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小说)常见题型解题指津及例题解析
一、 标题。
(一)、选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答:1、表面含义(文中基本能直接找到)
2、深层含义(能够揭示文章的主旨)
例:
1、 如何理解标题“天上飘下来的礼物”的含义?(3分)(七上 双休作业1)
答:儿子到楼下林奶奶家去取被风吹落的衣服的同时,也给林奶奶孤独寂寞的晚年生活带来了快乐和期盼。在林奶奶看来,儿子的到来是最好的礼物,表现了林奶奶思念儿孙,渴望亲情的强烈愿望。
2、你能理解文题“心田上是百合花”的含义吗?(七上 双休作业6)
答:①本义:百合花的精神感动了人。②人们只要有一种坚定、执着的信念就一定能达成自己的梦想。
3、文章标题“太阳语”含义深刻,请你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标题有哪些含义?(七上 双休作业8)
答:①“毛毛”用镜子反射阳光和“我”说话。②“毛毛”对“我”的真诚问候像太阳一样温暖。
4、从全文看,标题“八月的阳光”,除了指八月的烈日以外,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七上 双休作业11)
1
答:既暗示了生活的艰辛(炙烤),有象征亲情的温暖、社会的关爱。
5、通读全文,文章标题“那些卑微的母亲”中的“卑微”有哪几层含义?(七下 双休作业2)
答:①身份低微。②收入微薄。③生活在社会底层,不被人重视。
6、联系全文说说“北京时间不到点”的含义。(七下 双休作业3)
答:①为了让乡下父子买到优惠的汉堡,我和顾客以及服务员故意将错就错说北京时间不到十点。
②\"北京时间不到点\"是一句善意的谎言,充分体现出众人的爱心、善心和同情心。
7、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题“钓不到鱼,就去够苹果”的理解。(七下 双休作业9)
答:①某方面的事情你做不成功,你可以从其他方面牡蛎,只要有信心,有顽强的精神,你同样会成功。
②文中的我考不上大学可以选择重读一年,定好目标,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地努力,最终会获得成功。
8、文章题目“幸福花开”有什么含义?(七下 期中)
答:①指蔷薇花灿烂又幸福地开放。②指别人的最终让他重新充满力量,让他年轻的心重新怀有梦想。
9、小说以“琴声中的玫瑰”为题有什么含义?(八上 双休作业9)
答:①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小雪的琴声是所有钢琴声中最好听的,犹如玫瑰般珍贵,漂亮。
②同时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主人公的品质如玫瑰般美丽、高贵。
2
10、本文标题“生命的声音”有哪几层含义?(八上 暑假作业)
答:①指蚊子发出的声音。②指在死亡临近时,矿工从蚊子的声音里所感受到的生命的呼唤。
(二)、选文的标题有什么作用?
答:1、手法上。
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②运用象征、双关、比喻、拟人等手法③新颖醒目
(注意点:象征要写出象征义,比喻要写出比喻义,双关要写出双层含义)
2、结构上。
①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②照应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3、内容上。
①突出文章……的主题或表达人物……的性格特点。
例:
1、课文以“韩干照夜白”为题有什么作用?(七上 期末)
答: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②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
③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既指真品《韩干照夜白》,又指那个象征母子情深的假《韩干照夜白》。
3
2、文章以“一张忘取的汇款单”为题,有哪些好处?(七下 双休作业4)
答: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②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③表达了父子彼此之间的关爱。 3、文章以“最温暖的墙”为题,有什么好处?(七下 双休作业8)
答: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②表明作者对孩子那纯真、善良、火热之心的赞美,正是他们温暖了老师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心。
4、标题“一个走运的人”有什么作用?(一个走运的人)
答:①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②揭示了一个并不走运的人感恩生活、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
③点明了小说的中心。
5、说说标题“爱到无力”的含义是什么?以它为题有什么好处?(爱到无力)
答:①含义:母亲衰老了,对子女的照顾力不从心。
②作用:a、设置悬念,吸引读者。b、赞颂了母亲将所有的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家和子女。c、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6、联系全文,揣摩文章以“苦瓜”为题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八上 期中)
答:内容上:用苦瓜象征母亲的品格,象征母爱的伟大和纯粹,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和怀念。
4
结构上:①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②照应文章中母亲为我精心栽种苦瓜、炒苦瓜和结尾苦瓜的君子品质。 二、 环境。
(一)、某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题模式:1、环境。2、人物。3、情节。4、主题。)
答:1、环境。
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季节、时令、天气)、地点、背景。
②描写了……(特点)的……景物。
