔到地上时,你可以这么说:\"哟,你把娃娃摔疼了,快抱起来摸摸它。\"有时还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你说话的声音要轻一点,别把小熊吵醒了。\"\"小狗是你的好朋友,你和它一起玩吧。\"带孩子去大自然,引导他们去亲近周围的一草一木,去关注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生命,看看花儿在什么时候开放,听听鸟儿是怎样鸣叫的,鼓励孩子给花浇水,给动物喂食......由于孩子与动植物有天然的亲近感,这样的爱心教育就更为自然、更为有效,孩子在这样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学会关心爱护别人。 三、 通过本次学习的精神,安排下次开课的进程。 四、 初步定为朱彤和董玉亲老师开课。 五、 结束研讨活动。

学科组教研活动记录(四)

时间:2006年4地点:科学发现室 参加人数:王萍、吕素琴、朱彤、吴月26日 飞斐、董玉亲、马玺滢 主持人:吴飞斐 内容:一教三研活动 活动过程记录: 一、教师研讨上周科学组教师的开课情况。马玺滢《沉浮兄弟》、吕老师的《有用的刷子》。 二、马老师:这次科学活动的主要环节是为幼儿认识抽象的人体知识而创设了有趣的教学课件。幼儿可以自由的在电脑上进行操作,对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秘密一步一步的探究。课件采用动画的形式,将科学知识的讲解进行的又诙谐又易懂。教师要用自己对科技探索的兴趣来感染幼儿,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为其创设一个和谐的、具有安全感的心理环境。由于教师的参与,幼儿感到亲切,如果得到教师的关心和尊重,或提出的建议被采纳,就会精力集中,态度更积极地去尝试、去探索。我班的家长也非常配合,所以回去后幼儿又继续上网查阅资料。兴趣非常浓厚。 吕老师::本次活动贴切生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各种刷子。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摆弄、介绍自己带来的刷子,多方面体验到各种刷子的不同用途以及给生活带来的方便。由于幼儿操作的物品是他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很多幼儿在讨论时的发言较为踊跃。教师微笑着,倾听,用实际的行为鼓励幼儿进行探讨和发挥。 三、课题组教师发言: 吴老师:本次的两次活动都是取材于生活,幼儿经常可以接触到的事物,所以幼儿的兴趣较浓。教师在活动中尊重幼儿,放手让幼儿操作,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很大的帮助。

学科组教研活动记录(五)

时间:2006年5地点:科学发现室 参加人数:王萍、吕素琴、朱彤、吴月24日 飞斐、董玉亲、马玺滢 主持人:吴飞斐 内容:理论学习 活动过程记录: 一、大家互相交换各自搜集的有关“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论文和观点。 二、课题组成员一起学习《浅谈幼儿教育中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的文章。对文中提出的:教师在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角色不是领导、严父、法官、\"上帝\",而应当是导师、朋友、助手和模范的观念进行深入的研讨。 三、认真剖析以下几点观点: 1、爱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灵魂和出发点; 2、注重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3、民主平等既是良好师生关系生成性的基础也是实现的基本途径之一 4、学习每一个学生。 5、小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 四、理论的学习有助于教师正确的观点形成。但是实际的教学有时很难做到。我们还要不断的提醒自己的教育行为。 五、确立下周开课的内容。

学科组教研活动记录(六)

时间:2006年6地点:科学发现室 参加人数:王萍、吕素琴、朱彤、吴月7日 飞斐、董玉亲、马玺滢 主持人:吴飞斐 内容:一教三研活动 活动过程记录: 一、教师探讨课题组成员本周的科学活动《不喝水的蜡》、《会变的影子》。 二、课后教师进行反思: 朱彤:在这节科学活动中,幼儿接触到了一个新的事物现象,就是我们平时生活中的所用到的——蜡。幼儿很感兴趣,也发现了它的特性。同时也学会了折纸。最后在他们的操作下,知道了涂的厚均匀的不会漏水反之就要漏水。幼儿的操作欲望很浓,课结束以后都表示回家以后要继续做这个小实验。通过这节科学活动,我们充分尊重以幼儿为主体,在实验活动中师幼互相合作,幼儿能充分锻炼了动手能力,本节课的探索氛围很浓。 董玉亲: 在平时的生活中,幼儿就对影子的形成有着很强的好奇心,也喜欢用镜子做找影子的游戏,本次活动在以前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了幼儿对影子的兴趣,通过分组实验的方法进行活动,教师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操作空间,充分体验了让幼儿在做中学、让幼儿自主,让幼儿在玩中发现影子是和光源有一定的关系。活动结束后,幼儿对影子的兴趣依然很浓,教师鼓励幼儿继续探索,继续实验,通过其他方式了解影子的秘密。 三、课题组教师各抒己见。 四、“教师进行劳动和创作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高,上课就越轻松。”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教师文化底蕴的深厚直接影响教学过程的设计;直接影响师幼对话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在教学中的“生活质量”。因此,终身学习应成为教师一种新的生活理念与生活方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