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流量表快速编制方法
2016-03-14 13:54:45来源:中国会计报作者:王洪吉【 大 中 小 】添加收藏
现金流量表是企业年度财务主要报表之一。部分中小型企业会计人员不能独立编制现金流量表,或编表费时费力,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不易计算,稍具规模的企业,使用软件记账,在编制“记账凭证”的过程中,能自动生成“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指标。而中小型企业会计,用手工记账却很难做到这点。二是现金流量表主表即使编成了,要与附表保持平衡关系也很难做到。
简易、快捷地编制现金流量表可分3步走。
第一步:编制表格
用“逆向编制法”首先求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其次用“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投资活动产生的流量净额”求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附表中从净利润-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至经营性应收项目减少(或增加)的金额,求出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或减少)行中。
第二步:测试正确与否
经营性应付项目减少金额+《资产负债表》流动负债合计的“年初数”金额=《资产负债表》流动负债合计的“年末数”金额。
注意三方面情况: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当固定资产发生清理状况时,一定涉及固定资产原值减少、固定资产折旧额减少、固定资产变卖收入增加、处置固定资产损失(或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发生等项目。
贷款及贷款利息的填报———《现行会计制度》核算利息是在“财务费用”科目中核算的。因此,在填入“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时,同时也必须填入补充资料中的“财务费用”内。
负债合计中,要剔除短期借款、预提费用科目的金额数。
第三步:填写“经营活动产生的现流”
填写“现金流入合计”。按照填报要求,应包括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入净额的。中小型企业一般只有现金及一个银行存款账户,并且大额现金均存入银行。为此,只要将银行存款账户借方累计发生额+少量的“坐支现金”就可以作为“现金流入合计”填入表中了。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流量的计算公式: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流量=《损益表》商品销售收入本年累计数-(应收账款期末数-应收账款期初数)+(预收账款期末数-期初数)。
收到税费返还,指由税务机关根据优惠政策退还给企业的各项税款,如出口退税等(代扣个人所得税手续费返还不包括在内)。
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的计算公式: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现金流入小计-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流量-收到税费返还。
现金流出小计的计算公式:现金流入小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的计算公式: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损益表》销售成本+(预付账款期末数-期初数)-(应付账款期末数-期初数)+(存货科目期末数-期初数)。
支付给职工以及支付的现金,按“应付职工薪酬”账户借方累计发生额填入。
支付的各项税费,按“应付税金”、“其他应交款”两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填入。
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的计算公式:现金流出合计-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支付给职工以及支付的现金-支付的各项税费。
编制《现金流量表》除了反映企业当期现金流量外,还对会计核算的规范化起到检查作用。例如,上缴上年度所得税不通过“本年利润”账户,应直接计入“未分配利润”账户等。
最经典的现金流量表编制方法和计算公式
2016-02-05 08:43:55来源:中国会计社区作者:【 大 中 小 】添加收藏
现金流量表的出现,主要是要反映出资产负债表中各个项目对现金流量的影响,并根据其用途划分为经营、投资及融资三个活动分类。会计人员如何编制现金流量表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史上最齐全的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和计算公式,希望对大家的工作有
所帮助。
一、确定主表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收入×(1+17%)+利润表中其他业务收入+(应收票据期初余额-应收票据期末余额)+(应收账款期初余额-应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初余额)-计提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期末余额
2、收到的税费返还
=(应收补贴款期初余额-应收补贴款期末余额)+补贴收入+所得税本期贷方发生额累计数
3.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营业外收入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业务收入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应收款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应付款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公式一)
具体操作中,由于是根据两大主表和部分明细账簿编制现金流量表,数据很难精确,该项目留到最后倒挤填列,计算公式是:
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公式二)
=补充资料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2)-(4+5+6+7) }
公式二倒挤产生的数据,与公式一计算的结果悬殊不会太大。
4.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成本+(存货期末余额-存货期初余额)〕×(1+17%)+其他业务支出(剔除税金)+(应付票据期初余额-应付票据期末余额)+(应付账款期初余额-应付账款期末余额)+(预付账款期末余额-预付账款期初余额)
5.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应付工资”科目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应付福利费”科目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管理费用中“养老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成本及制造费用明细表中的“劳动保护费”