③渲染了……的气氛。
2、人物。
①烘托了人物……的感情,奠定了……的感情基调。
3、情节。
①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或者为下文)做铺垫。
4、主题。
5
①塑造了人物……的形象。
②突出文章……的主题。
例:
1、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主要有哪些作用?(七上 双休作业11)
答: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炎热的天气状况。②烘托了小夏和小秋急切、焦躁的心情。
2、最后一段中描写晚霞,起作用是什么?(七下 双休作业9)《钓不到鱼,就去够苹果》
答:①运用景物描写。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烘托出我走出阴影的喜悦之情。
③写出了我在父亲的教育下心情豁然开朗,满怀信心地去战胜困难和苦难。
④突出文章“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轻言放弃”的主题。
3、说说第一段的作用。《一个走运的人》
答:①这是一段景物描写。②渲染了清幽、淡雅的氛围。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
④与结尾相照应,为下文我和女店主的交往作铺垫。 4、结合文意,请分别说说画波浪线处景物描写的作用。(八上 双休作业2)
A一股深秋的风从窗外吹过,吹动了母亲额前那一缕枯黄的头发,母亲似乎瑟缩了一下。
6
B深秋的阳光静静洒下来,落到因萧索的风吹得有些苍凉的母亲身上。
答:A作用①运用了景物描写②描写了深秋风的寒意③渲染了萧瑟悲凉的气氛④烘托出母亲的痛苦、诧异、恐惧
⑤塑造了一位坚毅的母亲形象。
B作用①运用了景物描写②描写了深秋的阳光③描绘了宁静美好的画面④烘托出了母亲温顺、善良、隐忍、坚强
的性格,突出了母亲高大的形象。
4、赏析第四段中的划横线的句子。《家里养着月亮》
夜空洗过一样洁净而深邃,发着微光,像黑色绸缎一样柔滑而有质感,使我想伸手触摸。
答: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景物描写②将夜空比作黑色绸缎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黑夜的夜空的洁净深邃,映衬出月亮的柔和④营造出一种静谧和谐的气氛⑤突出我对夜空的喜爱。
三、 情节。
(一)、情节概括题。
题型一、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例如:
7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天上飘下来的礼物》
答:本文主要写了儿子通过多次捡衣服和楼下林奶奶产生了浓厚的感情,被林奶奶称为“天上掉下的礼物”。
2、本文记叙了女儿送母亲一座雕像的故事,请写出故事梗概。《礼物》
答:女儿用作画所得钱在母亲生日时买了一个母女雕像送给她,母亲却因不理解怪其乱花钱,女儿伤心,雕像支离破碎。
3、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钓不到鱼,就去够苹果》
答:因高考的打击而萎靡不振,父亲利用钓鱼与我谈话,使我走出阴霾,有了复读的愿望和勇气。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北京时间不到点》
答:在德克士,一对乡下父子错过了买一送一优惠活动的时间,在我和顾客的帮助下,如愿以偿地买到了优惠汉堡的故事。
5、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答: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以炊烟为线索,生动记叙了母亲一生为儿女们吃的忧与乐,表现了母亲的无私、仁爱、善良的优秀品质。
6、请用简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一只手套》
答:女店主将一只羊皮手套卖给了这对母子。
8
题型二、文写了那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例如: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所写的两件往事。《我的母校我的梦》
答: ①老校长教我们以镜洗人。②作文喜获满分时老师给的褒奖。
2、用三句10字以内的话概括文中“三件不能让母亲知道真实结果的往事”。《三件不能让母亲知道真实结果的往事》
①卖手镯换营养液 ②寄来的鸡蛋已经坏了 ③妻不是用她的围巾拴住的。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着重写外婆的三件事。《遥遥外婆心》
①抱我下树 ②哼唱童谣,哄我入睡 ③剔除鱼刺,做“外婆鱼”
4、简要概括引出“后母的三巴掌”的三件事。《后母的三巴掌》
①8岁,我和同伴偷卖瓜人的瓜。②10岁,私自把席子里的钱换了地方 ③14岁,我看家里穷,不想上学了。
5、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田野上的白发》
①母亲深夜在田里敲盆赶鼠
②为多收一成秧,母亲在父亲病重时起早跪着插秧,赶回去照顾父亲,体力不支,但仍在坚持。
9
6、概括文章第③④的主要内容。《那些卑微的母亲》
答:在超市做保洁的母亲,为了儿子读书,谦卑而勤奋工作却遭到主管的训斥。 7、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文章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
答:①我关注楼前平房里一对夫妇 ②我忘不了桂花糕的香 ③买杂粮饼的女人对我的惦记。
8、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母亲绣花为我做了那几件事。《夜深同花说相思》
①为我绣床帏 ②为我绣十八个美女,却遭拒绝 ③亲自为我送吃的,等我下班 ④为我绣棉坎肩、棉床品。
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中主要的两件事。《最后一个便士》
答:①蛋糕店老板免费赠送新口味蛋糕,在凛冽的寒风中,邀请老人品尝。
②老人拒绝了老板赠送的蛋糕,用尽最后一个便士买大蛋糕送给邻居。 10、除“唱戏”和“看庙”外,还写了父亲的哪些事情?《父子之间的怯意》
答:①送我上学②到天津看我③捡烟头④逼我喝茶。
