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京杭大运河镇江段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京杭大运河镇江段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来源:筏尚旅游网
20 1 4.3 36卷哲学社会科学版墨 雪墨翟 匿盏詈窭蜀墨 京杭大运河镇江段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潘宏恩 (淮阴师范学院运河与漕运文化研究中心,江苏淮安223001) 摘要:镇江自古为长江、运河交汇枢纽,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史上,积累了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 “大运河申遗”的关键阶段,有必要通过对其进行完整的梳理和总结,形成对运河镇江段遗产情况的总体性认识。 本文在实地调研考察的基础上,对运河镇江段的文化遗产作了简单整理,针对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重点 分析与研究,并对运河镇江段的开发利用提出建议和设想,以期为进一步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镇江;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K8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444(2014)03-0343-06收稿日期:2014-03-09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重点学科招标课题“江苏省运河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2013ZDAXM010)。 作者简介:潘宏恩(1983一),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运河文化和中国近代文学研究。 镇江自古以来因其“控江踞险”的独特地 理位置,成为南北交通的咽喉和枢纽。作为镇 江水运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运河的开凿与利 用贯穿其两千多年的城市建设史。运河在塑造 城市的同时,也融入了城市发展的血脉,成为其 重要组成部分。在镇江的历史上,运河的作用 和意义早已超越了水运交通领域,可以说运河 到了镇江地区的丹阳境内_l J。这是丹阳境内 第一条人工开凿的水道。公元前223年,秦灭 楚,在东南置会稽郡 J。此地距秦都咸阳遥 远,且民风剽悍,黎庶不易压服。方术士又不失 时机地将民间谣言“五百年后,金陵有都邑之 气”1 3j报予始皇。故,始皇三十七年(前210 的存废与城市的兴衰相始终。镇江是一座典型 的“运河城市”,保存了大量与运河相关的物 质、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年),赢政出关东巡会稽郡,然后北上,经过丹 阳时,决定“凿破长陇”,以“泄王气”,形成一条 优良的通江水道——丹徒(曲阿)水道。经此 工程,通江的丹徒水道被打通,成为江南重要的 内河通航河段。舟船可以由苏州北行,循吴国 故水道,至曲阿(即丹阳)人丹徒水道,过长江 后,由广陵再人邗沟。至此,江南运河北段已具 雏形。 、运河镇江段的历史与现状 镇江地处江苏中部,长江南岸。殷商时期, 此处属于天下九州中的“扬州”。春秋时期,吴 人名此地“朱方”。战国时期,楚人称之为“谷 三国末年,吴末帝孙皓任用岑昏,对运河进 行了一次大规模整修、疏浚、改道工程。①西晋 末年,陈敏出为广陵度支,割据一方。在丹阳城 北“令弟谐遏马林溪,以溉云阳。亦谓之‘练 塘’。溉田数百顷”¨ j J。练塘又名曲阿后湖,周 四十里,为丹徒水道补给水源。晋元帝时,晋陵 内史张闽又于丹阳城北三十里处开新丰湖【 。 阳”。秦发三千囚徒凿通京岘山,得名“丹徒”。 东吴孙权将都城由姑苏迁至丹徒,筑“京城”, 一名“铁瓮城”,又称“徐陵”“京口”“京江”。 南朝北地士族侨居于此,置“南徐州”。隋唐改 置“润州”,北宋徽宗政和年间,升润州为“镇江 府”,此名称沿用至今。 镇江地区开凿运河的历史始于春秋末期。 