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2020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选择题 (共2题;共4分)
1. (2分)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地质工作是地下情况的调查研究工作,往往在短时间内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容易被有些领导________。 ②凡星期天参加本系统歌咏比赛的同志________调休一天。 ③混凝土搅拌机和空气压缩机的吼声________山谷。 A . 轻视 一律 震动 B . 忽视 一概 震荡 C . 轻视 一概 震动 D . 忽视 一律 震荡
2. (2分) (2016九上·盂县期末)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羊脂球》,作者是法国小说家莫泊桑。 B .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C . 在《卜算子 咏梅》这个题目中,“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二者都与词的内容有密切关系。 D . “通过央视举办的汉字听写大会,使更多人自觉地加入了传承中华文化的队伍中去。”这个句子有语病。
二、 字词书写 (共1题;共1分)
3. (1分) 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 躬耕陇亩 ________ 挟天子
________ 汉室倾颓 ________ 帝室之胄
________ 不知存恤 ________ 枉驾顾之
________ 遂用猖獗 ________ 南抚夷越
三、 句子默写 (共1题;共6分)
4. (6分) (2017七上·德阳期中) 背诵默写 (1) ________,应傍战场开。 (2) 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
(3) 孔子不愧为圣贤先者,他的“________,________”的名言,精辟地指出了“学”与“思”的辨证关系。 (4) 《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四、 名著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名著阅读。 (1)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 1 页 共 10 页
A . 宋江和林冲率梁山众英雄在忠义堂排定座次,“智多星”吴用、“神行太保” 戴宗、“立地太岁”阮小七、“小李广”花荣等一百零八条好汉,依据所长,各就其位。
B . 《.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一部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狗·猫·鼠》《琐记》《藤野先生》等都是其中的作品。
C . 在《西游记》中师徒四人能通过火焰山,靠的是孙悟空智取芭蕉扇,于是就有了“三调芭蕉扇”这一精彩有趣的情节。
D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筑路”一章,描写了筑路的艰苦环境,表现了保尔和他的战友们与困难顽强作斗争的伟大精神。
(2)
阅读《阿长与山海经》选段,回答问题。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 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上述文段中说“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指________事情,那么“我”对阿长第一次有特别的敬意又是指________。
(3)
阅读《格列佛游记》选段,回答问题。
皇帝和全朝官员都站在岸上,等待着这一次伟大冒险的结果。他们只看到船只排成一个大半月形向前推进,却看不到我,因为这时水已经没过了我的胸脯。当我走到海峡中间时,他们更加愁闷,因为这时只有我的头是露在水面上的。皇帝断定我是溺死了,而敌人的舰队又来势汹汹地从对面开来。可是不久他就放心了。我越往前走,海峡也就越浅。不多一会我已经走近岸边,到了可以听见喊声的地方。
上述文段中“这一次伟大冒险”是指________,这是格列佛流落在________(填国名)期间所做的事。
五、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1分)
6.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茱萸之谜 余光中
①茱萸在中国诗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屈原在《离骚》里曾说:“椒专佞以慢幍兮,榝(shā)又欲充夫佩帷。”显然认为榝是不配盛于香囊佩于君子之身的恶草。榝就是茱萸。千年之后,到了唐人的笔下,茱萸的形象已经大变。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都是吟咏重阳的名句。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其间的过程,是值得追究一下的。