11、本文反映了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作者选取了不同时期的哪几件事来表现这种亲情?《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
答:①小时,临睡前爸爸帮我盖被子轻轻掩门②岁时,我去父亲房间拿书,轻关门,但还有声音③
10
前些日子,回家为不打扰父亲,轻轻关门。
题型三、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之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例如:1、通观全文,正文部分主要写了三件事,有三件事分别引出三句话,每句话蕴含一个生活道理。《母亲的三句话》
答:第一件事写的是拔白菜,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遇到困难要坚强;第二件事写的是牵牛走,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遇到压力要放松;第三件事写的是吵架,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遇到不顺要乐观。
2、依照地点的转换,本故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拉亮了灯等你》
约定送行——把灯拉亮——等待学生——师生团聚 3、请在横线上把本文情节补充完整。《琴声中的玫瑰》
报名考试——暗示改名——拒绝改名——考试失败
4、依据提示,完成对小说情节的梳理。《雕花烟斗》
情节:花房邂逅,感受温暖——花房交往,感受真情——重戴桂冠,冷落花农——再次落魄,重拾真情。
5、阅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过程。《家里养着月亮》
答:停电见月亮——全家赏月亮——鱼缸养月亮——静夜悟月亮。
答:情节概括=人物+事件(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1
(二)、开头的常见作用。
答:1、手法上。
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结构上。
①点题,照应文中或结尾。
②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3、内容上。
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奠定了……的感情基调。
③突出文章……的主题。
例:
1、第一段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七上 双休作业10)
答:①总领全文。②将“贫穷”作为全文叙事线索。 (三)、文章中插叙某个情节的常见作用。
12
答:1、概括情节(何人何地何事)
2、结构上承上启下。
①点题,照应开头。
②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3、内容上。
①引出文章主要内容。
②使文章内容丰富,情节起伏,增强感染力。
③与上文或下文形成对比。
④突出了……的主题。
例:
1、文中两次运用插叙,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改变世界的力量》)
答:第一次:十多年前,父亲去城里打工。 第二次:父亲在刚刚竣工的房子边种爬山虎。 2、第⑤段插入弟弟在网站上创作小说这部分内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广场上弹吉他的弟弟》)
13
答:①写出了弟弟到广场上弹奏吉他,并不是为了乞讨赚钱,而是为了更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②为下文他对乞丐的关怀和所抒发的“心声”作铺垫。 3、若把第二段去掉并不影响文章的整体意思,请问能否删去这一段?为什么?(《爱到无力》)
答:①不能删。②这是一段插叙。③借助以往回母亲家拜年的温馨场景,突出了母亲对我们的深厚的爱,有助于塑造母亲慈爱的形象④为下文写母亲因年老体弱记忆衰退、年老体弱作铺垫。 4、第五段内容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天上掉下来的礼物》
答:①不可以删去②这是一段插叙,补充交代了林奶奶孤身一人的家庭状况,她孤僻的原因,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
5、文中的第七小节,有人认为与主题没有多大关系,删去也没有关系,你觉得呢?《遥遥外婆心》
答:①不能删去 ②因为这一段插叙了外婆因为包办父母婚姻的愧疚、苦痛,在这种情形之下,外婆对我的爱就更显得伟大与感人。
(四)、结尾的常见作用。
答:1、结构上。
①点题,照应开头或文中。
②总结全文。
14
2、内容上。
①点出主题,画龙点睛,突出人物品质或情感。
②深化主题。
例:
1、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答:①结构上:总结全文,点题 ②内容上:升华主题,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恩、怀念之情,母亲对我们的爱。
2、对文章结尾的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
答:①结构上:点题,总结全文 ②内容上:升华主题:人和人之间要互相关心,惦念。
3、11段-14段是故事的结局,意蕴深刻,耐人寻味。请分别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这四个段落的作用。
答:结构上:①点题 ②照应开头 ③总结全文;内容上:画龙点睛,深化文章主题:以穷困老人帮助和他一样穷的老人,突出表现了老人的善良、温情、深沉博大的爱心。
4、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文章结尾的作用。《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
答:①结构上:照应题目、开头 ②内容上:深化主题,表达出作者成年后真正感受到了父亲对我的影响。
15
5、 文章结尾简洁而有韵味,试作简要赏析。(11年泰州市中考题)
【一个小时过去了,我没有舍得叫醒儿子。】
答:①与文中“一小时后叫我,我还得复习呢”一句相呼应,使文章完整而紧凑。
②为“我”继续生发种种情愫留足了想象空间。
③希望与儿子相处时间能够长一点,表达了“我”浓浓的亲子之情。(答到两点即可得4分)
(五)、小说的一般情节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但有时作者设置高潮就是结局,有什么作用?