6.支付的各项税费
=“应交税金”各明细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其他应交款”各明细账户借方数+“管理费用”中“税金”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其他业务支出”中有关税金项目
即:实际缴纳的各种税金和附加税,不包括进项税。
7.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营业外支出(剔除固定资产处置损失)+管理费用(剔除工资、福利费、劳动保险
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折旧、坏账准备或坏账损失、列入的各项税金等)+营业费用、成本及制造费用(剔除工资、福利费、劳动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其他应收款本期借方发生额+其他应付
二、确定主表的“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
=(短期投资期初数-短期投资期末数)+(长期股权投资期初数-长期股权投资期末数)+(长期债权投资期初数-长期债权投资期末数)
该公式中,如期初数小于期末数,则在投资所支付的现金项目中核算。
2.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
=利润表投资收益-(应收利息期末数-应收利息期初数)-(应收股利期末数-应收股利期初数)
3.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
=“固定资产清理”的贷方余额+(无形资产期末数-无形资产期初数)+(其他长期资产期末数-其他长期资产期初数)
4.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如收回融资租赁设备本金等。
5.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
=(在建工程期末数-在建工程期初数)(剔除利息)+(固定资产期末数-固定资产期初数)+(无形资产期末数-无形资产期初数)+(其他长期资产期末数-其他长期资产期初数)
上述公式中,如期末数小于期初数,则在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项目中核算。
6.投资所支付的现金
=(短期投资期末数-短期投资期初数)+(长期股权投资期末数-长期股权投资期初数)(剔除投资收益或损失)+(长期债权投资期末数-长期债权投资期初数)(剔除投资收益或损失)
该公式中,如期末数小于期初数,则在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项目中核算。
7.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如投资未按期到位罚款。
三、确定主表的“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吸收投资所收到的现金
=(实收资本或股本期末数-实收资本或股本期初数)+(应付债券期末数-应付债
券期初数)
2.借款收到的现金
=(短期借款期末数-短期借款期初数)+(长期借款期末数-长期借款期初数)
3.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如投资人未按期缴纳股权的罚款现金收入等。
4.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
=(短期借款期初数-短期借款期末数)+(长期借款期初数-长期借款期末数)(剔除利息)+(应付债券期初数-应付债券期末数)(剔除利息)
5.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
=应付股利借方发生额+利息支出+长期借款利息+在建工程利息+应付债券利息-预提费用中“计提利息”贷方余额-票据贴现利息支出
6.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如发生筹资费用所支付的现金、融资租赁所支付的现金、减少注册资本所支付的现金(收购本公司股票,退还联营单位的联营投资等)、企业以分期付款方式购建固定资产,除首期付款支付的现金以外的其他各期所支付的现金等。
四、确定补充资料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
现金的期末余额=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期末余额;
现金的期初余额=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期初余额;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现金的期末余额-现金的期初余额。
一般企业很少有现金等价物,故该公式未考虑此因素,如有则应相应填列。
五、确定补充资料中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净利润
该项目根据利润表净利润数填列。
2、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
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本期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发生额累计数
注:直接核销的坏账损失,不计入。
3、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制造费用中折旧+管理费用中折旧
或:=累计折旧期末数-累计折旧期初数
注:未考虑因固定资产对外投资而减少的折旧。
4、无形资产摊销
=无形资产(期初数-期末数)
或=无形资产贷方发生额累计数
注:未考虑因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减少。
5、长期待摊费用摊销
=长期待摊费用(期初数-期末数)
或=长期待摊费用贷方发生额累计数
6、待摊费用的减少(减:增加)
=待摊费用期初数-待摊费用期末数
7、预提费用增加(减:减少)
=预提费用期末数-预提费用期初数
8、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减:收益)
根据固定资产清理及营业外支出(或收入)明细账分析填列。
9、固定资产报废损失
根据固定资产清理及营业外支出明细账分析填列。
10、财务费用
=利息支出-应收票据的贴现利息
11、投资损失(减:收益)
=投资收益(借方余额正号填列,贷方余额负号填列)
12、递延税款贷项(减:借项)
=递延税款(期末数-期初数)
13、存货的减少(减:增加)
=存货(期初数-期末数)
注:未考虑存货对外投资的减少。
14、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
=应收账款(期初数-期末数)+应收票据(期初数-期末数)+预付账款(期初数-期末数)+其他应收款(期初数-期末数)+待摊费用(期初数-期末数)-坏账准备期末余额
15、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
=应付账款(期末数-期初数)+预收账款(期末数-期初数)+应付票据(期末数-期初数)+应付工资(期末数-期初数)+应付福利费(期末数-期初数)+应交税金(期末数-期初数)+其他应交款(期末数-期初数)
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常遇到哪些问题?
