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19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熟 藕 汪曾祺
刘小红长得很好看,大眼睛,很聪明,一街的人都喜欢她。
这里已经是东街的街尾,店铺和人家都少了。比较大的店是一家酱园,坐北朝南。酱菜里有一种麒麟菜,即百花菜,不贵,包在荷叶里。麒麟菜是脆的,半透明,不很咸,白嘴就可以吃。孩子买了,一边走,一边吃,到了家已经吃得差不多了。
酱园对面是周麻子的果子摊。隔壁是杨家香店。杨家香店的斜对面,隔着两家人家,是周家南货店,亦称杂货店。这家卖的东西真杂。老板一天说不了几句话,跟人很少来往,见人很少打招呼,有点不近人情。他生活节省,每天青菜豆腐汤。有客人来,不敬烟,不上点心,连茶叶都不买一包,只是白开水一杯。因此有人从《百家姓》上摘了四个字,作为他的外号:“白水窦章”。白水窦章除了做生意,写帐,没有什么别的事。不看戏,不听说书,不打牌,一天只是用一副骨牌“打通关”,打累了,走到门口闲着。看来往行人,看狗,看碾坊里放青回来的骡马,看乡下人赶到湖西歇伏的水牛,看对面店铺里买东西的顾客。
周家南货店对面是一家绒线店,是刘小红家开的。绒线店卖丝线、花边、绦子,还有一种上了浆的纱条,叫做“鳝鱼骨子”,是捆扎东西用的。绒线店卖这些东西不用尺量,而是在柜台边刻出一些道道,用手拉长了这些东西在刻出的道道上比一比。
刘老板夫妇就这么一个女儿,娇惯得不行,要什么给什么,给她的零花钱也很宽松。刘小红从小爱吃零嘴,这条街上的零食她都吃遍了。她最爱吃的是熟藕。
正对刘家绒线店是一个土地祠。土地祠厢房住着王老,卖熟藕。王老无儿无女,孤身一人,一辈子卖熟藕。全城只有他一个人卖熟藕。煮熟藕很费时间,一锅藕得用微火煮七八个小时,这样才煮得透,吃起来满口藕香。王老夜里煮藕,白天卖,睡得很少。他煮藕的锅灶就安在刘家绒线店门外右侧。
小红很爱吃王老的熟藕,几乎每天上学都要买一节,一边走,一边吃。小红十一岁上得了一次伤寒,吃了很多药都不见效。她在床上躺了二十多天,街坊们都来看过她。她吃不下东西。王老到南货店买了蜜枣、金橘饼、山楂糕给送来,她都不吃,摇头。躺了二十多天,小脸都瘦尖了,妈妈非常心疼。一天,她忽然叫妈:“妈!我饿了,想吃东西。”
妈赶紧问:“想吃什么?给你下一碗饺面?” 小红摇头。
“冲一碗焦屑?” 小红摇头。
“熬一碗稀粥,就麒麟菜?” 小红摇头。
“那你想吃什么?” “熟藕。”
那还不好办!小红妈拿了一个大碗去找王老,王老说:“熟藕?吃得!她的病好了!”
王老挑了两节煮得透透的粗藕给小红送去。小红几口就吃了一节,妈忙说:“慢点!慢点!不要吃得那么急!”