答:1、结局出人意料,给读者以震撼。
2、结局在情理之中,文中多处埋下伏笔。
3、结局戛然而止,高潮就是结局,发人深思,让人回味。
4、暗示文章……的主题。
例:
1、文章的结尾写包含着女儿爱与深情的雕像碎了,事情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局?谈谈你的理解。(七下 双休作业13)
答:①高潮就是结局,发人深思,让人回味。②母亲观点成旧,不理解西方艺术,觉得袒胸露背就是见不得人,而女儿是学艺术的,她能读懂艺术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所以母女因意见不合而产生矛盾,致使雕像
16
破碎。
③呼吁长辈和晚辈之间多一些沟通、理解。 2、小说的结尾很精彩,试联系小说内容简要赏析。(11年3月阶段试题)
“你千万别介意……我不是姓候,我姓孙……”
答:①出乎意料,老人本姓孙,最后才揭示,更给人震撼。
②结尾又在情理之中,前文多处为结尾作铺垫,如:我的脑幕上管理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
③高潮就是结尾,故事戛然而止,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六)、小说设置次要人物(以“我”为例)的作用。
答:1、“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2、“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3、从侧面烘托(或衬托)主要人物的形象。
4、突出文章……的主题。
例:
17
1、文章写榆树,却为什么花较多笔墨去写“老人”?请简要分析。(七下 双休作业11)
答:①引出这棵树的生长年龄,突出其顽强的生命力。 ②由写树到写人,赞美了老人不畏艰辛、乐观生活的精神品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小说的主人公是卖报少年,文中却花了不少笔墨写“儿子”,其用意是什么?(10年12月阶段试题)
答:①与卖报少年形成鲜明对比。
②反衬卖报少年的勤劳、懂事、孝顺、成熟。
(七)、小说中多处写同一意象(事物)的作用。
答:1、是贯穿小说情节的线索。
2、是连接人物情感的纽带。
3、象征人物的心灵(或衬托主要人物的形象)。
4、突出文章……的主题。
例:
1、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田野上的白发》
答:①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 ②是连接情感的纽带 ③母亲为了我们辛苦了一辈子,白发是这一切
18
的见证 ④体现了母亲的辛劳、无私付出 ⑤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爱与怀念。
2、整体阅读本文后,分析弟弟的长风衣的作用。《广场上弹吉他的弟弟》
答:①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 ②长风衣遮住了弟弟的义肢,不让别人对他表示同情 ③体现了弟弟乐于助人、坚强的个性 ④长风衣能更好的体现弟弟身上的艺术气质,揭示弟弟不是一个乞讨者。
3、赏析 “蔷薇”在文中的作用。(七下 双休作业12)
答:①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②引出挑糖担的老人;③象征老人不奢望、随性自然的品质。
④既指院墙上的我最喜欢的那丛蔷薇花,又象征着老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4、文章多次描绘蔷薇有什么作用?(《幸福花开》)
答:①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②一语双关,既指路边盛开的蔷薇花,又指民工内心的感激。
③烘托出她不同境况下不同的心情。④揭示文章的主旨,象征信任、尊重。
5、小说多处写到了凤尾菊,其作用是什么?(八上 双休作业4)
答:①凤尾菊是贯穿小说情节的线索②凤尾菊是连接小说中两个人物感情的纽带。
③凤尾菊是花农美好心灵的象征,也寄托着作者对美好感情的歌颂。
四、语言。
19
(一)、赏析文章中句子的作用。
答:1、运用……的手法。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②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引用、反复、对比、通感)
③表现手法(欲扬先抑、想象、联想、象征、烘托、衬托、对比、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欲扬先抑、以乐景衬悲情、动静结合、以声衬静、化静为动、虚实结合、曲笔、借古讽今、以小见大、用典……)
2、内容上。
①写出……事物的……特点。
②表达了作者∕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结构上。
①文章开头(点题、总领全文、引起下文、照应结尾、为下文……作铺垫)
②文章中间(承上、启下、承上启下或过渡、为下文……作铺垫)
③文章结尾(总结全文、总结上文、照应开头、点题)
例:
20
1、第⑥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七上 双休作业5)
我暗暗叫苦,惨了惨了!本来,这里强手如林,别的功课上差一点,我是心安理得的。可败在作文上,打击太大了。
答:①心理描写。②形象地体现了“我”知晓作文分数前那种失落、紧张、郁闷感,还隐含了一丝期盼心理。
2、简要说说第④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七上 双休作业8)
答:①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②把跳跃的阳光比作小猫捕鼠。 ③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光束忽闪晃动,扰乱我心的情景。表现了毛毛活泼调皮的性格。
3、第③小节划线句子,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应?从情节发展看,这句话起了什么作用?(七上 双休作业9)
我的心几乎停止了跳动
答:①“我”很震惊孩子的懂事,以及他的不幸遭遇。②为下文“我”偷偷帮助小男孩作铺垫。
4、请分析“小夏和小秋顿时像两尊雕像”这句话的表达效果。(七上 双休作业11)
