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吃食动作描写作文
【篇一:小动物吃相描写】
四年级第四单元作习作
《我最喜欢的小动物吃相描写》教案
执教:王俊娟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课文,知道作者是抓住小动物吃相的特点,把动物描写写很有情趣、有特点。
2. 以《白鹅》为例,能应用拟人、反语、比喻等描写方法,把小动物吃的过程写具体。
教学重点:通过复习课文,把握写作方法,能按要求完成习作。 教学难点: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吃相,写详、写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同学们是不是见过很多动物?你能看图片说说这些小动物的特点吗?如( )的小乌龟
请同学们先回想,我们学过的课文《白鹅》,是怎样来写的?
1. 抓住了特点“高傲”
2. 从哪些方面体现出高傲的特点。(板书)叫声、步态、吃相,。
3.打开课文默读第五、六、七自然段,作者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应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总结板书
4.出示习作要求:抓住小动物吃相的特点,把动物描写写很有情趣、有特点。能应用拟人、反语、比喻等描写方法,把小动物吃的过程写具体。
二、 确定描写对象,写在练习本上,汇报交流。体现选材新颖。
三、积累词语,汇报你收集到得描写小动物吃食时动作的词语和发出声音的词语.
四、出示词语,小组内互相练习说说你观察到的小动物是怎样吃食的最好能应用以上词语。推举一名表达最好的同学汇报。
五、会说才能动笔,请同学们根据习作要求,结合以上同学所说的内容来写一个小动物吃相的片段。开始。
六、汇报交流。评价修改。
七、佳作引路。出示课件
八、总结本单元的习作
【篇二:作文片段训练之动作描写】
作文片段训练之动作描写
一、什么是动作描写呢?
动作描写,就是对人物行为、动作的描写。就是通过描写人物做什么和怎样做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凸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思想的、品格的、性格的、心理的以及习惯的。
二、抓住典型性的动作,进行描写,就能使人物,像放电影一样,出现在读者的面前,而且读者能从他的一举一动中体会出人物做事时的思想感情。
2.“嘭”,又是一声枪响,瞬间,运动员们像离弦的箭飞射出去,眨眼间他已经抬起腿跨过第一个栏,接着跨过第二个,第三个??他很快就把其他人远远地甩落在后面了。其他的运动员再怎样努力,也不可能超过领先好几米的他。他知道冠军已经属于他了,接近终点线的时候,他飞起来——向前冲刺??胜利了!霎时间全场华人起立欢呼,兴奋不已。
三、了解动作描写的内容:
头颈、眼耳、嘴巴、手肩、腰身、脚腿等动作都可以作为笔下的描写材料。这些描写可以使描写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个性特征更加鲜明。
例如:
(听着老师的表扬)她红彤彤的脸上,露出羞涩的笑容,一双手不停地抚弄着衣角,头低
得简直快要埋进衣领里了??——《我的同桌》
四、动作描写的作用
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1、例如:妈妈从挎包里拿了一瓶桔汁,拧开盖,倒进茶杯里,又拿起暖壶往杯里兑了些开水,用勺子搅了搅,然后舀起满满的一大勺,慢慢地放到嘴边吹了吹,又把一滴桔汁水滴到手背上,试了试凉热,接着,把勺送到我嘴边,我喝着这酸中带甜的水,感到一股暖流注入了我的心田。 ——《我的妈妈》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我的老师》
五、如何进行进行动作描写?动作描写的方法是什么?
方法一:把人物的动作细致入微地描摹出来
例如:《放学回家》
a.放学了,他把书包往肩上一撂,蹦跳着回家去。
b.放学了,他把书本练习簿什么的一古脑儿往书包里一塞,书包扣带只扣了一个,就把书包往肩上一撂。蹦跳着,还哼着小调。到了校门口,他左右一望,正是车流空隙,就一窜过了马路。他拐过一条小街,这才慢慢走着,因前面就是他的家。
牛刀小试:试加入适当的动作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
甲:苹果甜吗?
乙:甜的很,不甜不要钱!
甲:真的?
乙:真的。
甲:那来两斤不甜的!
