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探索

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探索

来源:筏尚旅游网
讲 堂 FORUM

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探索■ 杨凌坡(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对于《财务管理》课程来说,探索“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深入推进教学改革,也是提高学生财务管理专业素养,培养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观的重要推动力量。在“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教师应当将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培养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理想、道德和品质方面的教育,要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来深化教学,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政能力和教学水平。本文对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进行探索,期望为高职课程教学提供有用参考。关键词:财务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一、引言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应用愈加广泛,使得财务管理模式逐渐发生变革,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能力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在这种变化之下,高职院校原有的培养模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面对外部人才需求变化的挑战和内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需求,高职院校应当深化对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更要重视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从而满足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

二、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一)尊重专业课程客观规律,加强课程改革

对于课程思政改革来说,最基础的依然是要做好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因此,教师必须要立足于本专业的教学实践,尊重财务管理课程发展的实践规律,综合采取多种措施来促进课程改革。

1.结合市场需求,合理设计课程大纲相比本科院校来说,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财务管理教师应当结合本专业的具体特点和市场对财务管理人才的具体需求,以及课程思政理念在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情况,对财务管理的课程大纲进行合理设计,从而贯穿到学校人才培养的方案之中[1]。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实务操作技能的培养,要培养出满足新形势下企业需求实际的应用型人才。教师要给予课程思政的基础理念,合理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要重新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合理规划,既要注重实践能力,也要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要对课程设置进行不断优化,要结合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将职业道德精神列为重点教学内容之一,从而推动课程思政在教学工作中的规范化进行。教师要将课程思政的思想理念具体到教学大纲之中,从而指导课程教学的正常开展,实现课程理论知识和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和谐统一。

2.改进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成果,为课程教学提供明确的思路,指引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本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目标,让教学过程更加富有创新活力,同时也要融汇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充分借助课程教学这一重要力量,推动课程思政改革的进展。教师要深入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道德品质培养结合起来,推动德育工作的具体开展。在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促进价值观念教育的同步发展。教师还可以充分借助互联网

和新媒体技术的力量,综合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完善线上课程思政资源,建立起线上互动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同时,也以运用情景模拟、案例教学等多种方法,将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培养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二)把握课程教学核心要点,完善课程教学逻辑

要实现课程思政改革,教师要基于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具体内涵,把握好教学重点,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内涵。

1.挖掘财务管理职业道德精神

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够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具有较高的实践水平,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以客观、公正、诚信的态度来对待具体的财务事项。因此,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水平,也要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培养,从而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培养专业思维能力。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职业道德培养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可以通过邀请外部专家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优秀的企业精神,从而增强自身的职业道德意识,实现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2.运用案例和人物事迹助力课程思政改革

榜样不仅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支撑引导,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价值观念的内涵,规范学生的行为方式。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财务管理领域正面人物的榜样作用,可以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优秀校友、财务名人事迹等引入到课堂之中,并将其转化为价值观教育载体。教师可以引用财务管理专业名人的优秀事迹,比如可以讲述谢霖先生在面临国外强权不公正的干扰之下,从维护国主权和民族尊严的角度出发,建立起我国第一家会计事务所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勇向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建立一支能够适应课程思政改革的专业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的重要主题,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要强化教师的重要作用。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和作为施教者的仁爱之心,从而培养学生优良的职业道德品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1.转变传统的教学态度,促进专业知识和德育相结合

在原有的教学思想观念之下,高职院校的教师只要向学生传授好专业基础知识即可。在课程思政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要转变这种落后的教学观念,要将教书和育人充分结合,树立起以德服人的

(下转第257页)

246

2019年6月 营销界(第3周)

讲 堂 FORUM

所以,高职物流人才培育中,首先要经常进行专任教师职业素养的在职培养。社会是个大染缸,在职教师也是社会的人,学习强国的理念不经常性的宣导,他们也可能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污染,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应经常对教师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训及学习,并建立合适的教师职业素养标准和评价体系,以便更好地指导和培育学生;另外,高职院校人事招聘制度要灵活,“不拘一格降人才”,不能仅仅唯文凭录用,岗位不同,用人标准不同,可以拓宽人才来源渠道,支持从企业聘请或招聘物流名师到职业学校任教。名师不一定有很高的学历,但他们具有熟练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具备良好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是学校所求;学生与企业名师为伴,可以更深刻学习与感受到优良的工作品质,奠定“匠人”基础。