吴国在大力开拓江南水道的工程中,将运河开 东晋建武元年(317年)琅琊王司马裒镇守广 陵。因丹徒水道日益浅涸,影响粮运,遂于京口 ①“凿丹徒至云阳,而杜野、小辛间,皆斩绝陵袭,功力艰辛。杜野属丹徒,小辛属曲阿。”(宋)李肪等撰《太平御览》卷一百 七十《州郡部》引《吴志》,中华书局1960年版。 343 豳墨圈墨圆墨曩 Soeia 。v s6 3,20 14 城南三里截河立埭,取名“丁卯埭”,以保持水 道水位。 隋统一天下后,东南地区日渐成为重要的 钱粮财税来源地。南方农业经济中心与北方政 治统治中心的分离,拉开了漕粮北运的序幕。 《资治通鉴》记:“大业六年(610年)冬十二月, 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 丈,使可通龙舟……”_4 J然早有人提出,隋炀帝 对始于镇江的“江南运河”是“疏浚”与“拓 宽”,“炀帝初非创置,不过使宽广耳” J。虽说 隋炀帝的工程并不是新开“江南运河”水道,但 治理力度依然是空前的,治理后的江南运河 “可通龙舟”,镇江成为漕运枢纽之一。 唐代对漕运的需求进一步加大,也由此促 进了运河镇江段的治理。运河镇江段地势较 高,中唐后水浅难以济运。元和八年(813年) 常州刺史孟简对常州以西孟渎故道予以疏浚, 但由于孟渎距离大京口尚远,大部分漕船依然 从京口埭入江,孟渎只是运河常州、镇江段的一 条“间道” J。虽经数次修浚,江南运河镇江段 的水位依然难以维系运输,于是润州刺史韦损 于永泰二年(766年)修治练湖,“增理故塘,缭 而合之”,将水面扩大一倍,再导湖水人运河, “河漕不涸”【 。El是,练湖成为江南运河北段 稳定的水源补给地。 北宋时,因长江水道改线,京口东的长江人 海口迁移,海潮无法接济河口,泥沙在南岸堆 积,京口运河入江处迅速淤塞,影响漕运畅通。 北宋历代皇帝对运河镇江段(徒阳运河)的浚 治可谓尽心竭力。“哲宗元佑四年,知润州林 希奏复吕城堰,置上下闸,以时启闭。其后京 口、瓜洲、奔牛皆置闸。” j两宋治理运河镇江 段还应用了先进的“澳闸”系统[ ]0 。经过两 宋三百余年的经营、浚治,徒阳运河的航运潜力 被充分发掘,逐步成为大运河中的一段“黄金 水道”。 元明清三代,在漕运大兴的背景下,运河水 道的治理也成为各王朝极为重视的一项基础设 施建设工程。运河镇江段地处江南丘陵,地势 较高,加之长江沙洲的影响,水道常枯涸淤塞。 各朝政府几乎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 力清淤修浚,以至于明末运河水道挑浚常态化, “年年劳数万之民,费六、七千金。临时挑浚, 将无已时”¨l 。清代这段运河的淤塞情况日 益严重,康熙六年(1667年)重浚后,“自是无岁 344 不浚,无岁不阻。役工数十万,用银一万八千两 有奇”_j 。运河镇江段之所以屡浚不治,除自 然因素之外,水利工程缺乏统一的规划部署、管 理机制紊乱、效率低下、官吏腐败等都是造成 “愈治愈塞”的原因。虽然治理效果不佳,但元 明清三代的镇江地区,仍因漕运而发展为运河 上的中心枢纽城市之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镇江被迫开埠成为通 商口岸,加之太平天国运动和漕运停止的影响, 运河镇江段水道渐淤、航运渐废。而长江航运 迅速发展,镇江港成为长江航道上的重要港口。 进人民国,运河运输渐渐失去重要地位,1927 年国民政府在练湖以北新开中心河,将之前汇 人练湖的几条溪流直接引入运河。至此,练湖 无水注入,被全部辟为农田【 J。这一时期运河 镇江段由于水位下降、泥沙淤积,航道日渐浅 窄,常常断航甚至全线停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级政府高度 重视运河的治理与开发利用,京杭运河镇江段 也得到不断治理。京口、丹徒口入江口门在疏 浚整治后,分别建成新京口闸、丹徒闸。并新建 了一批重点水利工程,运河镇江段获得了新生。 目前,京杭大运河镇江段全长约42.55公 里,北起谏壁镇,经辛丰,至丹阳、武进交界处出 境。市内有不承担航运职能的古运河16.69公 里,起于长江入口平政桥,终于谏壁三叉口。现 今的京杭大运河镇江段是江南运河中运量最大 的河段,也是沟通运河南北的重要枢纽之一。 二、运河镇江段文化遗产的基本构成 镇江作为一座典型的“运河城市”,在漫长的 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一批极具价值的物质与非物质 文化遗产,按其形态特点,主要分为四个类型。 (一)航道及水利工程遗存。运河镇江段 现存大量航道、水利工程、航运相关建筑设施等 不可移动文物。 