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重难点检测卷-(含答案)

来源:筏尚旅游网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重难点

检测卷-(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重难点检测卷-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凿壁偷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日:“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①逮:到;及。②穿壁:在墙上凿洞。③映:照耀。④大:大户人家;有钱的人。⑤文不识:邑人的名字。⑥佣:雇佣。⑦怪:以……为怪;认为……是奇怪的。⑧愿:希望。⑨得:得到。⑩资:资助,供给。 遂:终于。 大学:大学问家。 1.联系注释,解释下列句子。

(1)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___________________。 (2)愿得主人书遍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文主要写了匡衡的两件事,第一件事是_______,第二件事是_________。

3.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目的是“_______”;“资给以书,遂成大学”用你学过的一句名言或者词语来形容就是“_________”。 4.古代与“凿壁偷光”相似的事例,你知道的还有哪些?请你写出两个:_____________。 课外短文阅读。 晋平公问祁黄羊①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②,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③?”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④,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⑤,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⑥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祁黄羊:名奚,字黄羊,晋国大夫。②令:县令。③邪:同“耶”,表疑问,相当于“吗”。④居有间:过了些时日。⑤尉:军事长官。⑥举:举荐。

5.祁黄羊向晋平公举荐的人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6.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午非子之子邪?”中的两个“子”指的是同一个人。(____________)

(2)“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午非子之子邪?”这两个句子都是反问句。(____________)

7.结合选文,请你说说“国人称善焉”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王积薪闻棋

王积薪①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将游京师,宿于逆旅。既灭烛,闻主人媼隔壁呼其妇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 ”妇曰:“诺。”媪曰:“第几道②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③积薪暗记,明曰复其势④,意思皆所不及也。

[注释]①王积薪:围棋高手。②道:本文指围棋布子的位置。③伏局:认输。④复其势:按自己暗中记忆的,把那盘棋重新布子走一遍。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自谓天下无敌(认为)。 B.主人媪(老翁) C.良宵难遣(排遣) D.可棋一局乎(下棋)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摘录文中最能概括媪妇二人棋艺高超的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王积薪从最初的“自谓天下无敌”,到自叹不如,你能从中悟出一个怎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夸父逐日 选自《山海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2.解释下列字词。

逐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入日:_________________

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泽:_________________ 13.请写出这篇古文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夸父逐日》表现了夸父的什么精神?寄托了古人怎样的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诲:______ ②惟弈秋之为听,惟:______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援:______ ④弗若之矣,弗:______ 16.写出加点的“之”在句中的意思。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

②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 ③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17.本文通过学弈,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富人之子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①能克②其家?”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者耶?”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③之罪。”父遂呼其子问之。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其父愀然改容④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注释]①曷:何,怎能②克:胜任图③妄言:乱说,造谣④愀然改容:神色变得严肃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家累千金(积攒) B.吾之子敏(聪明) C.吾当妄言之罪(阻拦) D.子之愚甚也(非常)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的父亲与儿子各认为米是从哪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结合文段内容,你觉得文中的父亲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2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邻舍有烛而不逮____________不逮:不给他 B.衡乃与其佣作____________ 佣作:雇佣劳作 C.而不求偿____________ 偿:报偿 D.邑人畏服之如是____________邑人:同乡 23.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____________

24.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①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②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①长:管理 ②遂:就。

25.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无:_________________ 使:________________ 信:__________________

26.请选择“兽见之皆走”的原因是( ) A.兽畏虎也 B.兽畏狐也 C.兽畏天帝也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匡衡勤学苦读,但家里没有蜡烛(到了晚上就看不了书),邻居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 (我)希望能读遍主人家的书 2. 凿壁偷光 给邻居做免费雇佣,只求读遍主人家的书 3.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有志者,事竟成 4.囊萤映雪、手不释卷 【分析】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隔壁烛光

透不过来,匡衡就在墙壁凿了一个洞引进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但是不识字,家中富有,有很多藏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辛勤劳作,却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借给他书。最终匡衡成了有学识的人。

1.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全文,深刻理解短文内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进行合理地翻译。同学们平时还要注意文言文方面知识的积累。

2.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从文中提取信息。

我们可以从以下句子找到答案: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3.本题第一问考查的知识点为从文中提取信息。我们可以从以下句子找到答案:主人怪问衡,衡日:“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本题第二问要用到我们平时学习所积累的文学常识。同学们平时还要注意名言名句方面知识的积累。

4.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全文,深刻理解短文内容,还要用到我们平时学习所积累的文学常识。同学们平时要注意古典小故事方面知识的积累。

5. 解狐 祁午 6. × × 7.①祁黄羊做事以国事为重,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②祁黄羊做事公平公正,毫无私心。 【分析】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缺个县令,哪一个是担任这官职的合适人选呢?”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胜任。”晋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 (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缺个军尉,谁担任合适?” (祁黄羊)答道:“祁午合适。”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平公(又称赞)说:“好。”就又任用了祁午。全国人都称赞任用得好。孔子听到

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话,真好啊! (他)推荐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举荐家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公正无私了。”

5.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信息的定位能力。结合“解孤可”“对曰:‘午可’”分析出祁黄羊向晋平公举荐的人是解狐、祁午。

