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统称为文艺学。文艺学主要包括三个分支学科,即: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文艺学这个概念是从苏联翻译的,实际应该叫文学学。
文艺学三个基本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区别:文学史是关于文学发展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最有意义的文学现象的描述和研究,它以某个时代或所有时代的文学创作、文学流派、作家作品为主体的文学现象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致力于在具体文学现象发生发展过程的描述和研究中显示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文学批评则是对某些具体文学现象(以作家作品为主体)的分析、判断和评价;与文学史相比,文学批评是具体的、局部的、空间的,文学史则是总体的、全局的、时间的;文学史致力于文学总体过程的描述和内在规律的揭示,文学批评则致力于具体文学现象的分析、判断和评价;而文学理论则致力于从理论的高度全面而系统地对文学现象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内在构成和规律进行全面的研究;与文学批评相比,文学理论更系统、全面、抽象;与文学史相比,文学理论不致力描述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不致力于分析文学史上的具体文学现象,它致力于在抽象理论的框架内以理论的语言全面系统地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及
其内在本质特征;文学理论也可以研究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和现象,但只是作为说明或证明文学理论的原理的材料和例证,而不能成为文学理论的必要构成;
联系:文学史不是作家作品的简单编年史,它需要以某种文学史观和某种文学本质观为基础来指导研究者理解、解释和梳理文学史现象;(举例: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编成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史,可以编成作家心灵的表现史,可以编成中国人人性的生成和发展史,可以编成文学形式的发生发展变化史,可以编成民族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变化史,也可以编成民族精神文化的发展变化史,还可以编成民族心灵的发展史,一个文学史家如何编写文学史,编成什么样的文学史,取决于他具有什么样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观;90年代前后中国学界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讨论简介)同时,它也需要以古代和当代众多文学批评家对具体文学现象的分析、判断和评价的丰富成果为参照和基础,文学史编写者自己对文学史的研究也伴随着对大量作家作品的批评活动; 文学批评则需要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作为指导来展开,没有理论指导的文学批评是不存在的;同时,文学批评的对象又是文学史现象,它的批评成果构成文学史的重要基础; 文学理论以文学的一般属性和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但它们是潜藏在文学史现象中的,文学理论必须以丰富的文学史现象的研究为基础,必须以丰富的文学批评实践为基础,它的成果才是有价值的,同时;它的有效性和真理性也必须在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中加以验证;因此,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是一分为三、合三为一的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我们既要注意其区别,更要注意其联系。
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我们对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有了一个总的概念: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 ,它力图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文学理论的对象:文学理论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对象,它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文学理论的任务:研究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M·H·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理论: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要素与四任务的对应性;四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说明:
第一,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的,从而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的特征,那么文学发展的根由是什么呢? 我们今天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学发展又有何规律呢? 这就构成了“文学活动发展论”。
第二,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必然与人类的其他活动不同,在性质上必然有其独特之处,而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这就形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
第三,“世界”就是我们所指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但社会生活本身还不是文学,社会生活的原料必须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才能变成文学文本,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创作论。
第四,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在阅读、研究和批评中变成了作品,文学作品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中像题材、形象、语言、结构、类型、风格等都是作品构成中的重要问题,而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
第五,作家笔下的文字作为文本如果被束之高阁,不与读者见面,那还是死的东西,还不是活的审美对象,文本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变成有血有肉的活的生命体 。文学理论体系中的活动论、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接受论恰好是与文学四要素构成的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相对应的。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
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实践性:
1、文学理论是从文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的出发点和基础是文学活动实践;
2、文学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文学实践活动;
3、文学理论的有效性和真理性需要在文学实践活动中加以检验;因此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们是互动的;由于文学理论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知识体系,因此
4、文学理论是在文学活动实践中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它总要根据文学实践的变化不断地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发现新规律;( 举例:新时期以来文学创作实践的发展变化对传统文论提出了新问题,由此引发了对文学理论中一些重大课题的讨论,如文学中的人道主义问题,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文学的暴露与歌颂问题,等等;)
阶级性:文学理论的阶级性由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和理论的意识形态性所决定的。
1、文学在社会结构中属于社会的意识形态,而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是有阶级性的;
2、文学理论本身也属于意识形态,自然也具有阶级性;
3、文学意识形态性的复杂性也导致了文学理论阶级性的复杂性;
4、我们的文学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的文学理论,具有无产阶级的阶级性;
5、社会主义文学理论要批判地吸收中国古代和西方文论的有益成分,以发展充实自己。马克思主义文论具有强大的兼容性和综合性;
四、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就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而言,它作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就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即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它公开宣布为繁荣和发展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文学服务。