运河镇江段航道遗存主要有破岗渎遗迹、 上容渎遗迹、九曲河、香草河、运河陵口段、镇江 市区内老运河航段等。 镇江历来为长江重要港口,又始终处于运 河与长江交汇位置。入江口受长江沙洲形成和 内河航道淤塞的影响,数度变更,也因此留下众 多河口遗存,主要有大京口、小京口、丹徒口、谏 壁口、甘露口等。 运河镇江段堤坝遗址主要有丁卯埭、京口 2014.3第s6卷哲学社会科学版 埭、练湖泄洪堰等。桥梁遗存主要有丁卯桥遗 霉图蓥鍪雪露鐾 艺;民俗:儒里朱氏祭祀、圃山黄明节、扬中河豚 文化、丹徒南乡服饰、“上茅山回九里”文化活 动、金山寺水陆法会。 址、千秋桥遗址、虎踞桥、通阜桥、宝成桥、通泰 桥、开泰桥等。涵闸遗存主要有南水关遗址、明 清京口闸遗址、谏壁闸、吕城闸、九曲河闸等。 津渡、码头、驿站遗址主要有西津古渡、江边码 三、运河镇江段文化遗产的现状评估 运河遗产的全面保护与合理利用,必须建 立在对其价值的深入认识和对其现状的客观评 估的基础上。 (一)航道及水利工程遗存现状评估。 头、趸船码头、招商局码头、招商局四号码头、京 口驿站遗址等。漕运粮仓遗址有宋代转般仓、 元代大军仓遗址等。 运河与长江航道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始终处 于动态变化过程中,随着更多遗址、遗迹的考古 发现,我们对运河航道变化的认识会不断深入。 (二)运河沿岸文化历史遗迹、遗存。 运河镇江段因其临江、靠山、枕河的独特地 理位置,历代皆为战略要冲。统一王朝时,此处 为交通枢纽;分裂对峙时,此处又是前线阵地。 镇江是江宁乃至整个苏南的屏障,自古为兵家 必争之地。运河沿岸文化历史遗迹、遗存丰富。 古城遗址有三国京口铁瓮城遗址、晋陵罗城遗 址、镇江府城遗址、丹阳古城遗迹、太平天国新 城遗址等。庙宇及庙宇遗址有金山寺、焦山寺、 超岸寺、甘露寺、东岳庙遗址、城隍庙戏台、昭关 石塔、清真寺、丹阳文庙遗址等。历史文化街区 与近代历史遗迹有西津渡历史街区、新河一条 街、小码头街、清水师衙门旧址、洋务局遗址、广 肇公所、英国领事馆旧址、英租界工部局旧址、 镇江海关旧址。交通古迹有京岘山古道、岘山 古道。 (三)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 运河、长江交汇处的镇江,以其独特的地理 位置在中国历史演进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运 河沿岸人民也因此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 化。经岁月沉淀流传至今的各种手工艺技术、 民风民俗、音乐歌曲、传说故事,已成为镇江的 城市标签,其中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的有7项,省级名录23项,市级43项 。 较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传统音乐类:茅山 道教音乐;传统美术类:句容秦淮花灯、扬中玉 雕、扬中竹编、丹阳刻瓷、丹阳泥塑、正则绣、高 资石雕;传统技艺:镇江恒顺香醋酿造技艺、酿 造酒传统酿造技艺、丹阳黄酒酿造技艺、丹阳漳 绒织造技艺、镇江水晶肴肉(镇江肴肉)制作技 艺、镇江蟹黄汤包制作技艺、镇江锅盖面制作技 艺、东乡羊肉制作技艺、恒升酱醋酿造技艺、镇 江江鲜菜制作技艺(扬中江鲜菜、于氏鲴鱼狮 子头)、宝堰米酒酿造技艺、高资跳面制作技 近年来,镇江市将古运河综合利用纳入城 市发展规划,沿古运河的城市综合生态文化长 廊正在形成。目前,一方面运河镇江段部分运 河文化遗存得到政府高度重视、全力保护,另一 方面,一些文化遗存因与经济高速发展进程产 生矛盾而被破坏,迅速消失。现举一例。 丁卯桥源于东晋建武元年(317年)琅琊王 司马裒所修“丁卯埭”,在废埭立闸后建桥,名 “丁卯桥”。原桥为单孔石拱桥,两旁桥栏石板 中央,一面刻“丁卯桥”,一面刻“更新桥”。清 乾隆、道光年间曾两度修缮。丁卯桥及其附属 水利工程成为漕运通道要衢,丁卯桥成为古运 河上的著名桥梁。丁卯桥依傍南山,濒l临江口, 风景宜人,自古为文人雅士归隐之处。晚唐著 名诗人许浑即寓居桥边,别墅以“丁卯”为名, 诗集亦名“丁卯”。曾作诗《夜归丁卯桥村舍》: “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桥响犬遥吠,庭空 人散眠。紫蒲低水槛,红叶半江船。自有还家 计,南湖二顷田。”_l J后世诗人,每过此处,发 思古之幽情,遗篇甚夥。