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作者:张毅
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1年第09期
摘要: 地理学科是中学阶段必修的基础学科。地理教学在提高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教师最重要的职责之一,文章从地理学科教学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应该贯穿与我们的日常教学之中。
关键词: 地理教学;素质教育;审美能力;思想品德;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1)09-0178-02
1.地理教学与脑功能的开发
科学研究表明,人体左右脑的功能并没有优劣之分,两者总是在有机的互补和配合下,共同完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通过那些具体的形象思维概括出事物的内在规律的。地理教学在开发脑功能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因为地理学科教材中配有大量精心制作的模型、图表、符号等。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借助于这些鲜活的内容、形式多样的图表,加强形象思维的活动,开发左右脑的潜能,促进左右脑功能的协调发展。 2.地理教学与智能的发展
观察是获得感性知识的重要手段。地理课进行的各种观察活动尤其是经常采用的野外直接观察,是发展观察能力的重要方式,它不仅能开阔视野,培养兴趣,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想象力是智能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地理事物的形成和发展往往要历经漫长的时间、跨越巨大的空间,诸如水分的循环、地球的演化等,这正为学生想象力的施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为了培养学生的再创造性与创造性想象力,教师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同理智结合起来,使想象沿着科学的轨道前进;其次是要借助于必要的感性材料,创设想象情境,促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做到“思接千载”、“通视万里”,去探索地理事物的真谛。历来的科学发明和技术革新,无一不是想象的结晶。康德的星云假说,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哈勃的宇宙膨胀说等学说的创立,都是充分运用丰富的想象力结出的科学硕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思维能力是智能的核心。由于地理科学所研究的对象错综复杂,地域极为广阔,因此,综合联系就成为地理思维的基本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掌握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基本规律,经常运用各种直观手段,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地理事实材料,并运用各种地理逻辑方法,去分析地理事物的个别属性,综合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有计划的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就能使学生逐渐养成多方位、多角度观察与思考问题的品质,从而弥补青少年思想与行为容易偏激的缺欠。
3.地理教学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美,能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纯净与高尚。地理教育,就是要按照美的要求,培养出一个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更好的感受美与鉴赏美是地理美育的第一步。实际上,良好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美的教育过程:师生共同揭示出的一条条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能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环境和谐统一的韵律美:野外考察,能使学生直接欣赏到原野、山岳、森林、江河、海洋等自然景观的静态美和色彩美;深入城市和农村,亲眼目睹劳动人民创造的工厂、农田和城镇等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能使学生受到社会美的感染……有了美的真实体验,就具备了鉴赏美的能力,就能分辨美与丑、是与非和真与假。
创造美是地理美育的最终目的。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表达美,如爱护校园、美化校园等: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列举经济建设当中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创造美,如何去创造,气势雄伟的三峡水利工程,纵贯千里的京九铁路等,都是劳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所创造的美。如此长期坚持下去,就能逐步培养起学生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情,树立起创造美的雄心壮志。 4.地理教学与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地理科学作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地理教学中、通过认识祖国各地的地理环境,了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认清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如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人口压力过大,资源相对稀少,环境污染严重等。总之,通过全面、客观地了解祖国的国情,去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决心为祖国献身的崇高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人口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意识等相对思想与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是地理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出发点。知国--爱国--报国,是地理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途径。
5.在地理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
目前我国的环境状况面临许多严峻问题。环境的恶化已危及国计民生,如不改变,必将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加强环境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途径。环境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又是主渠道之一,而中学地理教材中的环境专章及其渗透教育是一重要环节,在教育和培养新世纪环保主人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环境教育在环境优化中起着重要的、关键的作用,地球环境状况直接关系到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通过环境教育解决环境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增强国民素质、国民的主人公精神,责任感和热情,改变人们对环境的态度和观念,培养他们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地理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国情和国策教育;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要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教科书按教学大纲要求,以地理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作为线索,确定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通过利用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发展生产。从学生的年龄特征看,中学生正处于增长知识、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在青少年时代接受过的环保教育和参加过的环保活动,对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必须首先要努力学习,提高环境意识,以其较高的业务素质,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环境教育的使命,为保护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环境尽职尽责。
中学地理教学在新的世纪,新的历史时期正在发挥着特有的功能为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贡献着力量,应得到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和支持,广大的地理教师和地理工作者,要抓住机遇,不断充实和发展地理教育的功能,明确地理教育改革的方向和任务,共同奏响素质教育这一当今地理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