小红吃了热藕,躺下来,睡着了。出了一身透汗,觉得浑身轻松。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小红二十了,出嫁了。婆家姓翟,也是开绒线店的。翟家绒线店开在北市口。北市口是个热闹地方,翟家生意很好。丈夫原是小红的小学同学,还做了两年同桌,对小红也很好。
北市口离东街不远,小红隔几天就回娘家看看,帮王老拆洗拆洗衣裳。
王老轻声问小红:“有了没有?” 小红红着脸说:“有了。” “一定是个白胖小子!” “托您的福。” 王老死了。
早上来买熟藕的看看,一锅煮熟藕,还是温热的,可是不见王老来做生意。推开门看看,王老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断了气。
小红正在坐月子,来不了。她叫丈夫到周家南货店买了一对“大八”,到杨家香店“请”了三股香,叫他在王老灵前点一点,叫他给王老磕三个头,算是替她磕的。
王老死了,全城再没有第二个人卖熟藕。 但是煮熟藕的香味是永远存在的。 (选自《长江文艺》)
13. 结合全文,分析小说以“熟藕”为题的用意。(3分)
▲
▲
14. 文章开头作者不惜笔墨一一交代了街道两边的店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
▲
15.简要分析王老的性格特点,并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的,(6分)
▲
▲
16.王老是卖熟藕的,格斯拉是鞋匠,老王是人力车夫,他们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却都闪耀着“底层的光芒”。试探究“底层的光芒”的内涵,并揣摩作家们着力刻画此类人物的用意。(6分)
▲
▲
参考答案:
13.3分。①熟藕是全文的线索,小说的情节就是围绕这一线索展开(1分) ②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淳朴情感是通过熟藕体现出来的,凝聚着当地的世风民情(1分) ③“熟藕”的火候到家、味道绝佳暗示了老王本分地道、善良勤勉诚信的品质(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如“熟藕”是老王的象征,全城只有老王卖“熟藕”,且卖了一辈子; “熟藕”是人们对老王永恒的怀念,彰显出老王的生存价值;也寄寓了作者的同情,赞美与怀念等)
14. 4分。(1)为小说中的人物提供生活背景,渲染了淳朴的具有乡土气息的社会环境(2)营造了一种平实温和的氛围,为揭示小说对敦厚纯朴民风的深情怀念和呼唤的主题做铺垫。(3)以调侃的笔调写周家南货店的老板,与王老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王老的形象。(答对其中2点给4分)
15.6分。王老是一位孤苦、善良、勤劳、大方热情的社会底层劳动者(2分)。
作者在刻画这一形象时(1)通过其他人物侧面刻画,如通过刘小红的故事交代了王老这一人物形象,通过“白水窦章”这一形象反衬出王老的淳朴;(2)通过故事情节刻画,如写“王老夜里煮藕,白天卖,睡得很少”的表现王老的淳朴和勤劳;(3)通过人物语言刻画,如文中“王老轻声问小
红:‘有了没有?’”表现出人物之间的超越血缘的亲情和善良、美好。(答对其中2点给4分)
16.6分。“底层的光芒”,意指这些小人物身份卑微,生活困顿,2分,身上却闪耀着善良、敦厚、真诚等人性的光芒,2分。
作家们着力刻画此类人物,反映了作家对底层人民的关注,对美好人性的赞美,1分,对现实生活中美好人性缺失的叹息以及对美好人性的呼唤。1分。意对即可。
略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城市生活垃圾既是一种“社会公害”,也可以成为丰富的再生资源,是“摆错位置的财富”。为了使城市垃圾资源化,在处理前首先需要实施分类收集。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办法。
公众既是垃圾的制造者,也是垃圾污染的受害者,公众参与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有重要意义。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理解、支持和自觉参与,是垃圾分类回收的基础和关键性因素。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主导型”环保工作模式使居民认为保护环境的主要责任在政府。一般居民环境意识普遍欠缺;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相对较强,广大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较淡漠。
长期以来,公众养成了“简单方便”的垃圾混装习惯,有些人也因在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时要付出较高的经济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而不愿执行。随着宣传教育的深入,很多市民逐渐对垃圾分类投放有了较高的积极性,但对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不清楚或掌握不够准确,从而影响了垃圾分类收集的效果。
(摘编自姜朝阳周育红(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中的公众参与》) 材料二:
初次到欧洲生活的人,往往要过的第一关就是垃圾分类问题,因为一觉醒来你就会面临家里垃圾怎么倒的现实问题。不少人因不懂这个“规矩”而被当地人“教育”。
