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余华后期作品中的感人因素

余华后期作品中的感人因素

来源:筏尚旅游网
余华后期作品中的感人因素 。蔡霞 摘要:本文通过对余华后期的作品 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三部作品的解读,从震颤人心的主题、 真实丰满的形象、质朴细腻的语言以及温暖人心的真情细节这四个方面来分析他后期作品中的感人因素。正是因 为这四个方面的因素,使得余华后期作品中的平凡小人物拥有了感动人心的巨大力量。 关键词:现代文学余华后期作品感人因素 余华后期的创作向写实主义转变,关注底层人物的生 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叫喊,也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 活,用“如阳光般明净温暖的叙述语调”讲述“有条不紊 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 的线性故事”和“秩序井然的时空流动”以及“明析单纯 苦难,无聊和平庸。”E2]而这种“活着”不仅仅是活着,既 的人物心理”,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出一种淡泊而又坚 有艰难无奈之下生命沉痛的挣扎,也有对美好的向往和对 毅的力量,展现出“人对个体生命意义的关怀”,让读者 逝去年华的回望,展示出小人物在面对无边苦难的生命悲 从社会冷漠中感受到几分人世的温情,体味生命的真谛。 剧和生存困境中不屈的生命毅力与活着意念下的生命张力 下面笔者将从主题、形象、语言、细节真情来分析余华后 和韧性。 期作品中打动人心的地方。 一虽然他后期的作品“致力于描摹心灵对幸福的企盼, 以及现实对实现幸福的可能性的消解……” 但贯穿在 、小说主题撼动人心 余华的小说关注苦难中的生命。只是在关注生命悲剧 无边苦难中的还有脉脉地温情,于苦难的承受和挣扎中展 和生存困境的同时,其苦难也是充满温情的、坚韧的,充 现出人性的光辉。 《兄弟》中在宋凡平遭遇批斗牢狱之灾 满着一种积极昂扬的生命力量和人性光辉。 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他作为一个父亲和丈夫的伟大而温 苦难是余华在作品中反复渲染的主题之一。余华后期 暖的形象,以及他面对苦难所保持的积极乐观、昂扬的精 的作品用他细腻的笔触“窥探小人物在苦难中的生命承受 神状态和优秀品质。 《许三观卖血记》中在许三观与生存 能力,及其处于极度苦难状态下的生命张力,挖掘出其处 困境的抗争中,我们也看到了他所表现出的勇气、希望和 于苦难状态下的生存策略”[ 。他后期的作品中所有的小 牺牲等优秀的品质和精神。还有《活着》中家珍的贤淑勤 人物都分别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等历 俭,风霞的善良懂事,苦根的乖巧可爱。夏中义也把这些 史巨变。这种反复、恒久地出现的苦难,必然导致死亡也 小人物的命运概括为“温情地受难”,注意到了余华在作 以重复的形式不断印证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和生存困境对生 品中对于个体生命意义的关怀[ 。这些朴素真挚的情感和纯 命的持久威胁,如《活着》中反复出现了福贵的爹、娘、 净美好的品质和人性之光,感人至深,这也许正是人活着 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孙子等的相继死亡。面对这些 的价值和意义。 反复出现而又牢牢掌控小人物命运的苦难和时代大动荡, 他们毫无反抗能力,除了死亡就只能选择对苦难无边地忍 二、.小说人物形象感人至深 余华后期作品中的人物是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他 受,只能在历史的洪流之中淹没、随波逐流。“活着”成 们与那个时代的老百姓一样,说着同样的话,想着同样的 为小人物生命意义的唯一追求。余华对于“活着”的解释 事,因而他们在作品中的形象显得具体生动,可亲可感。 是这样的:“‘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 这些小人物在现实具体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和形至 三 Hc 《 象,面对不同的生存困境和生命悲剧,他们各自承担着自 人性冷漠深深的伤感悲哀和同情,如果不能透过这些粗野 己角色所代表的责任,并展现出一些积极的、昂扬的、坚 的语言去发现小说深层次的意味,那么就很难理解小说的 韧的生命品质。 主题,也很难被小说感动。 “父亲”形象,是余华后期作品中最鲜明的,也是 余华后期作品中运用了很多幽默滑稽的语言,而他 最感人至深的一类人物形象。在余华的后期作品里, “父 这种幽默又不是纯粹地为了搞笑,而是一种笑中含泪的讲 亲”这一形象都是高大的、坚韧的。宋凡平这一“父亲” 述。如《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最后一次卖血遭拒时, 的形象在《兄弟》中是一个充满魔力和温暖的人,即使是 许三观表现出来极具动人的恐惧和悲伤。他哭着说: “我 在自己正遭受着身体的痛苦之时,他也能为了不吓到李光 老了,我的血没人要了,只有油漆匠会要……”C8]在长期的 头和宋钢两个孩子而开玩笑,瞬间让他们快乐起来、幸福 生活贫困的窘境下,许三观已经形成了卖血可以维持生活 起来。许三观这一“父亲”形象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是 的生存机制,而突然宣布他不能再卖血了,他对于生存困 一个充满勇气和牺牲的人,在生活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为了 境的忧虑就被无限地放大了,导致他深深的恐惧和悲伤。 一家人更好地生活,采用一次次卖血的方式来维持一家基 小说用他幽默的语言描写了卖血遭拒的滑稽事件,让人在 本温饱。无论是宋凡平在苦难面前的乐观抗争,还是许三 笑着的同时不免为生命无常和生存艰难而发出深深哀情。 观在面对命运时的坚韧牺牲,都是因着“父亲”这一角色 这也是为什么他的作品有让人笑中含泪的力量。 所衍生出的责任感、使命感,他们存在的所有意义就在于 余华后期作品中语言的另一大特色,就是他用平淡冷 让自己的亲人活下去,活得更好一点。他们不仅是生活的 静的语言讲述,在平淡的叙述底层中彰显生命的坚韧张力 强者,更是自己子女的庇护者。在余华后期的作品中,子 和生命悲剧的深切悲哀。如《活着》中总是先用一个陈述 女的安危和幸福是“父亲”生活的唯一意义和最大寄托, 句预先说出事件的结果,如“这样的日子过了一年后,我 “父亲”这一高大温暖的形象因此而感人至深。 娘病了”“谁料到我一走风霞就出事了”“这样的日子过 女性形象的隐秘存在和真实性,使他的作品的意蕴 到苦根四岁那年,二喜死了”等等。语言质朴平静,以第 更加丰富。余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大多都是以悲剧的下场 一人称近乎冷淡的讲述,福贵亲自一个个地送走了自己的 结束,无论是《活着》里的家珍、风霞, 《许三观卖血 所有亲人,最后只有和老黄牛相伴。小说《活着》平淡质 记》里的许玉兰,还是《兄弟》里的李兰,她们大都忍辱 朴的讲述却透出人性深处的悲哀和孤独,同时又展现了生 负重、勤劳善良,但她们最终都是命运悲苦,下场凄惨。 命的坚韧力量。 《兄弟》中的女性形象——李兰,作为余华后期作品中的 总之,余华后期作品中以平淡冷静的叙述态度,演出 典型女性形象,是“全书中一个最有人性张力和人性深 了一场充满幽默荒诞和生命悲剧的黑色悲喜剧,让人在欢 度,艺术上最具文学性的形象”E5]。即使我们在她身上看 声笑语之中发出深深的悲哀之情,只有透过他平淡质朴的 到一个从屈辱忍受到昂首挺胸、坚强反抗的女性形象,但 语言才能体味到他的作品的真实主题并为之而感动。 她最终还是以悲剧的命运结尾。正如林华瑜所说,余华小 四、细节中透露出的真情 说里的女性“如同一群暗夜里的蹈冰者,在黑漆漆的冰面 余华后期的作品中处处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真情,包 上她们以不同的姿态御歌前行,无论是涉险而过,还是沦 括亲情、爱情等等,有感动,也有心酸。情感的真实最能 落沉陷,那吱呀吱呀的脚步声听起来都是如此令人感到心 打动人,因为他在细节的刻画中展现出的真情能够在感情 悸、疼痛”[6],她们都是苦难的承受者,她们善良勤劳,但 上引起读者的共鸣。 难逃悲剧的命运。 亲情是亘古不变的主题,余华后期作品中对于亲情的 三、小说语言直击心扉 细节刻画是非常出色的。《活着》中凤霞回家后,福贵在 无论是小说的语言,还是小说中人物的语言,都显得 送风霞“回去”的路上,虽然生活艰苦他还是因为亲情的 直白露骨、幽默诙谐,并且在平淡冷静的叙述中彰显着一 不舍而选择留下凤霞。其中一个细节描写非常感人,福贵 种不可抗拒的生命力量,直击心灵的最深处。 对家珍说“就是全家都饿死,也不送风霞回去”,家珍听 余华也表露他更关心的是人的欲望,“欲望比性格更 后“轻轻地笑了,笑着笑着眼泪掉了出来”_9]。一句简单 能代表一个人的存在价值”。小说中的语言对话采用了民 的承诺和最真实的情感表现展现了亲情的伟大。同样地, 间最通俗最直白的乡土乡话,他致力于“将人类心理深层 《兄弟》中反复出现了宋凡平对于宋钢和李光头的谆谆之 中那些原始成份裸呈出来,并用他那缜密的艺术感觉加以 爱,也有李光头和宋钢相依为命的日子,以及后来两兄弟 描述、辨析与确认”_7],以刻骨直白的语言展示了人类最原 分离后的再次相聚、互诉思念的细节描写,透露出两兄弟 始的欲望。