再者,狠抓学生的素质教育。教育的对象,最终是学生,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而努力的。严师出高徒,虽然现在的00后们在家可能吃苦干活不多,但走进大学,已经成人,希望家长和学校在孩子的专业学习中都不要干涉过多,给予太多的不应有的保护,否则,孩子成为“扶不起的阿斗”,这不是我们所想要的结果。物流专业的学生,想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勤学苦练出汗流汗是必须的。

(三)加强政校企三方合作

“校企合作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校企联合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使学生在学校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在企业实践中接受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熏陶,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培养,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话说的很好,但现实总是很残酷,校企合作的结果如意的双方并不太多。

我国教育多公办院校,在政府的引导下,高职院校各专业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下,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深度可以更深入进行。所以,政企校合作,才能更有保障和创新的机会。在校企合作中,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时,具备了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机构,从制度上得以规范校企合作的实施。而这些,我国开展校企合作中还比较缺乏。在我校每年的校企合作中,多数都是老师去自谈企业,每年随着主导老师的变化,合作企业也不断变化;与企业合作的协议,每年学校也不断变革,很多停留在表面,仅仅一纸合同,一有风吹草动,往往合作便会终止,企业在此过程中往往也比较被动,付出很多,难得获得需要的人才……因此,结合我们自己国情,政府相关部门、典型企业和知名院校牵头,出台有关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对校企合作的主体、合作要求、合作过程、合作评价等做出详尽规范;有政府参与,校企双方可联合多部门组建高效合作管理机构,统筹管理相关事项,使校企合作有序开展;此过程中,重点要制定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等,使企业能积极主动愿意培养人才,共育“工匠”,而不是简单的使用廉价劳动力。通过提高政校企深入合作成效,使学生知行合一,实现从知识、技能到素养、精神的高度融合,真正落实工匠精神的培育。

高职院校物流工匠精神人才的培育中,目前我国仅仅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实践探索。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的教育文化,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黄成菊.高职院校物流管理学生“工匠精神”培养途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7(5):45-46.

[2]于洪波,马立权.高职院校培育塑造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J].兰州教育学学报,2016(8):1.

[3]郑立巍.谈职业教育要着眼于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1):10-12.

[4]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2):14-17.

2019年6月 营销界(第3周)

(上接第246页)

教学理念。高职院校要明确教师所要承担的德育职责,不仅要在课程设置时充分考虑到德育的作用,同时也要坚定任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以综合运用考核、监督、激励等多种方法,建立起全面的课程思政评价和激励机制,从而提升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课程思政得到具体落实[2]。

2.加强教师思政素养培育,提升育德

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财务管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对教学活动的推进发挥着重要影响。因此,要建立起课程思政改革长效机制,学校必须大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要建立起常态化的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机制,要加强对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能力的培养,推动课程思政活动的正常进行。学校可以采用自我学习、互帮互助和专家辅导三种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向教师传达党中央的政策文件以及关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活动开展得重要精神,不断探索当前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新思路、新方法。学校可以选择一批专业骨干教师到校外参加课程思政学习活动交流,并且可以借鉴先发地区的实践经验,建立起完善的课程思政巡讲机制。此外,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学校可以运用一对一帮扶的方式,强化青年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同时要建立起完善的课程思政专家团队,找寻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和课程思政改革的契合点,加强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不仅能够有效发挥课堂教书育人的平台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解决学生德育缺乏的困境,也是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教学导向,探索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方式方法,促进教学活动回归初心。

参考文献

[1]周致行.浅析财务管理课程在新时代下开展课程思政的若干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28):217-218.

[2]李如占,张冬冬.课程思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J].高教论坛,2018(6):15-17+27.

[3]陈鑫子.基于微课的分层教学法在高职财务管理课堂中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7(11):28-31.

25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