垃圾分类意识并不是天生的,环保意识和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的磨砺,离不开教育宣传的引导。在欧洲,环保意识从幼儿园就抓起,在大众媒介和各种展览会上,推介垃圾分类是常见的主题。这些教育宣传的引导,为形成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奠定了基础,而伴随着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的形成,久而久之,垃圾分类会成为国民的一种自觉,提升国民环保意识,并进而影响社会教育理念。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2019年06月09日) 材料三:
当前,“垃圾围城”已成为困扰和制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虽然多数居民对垃圾分类投放表示理解和支持,但还没有养成习惯,实际践行度普遍较低,立法强制施行垃圾分类迫在眉睫。
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开始施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经地方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的垃圾管理地方性法规。该《条例》明确了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是分类投放的
责任主体,规定对未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单位和个人可处以罚款。上海市通过党员示范引领,多渠道全覆盖宣传等方式鼓励居民积极准确地参与垃圾分类。同时,社区建立了居民垃圾分类档案,以实现生活垃圾投放可追踪溯源,责任落实到一户一家。
(摘编自《城市垃圾分类,一道难解的题》,2019年07月08日) 材料四:
修改后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简称《条例》),再有五个月就要正式实施了,相关准备和配套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其中,有不少热点问题聚焦在商企经营单位如何执行《条例》及相关政策规定上。禁止产销超薄塑料袋、限用一次性用品、不执行垃圾分类将受罚,鼓励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举措,是商企经营单位严格执行《条例》因地制宜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的必要保障。商企经营单位实行垃圾分类要主动用好市场机制,挖潜资源优势,创新绿色服务,在满足消费者供给需求同时;让垃圾减量,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变废为宝,推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企业实行垃圾分类要用好市场机制》,北京青年报》2019年12月08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垃圾分类让垃圾处理更科学更有效,可以减少垃圾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促进垃圾资源化,变废为宝。
B. 在欧洲,垃圾分类往往成为人们自觉的习惯行为,垃圾分类提升了人们的环保理念,也影响了社会的教育理念。
C. 在上海,社区建立居民垃圾分类档案,如果有人产生垃圾却未能将垃圾准确分类投放,有可能会被追责。
D.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严格实施,促进了企业做好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有效推动了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相对较强,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较渍漠,因此农村垃圾污染问题比城市严重。
B.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垃圾分类意识增强,有利于形成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而产业链的形成也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
C. 从材料四来看,商企经营单位应当强化环保意识,严格执行相关制度,从源头上实行垃圾减量,共同参与和推进垃圾治理工作。
D. 以上四则材料谈到环保意识,垃圾分类政策以及再生资源回收等内容,在谈到垃圾分类意识时,还介绍了欧洲的做法以资借鉴。
6. 当前我国要做好垃圾分类处理工作,需要社会多方合力才能完成。请你结合材料,简要概述公众,企业和政府三方分别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参考答案:
4. D 5. A
6. 公众:提高环境意识,掌握垃圾分类的标准和方法,积极行动。企业:严格执行相关法规政策,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主动用好市场机制,推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政府:借鉴优秀经验,加强宣传引领,指导分类方法;通过立法和执法进行规范和约束。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D项,“《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严格实施,促进了企业做好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有效推动了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说法错误。《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还未正式实施。