明代权臣严嵩有诗 《寄寿少傅邃翁先生》:“累朝望重经纶地,五亩 怡情水竹间。天下正须安石起,雒中犹放涑翁 闲。诗寻丁卯桥边宅,舟放金焦寺里山。球马 烨如尊俎胜,隐园高会渺难攀。”【巧j将丁卯桥 与金山寺、焦山寺并列为镇江的文化符号,丁卯 桥已成为镇江千年文化史的见证。改革开放以 来,丁卯桥附近考古发现不断。1980年,丁卯 桥洞基建工程中发掘出土宋代窖藏银锭20铤; 1982年,又出土唐代窖藏金银器950多件,包 括一件珍贵的银烛《论语》酒令筹。1987年,丁 卯桥被公布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如此珍贵的运河遗址,自20世纪80 年代镇江市城市建设提速以来,却屡遭厄运。 1980年,丹徒县为泄洪拓宽河道,将丁卯桥大 半拆除,桥旁新建公路桥。残存的丁卯桥东叠 石、金刚墙、桥基础叠石及南闸门凹等,保留在 345 ■墨圈瞳墨圈墨曩soc scie—v o- .6 3,2014 原处。1995年,因丁长路拓宽,镇江市政府决 定对丁卯桥“易地保护”,建设单位拆除了丁卯 桥残桥,新建“丁卯桥”公路桥。2009年,镇江 市水利局下属水投公司在整治镇江古运河中段 的工程中,“找回”丁卯桥原石72块,将原石砌 在桥基侧面,恢复一部分丁卯桥桥台原貌,工程 于2012年11月竣工①。遗憾的是,所谓恢复的 “桥台”原貌,不过是用水泥粘合旧桥石构件成 长约3米、宽约2米、高不足1米的石墩,与20 世纪90年代摄影照片中的丁卯桥“残桥”相去 甚远。ll6J曾经作为镇江文化名片之一的“丁卯 桥”,已湮没无闻。 文化遗产的损失是不可逆的,任何补救措施 都无法挽回。如何吸取教训,并在商业开发中避 免类似事件的发生,需要主管部门深刻反思。 (二)运河沿岸文化历史遗迹、遗存现状评估。 运河镇江段在中国政治史、经济史、交通史 上有过辉煌的过去,带动了镇江及丹阳、句容等 周边城市的发展。运河见证了镇江的历史,也 为镇江历史打上了“运河”的印记。继承和保 护镇江范围内的历史遗迹,对于保持镇江历史 文化名城的风貌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遗址、遗 迹的现状却令人喜忧参半。 一方面,金山寺、焦山寺等已建成风景名胜 区,对区域所有古建筑、碑林、遗址、遗迹等进行 了有效的整体保护。除每年接待大量游客对文 物古建保护会产生安全隐患外,这几个景区的 遗产保护状况总体还是比较好的。西津渡作为 历史文化遗迹,连同周围的近代工厂旧址,已被 开发为集古迹、旧址、商业街于一体,兼具文化 观赏、旅游、购物、餐饮、住宿、演艺功能的大型 综合性旅游街区。另一方面,在旧城改造过程 中,虽名人故居得到特殊保护,但历史古民居却 正在大规模消失。 运河镇江段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与城市建设 改造的矛盾还将长期存在,认真研究、及时调 整、稳步前进仍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所应当 持守的城市发展战略,需要城市管理者予以足 够的重视。 (三)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评估。 运河镇江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在 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的文明成果, 与古建筑、文物一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保存 ①据镇江市水利局《复建丁卯桥桥台记》。 346 和继承这些遗产是我们的义务与责任。但是, 全球化的浪潮来袭与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全面提 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重大冲击。比较而 言,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稳定性,其存废发展情况 比较容易掌握;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稳定性 决定了其在当代社会条件下,有可能在不经意 间迅速消亡。