2016-01-18 06:44:21来源:中国会计网作者:【 大 中 小 】添加收藏
现金流量表是财务报表的三个基本报告之一,所表达的是在一固定期间(通常是每月或每季)内,一家机构的现金(包含银行存款)的增减变动情形,现金流量表的出现,主要是要反映出资产负债表中各个项目对现金流量的影响,并根据其用途划分为经营、投资及融资三个活动分类。现金流量表可用于分析一家机构在短期内有没有足够现金去应付开销。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公报规范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编制现金流量表时普遍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
(一)编制基础的确定
根据财务报表列报准则及其应用指南的规定,作为企业会计政策之一的现金流量表编制基础,应该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现金流量表准则也规定,现金流量表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基础编制,包括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其中现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分别与“库存现金”科目、“银行存款”科目、“其他货币资金”科目核算内容基本一致。
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其中,“期限短”一般是指从购买日起3个月内到期。
以下项目一般不能作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1.不能随时用于支付的银行存款不属于现金,如不能随时支取的定期存款等。
2.受到限制的其他货币资金不属于现金,如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和借款保证金。
3.银行承兑汇票。上市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协调小组工作小组会议纪要(2007年第2期)指出,对于公司在经济业务中收到或对外作为货款支付的银行承兑汇票,公司不应将其作为现金流量计入现金流量表。
(二)编制基础的变更
根据现金流量表准则及其指南的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现金及现金等价
物的范围,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果发生变更,应当按照会计政策变更处理。
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编制现金流量表时,列报现金流量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法,二是间接法。下面谈到的直接法特指现金流量表,间接法特指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
(一)直接法的前提—企业会计核算相当规范
在直接法下,一般是以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为起点,调节与经营活动有关的项目,然后计算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即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各项目逐一分析并编制调整分录,从而编制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各项目,可以根据前述相关账户的分析结果(即调整分录的结果)填列,即分析填列法。
上述分析填列法,是基于企业会计核算相当规范、没有影响现金流量的特殊情形这个前提。如果某企业会计核算相当规范,也没有什么影响现金流量的特殊情形,那么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就直接根据“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收账款”、“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账户的记录分析填列。
如果不具备这个前提,那么企业应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作相应调整,考虑影响现金流量的情形,按分析填列法编制现金流量表。下面仅对影响现金流量的情形作一简要提示。
(二)部分相关项目的编制
1.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在编制本项目时,应考虑企业是否存在债务重组、互相提供商品及采用银行承兑汇票方式结算等影响现金流量的特殊情形。如果存在,那么在分析填列时应将这些情形引起的增减变动额扣除。
2.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在编制本项目时,应考虑企业是否存在价值较大的计入“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科目的现金。如果存在,那么在分析填列时应计入本项目。
3.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在编制本项目时,应考虑企业是否存在支付给在建工程人员的工资、支付离退休人员工资等情形。如果存在,那么在分析填列时分别计入“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和“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4.支付的各项税费
在编制本项目时,应考虑企业是否存在本期退回的增值税、所得税、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等情形。如果存在本期退回的增值税、所得税,那么在分析填列时应计入“收到的税费返还”.如果存在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等,那么在分析填列时应计入“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等相关项目。
5.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
在编制本项目时,应考虑是否存在为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而发生的借款利息资本化部分,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所支付的租赁费,以及分期销售分期付款时支
付的利息。如果存在,那么在分析填列时均计入本项目。即在编制本项目时,无须考虑不同用途的借款,也无须考虑利息的开支渠道,支付的现金利息均计入本项目。
三、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编制
(一)间接法的思路
现金流量表准则及指南规定,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信息。也就是将权责发生制原则确定的净利润调整为现金流量,并剔除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对现金流量的影响。这些调节项目主要包括经营性非现金费用、非经营活动损益和不涉及损益的其他经营活动等三类。
