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 】lj 娶 浅谈构建小学数学学本课堂的有效策略 安徽滁州I市第二小学 曹文龙 【摘要1学本课堂是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的课堂,其中学习者包括学生、教师以及参与者。基于“以学定教、顺学而 导”的教学理念,本文着重从课程素材、教学过程和数学思考等三个方面,谈谈构建小学数学学本课堂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素材 本源 数学课堂 一、挖掘课程素材,回归学习本源 从滁州市到达紫阳乡的距离:7l+42:l13(千米) 从紫阳乡返回滁州市的距离:42+71:1】3(千米)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7l+42:42+71,然后在举例验 证中轻松得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引导学生用 在我国目前一标多本(统一课标,多种版本)的教材格 局下,各版教材风格各异,特色各具。教材是重要的教学 资源,诚然,教材是专家或一线优秀教师编写的,有其一定 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但同时也不可否认,教材编写和教材 使用不可能实现同步性,其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 性。其一,教材不可能年年修订,一些内容就不可能具有 即时性。其二,教材没能按区域(城市和农村、发达和非发 达地区)编写,有的内容不能与不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匹 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从而得m:a+h=a+b。 层次二:探究加法结合律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如 2)并细化为:从滁州市到 明光市走的是高速公路,从明光市到紫阳乡走的是普通 公路,滁卅市到明光市的高速公路一段在滁卅市境内, 一配。为此,作为教材的使用者——教师要洞察社会发展, 破解教材内容的滞后性,赋予课程内容时代特色,让课程 段在明光市境内,从滁州市到紫阳乡有多远? 紫 素材更加鲜活亮丽。同时,让教材设置的例题或习题情境 更加适应于本上或本校(班)学情,因地因生创造、改编贴 近学生生活实例,作为课程素材,回归学生学习本源 、 例如,在一次“送教下乡”活动中,我执教的苏教版小 明光 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律》,教材编排的例题为:男 同学有28个男生在跳绳,l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 毽子。跳绳的有多少人?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图2 由此演绎r一段精彩的师生对话: 师:你想怎样列式? 生:23+48+42。 虽然该主题场景是学生熟悉的跳绳、踢毽子活动场 景,但是场景缺少动态呈现过程,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为此,教者在深入研究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卜, 大胆创编教材:将执教教师所在地(滁州市)、送教所在 地(明光市紫阳乡)和中间经过地(明光市)三者之间的 距离作为教学素材并加以利用(如图1): 紫 师:23+48表示的是什么? 生:高速公路有多远? 师:为了强调先算高速公路,我们可以在23+48上 加一个小括号。 师:我们还可以先算什么?怎样列式? 生:明光境内的公路有多长?(48+42=90) 明光 师:全程有多长?怎样列式? 生:23+48+42。 师:如果想先算明光境内的路程,可以怎样表示? 生1:23+(48+42)。 图l 生2:(48+42)+23。 层次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通过呈现汽车往返行驶的动态画面,引导学生思 师:它们都是先算什么? 生:都是先算明光境内的路程. .考:滁州市到明光市有71千米,明光市到紫阳乡有42千 米。滁州市到紫阳乡一共有多少千米? 学生在有序思考的基础t自然得 : 【据此观察两道算式,得出:23+48+42=23+(48+42)】 教师追问:观察这道等式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生:括号的位置变了,三个加数没变,加数的位置不 40 i 2017.09 有效课堂I 变,和不变。 这时一个学生抢着说:圆的直径也有无数条。教师 抓住机会问道:“你有什么好办法证明吗?请上来演示 给大家看看。” 师:猜想一下,是不是所有像这样的算式,三个加数 位置不变,和都不变呢? 学生自己写算式,通过交流、验证了上述猜想是正 确的,从而发现: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 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用符号表示为:(口+b)+c=口+(6+c)…… 通过大胆改编教材,选择学生熟悉的场景,激发了 学生用手中的铅笔对着圆心,然后转动铅笔,每转 动一次就对应得到一条直径,转动多次,从而得出圆的 直径也有无数条。 