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环境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而社会经济状况或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公共决策的最重要依据。
政法学院政治11(本一)
110112042
周群
•社会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如何,处于何种发展阶段上,综合实力如何,是一国或地区政府的公共决策必须首先加以考虑的。正确的或合理的政策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这是不言而喻的。
我国在这一点上有着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20世纪50年代末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近20年时间里,我国之所以出现了一系列政策失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鼓励人口增长、“文化大革命”以及“以阶级斗争为纲”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正确认识这段时期的国情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忽视了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事实,脱离实际,搞“超美主义”、“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相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之所以能够制定并执行一系列正确、合理的政策,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方针和一系列经济社会政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我国国情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做出正确的评估,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地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实施的基本物质条件
政策过程作为上层领域里的政治活动,不仅有其经济的根本原因,而且这一过程本身,一般也必须在与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整体发展相一致的前提下,才能获得贯彻实施所需要的财力、物力等各种经济资源的支持。也就是说,国家或地区一定的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本物质条件,它影响着国家的基本政策倾向和政策实施效率。
因此,政策制定必须经济实力允许的范围,并在保留一定余地的情况下,对政策过程以经济的支持,并由此决定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否则,如果超越经济实力,过多投入财力物力,出现经济资源中的资本沉积,一旦环境形势有所变化,便难以向新的政策过度,或在一定程度上政策代替的机会。
•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依据
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里,人们之间的交往所发生的各种关系中,经济利益是最为基本的关系。由于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对生产资料占有的差异、所处的经济地位以及职业、身份、收入、居住区域的不同,首先表现为对经济生活和各种经济条件需求的不同,由此直接决定了人们在社会经济中经济利益的不同以及矛盾的发生,进而引发人们在政治、思想、文化生活中其他利益需求的差别和对立。于是,根植于社会经济关系中的或受其制约的诸多矛盾的存在于解决,便成为大量社会经济政策的启动之源。
所以,社会特定经济状况以及对它的分配与矛盾关系的调节,是一段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的目标和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立的主要依据。
•结论
政府要想制定出合理的政策方案,并使它取得预期效果,首要的和根本的一条是从本国或本地的实际情况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任何超越或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政策最终注定是要失败的。
谢谢欣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