答: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②将小夏和小秋比作两尊雕像。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夏和小秋当时的震惊的神态。
5、赏析下面语句。(七上 期末)
21
“她的脸一下子苍白了,扶着桌子,往下坐,没坐上椅子,滑到了地上。我赶紧去扶,她却把手一挥,蒙着脸。”
答:①运用动作和神态的细节描写。②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得知画是假的后,内心的震惊和难以接收这是假画的事实。③表达了母亲的爱子心切。④为下文一直瞒着儿子作铺垫,也承接了上文中她一直把这幅画当救命稻草看。 6、文中对母亲有多处精彩的细节描写,请从两个划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结合语境作简要赏析。(七下 双休作业1)
①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②饭菜自然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
答:①句赏析:运用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出母亲在生活困难时期,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多吃一点,刻画出母亲的无私。
②句赏析:运用神态的细节描写,传神地展现出我们远离父母之后,母亲对我们生活牵挂和对儿女的思念,更加突出母亲伟大、无私。
7、文章第①段“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这句话运用什么描写手法?刻画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形象?(七下 双休作业2)
答:①运用外貌描写。②既表现了这位母亲的贫穷和低微,又表现了这位母亲的自尊与自爱。
8、请分析“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人”这句话的表达效果。(七下 双休作业2)
22
答: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子俩淳朴善良的笑容带给大家的感动。
9、第(2)段对乡下父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何作用?(七下 双休作业3)
答:①运用动作描写、外貌描写。
②作用:a、内容:暗示了乡下父子生活的拮据。
b、结构:为下文错过优惠时间,众人为了帮助他们善意撒谎做铺垫。
10、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第⑦段划线句子。(七下 双休作业6)
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起来,整齐匀称,象块绿色的地毯。
答:①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②将秧苗比作地毯,生动形象地写出秧苗的整齐。③写出母亲的辛劳。
11、请说说第⑦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七下双休作业7)
弟弟面前的琴盒里,已悠闲地躺着不少的零钱和整钞,这些钞票和它们新的主人一样,流露出一脸的得意。
答: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钱在琴盒里的散乱状态。③表现了弟弟愉悦的心情。
12、结合加点词语,体会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七下 双休作业8)
①教室里安静极了,只听见粉笔头在黑板上发出的沙沙声。
23
答:这是一个拟声词,以粉笔头的沙沙声反衬出教室的安静,突出孩子们心受到极大的震撼。
②那些粉笔整整齐齐全部穿上了外套,一根根粉笔被五颜六色的彩纸包裹起来,像花园里多彩的花枝。
答: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粉笔被孩子精心包装后漂亮的样子,表现出同学对老师的关心和同学的细心。
13、联系上下文,对文中划线句子进行简要分析。(七下 双休作业9)
那些不容易,是命运赐给我们的苦难的盐,它可以为我们补充坚强的钙质。
答: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命运中的苦难比作盐,把能使我们坚强比作补钙。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从父亲的话中受到了很大的触动。③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理解和感激之情。
14、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象力,请加以赏析。(七下 双休作业11)
(1)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答:①运用拟人手法,将雨水、露珠、榆树人格化。②表现了它忍受着干旱和贫瘠的苦痛。③表达了作者对榆树顽强精神的赞美。
(2)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答:①运用比喻的修辞。②将老人远去的形象比喻成行走着的“永恒的雕塑”。
③写出了老人不畏艰辛、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③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精神品质的赞美。
24
15、赏析句子: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
答:①运用拟人的修辞。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起眼。 16、揣摩第⑦段划线句子,试品味其妙处。(七下 寒假作业2)
答:①运用比喻的修辞。②将轻合房门的动作比作句点。
③生动形象地写出关门声带给我的享受和回味。④表现了我对这类人的敬佩和欣赏。
17、赏析第④段中的划线句子。(七下 能力测试)
夜空洗过一样洁净而深邃,发着微光,像黑色绸缎那样柔滑而有质感,使我想伸手触摸。