(二)部分相关项目的编制
1.经营性非现金费用
经营性非现金费用,包括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折旧、油气资产折耗、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和长期待摊费用摊销等,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
资产减值准备包括在利润表中,属于利润的减除项目,但没有发生现金流出。所以,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需要加回。
固定资产折旧、油气资产折耗、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和长期待摊费用摊销等,计入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中的部分,作为期间费用在计算净利润时从中扣除,但没有发生现金流出,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需要予以加回。计入制造费
用中的已经变现的部分,在计算净利润时通过销售成本予以扣除,但没有发生现金流出,也需要予以加回。计入制造费用中的没有变现的部分,既不涉及现金收支,也不影响企业当期净利润,由于实务中无法分清(也没有必要分清)计入存货和销售成本的金额而难以确定其对利润产生的影响,因此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需要予以加回。
如,假定某企业期初无存货。本年计提折旧费20万元,其中管理费用10万元,销售费用8万元,制造费用2万元;本期完工产品成本30万元,期末在产品成本5万元,主营业务成本20万元。
现金流量补充资料可如下填写:
固定资产折旧等20万元(其中包括变现的部分,也包括没有变现的部分)
存货减少15万元(30-20+5=15)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变动,直接影响计入所得税费用的金额,其变动并没有发生现金流出,但在计算净利润时已经扣除或加回,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应当加回或扣除。
2.非经营活动损益
非经营活动损益,包括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固定资产报废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损失、财务费用等项目。其中,财务费用中非经营活动部分,不属于经营活动产生的损益,所以,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需要予以剔除。其他项目,均属于投资活动产生的损益,不属于经营活动产生的损益,所以,
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也需要予以剔除。
3.不涉及损益的其他经营活动
不涉及损益的其他经营活动,包括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存货的减少、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
经营性应收项目,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长期应收款和其他应收款中与经营活动有关的部分,以及应收的增值税销项税额等。经营性应收项目期末余额与期初余额若存在差额,则说明本期收回的现金与利润表中所确认的销售收入(或销售成本)存在差异,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需要进行调整。
经营性应付项目,包括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长期应付款、其他应付款中与经营活动有关的部分,以及应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等。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预收账款等经营性应付项目期末余额与期初余额若存在差额,则说明本期支付现金与购入的存货、利润表中所确认的销售成本(销售收入)存在差异,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需要进行相应调整。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长期应付款、其他应付款中与经营活动有关的部分等经营性应付项目期末余额与期初余额存在差额,则说明本期支付的工资、税费、利息及其他现金与计入利润中的工资、税费、利息及其他费用存在差异,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需要进行相应调整。
手工快速编制现金流量表实操篇
2015-11-30 07:12:22来源:财务第一教室作者:【 大 中 小 】添加收藏
本文之所以称为实操篇,其实是本人多年以前实际操作的经验之谈。如果现在已经使用了财务软件做账或者想学习现金流量表理论知识的,请不要接着往下看,因为我的实操可能不符合相关理论,有偷懒的嫌疑。
手工做账的情况下编制现金流量表,如果按照一些教科书或专家的所说的会计分录分析法、丁字账户法等编制,将是一件工作量很大的工程。本人喜欢偷懒,所以从开始接触现金流量表的时候就没有去学这些办法。
要想编制现金流量表,首先要熟悉现金流量表的结构。如果连报表结构都不清楚,就不要想怎么编制报表了。
现金流量表在我的心目中主要由四大块构成:经营性现金流量、投资性现金流量、筹资性现金流量和附表。其余的部分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摆设,因为要么没有相关业务发生,要么就太简单而不值一提。
这四大块在编制的时候按照怎样的顺序编制呢?有人可能会想当然以为以报表结构顺序编制,那就大错特错了!——应该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编制。
第一步: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变动情况”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变动情况”就是报表的最后部分,这里面的数据可以直接从资产负债表或总账取得,是非常简单而快速的。
通过这一步会非常快速的得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这个结果就可以直接填到主表的“五、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中,因为二者是相等的。
第二步,统计出整个公司的“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的总额,并与“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进行核对。
①对报表期间的“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等涉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总账会计科目借方、贷方发生额分别进行累计,如果平时手工帐总账已经按照期间进行了累计的可以直接使用。