最后教师又引导学生用折、量等方法验证圆的直径 (半径)是否相等,直径(半径)是否有无数条,从而很好 地解决了“圆里有什么”这个问题。 问题三:怎样画圆? 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将“教材”整合为“学材”,体现了 “学习本源”的学本课堂教学理念。 二、凸显过程方法,体现学生本体 新课程的实施,其核心要点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充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工具画圆、教师示范画 圆、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总结画圆方法、再次用圆规画 指定大小的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圆心决定圆的位 置,半径(即圆规两脚问的距离)决定圆的大小,顺利解 决了第三个问题。 纵观整节课,教师不仅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 出问题,而且还引领学生自主分析问题、顺利解决问题, 凸显了学本课堂的过程美。 三、强化数学思考。体现学科本色 分体现目标之二“过程与方法”的达成(备课缺漏)。在 实际教学中,为数不少的教师没能明确认识到这一点, 其教学重心仍然锁定在“知识与技能”上。看重的是教 材和教案,认为一节课把教材(尤其是教学用书)框定的 教学内容上完,把自己准备的教案内容走完,就是一节 成功的课。殊不知,教师即使顺利、顺心地完成了教学 任务,但是,学生到底真正理解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 技能,习得多少方法呢?教师不去细致测评或考量,殊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训练学 生的数学思维,引领学生用数学的观点去发现问题、提 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 维能力,凸显数学学科本色。 不知,教师的教完全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听懂了、学会 了,才能真正体现教师教的价值。因此教学中,需要教 师围绕学生的学来设定教学方法,捕捉生成性资源并加 以利用,凸显学习过程,灵活调整教学方法。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内容后,教师做了如下层 次思维训练。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认 识》时,引导学生自主提出了三个数学问题(圆是什么? 圆里有什么?怎样画圆?),并以此为载体来引领全课、 推进教学。 问题一:圆是什么? 层次一:引导学生猜一猜r-=15厘米、d=6米的圆形 物品。 学生是否能说出答案倒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能 理解r=15厘米、d=6米的圆大概有多大。通过学生的回 答,彰显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缜密的逻辑判断力,体 现了数学的思维美。 教师手持两端拴有小球的线绳旋转,让学生感受线 绳旋转中形成的圆,接着用两端拴有小球的橡皮筋旋 转,启发学生:形成的是不是圆?为什么?学生自然得 出:不是圆,因为橡皮筋时长时短,形成了不规范的圆。 该活动也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对定点(圆心)和定长(半 径)有了初步的体会。 然后教师利用flash动画技术将旋转过程再次动态 层次二:播放中央电视台《挑战不可能》的一段视 频,多人骑摩托车在直径6米的球里飞速做圆周运动。 通过引导学生观看11人的圆周运动,体会到定点运动 形成圆周,多个圆周运动形成球体,这样将点—线—面—体 的空间关系连通,培养了学生的几伺直观和空间意识。 这样层层递进的思维训练,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分 呈现出来,学生清晰观察、深刻感受:每个小球相当于圆 上的一个点,无数个这样的点就形成了圆。 问题二:圆里有什么? 教师再次旋转两端拴有小球的线绳,引导学生有序 析、概括、抽象、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同时也适时渗透 了、数形结合、变与不变、有限与无限、对应比较、归纳等 基本数学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凸显了数 学学科本色。 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得出:手持的小球就 是圆的中心,圆的中心到圆上某一点的线段是圆的半 径,因为圆上有无数个点,所以半径有无数条。经过圆 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圆的直径。 总之,构建学本课堂,教师要着力在课程资源整合、 过程方法凸显和数学思维培育等方面“正本清源”,积极 构建本真简约、和谐灵动的小学数学学本课堂。J) 2017.09 I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