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认真阅读原文内容及图表,再仔细阅读各个选项,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A项,“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相对较强,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较渍漠,因此农村垃圾污染问题比城市严重”说法错误,无中生有。原文的表述是“一般居民环境意识普遍欠缺;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相对较强,广大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较淡漠”,并没有对环境污染情况作说明。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本题可以先联系生活实际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对照文本圈定信息源。然后题干需要从“公众,企业和政府三方分别需要做出哪些努力”中提炼出可供以后使用的有价值的方法。“当前我国要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这个内容是答案对应的话题,且忌答非所问。这道题一定要分点作答。按照题干所给的三方面作为三大层次,每一方面再对应小的信息点。
第一方面——公众。相关的信息在材料一的第2、3段,给定的是公众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正面提出举措即是答案。比如“广大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较淡漠”,得出答案点:“提高环境保护的社
会责任意识”;“但对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不清楚或掌握不够准确,从而影响了垃圾分类收集的效果”,得出答案点“提高对垃圾分类标准和方法的掌握水平”。
第二方面——企业。信息源在材料四“有不少热点问题聚焦在商企经营单位如何执行《条例》及相关政策规定上。……是商企经营单位严格执行《条例》因地制宜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的必要保障。商企经营单位实行垃圾分类要主动用好市场机制,……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变废为宝,推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得出答案点“严格执行相关法规政策,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主动用好市场机制,推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三大方面——政府。结合材料二“这些教育宣传的引导,为形成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奠定了基础,而伴随着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的形成,久而久之,垃圾分类会成为国民的一种自觉,提升国民环保意识,并进而影响社会教育理念”可以得出答案点“借鉴优秀经验”;结合材料三“虽然多数居民对垃圾分类投放表示理解和支持,但还没有养成习惯,实际践行度普遍较低,立法强制施行垃圾分类迫在眉睫”可以得出答案点“通过立法和执法进行规范和约束”;结合材料一“长期以来,……主要责任在政府。科学工作者和政府官员对环境问题关注较多,一般居民环境意识普遍欠缺;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相对较强,广大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较淡漠”,得出:对全社会加强宣传教育和示范引领。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 ,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 ,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3. 作者将荷花的清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14. 从全文看,本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3. 通感,写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和微风中荷香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特点。 14. 这段文字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心情,反映了作者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1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修辞手法。结合题干提示“将荷花的清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清香”是从嗅觉角度写的,“歌声”是从听觉角度写的,这就是通感手法。结合“渺茫”分析可知,若有若无,捉摸不定特点。“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渺茫的歌声”不是单纯的陈述说明,“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而且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