答: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②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夜空纯净幽远的美,着实迷人,让人陶醉。
③营造了一种和谐、静谧的氛围。④表达了我对夜景的喜爱之情。⑤也为写明月起到了衬托作用。
18、赏析下面的句子。(七下 期中)
他觉得这一刻的自己就像动物园里的猴子,被别人死死地盯着,冷不丁地还有人拿目光狠狠地“砸”他几下。
答:①运用比喻的修辞。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想像猴子一样被人盯着的狼狈。
③表现了他内心的痛苦和压抑,难以融入城市的尴尬。
25
19、简要赏析第⑦段划线 句子的妙处。(七下 期末)
答:①运用肖像、语言描写。②写出了苍老的父亲以他痛苦的经历教育我,格外真诚,用心良苦。 ③表现了父亲对子女的关爱,父爱的深沉和伟大以及我对自己曾经伤害父亲的愧疚之情。
20、赏析“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的表达效果。(一个走运的人)
答:①运用神态的细节描写。②形象地刻画当“我”听说女店主居然是一个下肢瘫痪者时感到非常意外、吃惊。
21、文中画横线处三次写到母亲“左脚抬起,落下,右脚抬起,更深地落下,就像右边的地板随着脚的落下陷下去一截”,这样写有何目的?(八上 双休作业2)
深秋的阳光静静酒下来,落到因萧索的风吹得有些苍凉的母亲身上。左脚抬起,落下,右脚抬起,更深地落下,就像右边的地板随着脚的落下陷下去一截。
答:①运用反复的手法或细节描写、动作描写。
②用“抬起、落下、抬起、更深地落下、陷下去”等一系列动词,形象地描绘出母亲走路拐瘸的姿势。
③表达了母亲的隐忍、坚强与伟大。
④也传递出孩子们对母亲从没关心过的心酸与愧疚。
22、联系文章语境,品味下列加线的全句的表达意义。(八上 双休作业2)
26
那是喂养我们、给我们无穷力量的姿势,那是生命华美的律动,那是为爱在刀尖上舞蹈着的奇迹!
答:①运用比喻的修辞,直抒胸臆。②将母亲走路的模样比作在刀尖上行走。
③表达了母亲对家的责任感和对儿女无私的爱。④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无限崇敬、热爱与赞美之情。
23、描写是刻画人物的有效手段。试品味下面一句精彩的描写。(八上 双休作业3)
那女人头上鲜血淋漓,已是气息奄奄。女人苍白的脸上露出了一点笑意,她抚了抚自己的肚子,有气无力地说:“我只有这样跳,才不会……伤到我的……孩子。”
答:①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手法。②写出女人跳楼后的惨状和平静的神态。
③表现了母爱的伟大、无私、无怨无悔。
24、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它可以对文章的语言和内容等进行分析点评。试从文中(A)(B)(C)三处画线语句中任选一处作批注。(八上 双休作业4)
(A)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
(B)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你……”
(C)“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老范……
27
答:(A)处:运用比喻手法,把落魄的大画家比作被棒打下来的辉煌大吊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唐先生从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到被打击受冷落的境况的变化。
(B)处:运用了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生动的写出了老范在收到唐先生赠送的雕花烟斗时喜悦、激动的心情,表现出老范纯朴、憨厚的性格特点。
(C)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唐先生在听闻老范一如既往对他付出真诚的情义的比作一块沉重的大石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唐先生沉重的心情、复杂的心理,从而表现了唐先生性格中善良的一面。
25、简要说说第⑨段划线句子的表达作用。(八上 双休作业5)
老人的脸色变红了。“不……不,先生,谢谢你”
答:①运用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②写出老人的感动心理和想要维护自己的自尊。
26、第一部分划线句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手法?作用是什么?(八上 双休作业7)
他们外出了?还是生病了?我有些心神不宁。
答:①心理描写。②表现了我看见砖堆上不见了那两双红、蓝拖鞋的心神不安。
③表现了我对那对夫妇的关心、牵挂。
27、请简要分析⑦段中“小雪的母亲没说什么,只是轻轻拂去小雪长裙上的一片落叶”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八上 双休作业9)
答:①母亲以实际行动告诉女儿要沉着冷静,而且以这种从容不迫的动作做出表率②拂去落叶和后面婉
28
言谢绝相照应,细节之中包含母亲的深意③拂去落叶,便也拂去了滚滚红尘中的污染。
28、每⑦段划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双休作业10)
周围丛生着一片片蒲公英,风轻轻地吹着,吹起了一柄柄汗白如雪、轻盈如羽的小伞儿,飘飘悠悠,随风远逝。
答:内容上:①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优美、温馨的氛围。②突出文章主题,表现了真挚的兄弟情。 结构上:①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引出弟弟的梦把和他为弟弟的梦想而奋斗的情节作铺垫。②与标题、结尾相呼应。
29、简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八上 暑假作业)
有一个声音响起,声音很小,若有若无,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答:①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②将蚊子很小、若有若无的声音比作惊雷。
③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在死寂环境中的细小声音对矿工心灵的震撼。