方法二:选用准确的动词描写
例如:《雪地捕鸟》
a.那天,他在雪地里罩住了一只小鸟。
b.他扫开一大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方法三:选择那些最能揭示人物性格、心理的动作进行描写
六、怎样才能做到具体准确呢?
方法四:适当加入肖像、神态的描写
例如:试加入适当的动作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
充实后: 我仔细打量着我的同桌,1.60米的个头,不胖也不瘦,剪的是“板寸”头;往下看,两道黑眉下一双大眼睛,(眼睛一眨一眨地,眼神中透出聪颖,还有些许的顽皮)鼻直口阔,脸色略微有些发黑;上身穿一件黄色短衫,下身穿一条白色运动裤,脚穿一双球鞋;他左手拎着书包,右手拎着一个网兜,里面是一个篮球。(他终于被我看的不好意思了,不自然地冲我笑笑,低下头去看地面了,右脚尖在地上轻轻的擦着。)
例如: 我很紧张,心想:老师,我求您了,可千万别点我的名呀!我看着老师,惟恐从他的嘴里说出我的名字。
充实后: 我(坐在座位上)很紧张,(两只手紧紧地握着钢笔),心想:老师,我求您了,可千万别点我的名字呀!(我觉得手心里在出汗,连心跳的声音似乎也听的见。)我(用祈求的目光)看着老师,惟恐从他的嘴里说出我的名字。
七、总结
动作描写在文章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真实可感,个性特征更加鲜明。一个或一处成功的动作描写往往胜过千言万语的表白。 作业:以《一节特别的 课》为题作文
要求:
1、字数450字以上。
2、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3、准确的运用动词表现人物的心理,情感以达到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篇三:动作描写片段】
同样是吃西瓜,动词使用的不同,带来了什么不同的效果。
“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小妹妹抓起一块西瓜就往嘴里塞,吮着、嚼着、咽着,两腮鼓得像两个乒乓球,鼻子和下巴都沾满了瓜汁。
这里战士们的动作写出了一种自豪感,而小妹妹却被表现成了个“小馋猫”。
二、人物动作描写五种方法
1、 写好人物的连续动作。
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行动,往往是前后连贯的。写好人物的连续动作,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用连续动作写董存瑞炸暗堡:“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 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出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通过对董存瑞一连串动作的描写,董存瑞为革命英勇献身的英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2、间隔地写好连续动作。
对人物的连续动作,有的文章不是连贯地写出来,而是间隔地写,例如:《今天我喂鸡》一课所写的扫地、打开鸡窝门、和鸡食、喂鸡,本来是一连串的动作,但没有连续地写下来,而是间隔地写:“我拿起笤帚扫地”这一节写了扫地,插入了心理活动;“我打开鸡窝的门”这节,写了放鸡,插入了鸡争先恐后往外挤和挤出后找食的情景;“我拿食槽去和食”一节,写为鸡和食,插入了当时鸡的表现和“我”的语言;“我把食槽放下”插入了鸡吃食的情景。这样间隔地写连续动作,使文章更生动有趣。
3、 要写好动作的细节。
写人物动作时,要善于把一个动作过程分解成一系列的个别动作,写好动作的“细节”。如果丢掉细节,就使文章显得不具体。下面两节都是写修理三角板,一个注意了细节,一个没有注意细节,你看哪个好呢?