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 救工作,仍应当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 运河镇江段进人国家、省、市三级保护名录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70余种,遗产项目继承 人近40人。“非遗”的继承与保护情况各不相 同。其中,保存情况良好,且“后继有人”的项 目包括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竞技、民俗等。镇 江恒顺香醋酿造技艺、镇江水晶肴肉(镇江肴 肉)制作技艺、镇江蟹黄汤包制作技艺、镇江锅 盖面制作技艺、恒升酱醋酿造技艺等美食文化, 或因是久负盛名的“镇江美食名片”,或由于商 业开发得当,传承情况良好。扬中“河豚文化” 已逐步做大做强,不但得到弘扬,也切实助推了 地方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发展市场经济与遗 产保护有机结合的成功案例。但传统戏曲、曲 艺、民间舞蹈等遗产,大多仍在乡村基层流传, 出现后继乏人的隐忧,值得重视!还有如民间 故事、民间美术等遗产,大多面临“人亡技息” 的局面。而句容秦淮花灯、扬中玉雕、面塑、扬 中竹编、烙铁画、丹阳刻瓷、丹阳泥塑等遗产,受 到当代新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冲击,渐渐被 人所遗忘,技艺虽有传人,传承却非常困难。 各级文化主管部门有必要在抢救、保护尚 未列入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同时,下 大力气支持名录中遗产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 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可持续性,离不开对既有文 化遗产的继承。 四、运河镇江段物质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运河镇江段作为京杭大运河上的重要区 段,无论在历史上还是今天,都有其无可取代的 重要地位。随着运河“申遗”的提速,镇江连同 运河江苏段其他城市一道,加紧了运河沿线的 保护、改造与集中整治工程。镇江市规划局在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将“古运河风光 带”整体列入,并确定了古运河沿岸的历史街 2014.3第s6卷哲学社会科学版黧 嚣 蠢露誉器露 圜区与需要重点保护的文物古迹。近五年以来, 河中段景观及配套工程竣工。系列工程共完成  运河镇江段的保护工作取得较大的进展。但 是,与江苏省内运河沿线的其他城市相比,镇江 的整体保护仍显单薄,在一些具体的措施上还 投资1O亿元。2013年初,古运河上段疏浚工 程竣工完成验收。2013年下半年,古运河风光 带建设全面开工。建议镇江市政府对古运河风 有待加强,甚至一些重要工作还处于无人涉足 的“空白地带”。 第一,运河与地域文化的研究尚未展开。 光带建设持续保持高度关注,紧抓不懈,以此为 契机使运河在镇江城市建设中的面貌得到根本 性改观。 文化工程、遗产保护等文化建设的基础是相关 第五,“非遗”保护的推进。镇江市“非遗” 理论研究。运河学及其所涉及的政治、经济、文 化、科技、民俗等领域的相应部分的发掘,对运 河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 没有充分的理论探索,运河遗产的保护必定是 盲目而不可持续的。因此,依托于科研院校、机 构的运河学地方性研究是极为必要的。 第二,关于运河的保护规划应予落实。 2010年,镇江市政府公布了《大运河(镇江段) 遗产保护规划》。同年夏即发生了震惊全国的 “双井路宋元运河遗址”被“强拆”的恶性事件, 《保护规划》成为一纸空文。相关部门必须对 此深刻反思,依法落实《保护规划》,避免这样 叫心 三 :… 第三,健全机构、完善体系、强化协调,提升 、 。 管理水平。大运河是流动的文物,无论是河道 治理、水质达标,还是文物保护及沿河风光的修 复,都不能各自为政、各管一段,需要统一部署 和管理。由于大运河保护涉及环保、规划、城 建、文保等众多部门系统,需要地方政府有针对 性地做好指挥、协调以及执行和监督等工作。 建议组成市级的运河保护与开发工作领导小 组,部署发改委、国土、规划、建设、交通、环保、 水利、园林、文化、城管、旅游等部门及京口区、 润州区、镇江新区和丹阳市的有关机构共同参 与,统一领导、协调古运河的整治、管理工作。 