点睛: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如本题“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而且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
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段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段内容主要写荷叶→荷花→荷香→微风吹拂下荷塘的颤动等,写荷塘上的月色。便用了丰富的比喻的手法和拟人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对荷叶、荷花进行了形象地描绘。总体上给人一种清新高贵的感觉。把一个如诗如梦的月夜描绘得犹如世外桃源,宛如也纯然像作者般“超脱”了,脱离红尘俗世的凡嚣。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难得的片刻喜悦和宁静,难得的自我陶醉中换来的自由。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题。
直秘阁林公行状 刘克庄
公讳瑑,字景良,世为福清人,少入太学,与兄靖安令君璟同中淳熙十一年进士第。教授鄂州,旧例从州家丐猪羊税钱助养士,公曰:“是不可愧耶?”谢不取,节缩浮费,更有余力增田。
丁母优,服阕,差两浙转运司公事,秩满,得旨待掌故阕,执政面谕欲越次先除,公谢不愿。既归,四年不通问,执政怒,超用他人。久之,除主管史部架阁文字。
轮对,历疏庙堂除授,宫掖请谒之弊,且言:“臣待罪班行,更化前后皆所目击,不知今日立政用人其尽出于公乎,抑犹未免于私乎,其视前日有以异乎,抑无以大相远乎。臣现今世自上至下,由内达外,苟可遂私,靡所不至,良由陛下真诚有余,刚断不足,名为更化而实未尝更化,始欲善治而终不可善治。”别札曰:“民生憔悴极矣,散内帑之储,省掖庭之费,裁横恩滥赏以裕民,可乎?”宁宗嘉纳。
请外,出知兴化军。世史所谓操切之术一不用,专以教化俯循为主,比去,不刑一人。崔科至宽,县令不识诃问,细民不识追呼。又取三县夏税一钱至六十钱户全蠲之,第三至第五等户减半,第一第二等户减三之一,寺院减五之一,于未催之前预为约束,民被实惠。
差知全州,下车甫两月,除提点广西刑狱,足疾,力辞新命。全人闻公当去,皆嗟惜。一日有峒徭数辈黧老造廷云云公使译其语曰好知州难得愿公奏天子匆去公慰谕遣之。
公学贯千载,文章典丽,顾不肯以文名,手稿皆焚弃。自奉至薄,笥无新衣,庖无盛馔,特喜施予,族戚蒙赖,晚食祠禄,岁取百千别贮之,五载得千缗。置义田百斛以赡贫宗。
公素清约,视荣利如粪土。历二郡,生业不长尺寸,居室苟完,无广厦突兀之想,田园仅足,无牙筹算计之入。宅前篱落略成门径,舍后花木粗分行列。公处之怡然,万钟五鼎不能与易也。
(选自《全宋文》,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一日有峒徭/数辈黧老造廷/云云/公使译其语/曰/好知州难得愿公/奏天子勿去/公慰谕遣之 B. 一日/有峒徭数辈黧老/造廷云云/公使译其语/曰/好知州难得/愿公奏天子勿去/公慰谕遣之 C. 一日有峒徭/数辈黧老/造廷云云/公使译/其语曰好/知州难得/愿公奏天子勿去/公慰谕遣之 D. 一日/有峒徭数辈/黧老造廷云云/公使译其语曰/好/知州难得/愿公奏天子勿去/公慰谕遣之 11. 根据文意,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又名大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 B. 服阕:古人在父母去世后,为父母守孝三年,守孝期满,除去孝服。 C. 下车:古代常指官吏被贬。今常用“下车伊始”表官吏刚告老还乡。 D. 万钟:指优厚的俸禄。钟,古代一种量器。孟子《鱼我所欲也》曾用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林景良在鄂州担任学官期间,按照旧例由所在州给予猪羊税钱来资助供养读书人。他认为这样做让人感觉羞愧,所以辞谢不接受。
B. 林景良面对皇帝指陈时政得失时,敢于直言弊事,并且认为皇帝真诚有余,刚断不足,让改革落入失败境地,皇帝生气并弃之不理。
C. 林景良担任兴化军知军,用教化安抚对待百姓,尤其是催缴税收宽松,对当地百姓夏税有所减免。
D. 林景良待己极其严格,衣箱中没有新衣,厨房中没有丰盛的食物,但非常喜欢施舍,家族亲或都蒙受益处,更置义田养活贫穷的族人。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学贯千载,文章典丽,顾不肯以文名,手稿皆焚弃。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
参考答案:
10. B 11. C 12. B
13. (1)林公学问贯通千载,文章典雅华丽,只是不肯凭借文章扬名,手稿都被焚毁。
(2)人生中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中积淀下来的,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所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的吗?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 “有峒徭数辈黧老”指有数位瑶族侗族老人,是动宾结构,“峒徭”“数辈”都作“黧老”的定语,所以“有峒徭”与“数辈黧老”、“数辈”与“黧老”之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ACD三项;“造廷云云”是动宾结构,意思是来到衙门说话,中间不能断开,也可以排除A项;“公使译其语”是林公让人翻译他们的话,“译其语”是动宾结构,之间不能断开,也可以排除C项;“好知州难得”意思是好的知州难以得到,“林公”是百姓心目中的好知州,所以“好”与“知州”之间不能断开,也可以排除CD两项。