“我来到教室,从讲台下面找到裂开的三角板,平放在讲台上,把裂开的地方对好,再用小木片蘸点乳胶,仔细地涂在三角板的裂隙里,使劲用双手挤紧,又用小刀轻轻地把挤出的乳胶刮掉,在接缝处压上一块砖,过了一会,拿开砖,三角板就完好如初了。”
“我来到教室里,把裂开的三角板对好,涂上乳胶,就把它粘好了。”
4、 要写好“怎样做”。
写人物动作,不仅要写好“做什么”,还要写好“怎样做”写“怎么做”就是在动作前面加上一些恰当的修饰语和限制语。就拿“走”这个动作来说吧,可以用“慢慢地朝前走”、“大步溜星地朝前走”、“迈着矫健的步伐走过”、“懒洋洋地在江边走”、“漫无目的地走在乡间小路上”??不同的走法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如果没有“走”前的修饰语,读者就不知道
怎么走法。
5、 要精选动词,把动词得准确。
动词运用得好,人物的动作才能写得准确。例如:《忆铁人》一课中的一段:“一下车,铁人就闯进门,四下找,发现娃已经洗了脸,坐在凳子上,抱着球玩呢。他一把举起小娃,看着看着,紧紧地搂在胸前。”作者精选了“闯”、“找”、“搂”等动词,准确地写出了铁人因错怪了那位阿姨而产生的懊悔心情。也表现了铁人知错就改,严格要求自己的高贵品质。
要想让描写更加具体,人物更加生动,李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些小技巧。
妙招一:动词+修饰语的方法
这种方法很简单,就是我们在描写人物的动作的时候,首先要准确运用动词,这是基
础。然后在这个动词前或后加上表示“方向”“程度”“轻重”“快慢”“数量”的词语。 如:方向+动词——他高高地举起了手;我向右侧了侧身。
轻重+动词——老师轻轻地摸了摸学生的头;他的脚重重地踢在了墙上。
快慢+动词——厨师手里的菜刀飞快地舞动着;他一下子就跳了起来。
程度+动词——爸爸狠狠地打了小明一巴掌。
动词+数量——他向前跑了几步。
以上这些类的词语可以单独用,也可以结合在一起用。
妙招二——动作拆分法。
运用这种动作拆分的方法,“敲门”这个简单的动作可以分解为如下几个小动作:①走到门前②停下③举起(右)手④弯曲手指⑤敲门。准确地描述出这几个连续小练笔:课间,你在玩跳绳。听到上课铃声之后,你的连续动作怎样写。
“铃铃铃??”上课的铃声响了,我们停止了跳绳。小红说:“记住,我跳了102下,你跳了99下,咱们再下课接着玩。”
我一边缠绳子,一边往教室跑,绳子不听话,缠着的那一头掉了下来,拍拍地打着我的鞋跟,绳子越来越长,我一不小心,踩到了绳子,差点摔了个跟头。我赶紧提起绳子,使劲往兜里揣。我喘着粗气,站到排里,用手摸摸绳子,心里对它说:“小东西,还敢和我捣蛋,好好听我的话,再下课让我多跳几下,胜过小红!”
上课了,那条绳子安静地躺在我的兜里,我也认真地学习了。
动作,组成流畅的句子,就能具体地写出人物“敲门”的经过了。
妙招三——准确运用词语
这里的“准确”,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体现人物特点,二是结合具体情境。
第一点,在描写人物动作的时候,要充分结合人物的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等,要表现出人物的特点。
例如:一个家境富裕的孩子,他是把一块钱拿在手里。而一个贫穷的孩子,他会把一块钱攥在手里。再如:一个腼腆的人,笑的时候是“抿着嘴,嘴角微微翘起”的微笑,而一个爽朗的人笑得时候是“咧开嘴巴,露出牙齿”的开怀大笑。
第二点,人在不同情景、环境中,行动的特点更是不同的,更需要注意准确用词。比方说,你在饭后散步时的“走”和上学要迟到时的“走”是一样的吗?肯定是不一样的。你在平时喝水时,可能是“拿起杯子,把杯子凑到嘴边,一仰脖,喝一口。”而当你渴极了或者是时间紧急的时候,你会怎样喝水呢?肯定是“一把抓过杯子,凑到嘴边,一仰脖,‘咕咚’灌下一大口”,你看,同样是你这个人,同样是喝水,因为情境不同,表现出来的动作不同,所选用的动词肯定也是不一样的。
根据下面的总述句写一段话,并用上“先”、“然后”、“最后”四个词。《我和陈明一起修课桌》
班级有几个桌椅坏了,我约陈明星期日一起到学校修理。陈明高兴地说:“我也正想和你说这件事呢,好吧,星期日我一定去。”我和陈明来到教室,先把坏桌椅挑出来,把好桌椅挪到一边去,把坏桌椅放在中间,查看坏在什么地方。然后,该钉的钉,该补的补,教室里响起叮当的锤子声。我和陈明累得汗流满面,汗水却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我们一边说着,笑着,一边热热闹闹地干着。只听陈明一声尖叫:“哎呀呀,”原来他的手被锤子砸了一下??最后,我们把修好的桌椅摆好,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