统计出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借方发生额与贷方发生额,二者相减应该等于“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如果不等的话,可能统计出错应重新统计。
②由于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会计科目之间本身也可能发生此增彼减的情况,比如存现、取现等,那么按照①统计的“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必然会存在重复的部分,因此必须想办法进行剔除重复的部分。
因此,此步骤就需要统计报表期间发生的比如存现、取现等此增彼减的情况,然后分别从流入与流出中分别减去相同的数字。
第三步,填制“投资现金流量”与“筹资现金流量”
对于一般的中小企业,在一个年度内发生的“投资”与“筹资”的业务相对于经营性活动是比较少的,对照报表的栏目,随便翻翻账本就可以搞定。
通过对“投资现金流量”与“筹资现金流量”相关栏目的填制,很容易得到“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然后用“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减去这两个数字,就可以得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通过对“投资现金流量”与“筹资现金流量”相关栏目的填制,很容易得到“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和“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然后用上面第二步得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借方发生额减去这两个数字,就可以得到“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小计”。同样方法,可以得到“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小计”。
第四步,填制“经营活动现金流入”
报表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共有三个明细栏目,实际上也等于只有两个栏目,因为“收到的税费返还”对于一般企业来说,要么没有要么就屈指可数的那么几笔。因此,该部分重点是“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的填制,可以使用如下的公式。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利润表的“收入”*(1+增值税税率)+“应收账款”的减少额+“预收账款”的增加额说明:如果企业销售适用多种税率,请分别计算;如果是交营业税则不用乘以税率。
声明一点,此公式计算出的结果不是绝对准确,因为利润表的“收入”可能包含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不涉及现金的情况,如有的话需要调整。
三个栏目,搞定两个栏目,剩下的金额自然就是第三个栏目“其他”的金额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其他”栏目出现的是负数,那么肯定是前面两个栏目的金额计算有误。
第五步,填制“经营活动现金流出”
“经营活动现金流出”明细栏目有4个。
①“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一般中小企业此栏目业务发生对应的是原材
料采购、水电费耗用、广告费支出等,各自可以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因此,该栏目可以使用如下公式计算: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存货的借方发生额+水电费借方发生额+广告费借方发生额等+增值税进项税额借方发生额-“应付账款”的净增加额+“预付账款”的净增加额②“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可以使用如下公式计算: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应付职工薪酬-工资”借方发生额+“应付职工薪酬-福利费”借方发生额+“应付职工薪酬-社保费用”借方发生额+“应付职工薪酬-住房公积金”借方发生额+“应付职工薪酬-工会经费”等借方发生额如果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没有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先预提发生在减少的核算,而是直接通过费用科目在实际发生时直接予以当期费用化,则上述科目应换成对应的费用科目。
如果上述涉及职工的费用中有非货币性福利的,则应从上述结果中进行扣除。
③“支付的各项税费”可以使用如下公式计算:
支付的各项税费=“应交税费”借方发生额-增值税进项税额借方发生额④“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用“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小计”减去上述3个步骤的数据就可以得到。
第六步,填制“补充资料”
在填制该部分之前,我们首先要看看该部分的开头与结尾部分。该部分开头是“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开宗明义,讲的很清楚该部分是做什么的;结尾部分是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将“净利润”调整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我们知道,我们一般的会计核算遵循的是权责发生制,净利润与现金流量之间存在必然的差异;同时,企业的“净利润”是企业综合性经营的结果,不但包括经营性利润,也还包括投资、筹资活动对当期损益的影响。因此,从“净利润”调整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就是呀剔除权责发生制以及投资、筹资对利润的影响。
对于该部分的大多数栏目,只要严格按照栏目明细说明从账本中找出或计算出金额就可以直接填列。只有“财务费用”需要进行特别分析才能填列,不能想当然的把会计账簿上的“财务费用”直接搬上去。此处的财务费用可以用如下公式计算:
财务费用=计入“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财务费用+计入“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财务费用+“应付利息”净增加额+“未确认融资费用”贷方发生额通过上述6步,基本上就能编制出一份相对准确的现金流量表。通过该办法编制的现金流量表虽然不是100%准确,但是在总体上还是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企业的真实现金流量情况,应付外部财报需求者是足够的,并且能顺利通过注册会计师的严格审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