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本题,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C项,“下车:古代常指官吏被贬。今常用“下车伊始”表官吏刚告老还乡。”错误,“下车”指官吏到任,今“下车伊始”亦指官员刚刚到任。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仔细比对。B项,“让改革落入失败境地,皇帝生气并弃之不理”错误,文中未说改革失败,由原文“宁宗嘉纳”可知,并非“皇帝生气并弃之不理”。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1)句得分点:“贯”,贯通;“顾”,只是,不过;“名”,扬名;“焚弃”,被动句。第(2)句得分点:“忽微”,细微的事情;“所溺”,溺爱的事物;“祸患常积于忽微”,状语后置句;“智勇多困于所溺”,被动句。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断句的前提:多读文段,增强语感。 参考译文:
林瑑,字景良,世代为福清人。年少进入太学,与兄靖安令林璟同中淳熙十一年进士,在鄂州担任学官,按照旧例由所在州给予猪羊税钱来资助供养读书人。林公说:“这样做不感到惭愧吗?”辞
谢不接受。节约缩减不必要的开支,更有余力增加田产。
母亲去世回家守孝。守丧期满,任两浙转运司公事。任职期满,得到旨意等待任旧职,执政官当面告知想要破格先任命他,林公辞谢没有同意。回家以后,四年没有和执政官通音讯,执政官大怒,超格任用其他人。很久,任命他为主管吏部架阁文字。
面对皇帝指陈时政得失时,尽数上书指出朝廷授予官职,宫廷私下求官的弊病,并且说:“我在朝廷任职,改革前后的情形都见了,不知道如今立政用人都是出于朝廷呢,还是出于私人呢,和以前相比有不同呢,还是相差不大呢。我看如今世上自上而下,由内到外,如果能够满足私欲,没有不做的,确实是由于陛下您真诚有余,刚断不足,名义上称为改革而实际上未曾改革,起初做到善治却最终不能善治。”又上疏说:“百姓生活潦倒到极点,请求分发皇家的私财。节省内廷的消费,裁撤随意恩赏来使百姓富裕,可以吗?”宋宁宗赞许并采纳。
请求出任外职,任兴化军知府。世代为吏之人所认为的严苛的制度全不用,只把教化安抚百姓作为主要方法,到他任满离去,没有一个人受到刑罚。催缴税收非常宽松,县令不会诃问,百姓也没被追赶呼喊。又选取三县夏税一钱到六十钱的人家全部免除,第三到第五等税收人家减半收取,第一第二等税收人家减去三分之一,寺院减去五分之一,在未催收之前就预先做好约定,百姓得到实在的恩惠。
调任全州知州,到任刚刚两个月,授予提点广西刑狱之职,得了足疾,极力推辞新的任命。全州人听说林公应当离去,都嗟叹惋惜。一天,有数位瑶族侗族老人,来到衙门说话,林公让人翻译他们的话,说的是:“好知州难得,希望您奏明天子,不要离去。”林公宽慰他们,让他们离去。
林公学问贯通千载,文章典雅华丽,只是不肯凭借文章扬名,手稿都被焚毁。对待自己极其严格,衣箱中没有新衣,厨房中没有丰盛的食物,非常喜欢施舍,家族亲戚都蒙受益处。晚年领取俸禄,每年拿成百上千钱另外存储,五年得到千缗钱财,置办义田收获多斛粮食来养活贫穷的族人。
林公素来清廉俭约,把名利视作粪土。经历二郡,产业没有一点增长,居室大致完备,没有居高大房屋的想法。田园仅仅足够生活,没有其它可计算的收入。住宅前篱落略微成为门和小径,屋后花木大略分成行列。林公身处其中,自在安适,怡然自得,高官厚禄也不能交换。 5.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晏 子 辞 千 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18.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晏子方食 方:正 B .终再拜而辞曰 再拜:拜两次 C .是臣代君君民也 君:统治。 D .以振百姓 振:使……振作 19. 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使者反,言之公--— 使者回去后,把这些情况告诉了齐景公 B .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的家庭要是真的那样贫穷的话 C .请以奉宾客--— 请求让他用(千金和市租)来供奉宾客
D .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愚蠢的人考虑多了,必定也会有可取之处
参考答案:
18. D 振:通“赈”,救济。 19. B 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说的)这样穷!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在答题时把实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实词含义的方法。D项错误。“振”:通“赈”,救济。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如B项的正确翻译为“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说的)这样穷!”
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五是一词多义的词语要分析语境,选择正确的意义和用法。如B项中“若”不应译为假设连词“要是”,而是“像”的意思。语气也要正确译出。
参考译文: 晏子辞千金
齐景公对晏子说:“从前我们前代的君主桓公用五百里的土地人口授予管仲,(他)接受了并没有推辞,你推辞不接受是为什么呢?”晏子回答说:“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想来这是管仲的错,是我的对吧?因此再次拜谢而不能接。”
6.