6.本题考查古文重点语句的理解,以及句式的掌握。根据对语句在文言文中的位置,联系上下语句分析判断即可。

(1)第一个“子”是对男子的称呼;第二个是指某人的儿子。 (2)前句是反问句,而后一句是否定句。

7.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内容理解。理解整篇文言文所想内容,结合祁黄羊的人物形象和向晋平公推举人才的行为进行分析概括“国人称善焉”的原因。

8.B 9.美好的夜晚难以排遣,可以下一局棋吗? 10.积薪暗记,明曰复其势,意思皆所不及也。 11.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们应持谦逊的态度,不能盲目自大。

【分析】译文:王积薪下棋的功夫很高超,自认为天下没有敌手。有一次他到京城去,路上借个小旅馆过夜。熄灯以后,听见旅馆老板老婆婆隔了墙壁叫她的媳妇,说:“今夜气候温和,没有什么消磨时光,和我下一局棋怎样 ”媳妇回答说:“好。”老婆婆说:“我在第几道下了一子。”媳妇说:“我在第几道下了一子。”这样轮流说,各下了几十子。老婆婆说:“你输了!”媳妇说:“是我输了。”王积薪把两人下棋的过程记在心里。第二天,复验那盘棋的局势,发现两人下棋用意之妙,都是他远远比不上的。

8.本题考查字词解释。B项媪指的是年老的妇女。

9.本题考查句子翻译。遣:排遣,棋:名词作动词,下棋。 10.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能力。婆媳二人手中没有棋局,光靠心中所想便分出了胜负,通过借宿的棋手惊叹侧面表现婆媳二人的棋艺高超。

11.本题考查主题思想。王积薪从最初的“自谓天下无敌”,说明他盲目自大,到自叹不如这种态度的变化,是因为发现媪妇二人比

自己厉害,这告诉我们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不能盲目自大。 12. 追赶,赛跑 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喝 大湖 13.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14.《夸父逐日》表现了夸父胸怀大志、英勇顽强的精神,反映了古人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 【分析】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泽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12.本题考查文言字词意义。文言文字词需要平时多积累。 13.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翻译实词“走”“欲”“未至”以及主语的补充。

14.本题考查人物分析和主题思想。要抓住夸父不停歇地追逐太阳来分析。

15. 教导。 只。 引,拉。 不如。 16. 的 弈秋的教导 他,指前一个人 17.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

【分析】翻译: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只听弈秋教;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教,却一心想着有天鹅将要飞来,想要拉着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弈秋说:“不是这样的。”

15.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加点词的意思,需要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和本文内容进行分析,教师可引导学生先说出整篇文章的大概意思,然后再分析单个字的意思。

16.这道题考查文言虚词“之”的用法。题①中的“之”放在修饰词和中心语之间,应为“助词,的”;题②中的“之”放在谓语后面,充当宾语,所以应是“代词,指代弈秋的教导”;题③中的“之”放在介词后面,构成介宾短语,所以应是“代词,指代前一个人”。

17.这道题主要考查文章带给我们的启示,学生需要结合文章主要内容来进行分析。这类题型为开放性题型,学生只要围绕“学习必须专心致志”这一中心思想言之有理即可。

18.C 19.我的儿子,聪明并且具有各种本领。 20.父亲认为米是从田中来的,儿子认为米是从布袋里取来的。 21.父亲在教育孩子时娇惯孩子,没有教孩子要体会父母的劳累,以为只要有他在,日后他的儿子便会衣食无忧,让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恶习。 【分析】译文:

齐国有一富人,家累千金,财产无数,但是他的两个儿子甚是蠢笨,儿子的父亲又不教导他们。一天,艾子对他们的父亲说说:“您的儿子虽然很好,但不通事务,日后怎么能够持家呢?”富人大怒道:“我的儿子,聪明并且具有各种本领,怎么会不了解世间的各种事务呢?”艾子说:“不如试一试他,只要问你的儿子,所吃的米是从哪里来的?如果知道,我愿承担造谣的罪名。”富人就叫他的儿子来问他,儿子笑嘻嘻地说:“我怎么会不知道呢?米是从布袋里取来的。”富人神情变得严肃,改变面容说:“儿子你真是愚笨!难道不知道米是从田中来的吗?”艾子说:“有其父必有其子,不是他这样的父亲就不会有愚不可及的儿子。”

18.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实词的解释。ABD项解释正确,C项当指的是担当,承担。解答此题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字义放进句子中,看是否能读通顺。

19.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敏:聪明;多能:多种本领。故答案为我的儿子,聪明并且具有各种本领。

20.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理解。从原文中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可知答案为父亲认为米是从田中来的,儿子认为米是从布袋里取来的。

21.本题考查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是《艾子杂说》中的一则寓言。讽刺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教育方法,更说明了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道理,因此我们知道了孩子不可以娇生惯养,否则

对他很不利。

22.A 23.凿壁偷光 24.凿壁偷光、佣作求书、说《诗》;匡衡是个爱学习,爱读书的人,我们应该刻苦研读。

【详解】译文: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同乡有个大户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文不识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最终(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 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没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匡鼎来。匡鼎来讲授《诗经》,能解除人们的疑问。”“鼎”是匡衡的小名。当时的人们竟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

25. 不 派遣 诚实 26.A 【解析】25.略 26.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