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目前教育第一线的实际看

来源:筏尚旅游网
 从目前教育第一线的实际看,师生关系不容乐观,尤其是我们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师生关系的观念转化,其过程艰难而漫长。师生间的地位和心灵“代沟”超宽、超深。 我是老师你是学生,是教与被教的关系,是父子母女关系,是君臣关系,我们之间地位不一样;我教你学,“知识就是权威”,你学的是我的知识……教师很难接近,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总之,教学上是填鸭和被填鸭的关系,教育上是老鼠和猫的关系及其派生的一系列现象,显示出当今我们农村教育的“越位”“缺位”“错位”问题之严重性!

众所周知,延续几千年的中国封建教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观念根深蒂固。师是知识的权威生不得不“唯师是从”!今天的教师,对封建腐朽的师生关系,并非没有鉴别力;对当今教育改革中新的师生关系要求,亦非一无所知。但是,“严师出高徒”。严,就要训诫,就要惩罚,就要捉弄,就要挖苦,就要扳着面孔、举起戒尺!很有道理!可惜,我们错了。我们是用“师道尊严”的“严”来诠释“严师出高徒”的“严”。仅从这一点可以看到,我们要把教育观念转化为实践活动的艰难程度。纵观我们教育现状,“师道尊严” 观念的惯性仍很大。在这种观念的导向下,我们对新课程的任何师生关系理念都难以接受,更谈不上实施。任何改革观念先行,旧的师生关系理念没能转化,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落实师生应有权利和义务最具破坏性的阻力源。

为人师,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乃天职,这尽人皆知。可是老师在与学生交往中,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显得高高在上,缺乏坦诚。“教师是高级骗子,医生是高级流氓”的民间戏言,就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们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中缺乏真心实意的师生情感关系现实。学生是有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的,很多时候,他们对老师的某个“破绽”是十分敏感。向学生许诺某事,常常开的是“空头支票”;课堂或学习场合有“职责”式的沟通,学生课余生活需要老师之时“难以见师之影”……试想,师生关系如某些社交场那样带着面具、毫无真情,对一颗正在成长的心灵而言岂不“恐怖”?无可否认,我们许多教师在“关爱学生”方面亦用苦,问题是因缺乏探索,没有考虑到光有爱生意识是不够的,没有付出真挚的爱的情感,便没有符合学生需要的爱的行为,更没有更科学合理的爱的艺术,师生间的情感关系自然是冷漠,浮于表面的。抛弃坦诚犹如丢失灵魂,只有躯壳的“师爱”毫无意义和价值。

教学过程呆板,“激发兴趣”失去应有的活力和生机。 稍有一定教育学知识的人,都知道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性,可是近些年,社会迅速变化,教材不断翻新,学生知识的获取渠道多

样化,我们的课堂一些教学却还停留在“教材加参考书,黑板加粉笔”的旧模式上,已是很落后了。在这时代背景下,我们唯教材教参是从,照本宣科,课堂教学无论如何都是难免死气沉沉。

解决目前师生关系存在问题,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策略。

建立教育民主思想的策略。 教育民主思想,是当代师生关系理念与传统教育观念的“分水岭”,是当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内容。目前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存在着“转变观念等于只学有关理论文章”的误区。其实,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指他们对一系列重大教育问题的基本看法。这些观念是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可是,这次不同以往,它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提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改革。未来社会的文化,未来社会的教育现象,无法对今天的教师施加影响,因此需要理论作指导,而这又不意味着不需要实践的参与,关键是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方向,折射出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新课程反映了理论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预测,展现了教育改革理论的研究。首先要求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承认学生作为“人”的重要性,增强改善师生关系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其二,是积极热情地抓住新课程理念的现象,结合实际,进行分、仿效和体验。其三,通过体验探索,发现新问题,再在新的水准上进一步学习理论,更加深入地把握理论的内涵。第四,在理论学习——实践体验——发现新问题——再学习理论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铭记我们的目标:承认并尊重学生有特定的权利、尊严、人格和思想情感需要。这种尊重既表现在对学生独立个性行为的接纳和需求的满足上,又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上,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自我,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第五,要充分认识到观念改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是一个历史的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困难和挫折是难免的,但教育决不可轻言放弃。

提高教育法制意识的策略 。在法制不断完善的今天社会,就要依法治教,依法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同转化观念一样,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我们的教育法制意识,充分认识到学生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益。在实践中,教师首先要明确师生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责权的主体。从法律、伦理角度看,当今社会,学生教育系统中,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并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是法律上的权责主体;同时也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和享受特定的伦理权利,也是伦理上的责权的主体。对这,学校和教师应保护权利,应引导其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培养责任感。这样,师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才不至于模糊、紊乱,屡屡侵犯学生的恶性事件才有望从根本上得到扼制。 真情关爱赏识学生的策略。 人是灵魂的载体,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心灵的沟通,需要真情付出。“教育缺乏对话,教育呼唤对话”是当代教育中师生情感交流冷漠的写照。我们

教师应任何践行“真情付出”的要求呢?“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要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活泼、愉快地成长,就必须把他们看成一个独立的人格体,必须与他们进行平等对话,用真诚的对话与交流,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真诚、平等意味着对学生生命的唤醒和赏识;意味着人格对等基础上的灵魂交融;意味着用心灵感动心灵,用信心点燃信心,用希望托起希望!

有一定教育实践经验的教师,估计没有几人不知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但实际操作中真正能构建“知情合一的、系统化的”适用模型却不很多。就课堂教学而言,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课程资源呈现不拘于“教材、教参”的开放化和广泛性特点,而我们的教学却一直受“惟一(标准)答案”的禁锢,学生很少尝到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自然感到课堂教学的乏味。在提倡创新的今天,大多开放性的题目要求有创意的、展现个性的答案,教师作为教学活动引导者、组织者,对此多少有几分清醒。在教学活动中,教育环境的好坏不是一直在对学生起重要的影响作用吗?教师的人格,教师的视野和能力不是都一直在影响着学生吗?社会环境不是在塑造、在等待着学生吗?所以,我们认为教师、环境不是与教材、教参同样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且是活的能激起情趣的课程资源。这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展现其过程的魅力,就必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见识差异,发挥教师灵活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充满激情和活力。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又一重要策略。

展示教师个性魅力的策略。 一个教师的个性魅力,应该来自他(她)自身素质,包括体格、智慧及道德品质等。这是教师课程资源的体现。在教育实现中,我们知道,教师要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靠严惩、威胁、挖苦、讥讽等消极言行是注定要失败的,只有靠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完善自己的个性才是正确的做法。“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面对学生,教师在心理上自觉或不自觉地拔高,神化自己,片面地认为学生时时、处处不如自己,心理上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定势。所有这些都可以归到自身修养不足上,而修养不够就决定了师德品质的性质,师生情感关系的优化因而失去了保证。因此,我们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豁达、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用富有个性魅力的健全人格,优化师生间的情感关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