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ér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1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
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
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促织》) .
(2)代词。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偶尔也作主语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
(3)动词,如,如同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
(4)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
②而后,相当于“才”,“方才”
2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柳敬亭传》) ..
③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
2.乎,hū
(1)语气助词
①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
②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
③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④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
3
⑤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
——为什么惶惶不安,想要到哪里去呢?
⑥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
(2)介词。相当于“于”
①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在,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
②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
③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在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
④表示比较,比,跟……相比
4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
3.其,qí
(1)代词
①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
②用作第三人称,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相当于“他、她、它(们)”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③活用作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
⑤指示代词,作定语,相当于“其中”“其中的”
5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
(2)副词
①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
②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
③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
④在句中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 .
(3)连词
①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
6
②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翻译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涉江》) .
4.且,qiě
(1)连词
①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又……又……”
河水清且涟猗。(《伐檀》) .
②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边……一边……”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
③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况且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④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
7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
⑤表示承接关系,那么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项脊轩志》) .
(2)副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状态,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
②表示动作行为即将出现,将,将要
以为且噬己也,甚恐。(《黔之驴》) .
③用于数词前,表示接近某一数字,将近,大约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
(3)助词,作用相当于“夫”,表示以下要发表议论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
有时“且夫”连用,表示下文更进一步议论
8
且夫..
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5.然,rán
(1)代词,这样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
也。(《劝学》) (2)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可是”“但是”“然而”
然.
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 (3)助词,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副词之后,表示事物或动作的状态,可译为“地”的样子”等
①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
欲搏人。(《石钟山记》) ②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记王忠肃公翱事》) (4)副词,表示应对,常单独成句,可译作“对”“是”等
然.
,诚有百姓者。(《齐桓晋文之事》) (5)形容词,正确,对
9
“……“着”
吴广以为然。乃行卜。(《陈涉》) .
(6)动词,认为……正确
“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促织》) .
(7)复音虚词
①然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齐桓晋文之事》) ..
②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齐桓晋文之事》) ..
③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示转折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
6.所,suǒ
(1)助词
①“所”作助词,只能与动词结合,构成一个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字结构
10
鱼,我所.
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②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格式,表示被动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
先。(《赤壁之战》) (2)名词,处所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
耶?(《促织》) (3)表概数
将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止。(《史记·李将军列传》) (4)复音虚词,所以
①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②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臣所以..
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7.为,读音一:wéi
11
“是用来……的”等
(1)动词
①做,干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五人墓碑记》) .
②引申为“治理”“管理”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
③成为,变成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④担任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
⑤作为,当作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
⑥是,算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2
⑦以为,认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
(2)介词,表示被动语气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
(3)助词,放在句尾,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可译为“呢”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
读音二:wèi
(1)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给,替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为,为了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因为
13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朝向,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
⑤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在,当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
8.焉,yān
(1)语气助词
①常用在句末,根据情况可译为“啊”“呢”“了”等,有时也可不译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
②用于句中,表示停顿,不翻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
14
③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表示状态,相当于“然”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 .
(2)代词
①表第三人称,他,他们;它,它们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
②表疑问,哪里,什么,怎么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
(3)兼词,可理解为“于是”,“是”代人、事或处所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殽之战》) .
9.也,yě
语气助词,经常放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①表示判断语气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谋攻》) .
15
②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
③表示疑问语气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
④表示感叹语气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⑤用在句中,表示舒缓语气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
10.以,yǐ
(1)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可译为“拿”“用”等
16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
③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身份,可译为“凭借(用)……身份”
于是辞相印不拜,以资政殿学士行。(《指南录后序》) .
④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⑤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
(2)连词,和“而”有很多相似点,只是不能表示转折
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相当于“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
②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
17
③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观沧海》) .
④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
⑤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
(3)副词,通“已”,已经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
(4)复音虚词
①“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
18
②“以为”,相当于“把……当作”;有时也可以作“认为”讲,动词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廉颇蔺相如列传》) ..
(5)动词
①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
②以为,认为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
11.矣,yǐ
语气词
①用于陈述句末,相当于“了”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殽之战》) .
②用于感叹句末,相当于“啊”“呀”“啦”等
19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
③用于祈使句末,相当于“吧”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 .
④用于句中,多在分句末,表示停顿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
12.因,yīn
(1)用作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相当于“因为”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
②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所借助的时机,可译为“趁着”
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
③表示动作行为所借助的事物,可译为“凭借”“依靠”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
20
④表示动作行为旁及的对象,可译为“通过”“经由”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廉颇蔺相如列传》) .
(2)连词,连接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
祥符中,因.
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 (3)副词
①表示两件事前后相承,可译为“继续”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
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②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
因.
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4)动词
①依靠,凭借
益州险塞,……高祖因.
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②遵循,沿袭
21
)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
(5)名词,机会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
13.于,yú
介词
(1)介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到”“在”“从”等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
(2)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到”“在”“从”等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后序》) .
(3)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
(4)介进动作行为的直接对象,可译为“和”“同”“跟”等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
22
(5)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对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
——疼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对于自己,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6)介进动作行为旁及的对象,可译为“向”
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
(7)介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地点,可译为“到”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
(8)介进事物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
(9)介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
(10)复音虚词“于是”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示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和现代汉语的“于是”用法相同
23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作状语或补语,根据情况可译为“在这时”“在这件事上”“对此”“从此”等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
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殽之战》) ..
14.与,yǔ
(1)介词,介绍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相当于“和”“同”“跟”等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
(2)连词,连接词与词,或词组与词组,表示并列关系,可以为“和”
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赤壁之战》) .
(3)通“欤”,语气词,可译为“吗”“吧”等。此时读yú
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
(4)动词
24
①给与
我持……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
②结交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
③赞同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屈原列传》) .
④参加,参与,此时读yù
蹇叔之子与师。(《殽之战》) .
15.哉,zāi
语气词
①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
②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25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
③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啊”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
④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吧”“啊”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
16.则,zé
(1)连词
①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原来是”“已经是”等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
②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谏太宗十思疏》) .
③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就”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
26
④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
(2)副词,用在判断句中,加强判断语气。可译为“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
17.者,zhě
助词
①附在别的词或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人、事、情况)”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 .
②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面,起提顿作用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
③放在时间词后面,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
④放在数词后面,可译为“个”“样”
27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
⑤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往往构成判断句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⑥与“若”“似”“如”等词语呼应,表示“像……的样子”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
⑦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⑧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石钟山记》) .
18.之,zhī
(1)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作宾语。可代人,代事,代物
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
28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 .
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狼》) .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2)助词
①结构助词,定语标志。相当于“的”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相当于“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
29
④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
⑤放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性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
⑥音节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
(3)动词,往,到……去
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
3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