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文本细读与教学方法
《荷塘月色》是中国散文史上的一篇不可多得名篇佳作,被许多文学家奉为经典,也是高中语文课本里极具代表性和学习性的文章。朱自清先生笔下流淌出来的荷塘月色之美景,令人心驰神往,同时作者寄情于美景之中的淡淡的愁思,也使读者产生出无限的回味。朱自清先生酿出的《荷塘月色》这一杯美酒,融合了作者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汇入了作者无限复杂的情感感受,醇厚甘甜,越品越香,令人欲罢不能。
文章开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奠定了全文的基调——淡淡的哀愁。这“颇不宁静”,正是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和苦闷心情的写照。因此,他才“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这说明作者夜游荷塘,目的是使“颇不宁静”的心情宁静下来。而置身于“无边的荷香月色”,他也的确感到了某种超脱:“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也正是在这淡淡的喜悦之中,那弥望的荷塘,那田田的叶子,那袅娜的花朵,那缕缕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脉脉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雾,那淡淡的云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与影和谐的旋律……都让他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安宁。然而,这安宁的确只是暂时的,因为,作者心灵深处的惆怅是难以排遣的,所以,当耳边传来“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时,他便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一直到“这到底令我惦着江南了”,一直到“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便从梦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闷的现实。
这篇散文是典型的寓情于景的散文作品。文章通篇读下来,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怀郁结于其中,使读者也不免发出一声叹息,那么是什么使读者这样郁郁寡欢呢?在这里简要介绍一下文章的背景:文章写于1927 年7 月,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年代。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大屠杀, 白色恐怖空前残酷, 中国处在革命的低潮, 前途一时渺茫。善良、正直的朱自清先生对当时的黑暗社会极为不满, 而知识分子的懦弱本性决定着他又不可能挺身而出,站在时代的前列; 他欲埋头于古典文学中求得解脱, 幻想着超脱现实, 可似
乎又有一种责任感, 良心时时促使他抬起头来, 关注国家, 情系民生。因此, 他常常感到欲做不能,欲罢不忍, 苦闷、惆怅、矛盾、彷徨, 然而又无可奈何。
文章全篇没有提到一个“愁”字,但却从荷塘的美景中衬托出愁、从蛙蝉的鸣叫中对比出愁、从淡淡的月色中映照出愁。表面上作者是在写美景,实际上却是在表达自己内心的起伏。所以在学习这篇文章时,不仅仅要品味作者高超的散文写作手法,更要让学生自己来读出作者“颇不宁静”的情感。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弊端,有很多文章所透漏出的思想感情不是学生自己学习品位的来的,而是老师直接告诉答案了事,长此以往学生对文章的品鉴能力将会逐步丧失,甚至失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后果堪忧。
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让学生自主的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解读呢?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文章中在描写荷塘美景时引用了《采莲赋》这一首诗,可是在以前的语文课本中,《采莲赋》曾经是被删掉的,教师可以从《采莲赋》该不该删作为切入点,来使学生一步步走进文章的中心。有的学生会说这一段应该删,是因为与文章中心不符合,既然开头说内心颇不宁静,说明作者的内心苦闷,与这一段欢乐的气氛不相符。有的学生会说不该删,因为作者对荷花的描写,对月色的描写都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愉悦,和《采莲赋》这一段感情相同。同学们的想法都是有道理的,这里需要老师及时的引导,读出作者情感的起伏,让同学们在文章中找答案,最终得出文章的中心基调,同时体会出《采莲赋》不应该删,这一段热闹的描写是为了反衬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失望。以《采莲赋》该不该删作为切入点,让学生们讨论并且细读文章,独立的读出文章的中心情感,既不显得突兀,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值得一读再读,文章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学生在学习中既陶冶了情操,品味了优美的语言,也被朱自清先生忧国忧民的情感所感动,是不可多得佳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