就现在而言,我们的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民主的、科学的和现代的。
首先它的价值取向必须是民主的,即以提倡广大人民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为依归,而不能以少数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为依归。一切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文学理论,只考虑少数人的利益和趣味,完全漠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趣味,这是不民主的,这种文学理论我们必须抛弃。
其次,我们的文学理论必须是科学的,科学形态的文学理论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揭示文学活动的规律,总结出文学创作和欣赏的经验,具有深厚的学理性,不是一味迎合某种政治的需要。过去在文学理论上面一味提倡“文学为政治服务”,铸成了偏差和错误,耽误了许多时间,这个教训必须吸取。
第三,我们的文学理论必须是现代的,在当代中国,发展文学理论,就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的社会已经向现代化迈进,我们的文学理论也必须实现现代性的创新。
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 文学理论多样化的依据
文学理论的形态与文学研究的客体及视角密切相关。
文学世界可以从两个视角切入:
1、把文学看成一个活动过程,这个过程由作家——作品——读者(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三环节构成;
2、把文学看成一种艺术生产过程,这种生产由三环节构成:艺术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文学世界从多种角度切入的可能性,由此导致的文学理论多样化的可能性;
二、 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
1、从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这一系统看,可以从三个基本角度切入对文学的研究:A、哲学反映论角度,产生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哲学;B、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活动中主体的心理特征,产生文学心理学;C、符号学角度,研究文学符号的产生和接受与转换,产生文学符号学;D、信息论角度,把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及相互影响看成一种信息产生、信息传输、信息接受、信息反馈活动,研究其内在规律,产生文学信息学;
2、从文学生产——艺术价值——文学消费这一系统看,可以从三个角度切入:A、社会学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文学与社会生活、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发展形态的相互关系,产生文学社会学;B、价值学角度,研究文学的艺术价值的产生、确立和确证过程,产生文学价值学;C、将文学的所有系统全部看成一种文化现象,研究它与人类文化的相互关系,由此产生文学文化学。
因此,综合上述各种角度,可以得出文学理论的七种基本形态,即: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补充说明:
(一)文学哲学
文学创作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即作家作为主体反映作为客体的生活,作品论、接受论中也有不少哲学层面的问题,这样,反映论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视角,成为揭示文学活动的基本视角,因此以反映论为基础的文学哲学是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形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文学哲学,以其科学性超越了以前的文学哲学,成为文学理论的基石。
(二)文学心理学
创作—作品—接受过程,这是一个心理转换过程,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接受,都是特殊的心理行为,因此采用心理学的视角,建立起文学心理学 ,才能切入这些特殊的心理行为进行研究,文学心理学是文学理论的又一重要形态。
(三)文学符号学
创作—作品—接受的过程,又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因为文学创作旨在向人们传递特殊的审美信息,创作必须运用语言符号,作品则是语言符号的结晶,文学接受则首先要破译语言符号,这样符号学的视角对文学理论来说就变得极为重要,而文学符号学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文学理论的一种基本形态。
(四)文学社会学
现在再从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这个流动的系统来看,首先,从文学创造到文学消费是一个组织起来的社会文化过程,这一过程不能不受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制约,而浸润着社会思潮,反映着社会风貌,直接或间接地回答社会问题,即或文学创造和消费的是一些空灵的、超脱的、虚玄的、恬淡的产品 ,也不可能达到完全的“纯净”而不带社会性。因此,社会学的视角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视角,文学社会学无疑是文学理论一种重要的形态,而且在所有的形态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五)文学价值学
文学创造到文学消费的过程,又是文学的艺术价值产生、确立和确证的过程。所谓价
值是指某事物对人所具有的意义。文学作品显然对人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它具有价值;这种价值一般不是指实用价值,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价值;这种艺术价值在文学创造中产生,在文学作品中得以确立,在文学消费中得以确证。
(六)文学文化学
面对创作—作品—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艺术消费这统一的文学活动系统,还有一种把各种视角和方法融合在一起的理论,这就是文学文化学。 这种形态的文学理论以“泛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可以说是最古老的文学理论,中国先秦到魏晋以前的文学理论基本上属于这一形态,西方从古希腊到18世纪以前也基本上属于这一形态。但是随时代的变化和各门科学中综合倾向的发展,人们又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去实现对文学活动的多视角的协同和综合研究,如西方的文化批评理论在某种意义上是又回归到文学文化学的路子上去了。因此文学文化学又可以说是一种最新的文学理论形态。
(七)文学信息学
创作—作品—接受系统又是特殊的信息系统,从创作到作品发表,是特殊信息的传播,文学接受则是特殊信息的接收,从文学接受再到文学创作则是信息的反馈。这样一来,从信息学的视角来研究文学活动必然要形成一个新的学科——文学信息学。
本章复习要点
一、基本概念
文艺学: 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科学,包
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五个分支。
文学理论: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主要由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四个方面构成。
文学批评: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对以文学作品为主体的具体文学现象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和评价的精神活动。
文学史:以一定的文学理论(尤其是文学史理论)为指导,对文学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程进行描述,对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文学现象(思潮、流派、重要作家作品等)进行分析研究,并揭示隐藏其内的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属于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类型,指围绕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为中心而展开的所有活动之总和,主要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要素构成。
二、练习自测
选择题:
1. 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文艺家是: A. 艾布拉姆斯
B. 韦勒克
C. 沃伦
D. 弗雷泽
2. 面对创作—作品—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艺术消费这一文学活动系列,把社会学的、心理学的等多种视角和方法融合在一起的理论是:
A. 文学哲学
B. 文学文化学
C. 文学符合学
D. 文学价值学
三、论述题
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四、案例分析
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新时期关于“朦胧诗”的论争
1980年8月,《诗刊》发表了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对这批诗人进行严厉的批评,就诗的“晦涩”、“难懂”展开对这一诗潮的争论,由此确认了对“朦胧诗”的命名。
