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行
[摘要]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提到“儿童好游戏是天然的倾向”。指南中也提到教师应珍视游戏的独特价值,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满足幼儿的需要。那么如何让幼儿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下主动探索,通过自己的方式参与学习的过程,从而自主生成有价值的真游戏呢?教师在游戏中又该扮演什么角色,给予有效的支持呢?
[关键词] 自主、生成、真需要、活环境、真游戏 一、察觉幼儿当下的“真需要”。
需要的本意是应该、必须,或者是对事物的欲望。在游戏中,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幼儿真实的游戏兴趣、鼓励性的支持及个体需求。
1.
关注幼儿的兴趣点,有效引发幼儿的学习。
我们应细心观察游戏情景,及时关注幼儿的兴趣点,预估游戏行为的意向,扩展游戏行为,引导幼儿逐渐将无意识的探究行为,变为有意识的探索活动。如:在晨间户外游戏时,由于潇雅踩到翘起的木板差点摔倒、雅洁被翘起的木板砸到哭了而引起幼儿探讨解决的办法。有的说:“可以拿东西压住木板两边”、有的说:“用轮胎压在木板中”、该有的说:“趴在木板上就不会翘了” ……幼儿陆续尝试问题的同时,还用木板并排围起了一面所谓的“防御墙”,游戏兴趣逐渐指向了“作战游戏”。于是,我追随他们的脚步,间接提问“如何搭建更牢固的作战防御墙”,引发了进一步的探究。
2.捕捉幼儿的“需要”时机,进一步推动游戏的发展。
用心去捕捉游戏中细微变化,用情去感受他们内心需要,如经验的需要、材料的需要、玩伴的需要等,通过提问、建议、鼓励等语言或是动作等手段,适机引导,推动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进一步学习。在搭建“防御墙”游戏的两个星期后,幼儿的游戏情节一直停留在打枪射击,战壕区逐渐冷清,此时“作战经验”对他们来说是很需要的,于是我们欣赏了游击战短片,初步了解一些作战任务,如:画工事图、建暗堡、搭防御墙、暗道、设计打枪口等,激发了更多幼儿产生进一步作战游戏的兴趣。战壕区里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军帽有限,常常有幼儿被拒之门外。于是给于自备军帽、自制军帽策略支持后,军队阵容逐渐庞大了。另外在游戏装备上,支持幼儿寻找各种替代物,如:竹筐盾牌、平底锅盾牌、纸球炸弹等,当这些需要被一一满足了以后,幼儿的游戏热情越来越高。有幼儿提出搭建及作战时间太久了,要限时才能分出胜负,于是,我们“IPAD计时器”的提供则有效推动进一步游戏。
1.
关注个体需求,在师幼、幼幼互动中发展幼儿社会性。
在游戏中幼儿遇到挫折、矛盾在所难免,我们应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根据已有水平解决问题,鼓励寻求协作,从而促进社会性的发展。如:作品被破坏、不按设计图搭建、争当队长等问题陆续出现,我引导幼儿及时去关注他人需求,经过探讨后一致建议用投票选举队长,在选择与被选择中,幼儿逐渐学会了自我推荐,让大家欣赏到自己的优点。在队长的带领下,团队凝聚力不断增强,分工明确,如:谁负责搬材料,谁负责搭建,谁负责防守等,双方作战愈演愈烈,趣味十足。
关注幼儿当下的兴趣,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后,在“需要”时机尽可能的给予支持,他们不仅在操作中解决问题,总结出经验,还会生成你意想不到的游戏情节。
二、创设幼儿自主的“活环境”。
生活中的物质、心理环境都会引起幼儿探究的兴趣。因此,我们需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把主动权交给幼儿,引导幼儿利用周围环境,根据需要不断调整、实施自己的设想和计划。
1.
首先融合“区域”、“公共”环境,满足幼儿探索的需求。
为了满足幼儿丰富游戏材料的需要,引导其充分利用班级区域、公共区域进行创作,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如:野战区里的材料较单一,加上晨间游戏时间的局限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幼儿的需求。于是,鼓励幼儿从美术室寻找纸筒、纸杯到班级区域制作大炮、传声筒,充分利用区域自主时间,制作军帽、迷彩披风、手枪等丰富武装设备。另外,幼儿也将前期种植角的收罗材料经验迁移到野战游戏来,从杂物间找来各种纸箱,到涂鸦区进行伪装。
1.
创设“问题墙”动态环境,帮助幼儿及时解决问题。
创设“游戏中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墙面,鼓励幼儿将当下的游戏问题记录下来,及时与同伴探讨、分享解决的办法。随着游戏的状况的变化,问题墙内容不断调整、增加,如:每一个阶段的游戏都有不同的问题出现,而我们运用问题墙,让幼儿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从而提高幼儿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而问题集合制作成的游戏手册,也可以给更多的同伴指引。
1.
营造宽松、自主的环境,追随幼儿的游戏新主张。
教师的言行亦是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我们应创造一个让幼儿爱想、敢说、乐做的自主环境,支持他们的新主张。如第三周大多数幼儿都想在空军队,没有敌军怎么开战呢?他们却从小班的角色区里拿来了纸葫芦、纸杯、纸盒等当假人插在壕沟对面的沙池里,然后拿起沙包、纸球不停的攻击假人,看到沙池一片狼藉的景象,我在想需不需要制止呢?当下也找不到答案,猜想是不是有点厌
倦两军对抗游戏呢?需找一个新的模式也有可能。第二天,幼儿把外套脱下,垂挂到了迷彩网上迷惑敌人,以“造假人”的新作战策略从侧边偷袭。没想到昨天的假人大战却成就了今天假人诱敌战的经验铺垫。可见只要营造宽松的环境,再多一些信任与等待,换来的是更多的无限可能。
三、解读幼儿主张的“真游戏”。
每次游戏结束后,班组成员经常探讨自己的观察与发现;班组教研时,从回顾本周游戏情况到解决思路,如:幼儿游戏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而制定下次、下周、下阶段重点解决的问题;撰写幼儿游戏日志、个案分析、游戏案例等观察、分析、推进游戏,时刻追随幼儿的脚步,解读他们的行为,支持他们创造性地发展。
“当你倾听孩子的心声,你就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孩子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一百个孩子就是一百张白纸”,怎样让幼儿的游戏世界更丰富多彩,五彩斑斓,我认为,作为幼儿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幼儿,然后顺应和尊重幼儿的创造潜能,让幼儿成为真正的游戏主人。
参考文献
[1]王厥轩 幼儿园探索型主题活动案例100例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3.8 [2]李季湄 回到基本元素去——走进新《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