参考答案:
11.D(A期:约定。B冒:顶着,冒着。C敛:收起。)
12.A(前“为”是介词,表被动,相当于“被”;后“为”是动词,做。B组两个“于”均为介词,可译为“在”。C组两个“乃”均为副词,可译为“才”。D组两个“以”均为介词,可译为“因为”。)
13.D(A组上句主要表明刘平重兄弟情义,与“重诚信”有一定的距离:下句是表明刘平奉孝道,不能表明“尽忠义”。B组上句亦是表明刘平重兄弟情义而不顾念己子,与“重诚信”持不上钩;下句通过“饿贼”的所感和所为,表明刘平重诚信,与题干“尽忠义”这一筛选信息的要求也持不上钩。C组上句是“饿贼”称赞刘平的话,不是“重诚信”的具体表现;下句写刘平身陷困境时愿意用白己代替府君,符合题干“尽忠义”这一筛选信息的要求。D组上句既有刘平重诚信的表白,又有“还诣贼”的践约行动,符合题干“重诚信”这一筛选信息的要求:下句写孙萌死后,刘平为其发丧,并护送孙萌的遗体回到他的家乡,符合题干“尽忠义”这一筛选信息的要求。综上所述,D组两项完全符合题干的要求,故此题的正确选项为D。)
14.①希望能先放我同去,等到让母亲吃完饭,回来再受死。(3分,译出大意给1分,“食”“就”各1分。)
②贼人见他极为真诚,就同情他而放走了他。(3分,译出大意得1分,“哀”“遣”各1分。)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怎样把肿瘤抑制基因p53准确送到癌细胞中去呢?研究人员选择了一种类似于铁传递蛋白的抗体断片。铁传递蛋白是一种向细胞中传输铁元素的分
子, , , 。 , , ,从而准确地“引导”它们进入到癌细胞中。
①在实验中科学家将装载有p53的脂质体附着在具有铁传递蛋白特性的抗体断片上 ②这些受体的作用就是引导铁进入细胞中 ③将它们注入到患有癌症的老鼠体内 ④由于肿瘤细胞的迅速生长需要大量的铁
⑤让老鼠身体中癌细胞的受体“吸引”这些纳米脂质体 ⑥所以许多种类的癌细胞都为铁传递蛋白预备了大量的受体
A. ①③⑤④⑥② B. ①④③⑥②⑤ C. ④⑥②①③⑤ D. ④⑤②①③⑥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句子排序能力。语段主要介绍p53如何抑制癌细胞的,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主要介绍其原理,第二个层次主要介绍实验。①表达的是实验的开始部分,从“装载有p53的……”内容分析,接下来的步骤就是③;然后是有关老鼠体内的活动,即⑤。从②中的“这些受体”分析,这句话的上句一定是介绍“受体”的⑥。④表述的是肿瘤细胞迅速生长需要大量的铁分析,这句话的后一句应该是表述“为铁传递蛋白”内容的⑥。由此,再通过排除法就能够得出答案。 8. 阅读下面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和传统农民工受教育水平比较表,请就新生代农民工的突出特点和二者的共同问题各写出一条结论。(4分)
比例% 受教育水平 新生代农民工 传统农民工 小学及以下 0.4 6.6 初中 32.4 44.4 高中 24.0 25.4 中专(或职高) 17.8 11.2 大专(或高职)及以上 25.3 12.5 结论:
(1)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新生代农民工较之传统农民工,受教育时间普遍较长。(或“受教育水平普遍较高”。)(意思符合即可。)
(2)无论是新生态农民工还是传统农民工,接受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的比例都相对较低。(意思符合即可。)
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A. 据报道,中国国产第四代战斗机“歼20”昨日首飞成功,国防部外事办副主任在国防部新闻吹风会上表示,这是正常的工作安排,在时间选择上与盖茨访华无关。
B. 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代表团带来的歌剧《伊戈尔王》将成为中国国家大剧院歌剧院的揭幕剧目,同时还将带来三部经典芭蕾舞剧,连续上演十一天。
C. 省政府决定今年拨付5000万元资金,重点扶持蔬菜种植基地的大棚建设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冷库建设为主轴,使蔬菜供应“淡季不淡,旺季不烂”。
D.该记者没有按照报社领导的要求,如实报道地方政府治理污染不力、影响群众生活质量的问题,受到了停职处分。
参考答案:
A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以上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荣辱观。
(1)请选择其中的“一荣”,举出典型的事例,完成下面的对联。 上联:徐本禹送教进山播撒智慧荣于服务人民 下
联:
(2)请选择其中的“一耻”,举出典型的事例,完成下面的对联。 上联:陈水扁坚持台湾独立耻在危害祖国 下
联:
参考答案:
(7分)(评分标准:人物评价4分,作者、人物名称、人物事迹各1分)
略
六、写作(60分,共1题)