镇江市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阶段,各种矛 盾冲突比较集中。对于古运河而言,商业开发 与文物保护的矛盾已非常突出。针对之前各个 部门各自为政,遇到冲突颟顸处置的情况,有必 要成立相应的高级别领导小组,统筹全局,提升 管理水平。 第四,需要继续稳步推进运河水环境综合 整治工程。古运河镇江市区段曾一度沦为恶臭 熏天的排污“龙须沟”。2O世纪90年代开始, 政府开始大力整治古运河,2009年开工建设的 古运河中段综合整治工程,是镇江市新世纪以 来对运河治理的最大手笔。至2012年底,古运 保护与商业发展呈现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 面,商业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生了积极 的促进作用。“非遗”项目中有相当一部分属 于古代社会的商业文化,合理有效地恢复一部 分“非遗”的商业文化性质,对其进行商业开 发,相当于为其注人新鲜血液,对于“非遗”的 保护和传承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和影响。另一方 面,商业化对“非遗”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其 一,过度商业开发破坏了“非遗”遗产的原貌; 其二,一些“非遗”因缺少商业开发,正濒临消 亡。因此,合理的商业开发,是使“非遗”项目 焕发活力的最有效方法。 五、运河镇江段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 一、一 一一一 一 ~ 一 … 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投票决定大 运河“申遗”的最终结果,同时,我国运河遗产 的保护,也将随之达到新的高度。在这样的大 背景下,探索一条令运河遗产与沿岸城市建设 发展达到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的新路,是每个 运河城市必须面临的难题。成功的探索可以推 动运河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反之, 则会造成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针对这 一情况,我们就现有掌握的情况,为大运河镇江 段的可持续性开发和利用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既有航道的整治与运输潜力的发掘。 运河镇江段具备通江达海的优势和运量大、成 本小、占地少、耗能低的运输优势,而低碳、绿 色、环保的特点使运河航运成为长三角区域最 经济、最安全、最便捷的水上运输方式。随着国 家战略部署中对长三角经济的开发,运河镇江 段的作用还将得到更大的发挥。因此,运河镇 江段航道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升级。 而航道运输的改善,也必将助力沿运企业的发 展。建议政府在推进主航道整治的过程中,兼 顾支线航道运输的发展,镇江市辖区内五级航 道有24公里,六级航道有46公里,七级航道有 22公里。对于苏南乡镇工业化,这些低等级航 347 圈墨圈暖圈露墨 Soeia-sci。 。。v 36 3,20 1 4 出于深入发掘镇江经济潜力、文化内涵的需要, 道的作用不能被忽视。当然,政府还应遵循科 学发展观,对环保等问题常抓不懈,杜绝“先污 运河镇江段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线。人们逐步 染、再治理”的错误做法。 第二,借助大运河“申遗”的有利局面,开 展并推进运河文化研究。镇江作为一座“运河 城市”,和运河的渊源极深。建议镇江市在文 化建设中转换思路,减少运河“新景观”建设, 重视发掘“运河文化”,重点扶持一批研究项 目。目前,镇江有关运河、运河与地方文化的研 究几乎是空白。即使与运河沿线一些经济发展 水平远不如镇江的城市相比,镇江的相关研究 也显薄弱。2014年,运河“申遗”成功的可能性 极大,但之后的遗产保护工作十分艰巨。运河遗 产保护是一个复杂的跨领域、跨学科工程,缺乏 专业的研究就无法为保护提供方向和指导。所 以,镇江市应依托一定的研究机构,尽快展开运 河研究,并注意培养专业人才。