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鱼的繁育技术浅析
应文婷
(南昌县水产养殖管理站)
斑马鱼又名蓝条鱼,花条鱼,学名为brachydaniorerio,隶属于鲤科。原产于印度及孟加拉国等。斑马鱼体形娇小,为小型观赏鱼类,成年的斑马鱼体长4~6cm,体呈纺锤形。身体背部橄榄绿色,体侧从头至尾有数条银白色与蓝色相间的条纹,像斑马的斑纹,故名斑马鱼。臀鳍处也有与体色相似的条纹,但颜色比较浅。根据鳍的长短,可分为长鳍斑马鱼及短鳍斑马鱼。色泽鲜艳,现有多个色泽各异的新养殖品种,是饲养最广泛的观赏鱼之一。因其性情温和,易饲养,繁殖能力强,是初学饲养热带鱼的首选品种。现就斑马鱼的繁育技术简介如下:
1 生物学特性
斑马鱼性情温和,好动,几乎终日在水族箱中不停地游动,但不好斗,可与各种不好斗的品种混养。容易饲养,不挑食,活饵及干饲料都喜欢摄食。雄鱼鱼体修长,体偏黄色,臀鳍为棕黄色,腹部较窄,活泼好动;雌鱼体肥胖,体色偏蓝色,臀鳍为淡黄色,腹部膨大,活动摇摇摆摆。性成熟后特别明显。
斑马鱼对水质要求不严,既耐寒又耐热,适应水温为10~35e,适宜生长水温为20~28e,对水质的要求:总硬度6~8dGH,pH6.5~7.5。
2 繁殖技术
斑马鱼为卵生鱼类,4月龄开始性成熟,繁殖力强,不分季节,当水温达22e时即可开始繁殖。
2.1 亲鱼培育
亲鱼要用体长4cm以上,虽然4月龄即可繁殖,但还是以6月龄以上的为好,另外亲鱼要体质健壮、无病、有活力。亲鱼选好后,要为它们创造良好的环境,保持水质清新,投喂营养丰富的饵料,如红虫、水蚯蚓等,搭配适量人工饲料。
2.2 繁殖准备
斑马鱼属于食卵卵生鱼类,亲鱼有吞食鱼卵的习惯,所以要在鱼缸底部铺放一层卵石以防止亲鱼吞食鱼卵。
繁殖时可用大小为40@25@25cm左右的鱼缸,在缸底铺放一层卵石,最好在卵石上再放一层网(网眼大小约为3mm)。放入经过处理干净的水,水温调节为25~28e。
亲鱼可以配对养殖,也可以成群繁殖。2.3 鱼苗繁殖
准备工作做好后,在傍晚,把成熟的亲鱼按雌雄比为2B1的比例放入繁殖缸中,一般于第二天早上,雄鱼开始追逐雌鱼,经过激烈的追逐后即可产卵受精,一对亲鱼可分数次产卵
#37#江西水产科技 2008年第2期排精。受精卵为沉性卵,产出后即沉入石缝中,产卵后雌鱼的腹部由膨胀变回正常,此时可将亲鱼捞出另养。雌鱼初次产卵量为100粒左右,以后数量逐次增多,最多时可达一千多粒。雌鱼第一次产卵后10~15d即可第二次产卵。
受精卵很小,直径约1mm,无色透明,而未受精的卵在数小时后变为乳白色,应用吸管将其吸出。同时使用微量的亚甲基蓝溶解在水中,用于防止水霉,提高孵化率。
受精卵经过约2~3d就会孵化出仔鱼,仔鱼身体细小,刚孵出的仔鱼会附在鱼缸壁上,靠自身的卵黄囊营养生存,无须投喂饵料,约经过2~3d,仔鱼开始游动,这时仔鱼的卵黄囊已被完全吸收,仔鱼就开口摄食了,必须开始投喂饵料。
3 培育技术
由于刚开口的仔鱼很小,只能投喂草履虫,如果没有草履虫,也可用熟蛋黄经过250目的网布搓洗后投喂,但要控制好投喂量以免败坏水质,经过约一个星期,就可以投喂轮虫,也可用熟蛋黄经过150~200目的网布搓洗后投喂,再过约一个星期,可以投喂枝角类,或用小颗粒的饲料进行投喂,以后就可按成鱼进行投喂了。一般每天投喂两次,每次以15min吃完料为宜,仔鱼吃饱后可看到鼓起的黄色的小肚子。
随着饵料的不断投入,时间长了,饲养缸内的水质就会逐步转坏,需要进行第一次换
水。此时仔鱼还小,换水时出水口必须用网布包住(网布网眼大小以仔鱼不逃出为宜),加入的水必须是经过处理好的水,且水温相差不能超过1e,换水量在10%~20%左右,以后每5~7d换水1次,换水量根据水质情况可进行调整。
由于残饵及仔鱼的粪便不会完全溶于水,每次换水也不能将其清除,时间长了就会大量沉积于底部造成底部缺氧发臭,且产生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使仔鱼中毒。因此,待仔鱼活动能力增强后,就要开始吸污(即清除底部污物)。可用一条较细的水管(以残饵及粪便能通过即可,太大容易把仔鱼吸出)以虹吸的方法将污物吸出,此时要小心操作避免把仔鱼吸出。
仔鱼在刚出生到约30d的时间内,由于发育尚未完全,一般不要脱水捞苗,约30d后,鱼腹部已不再透明,各鳍发育基本完全,俗称/封肚0,这时起可进行脱水捕捞。
仔鱼的饲养密度,40@25@25cm左右的鱼缸,可放养500条仔鱼,但随着仔鱼逐渐长大要适时更换大缸进行饲养。在换大缸的同时应把大小不同的仔鱼分开饲养,否则体大的鱼抢食,会导致大小差异越来越大。
仔鱼封肚后,其外部形态已基本定型,此时即可按照各自的喜好进行筛选。
如果喜欢长鳍的即可将鳍较短的淘汰。筛选一般要分数次进行,直到鱼的外形稳定为止。
#3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