关于“朦胧诗”最为著名的还是“三个崛起”,它们对青年一代诗人进行了肯定性的评价:
1980年5月7日,《光明日报》发表北京大学教授谢冕的文章《在新的崛起面前》;
《诗刊》1981年第3期发表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的文章《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1983年初,兰州的《当代文学思潮》发表徐敬亚的重头文章《崛起的诗群》,从“朦胧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如结构、节奏、韵律等)方面对\"朦胧诗\"进行具体分析,从而提示出“朦胧诗”所具有的较高的艺术水准。
这些文章把“朦胧诗”的出现看成诗界的一次划时代变革:“朦胧诗”的崛起被理解为是中国诗人第一次以个人的声音表达思想和情感,表达对社会历史的独特思考,它有力地冲破了那些不合理的陈规旧范,诗不再是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不再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 。
关于“朦胧诗”的论争就成了当代文学中最为著名的一段学术争鸣,在某种程度上,它预示着尘封了多年的文坛的寂寞的打破,也为新时期美学和文学理论界的活跃开了先声 。
随后的几年之间,文论界开始了引进西方文论和重提中国古文论的热潮,终于在1985年达到高潮。1985年也被称为“文学理论年”和“方法论年”。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法解决文艺问题。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立在五个基本观念之上:
一、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马克思实际上把文学艺术看成是人的活动,即人的生活活动。“人的生活活动”在马克思的学说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观念。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才展现和外化出来。
二、文学反映论
文学是人的一种活动,那么这种活动就具体性质来说究竟是一种什么活动呢?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
三、艺术生产论
文学活动作为人的活动之一,一旦进入现代资本运行的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
动,因此马克思就随着时代的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这是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后,主要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文学艺术活动的结果。当然,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概念具有多种意义:
第一种意义,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
第二种意义,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第三种意义,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
本书主要从第一种和第三种意义来理解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因为这种理论强调了文学艺术不是孤立存在,它的发展是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我们必须归根到底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中,才可能获得对文学艺术最终的解释,这样就 为我们揭示文学发展变化的奥秘寻找到一个更宽阔的视野。
四、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马克思、恩格斯把文学艺术纳入到他的整个社会结构理论中,明确指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一种基本看法。
当然,他们并没有直接提出“审美意识形态”这个完整的概念,这个概念是20世纪
西方和东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提出来的,是对于马克思文学思想的发展。
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五、艺术交往论
马克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中,交往的思想就被突出地提出来了。特别是在论述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的相互关系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马克思主义包含着深刻的哲学观和丰富的历史知识,是人类经验的总结。毫无疑问,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所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应包含两层意思:
首先,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世界观、方法论是根基,它比某些现成的结论更为重要。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这是因为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的某些论点是针对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问题而发的,时过境迁,某些论点可能过时,这是毫不足怪的。但他们所确立的世界观和所使用的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则是经过科学检验的,这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我们可以而且应该用马克思主义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考察新情况,回答新问题,作出新结论。马克思主义决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本书的构思力求采取这种正确的态度。我们从现实出发,补充了马克思、恩格斯等经
典作家未论述的问题,我们力图做出唯物的、历史的和辩证的解释。
其次,必须以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由列宁、毛泽东和一些学者丰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指导。
第一,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能够同中国的生动的实际相结合。离开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来谈文学理论建设,必然会使国际性的内容与民族性的形式相割裂,经验证明,这是无法完成真正的理论建设的。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今天现实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同样,中国文学的发展既悠久又辉煌,今天中国的文学也是过去时代文学的变异与发展。我们无法割断历史,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民族的精神,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与过去的历史文化的联系。我们的态度不是摆脱它,而是转换它,使其焕发出青春的光辉。在充分注意到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的同时,现实的经验教训也必须加以科学总结。中国今天的现实与20世纪战争年代不同,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同,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新时期也不同。我们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一方面,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乡面貌的变化日新月异,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也日益频繁;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问题丛生,特别是“拜物主义”、“拜金主义”流行,危害着我们的现代化事业。文学活动方面的情况也是如此,成就与问题并存,繁荣与堕落共生。我们的文学理论家,必须勇敢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和文学现实,从分析和概括社会现实和文学现实的基础上,做出规律性的总结,实现文学理论的创新。
第二,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推荐阅读书目
1.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
2.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其批评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莫伊谢依·萨莫伊洛维奇·卡岗:《美学和系统的方法》,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4.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波斯彼洛夫:《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5年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