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急性胸痛患者有效的抢救护理方法及效果探讨

来源:筏尚旅游网
急性胸痛患者有效的抢救护理方法及效果探讨

作者:黄金链

来源:《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年第11期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胸痛患者有效的抢救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7月期间本院收诊的98例急性胸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层随机法分为观察组(n=49),采用优化抢救护理,对照组(n=49),采用传统护理,比较2组病情控制率、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率指标。结果:护理结束,观察组病情控制率、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优化抢救护理方法可有效提高急性胸痛患者预后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效果探讨,抢救护理,急性胸痛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17-0136-02

急诊科常见疾病之一即为急性胸痛,其患者数量约占总体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二十。急性胸痛疾病特征主要依靠急性胸痛的疼痛程度、性质及部位进行判断,原因种类包括肺栓塞、夹层动脉瘤、心肌梗死等,大多具有病死率高、病情变化迅速、起病急等特点,对患者生命安全不利。临床对症治疗、快速诊断、有效护理干预是保证急性胸痛抢救效果的先决条件。以往常采用传统护理方法对急性胸痛患者进行治疗,虽可一定程度上控制患者疾病进展,但无法针对患者生理各项需求作有效满足。故现阶段应用优化抢救护理方法更为广泛,可通过个性化、整体化的急救护理流程提升患者疗效水平,效果显著。本文为系统研究、分析优化抢救护理方法在急性胸痛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作如下报告。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5月7日~2018年7月10日期间本院收诊的急性胸痛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层随机法分为观察组(n=49例)与对照组(n=49例)。观察组中,女21例,男28例;年龄51-74岁,平均为(63.29±4.75)岁;对照组中,女22例,男27例;年龄53-73岁,平均为(63.42±4.79)岁。比较上述一般资料,P>0.05:差异不明显。纳入标准:①精神正常、神智清楚,均符合急性胸痛症状。②98例研究对象均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已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行为障碍、视听障碍或言语障碍者。②失访或因故中途离院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传统护理,包括备好急救用品、建立静脉通道、对症用药、常规检查等。 1.2.2观察组:优化抢救护理,方法:(1)护理前准备,系统化、专业化對医护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培养医护人员法律观念,提高其法律知识认知水平。同时组织开展急救模拟训练及建立急救护理流程,可有效提升医护人员的诊疗技术与防范意识;(2)急救流程,将不同疾病所致胸痛患者按照疾病危重程度分为重症、高危、低危三个层次并予以针对性急救护理措施,优先为病情危重患者开辟绿色通道。患者若为急性夹层动脉瘤疾病,需及时予以降压药物且应作镇静、镇痛处理;患者若为肺栓塞疾病,需快速给氧且应维持其气道畅通,必要时联系专家进行会诊;患者若为急性心肌梗死疾病,需予以绝对卧床休息且应严密监测各项生命体征。诊断无法明确者应作留观处理,心肌梗死确诊者应送人介入室。

1.3观察指标观察评测2组急性胸痛患者的病情控制率、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率指标数据。护理满意率测评标准参照NSNS量表(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总分100分,包括0-30分(极不满意)、31-60分(一般满意)、61-90分(基本满意)与91-100分(十分满意)。护理满意率=(基本满意+十分满意)例数/49*100%。

1.4统计学处理SPSS 20.0软件统计数据,计数资料上,两组急性胸痛患者的病情控制率、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率用“百分数”表示(卡方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急性胸痛患者病情控制与抢救成功情况对比观察组病情控制率、抢救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如表1。

2.2两组急性胸痛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护理满意率(95.92%)高于对照组(83.67%)且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如表2。 3讨论

急性胸痛病因多与呼吸系统急症、消化系统急症有关,早期治疗不当或不及时,患者亦有猝死风险。为改善急性胸痛患者的疾病症状,现阶段常采用优化抢救护理方法作辅助治疗,可依照患者既往病史、病情程度进行针对性诊治,以达到提升患者病情控制率、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的目的。如上文表1、表2所示,观察组病情控制率、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急性胸痛患者治疗期间应用优化抢救护理,可保证患者治疗安全性,提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与预后质量,应用价值较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