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易错题检测卷(一)-(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易错题检测卷(一)-(含答案)

来源:筏尚旅游网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易错题

检测卷(一)-(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易错题检测卷(一)-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文言文阅读。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文中与“不”意思相同的字是______。 2.写出“之”在下面句子中的意思。

通国之善弈者也 ______ 一人虽听之 ______ 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 虽与之俱学 ______ 3.写出句子“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5.文中“辩斗”的意思是 ,“以”的意思是 __。 6.写出划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 7.读了本文,你想对两个小孩说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小古文阅读。 宋濂嗜学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①书以观,每假②借于藏书之家,手自③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④。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⑤,以是⑥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⑦遍观群书。

注释:①致:买。②假:借。③手自:亲手自:亲自。④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写。⑤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⑥以是:因此。⑦因得:于是能够。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余幼时即嗜学:__________(2)录毕:__________(3)走送之:__________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再写出句子的意思。 余因得遍观群书。 _________________。 10.读小古文填空。

本文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 ___,是通过“ __”(摘录文中词句)等事例来说明该观点的。 阅读与理解。 书戴嵩画牛 苏轼[宋代]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而一牧童见之,拊掌见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1.“尤所爱”的意思是 ______,文中杜处士“尤所爱”的具体表现是 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12.用“——”画出牧童拊掌大笑原因的句子。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抓住牧童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表达苏轼观点的句子是 _______你同意这个观点吗?(A同意 B不同意),先用“√”标出你的观点,再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你的理由。

理由是:______________

14.读了短文,我们认识了一个 ____的杜处士,一个 ______的牧童。 阅读与理解。 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①所及,有若②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③欲知其斤重,访④之群下⑤,咸莫能出其理⑥。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⑦可知。”太祖悦,即施行⑧焉。

【注释】①智意:智慧。②若:相仿。③太祖:曹操。④访:询问。⑤群下:手下群臣。⑥出其理:想出称象的办法。⑦校(jiào):比较。⑧施行:按这个办法做。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字的意思。

(1)咸莫能出其理:___________ (2)置象大船之上: __ 16.与“有若成人之智”中“之”字意思相同的是( ) A.访之群下 B.置象大船之上 C.称物以载之

17.曹冲所称的象是哪里来的 以下答案正确的是( ) A.曹操带来的 B.孙权送的 C.曹操的手下群臣送来的 D.时孙权送来的

读小古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战国策》 18.用一个成语为短文取个题目: _____ 19.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虎求百兽而食之( )

A.要求,请求 B.寻求,寻找 C.帮助 D.需求,需要

(2)虎以为然( )

A.正确,对 B.然而 C.然后 D.果然 20.选择对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1)天帝使我长百兽( )

A.上天派我掌管百兽。B.天帝让我比百兽长寿。 C.老天爷让我比百兽年长。D.上天派我带领着百兽。 (2)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

A.看看百兽见到我的表现敢不走开吗?B.看看百兽和我不离开吗?

C.看看百兽看见我敢不逃跑吗?D.看看百兽见到我是不是离开?

21.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周兴与丘神勣(jì)通谋①,太后命来俊臣鞠②之。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③,谓兴曰:“囚④多不承,当⑤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⑥,以炭四周炙⑦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⑧推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注释〕

①通谋:合伙谋反。②鞫(jū):审讯犯人。③推事对食:讨论事情,相对饮酒。④囚:囚犯。⑤当:应当。⑥瓮:大坛子。⑦炙(zhì):烧烤。⑧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⑨推:追究,检举。 22.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正在) B.囚多不承(招供) C.当为何法(采取) D.因起谓兴曰(因为) 23.与例句中“易”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此甚易耳。

A.易如反掌 B.平易近人 C.移风易俗 D.化难为易 24.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太后命来俊臣鞫之。

A.以炭四周炎之 B.月之光如烛 C.惊弓之鸟 D.速度之快 25.对例句解释最正确的一项是( ) 例:因多不承,当为何法?

A.因犯多数不承认,应当怎么办? B.囚犯多数不承认,应当没有办法吗?

C.因犯多数不承认犯罪,应当采取什么方法呢?

26.本文写的是来俊臣让意欲谋反的周兴自己布个局,再将他置于这个局中,极为巧妙地惩治了周兴。这是采用了“以其人之道,”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

读小古文《五官争功》,完成习题。

口与鼻争高下。口曰:“我谈古今是非,尔①有何能居②上我?”鼻曰:“饮食非我不能辨。”

眼谓鼻曰:“我近鉴毫端③,远观天际,唯我当先。”又谓④眉曰:“尔有何功居上我?”

眉曰:“我虽无用,亦如世有宾客,何益主人?无即不成礼仪。若无眉,成何面目?”