30、赏析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八上 期中)
越老,它们里面的瓤和籽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
答:①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苦瓜的瓤和籽颜色鲜艳。③强烈地表达出我的喜爱之情。
29
31、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第①段画线语句。(八上 期末)
病中的母亲时而错睡,错睡中常常喃喃自语,轻轻呼唤着“妈妈”;时而又没由主地撕拉被单。尽管吊着“肺脑活剂”,输着氧气,可母亲仍然张着嘴大口喘气,脸色青紫。
答:①运用动作、神态、语言的细节描写。②具体细腻地写出母亲病重时的痛苦。
③隐含了我对母亲的疼惜之情。④为下文写儿女不惜一切使用“原子弹”作铺垫。 (二)、赏析句中词语的作用。
答:1、词语的语境义。
2、运用……的手法。(同句子)
3、内容上。(同句子)
4、为下文……作铺垫。
例:
1、文中三次细写了“我”挨打后的感受,试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4分)(七上 双休作业2)
“疼得我腿肚儿直转筋,咧开嘴半天没哭出音来。”“疼得我直蹦高,她却夺过钱跑出去了。”“疼得直钻心,但我没哭,因为我稍懂人事了,知道听后母巴掌后的教训才重要。”
答:①运用夸张的修辞,细腻地写出我挨打后的痛苦感受。
30
②从侧面写出了后母给我的教训之深刻以及后母严厉的背后给予我的爱。
2、体会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表达作用。(七上 双休作业4)
①那只漂亮的银手镯是外祖母传给母亲的,是贫穷的母亲最贵重的东西了,多年来一直舍不得戴,压在箱底。
②读信的那一刻,我心里暖融融的,仿佛母亲就站在面前,慈祥地看着我吃下了5个鸡蛋。
答:①“最贵重”就是最珍贵,母亲吧最珍贵的东西卖了换来“营养液”表达母亲对我的爱之伟大、无私;
②“暖融融”就是温暖的意思,写出了“我”理解母亲后的感动和幸福 3、联系上下文,体会第③段中加点词语“托”的妙处。(七上 双休作业7)
答:①通过动作的细节描写。
②写出了荔枝在母亲眼中是多么得珍贵,母亲仿佛看到了儿子的一片孝心,心中十分高兴。
4、在杂乱的工地上,他发现了一株爬山虎的幼苗,从一堆建筑材料中探出了几片嫩芽。(品味加点字的..表达效果)(七上 期中)
答: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爬山虎人格化。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发芽时的形态以及爬山虎旺盛的生命力。
5、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七下 双休作业3)
31
(1)乡下父亲“啊”了一声,掏钱的手便不动了,失望凝固在脸上。 ..答:①\"凝固\"是固定不动的意思。②形象地刻画出父子得知时间已过,不能享受优惠时的失望又无助的表情。
(2)乡下父亲从服务员手里接过热乎乎的两个汉堡,转过身,用手背揩了下眼睛。
答:①\"揩\"是擦的意思。②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父子对众人善意谎言的由衷感激之情。
6、联系具体语境,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七下 双休作业6)
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 ...答:①运用动作的细节描写。②写出母亲插秧的艰难。③表现母亲的坚强。
7、句中加点字“甜”好在哪里?(七下 双休作业12)
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
答:①既指甜了别人的心,给别人带来了幸福。②赞美老人的灶糖技术高超,给很多人带来了甜蜜和快乐。
8、按要求分析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七下 双休作业13)
(1)入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这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焦灼”表现了女儿的什么心情?
答:表现女儿既盼望上学,又担心家里生活困难,凑不够学费的那种复杂、矛盾的心情。
32
(2)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地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整整1万元人民币。“小山似地”这个词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说说你的理解。
答:①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纸币之多,也写出了1万元来之不易。
③表现出母亲对女儿的爱。
(3)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现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说说母亲为什么“失望”。
答:①嫌女儿浪费钱。②认为女儿所送礼物不健康。
9、结合语境,说说第③段中加点词语“蹑手蹑脚”的表达效果。(七下 寒假作业2)
答:①运用动作的细节描写。②蹑手蹑脚就是轻手轻脚。③形象地写出了我走路脚步放得轻,拍惊扰午睡中的父亲。
④表现出了我对父亲的爱,以及父亲对我做人的影响。
10、请赏析第(3)段和第(8)段中的两个“扭”字的表达效果。(七下 寒假作业2)
答:①运用动作的细节描写,“扭”是转的意思。②第一个扭体现出父亲掩饰内心的痛心和愧疚。
11、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下面这句话中加点短语的表达效果。(八上 双休作业1)
谁都想像不到,一寸高的小草,可以打败一米厚的白雪。
答:①一寸高,强调小草的矮小柔弱,一米厚,突出白雪的厚实强大。
33
②两者形成强烈对比,形象地写出春天与冬天的酷烈较量,鲜明有力地体现了春天不畏阻力、厉行改革的精神。
12、联系文章语境,品味下列加线的词的表达意义。(八上 双休作业2)
医生眼镜后的眼珠凸出来,就这样“走”了30年?不疼?