这对运河镇江段 的长期保护与开发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rj●第三,继续修治古运河并适当开发相关文 ]一一  化产业。穿城而过的古运河虽不具备运输功 能,但经过综合整治,目前河道清淤治污效果明 显,已具备一定的通航能力,这为古运河的旅游 开发提供了可能。古运河是镇江“南山北水” 的纽带,它既与南山溪流相连,又与北水长江相 通。如果能恢复旅游航运,游客沿着千年古运 河溯流北上,既能体验当年江南士子乘舟北上 赶考的心境,又可以感受漕运船队“舳舻转粟 三千里,灯火临流十万家”的场面。 第四,加强与运河沿岸城市的交流与合作, 为运河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更广阔的支持平 台。镇江市在运河遗产的保护利用、运河的综 合开发上,需要重视借助外部力量,最大限度地 吸收外部资源,为己所用。通过横向、纵向等多 个层面整合外部资源,吸引资金、技术、人才服 务于镇江 结语 运河镇江段在两年多年的发展史中,大多 数时间里都执掌着整个城市前进的方向舵。近 代以来,随着漕运的衰落和沿江口岸的开埠,镇 江的经济发展也转向“沿江型”。但是近年来, 348 意识到,健全优化运河的各项功能,对于助力镇 江经济腾飞、促进文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 用。在镇江未来发展的蓝图中,运河的开发与 利用将承担非常重要的角色任务。因此,在大 运河申遗进入最后关头的时间点上,建议镇江 市继续加强对已有的运河相关物质和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保护,稳步推进运河资源的开发,并将 运河镇江段的改造与利用提升为城市未来发展 战略之一。这样,镇江市才能在深挖自身潜力 上做足文章,进而把城市的改革发展大业提升 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廖志豪.苏州史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16.  r『司马迁.史记(点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r}r 2011. 3 4 5678..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 一.一 ..9] ] ]]] _二1 m ]¨  1983.]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11. 高德贵,等.镇江府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 社,1991. 许辉.历经沧桑的江南运河[M]//唐宋运河考察 队.运河访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264. 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1. 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1. 张立.镇江交通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9:39-41. 刘浩,凌焯,等.重修丹阳县志[M].南京:江苏古 籍出版社,1991. 何绍章,冯寿镜,等.丹徒县志[M].南京:江苏古 籍出版社,1991. 魏嵩山,王文楚.江南运河形成及演变过程[J].中 华文史论丛,1979(2). 刘振兴.吴风楚韵——镇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图文 集[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1..241. 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钱谦益.列朝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7. 杨瑞彬,等.镇江古今建筑[M].苏州:古吴轩出版 社,1999:63. 责任编辑:仇海燕 rf 2 一]] B _l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