【注释】①尔:你。②居:待在。③毫端:指细微的事物。④谓曰:对某人说。

27.下面对划线句的翻译正确的是( )

A.饮料食物不是我不能分辨。 B.所有喝的吃的东西没有我就不能分辨。

28.从“眼”说“唯我当先”的“唯”和“先”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到“眼”争功时__________的姿态。

29.五官争功时耳朵没出现,请根据故事的情境给耳朵选出合适的话( )

A.耳曰:“我居侧,听八方,无我,主人岂知汝等所言。 B.耳曰:“普将众言传与主人,自当行赏。

30.请写出两个带有“眉”字的成语______、______,从这两个成语中我发现了______。

31.到底谁的功劳最大呢?这时候,主人发话了。他会说什么

呢?(用现代文或文言形式表达都可以) _________________。 参:

1.弗 2. 的 指弈秋的教导 指鸿鹄 指另一个人 3.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4.我们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才能成功。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

结合词语的特点和所在的语境含义进行分析即可。“弗若之矣”意思是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弗:不。 2.本题考查多义词。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通国之善弈者也”意思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之:的。 “一人虽听之”意思是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之:代词,代指弈秋的教导。

“思援弓缴而射之”意思是却一心想着有大雁将要飞来,想要用弓箭将它射下来。之:代指鸿鹄。

“虽与之俱学”意思是虽然他们一起学习下棋。之:代词,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3.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

翻译时先抓住关键词,把握文言文的原意,然后用通顺的话写出文言文的意思。为:因为。弗:不如。句意: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认识来分析。结合内容可知,本文通过两个学棋者的表现与结果,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一心二用的道理。

【点睛】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人下棋,其中一人十分认真、专心,只听弈秋的教诲;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想着有大雁将要飞来,想要用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明显不如前者高。难道

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者吗?说:“不是这样的。”

5. 辩论、争论 认为 6.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7.你们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善于观察,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还敢于争辩,值得我们学习。 【解析】5.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字词的解释。

“见两小儿辩斗”意思是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辩:争辩。 “我以”意思是我认为。以:认为。 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

先要抓住关键词,把握文言文的原意,然后用通顺的话写出文言文的意思。孰:谁。汝:你。知:智慧。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7.本题考查想象说话。

围绕两小儿说话内容,写出自己想对他们说的话即可,要言之有据,语句通顺,不能偏离文章所表达的文章主旨中心。比如:你们真棒,观察这么仔细,而且说话条理清晰,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8. 喜欢 完,结束 跑 9.余/因得/遍观群书 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 10. 余幼时即嗜学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是人多以书假余。 【解析】8.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理解字词意思。

(1)余幼时即嗜学: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嗜:喜欢。 (2)录毕:抄写完了。毕:完,结束。 (3)走送之:赶快送还借书。跑:走。

9.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和句子翻译。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仔细分析各个选项,得出答案即可。

余因得遍观群书: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断句:余/因得/遍观群书

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结合译文回答问题。本文是围绕“余幼时即嗜学”这个观点展开书写的。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三方面来表达这个观点的。

【点睛】参考译文: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书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

11. 尤其珍爱 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12.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牧童看了看《斗牛图》,象突然发现新似的,指着图画,皱着眉头说道:”这画上明明是一只正在打斗的牛,牛打斗的时候,力气会用在角上,尾巴应该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啊,怎么能翘起来呢?”说完,有疑惑不解地看着杜处士。 13.“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同意

理由是:这句话的意思是: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的确如此,记得有一次我组装一个玩具车,根据制作指

南,怎么也装不好,后来在楼下修车工叔叔帮助下难题解决了。由此可见,我们做任何事情,要从客观事实出发,向有特长的人请教。 14. 热爱艺术,虚心接受别人意见 天真可爱

【解析】11.本题考查的是词语解释以及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重点理解字词的解释。“尤”的意思是尤其,特别的。所以“尤所爱”的意思是尤其珍爱。根据文段的内容“锦囊玉轴,常以自随”可以得出是“尤所爱”的具体表现,即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12.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原文的内容可以得出,牧童拊掌大笑原因的句子是“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合理的详细,写出牧童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描写,注意语言完整流畅,不要写错别字即可。 13.本题考查的都会死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从“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意思是种田要问耕种的奴仆,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可以得出这句话是表达了苏轼的观点。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点明自己的态度,是否同意这个观点。并且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这句话,可以围绕“问专业的人才能解决相应的事情”等方面来展开即可。 14.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原文的内容“处士笑而然之”意思是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可以得出杜处士是一个虚心接受别人意见的人;从“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可以得出杜处士是一个热爱艺术的人。从“一日曝书画,而一牧童见之,拊掌见笑”意思是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可以看出牧童是一个天真可爱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蜀中有一位姓杜的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其中有戴嵩画的《斗牛图》一幅,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作轴装饰起来,并经常随身携带。有一天,

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奴仆,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这个道理是不变的。

15. 都 放 16.B 17.B 【解析】15.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先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楚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①“咸莫能出其理”意思是手下群臣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咸:都。