答:①一个“凸“字,写出医生的吃惊与不解,②从侧面表现出母亲的病重,拖的时间长。 13、“当看到我时,女人的眼里跳出惊喜来,女人说,老师,好长时间没看到你了。”一句中“跳出惊喜”一词表达上有什么作用?(八上 双休作业7)
答:①运用神态描写。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人见到“我”时的惊喜与兴奋。
③表现了卖杂粮饼的女人对我的关心、牵挂。
14、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八上 双休作业10)
过了一段时间,他的指尖也能如蝴蝶般在琴弦间飞舞。(结合语境,品味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答: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②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他琴弹得熟练。③表达了他内心的快乐。
15、请结合语境,揣摩下列加点词所表达的感情。(八上 期末)
当我唏嘘地拥着病重中的妈妈时,我才发现她对我多么重要!
答:①运用动作的细节描写。②表现出我害怕母亲离去,珍惜母亲。
34
(三)、理解文章中句子的含义。
答:1、根据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看看有没有表现手法。
3、分析句子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例:
1、“这里,我仿佛又看到青烟里干咳着的干瘪的身躯,顿时感到一阵凄凉、寂寞袭来。”一句中“一阵凄凉、寂寞袭来”应该如何理解?(七上 双休作业3)
答:①外婆的子女都离家了,忙于事业、学习,很少抽空回家,外公也不在了,只有她一个人在家中生活,十分孤独、寂寞、无人相伴。②因为我的愧疚就觉得她很孤独。
2、回忆中学时代,作者在第⑨段说:“也许正因为有着这样的笑支撑着我,使我即使在哭的时候也不会绝望。”这句话蕴含了什么生活哲理?(七上 双休作业5)
答:温暖、爱、快乐和自信等精神力量可以帮助人勇敢地战胜生活中的苦难。
3、你如何理解第⑦自然段中“泥巴在父亲的脸上,不就是土地的徽章么”这句话?(七上 双休作业12)
答:①父亲脸上的泥巴是土地对父亲的特别的奖赏。②父亲不嫌脸上的泥巴脏,反而把它当作农人的荣耀。
③表现了父亲对泥土的无比尊重,以及他和土地之间如同兄弟、邻居一样亲密关系。
35
4、文章的结尾写到“它改变了一面墙,也改变了这个世界。”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七上 期中)
答:①表面上赞美了爬山虎给城市带来了绿色和生机。②实际上讴歌了像父亲这样的农民工,他们虽然卑微、弱小,但是顽强、坚韧,他为改变城市乃至世界面貌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5、作者引用泰戈尔“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形成了美丽的鹅卵石”这句话,揭示了什么内涵?(七下 双休作业12)
答:揭示了最好的教育不在于严厉的批评,而在于真情投入,以心换心,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
6、请谈谈你对“把最危险的留给自己,把最安全的交给孩子,这就是天底下的母亲时刻在做或者准备做的选择。”这一段的理解。(八上 双休作业3)
答:母亲事事都想着自己的孩子,总希望他健健康康,不发生任何意外,不希望他遭受任何伤害,而对自己却总是很粗心,受了各种伤害也毫不抱怨。
(四)、理解句中词语的含义。
答:1、分析词语的本义。
2、分析词语的语境义。
3、分析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例:
1、文章最后“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你能理解这里的“全心全意默默”的含义吗?(七上 双
36
休作业6)
答:①“全心全意”表现了百合努力开花时一心一意、专心执着的特点。 ②“默默”表现了百合不张扬(不炫耀)的品质。
2、请说出对第②段中加点字的理解。(七上 双休作业8)
答:①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②写出了刺眼的阳光在我额头上晃来晃去的情景。③写出了我内心的烦躁、恼怒。
3、请你说说对第1自然段“微笑”一词的理解(八上 双休作业5)
答:老人尽管贫穷,并不感到卑微和渺小,而是坦然、乐观地活着。
4、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八上 双休作业10)
不管人生的际遇多么黯谈,他从没有忘记当初的梦想,并用自身微弱的光芒,去照亮弟弟前行的路。(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词的含义。)
答:①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他以自身微弱的力量支持着弟弟,供弟弟读书,给弟弟带来希望,照亮弟弟前行的道路。②表现了他自立自强、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
5、联系具体语境,请你说出你对第4段中的加点词语“受宠若惊”的理解。
我有些受宠若惊。
37
答:①指儿子不期而至的亲昵行为带给“我”的惊喜(惊讶、高兴、喜悦)。
②“我”对儿子短暂易逝的亲昵行为的珍惜。 6、请说说你对“父亲尴尬地笑了笑,拍了下我的肩膀”中“尴尬”的理解。
答:①父亲卖掉了珍爱的烟斗,违背了自己曾说过的话,感到不好意思。
②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高于一切。
(注意点:一定要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分析,切忌死套答案,切忌空洞)
3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