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学科(类别)专业(领域):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包括新闻学(050301)和传播学(050302)一、考试性质
《新闻与传播理论》是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新闻与传播理论》力求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考查考生的新闻传播理论素质,利用新闻传播理论分析新闻传播现象的能力,以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扎实理论基础、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闻传播学专业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考查目标
通过考查,了解考生对新闻传播学领域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选拔具有培养潜力新闻传播人才。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3个小时。2.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考查的题型有:名词解释(20%左右)、简答题(40%左右)、论述或分析题(40%左右)。
四、考查内容第一部分新闻学理论
一、新闻学的基本问题1.2.3.
新闻学的内涵新闻工作的内涵
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
二、新闻、新闻活动与相关概念1.2.3.4.5.6.7.
新闻的内涵与特点新闻的本源、要素与类别新闻活动的内涵新闻活动的渠道新闻与信息新闻与宣传新闻与舆论
三、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1.2.3.4.5.6.7.8.9.
新闻媒介产生与变化过程新兴媒介的发展
新兴媒介与舆论格局的变化传媒业态的变化传播主导权
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
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中国的新闻改革
四、新闻媒介的性质与功能1.新闻媒介的共性、特性、个性2.新闻媒体的双重属性3.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性4.新闻媒介的正效应和负效应5.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和传播效果6.中国新闻媒体的作用和任务
五、大众传媒与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关系1.大众传媒与政治2.大众传媒与经济3.大众传与文化4.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七、新闻媒介运行、管理与经营1.世界新闻媒介的三大运行体制2.国家对新闻媒介的管理3.新闻媒介内部管理和运行
4.新闻媒介经营的基本原则、目标和路径八、新闻媒介的受众1.受众的特点2.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3.受众的权利4.受众地位的变化
九、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1.2.3.4.5.
新闻真实性新闻指导性新闻事业的群众性、新闻事业的战斗性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十、新闻生产与新闻选择1.2.3.4.
决定新闻生产的因素新闻生产的场域新闻选择及其标准新闻选择的运用
十一、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理念、职业道德和修养1.2.3.
新闻专业理念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中国新闻事业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第二部分传播学理论一、传播学的基本问题1.2.3.4.5.
传播的内涵与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传播观传播学研究的历史传播学的主要流派
二、不同类型的传播(一)人内传播1.人内传播的内涵2.人内传播的心理过程3.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二)人际传播1.人际传播的内涵2.人际传播的特点3.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三)群体传播1.群体传播的内涵2.群体传播的功能3.群体规范与群体传播4.群体压力与群体传播5.集合行为与群体传播(四)组织传播1.组织传播的内涵2.组织传播的特点与功能3.组织传播的类型(五)大众传播
1.大众传播的内涵、特点与功能2.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
3.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三、传播者、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一)传播者1.传播者的内涵2.传播者的类型与特点3.传播者的权利和义务(二)传播制度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2.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3.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三)传播制度的规范理论1.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2.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3.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4.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四、大众传播媒介(一)媒介1.媒介的内涵2.媒介的类型与特点3.媒介的发展趋势(二)媒介技术1.传播技术变革
2.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3.媒介技术的社会影响(三)媒介组织1.媒介组织的内涵
2.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3.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作用五、受众与用户
(一)“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二)受众观的变化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2.“受众即市场”3.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三)分众理论(四)“使用与满足”(五)媒体转型与用户思维六、传播效果
(一)传播效果的内涵、类型与意义(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演变(三)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四)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2.“沉默的螺旋”理论
3.“培养”理论4.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5.“知沟”理论6.“第三人效果”理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