②“置象大船之上”意思是把象放到大船上。置:放。 16.本题考查多义词。

“有若成人之智”意思是已经比得上成年人的智慧。之:的。 A.“访之群下”意思是询问他的属下这件事。之:指大象。 B.“置象大船之上”意思是把象放到大船上。之:的。 C.“称物以载之”意思是让船装载其它东西。之:其他东西。 选项B与题干中“之”字解释相同。故选B。 17.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由“时孙权曾致巨象”可知,曹冲所称的象是孙权送的。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他的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水平,已经比得上成年人的智慧。当时孙权送来了一头大象,曹操想要知道大象的重量,询问他的属下这件事,手下群臣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将大象牵下来,再让船装载其它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就能知道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18.狐假虎威 19. B A 20. A C 21.这篇短文讽刺了那些假借别威,招摇撞骗的人,也说明做事如果不加分析,往往会被假象所迷惑。

【解析】18.本题考查了对成语的积累与理解。

结合选文内容及译文,根据平时的积累可知这个故事衍化出的成语是“狐假虎威”。

19.本题考查了对于文言文中字词的理解。

①“虎求百兽而食之”意思是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求”的意思是“寻找”。

②“虎以为然”意思是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然”正确,对。

20.本题考查了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天帝使我长百兽。意思是上天派我掌管百兽。

②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意思是看看百兽看见我敢不逃跑吗?

21.本题考查了对文言文主旨的理解。

结合课内学习及译文完成。这个故事说明了仗势欺人的坏蛋,虽然能够嚣张一时,但最终决不会有好的下场。

【点睛】参考译文: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22.D 23.A 24.A 25.C 26.还治其人之身 【解析】22.考查字词解释。

D选项中的“因起谓兴曰”,“起”指“站起来”,“谓……曰”指“对……说”,“兴”指“周兴”,这里的“因”不能翻译成因为,联系上下文,这里应该翻译成“于是,就”。整句翻译成“于是站起来对周兴说”。

23.考查多义字。

例句中的“易”是指“容易”,与这个意思相同的就是A选项“易如反掌”,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办,像翻一下手掌一样。 B选项的“易”指“使……容易”。 C选项的“易”是指“变换”。 D选项的“易”指“简单”。 24.考查多义字。

例句中的“之”是代词,与这个用法相同的就是A选项。 B选项的“之”指“的”。 C选项的“之”指“的”。

D选项的“之”指用于主谓间,不译。 25.考查句子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离不开实词与虚词的掌握,还应注意一词多义现象,平时多积累。

例句“囚多不承,当为何法 ”这里的“承”指“招供”;“为”指“采取”,“当”指“应当”;“法”指“方法”。

故翻译最为准确的是C选项:囚犯多数不承认犯罪,应当采取什么方法呢?

26.考查对本文的理解分析和概括。

解答时,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结合题干中的前半句的提示,横线处应当填写“还治其人之身”。

凡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亦叫做“请君入瓮”或“以牙还牙”。

【点睛】参考译文:周兴和丘神绩合伙谋反,太后让来俊臣来审讯他。来俊臣趁着跟周兴一边吃饭一边研究事情的当口,对周兴说:“犯多不肯招供,应当采取什么办法?”周兴说:“这很容易,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周围烤,让犯人进到里边,什么事敢不承认!”来俊臣于是找来一个大坛子,按周兴的方法周围升起炭火,站起来对周兴说:“宫内有人递出状辞检举你谋反,请兄长进到这大坛子里去吧!”周兴惊恐万状,连忙叩头认罪。

27.B 28.傲慢 29.A 30. 眉开眼笑 眉清目秀 眉毛和“眼”(其它身体器官)总是在一起出现,关系紧

密 31.主曰:“尔等各司其职,缺一不可,缺一,则面不成矣!”或:你们各有自己的职责、功劳,一个也不能少(缺了谁也不行)。 【解析】27.本题考查了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地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字词:辨:分辨。“饮食非我不能辨。”意思是:所有的饮料食物没有我就不能分辨。故选:B。 28.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

结合“我近鉴毫端,远观天际,唯我当先”中的“唯”“先”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眼”争功时傲慢无礼的姿态。 29.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结合文章内容可以看出,嘴、眼、鼻子都是写了自己对人的作用来,故耳也一定从自己的作用来谈,故选:A。 30.本题考查成语的记忆和积累。

与“眉”有关的成语很多,如浓眉大眼、贼眉鼠眼等,他们都与眼有关,总是在一起出现,关系紧密。

3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它们各有自己的职责、功劳,一个也不能少,围绕中心解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嘴巴和鼻子争上下。嘴巴说:“我谈古论今,你有什么能耐待在我上面?”鼻子说:“所有的饮料食物没有我就不能分辨。”眼睛对鼻子说:“我近可以分辨毫毛尖端(那么细微的事物),远可以观察到天边,只有我当排名最先。”又对眉毛说:“你有什么功劳待在我上面?”眉毛说:“我虽然没有实际用途,但是如果没有眉毛,那成什么面目了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