11.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辞书上说:命运是指生死、贫富和一切遭遇。有人说:命运是生命的一种运行方式。生命平常地运行,就是平常的命运;生命异常地运行,就是异常的命运;生命超常地运行,就是超常的命运。 命运与环境有关,改变了环境,便能改变命运;命运与选择有关,把握好选择,也就把握好命运;命运与机遇有关,抓住了机遇,也便抓住了命运…… 也有人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生活中,你对“命运”有何认识,请以“命运与 ”为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横线上要填入一个词语,然后以此为题作文,所写内容必须与材料相关,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命运与选择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的选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的选择;“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是蔺相如的选择……这些都是伟人们的选择,他们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人民的利益来选择他们的命运。他们的选择或许改变了国家的命运,改变了广大人民的利益。
选择对每一个人来说都不陌生,因为选择时常发生在不经意的时候。选择可大可小,中考、高考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种大的选择,这两次大的选择或许就能改变你的人生,改变你的命运。而今天中午吃什么菜,喝什么汤等这类事就相对来说是一种小的选择。故在重大的事上要慎重地选择,在一些小问题上就顺其自然,但是也不要忽略这些小的选择。“三思而后行”是必不可少的。
海伦·凯勒是一个既聋又瞎的人,上天虽然夺走了她健全的器官,却赋予了她坚强不屈的毅力和选择命运的能力。她没有因命运的不公而一蹶不振,没有被无声的黑暗的世界征服。她没有被命运选择,她刻苦学习,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接近大自然,触摸大自然,用独特的方式与大自然交流,她用黑
暗里那双黑暗的眼睛“看”到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她在无声的世界聆听自然的韵律……这缤纷的世界,动听的自然的韵律被她看到了,听到了,这不是所有健康的人都能感觉得到的。
“借得云锦三千尺,丑石巧饰亦成金。”海伦能在黑暗无声的世界中用触觉来领略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写出那么多生动形象的文章,那么作为正常人的我们是否能写出同她一样栩栩如生的文章呢?能否同她一样感受到自然的美呢?
上天赋予我们大多数人健全的身体和聪明的头脑,可是有多少人好好利用了它们呢?许多人选择的是享受安逸的生活,好逸恶劳;他们放弃了美好的青春,放弃了最宝贵的学习时间而选择了玩耍,选择了碌碌无为得过且过的生活方式,到头来落得个“空悲切,白了少年头”的下场!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众所周知,但是有多少个人是真正做到了珍惜时间呢?我们现在正处在最佳的学习时期,我们要做的是选择时间,而不是让时间来选择我们。但是“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在珍惜时间好好学习的同时一定要做到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选择时间,让我们选择命运。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朋友们,坚持你的选择,让选择做你命运的主人,而不是你做命运的奴仆——让命运选择你!
试题分析:从话题形式上看,“命运与××”这是一道填空式关系型话题,“改变了环境,便能改变命运”告诉我们,这两个概念之间可以理解为因果关系,也可理解为条件关系。“××”是指什么?话题虽未明示,但由引导语可知,是指“环境”“选择”“机遇”。它还暗示我们进行联想和想象:“命运”与“个性”有关,命运的悲剧,往往是个性的悲剧;命运与时代有关,命运的悲剧往往也是时代的悲剧;命运与国家兴衰相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命运与××”话题比较宽泛,可用“添加法”,在话题前后添上相关词语,使题目内涵具体化,如“挑战命运与创造奇迹”等。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话题作文的题目。本作文“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生活”。具体到本题而言,内容上贴近时代生活,考生没有陌生感,熟悉并且有亲身体验,从选材上看,可选社会热点,也可选历史人物,可以是他人他事,也可以是亲身经历,只要与命运有关,是自己熟悉的能够展示自己才华的都可以写。如我们进行联想和想象:“命运”与“个性”有关,命运的悲剧,往往是个性的悲剧;命运与时代有关,命运的悲剧往往也是时代的悲剧;命运与国家兴衰相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都要跳出材料的,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在行文中注意结构的清晰,观点的明确,没有牵强的痕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