以余华的《兄弟》为例,小说中对于李光头小 肝胆相照的兄弟深情。亲情以它恒久的伟大力量持久地直 小年纪就有了性欲作了大量的描写,以及小说用直白粗野 击人类心灵情感最脆弱的一面,形成永恒持久的感染力。 的语言展现了刘镇形形色色人物的各色形态,这种深藏在 爱情作为丰富小说意蕴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在余华 荒唐的废话和粗野的语言之下的是作者对于人生浮沉以及 后期的作品中发挥着它独特的感人魅力。 《兄弟》中对于 试论黄佩华小说《百年老人》中的民俗叙事 。胡月馨 摘 要:黄佩华作为一个关注t3身民族命运的作家,在其中篇小说 百年老人》中深刻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存现 状和精神生活 本文从民俗学角度分析了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色,展现其极具特点的民族性特征。 关键词:黄佩华百年老人农宝田 民俗叙事 黄佩华,笔名老原,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人。其小 中,作者集中讲述了两件事:一是农宝田和他的两位妻子 说创作多以红水河为背景,极具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属 之间的故事:二是农宝田去往滇东南路一L遇到苗匪并成功 于“桂西北作家群”之一。《百年老人》是黄佩华于1998 脱险的故事。将这两个故事串联起来的,是一个与桂西北 年发表于《民族文学》的一部中篇小说,作品时间跨度只 封闭落后的农村社会格格不入的北京小伙高昌建。他的到 有三天,从腊月二十七-N--十九。故事内容却经由农宝田 来勾起了农宝田对过去的回忆,并由此产生了向人讲述他 的讲述和回忆.跨越了这个百岁老人的一生。在这篇小说 一生的契机。作者笔力凝重,整个故事都展现在一种沉 宋凡平为接李兰在火车站、李兰回到车站时小心翼 后期作品的感人因素分析”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 翼地捧起沾有她爱人血迹的泥土以及李兰在面对“地主的 1 2DXSXM011。) 老婆”的称号时昂首挺胸的细节描写; 《许三观卖血记》 中许三观的妻子许玉兰在“”中被批斗时,没人愿意 注释: 1】廖倩: 《于苦难中求生存》,广西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去送饭,许三观也亲自去给许玉兰送饭,并偷偷将给她做 [ 的红烧肉藏在米饭下面。这些细节平凡而真实,细微而温 2010年,第5期。9]余华: Ⅸ活着》,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 暖,正是这样平淡质朴的爱情支撑着在苦难中苦苦挣扎的 [2】【小人物,也感动着万千的读者。 [3】【7]谢有顺:《绝望审判与家园中心的冥想——再论<呼喊与雨> 当然,余华后期的作品中还有很多细节中讲述了其它 中的生存进向》,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第2期。 真挚的情感,例如时代动荡和生存困境给小人物带来的无 [4】夏中义,富华: Ⅸ苦难中的温情与温情地受难》,南方文坛,  力感,以及挣扎于苦难之中的生命韧性和张力等等,在这 2001年,第4期。里就不…一阐述了。 [5]王达敏: 《余华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总之,余华后期的作品在演绎苦难和生命的主题时, [6】林华瑜: 《暗夜里的蹈冰者——余华小说的女性形象解读》,  主要为“寻找温情世界、挞伐无情世界和赞美温情世 中国文学研究(当代文学研究版),2001年,第4期。界”…],在反复渲染的无边苦难和生命悲剧中,我们仍 余华:it+t-三观卖血记》,北京:作家出版社,201 2年版。 能从这些质朴无华、平淡幽默的文字中感受到脉脉的温 【10】潘慧莉: 《温情在苦难中失却与回归》,丽水学院学报,2002  情,这温情就像是一米人性的阳光,给无边黑暗中的人们 年,第4期.带来一点希望、力量和勇气,这也就是它始终感动人心、 直击人类心灵最深处的持久力量。 参考文献: 【1】余华.兄弟[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本丈为四川民族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余华 (蔡霞四川康定四川民族学院6260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