第 2 页 共 10 页
②重九,是中国民俗里很有诗意的一个节日,诸如茱萸,菊花,登高等等,都是惯于入诗的形象。登高带茱萸囊的传统,一般都认为是源于梁朝人吴均《续齐谐记》所载的这么一段:“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红)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③根据《续齐谐记》的说法,登高带茱萸囊,饮菊花酒等习俗到梁时已颇盛行。吴均虽是梁朝人,相传桓景和费长房却是东汉人。《西京杂记》中也有记载,汉高祖宫人“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据此推测,重九的习俗起源则在东汉乃至汉初了。有意思的是,重九吟诗的传统中,从东晋至南北朝,却唯独少见咏茱萸之作。
④到了唐朝,情形便改观了,茱萸已为诗人所乐道。王维所谓“遍插茱萸”,说明佩花之盛。杜甫所谓“醉把茱萸”,可能是指茱萸酒。重九二花,菊与茱萸,菊花当然更出风头,因为它和陶渊明缘结不解,而茱萸,在屈原一斥之后,却没有诗人特别来捧场。虽然如此,茱萸在唐诗里面仍然是很受注意的重阳景物。杜甫全集里,咏重九的十四首诗中便三次提到茱萸。李白的诗句“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说明此树的红实熟于重九,可以插在鬓边。佩戴茱萸的方式,可谓不一而足,或如赵彦伯所谓“簪挂丹萸蕊”,或如陆景初所谓“萸房插缙(jìn)绅”。至于李峤“萸房陈宝席”和杜甫的“缀席茱萸好”,则是陈花于席,而李乂(yì)的“捧箧萸香遍”该是分传花房或赤果。
⑤佩缀茱萸之风大盛于唐,大概是宫廷倡导所致。当时每逢重阳佳节,皇帝常常率领一班文臣登高赋诗,同时把一枝枝的茱萸分赠群臣作佩饰,算是辟邪消灾,应付桓景的传说吧。
⑥茱萸辟邪除害,并非纯由传说,乃有医学根据。我们统称为“茱萸”的植物,其实更分为三类:山茱萸属山茱萸科,吴茱萸和食茱萸则属芸香科,功能杀虫消毒,逐寒去风。李时珍《本草纲目》里说,井边种植此树,叶落井中,人饮其水,得免瘟疫。至于说什么“悬其子于屋,辟鬼魅”,自然是迷信,大概是取其味辛辣性烈之意。其花、茎、叶、实均可入药,还可制酒。白居易所谓“浅酌茱萸杯”,恐怕正是这种补酒。
⑦然茱萸何以独独见鄙于屈原呢?可能茱萸味特辛辣,不合屈原口味,甚至引起过敏之症,也未可知。曹植诗句:“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也许正说中了此意。
(1)
下面对文章标题“茱萸之谜”的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揭开重阳节佩戴茱萸登高之谜。 B . 揭开茱萸辟邪除害有医学根据之谜。 C . 揭开唐代诗人喜爱茱萸并大量引入诗中之谜。
D . 揭开茱萸由“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之谜。 (2)
下面关于“登高带茱萸囊的传统”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第 3 页 共 10 页
A . 登高带茱萸囊的传统起源于唐朝。 B . 登高带茱萸囊的传统起源于梁朝。 C . 登高带茱萸囊的传统起源于汉朝。 D . 登高带茱萸囊的传统起源于先秦。 (3)
下面的说法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A . 屈原不喜欢茱萸的原因是茱萸味特辛辣,不合屈原口味,甚至引起过敏之症。 B . 佩缀茱萸之风大盛于唐,大概是宫廷倡导所致。
C . 重九吟诗的传统中,从东晋至南北朝,却唯独少见咏茱萸之作。
D . 茱萸辟邪除害,并非纯由传说,乃有医学根据。功能杀虫消毒,逐寒去风。 7. (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一辆邮电蓝的自行车 阎连科
岁月是久远地去了,往事如河流上顺水而下的空荡荡的船只,而少年时的一些事情,则好像船头上突兀站立的找不到主人的鹰。
我总是主动地去寻找它们,总是能首先看到一辆邮电蓝的自行车醒目地朝我驶来。它是那样破旧,不知道已在人生的路上经过多少次命运的轮回,待我成为它年少的主人时,它轮胎上的牙痕都已被磨平,铃铛上的光亮已经黯淡,锈斑像旧雨布一样在那上面披挂着。车圈上倒还有不少亮光,可闸皮落脚的四个地方,却是四条狠狠擦去亮光的黑环,像车圈上四条永远抽着让它不停歇地转动的鞭子。
这是哥哥给我买的自行车。将近30年之后,这辆自行车还在转着它的轮子,驮运着我的记忆,从遥远的地方孤零零地朝我驶来,如雨天里找不到父母的孩子。
那是二十七八年之前,我16岁,读了高中。学校在离我家八九里外的一座山下、一条河边。我每天一早在天色蒙蒙亮中起床出村,急急地沿着一条沙土马路,朝学校奔去,午时在学校吃饭,天黑之前再赶回家里。读书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辛苦的不是读书本身,而是徒步早出晚归。中午为了节俭,我不在学校食堂买饭,而在校外的围墙下面、庄稼地边,用三块砖头,架起锅灶烧饭煮汤。学校的四周,一片炊烟。那里,早中晚都是炊烟袅袅中夹有读书之声,读书的声音被炊烟熏得半青半黑。
现在看来似是诗意,然而在那时,却浓缩了一代乡下孩子的学业生涯。所以,每每在上学的路上、在烧饭的围墙下面,看到有骑自行车的同学从身边过去,看到他们可以骑车上学、下学,可以骑一辆车回家吃饭,我就像一个农民站在干旱的田头眼巴巴地望着大山那边的落雨。
羡慕是不消说的,而最重要的,是感到人生与命运的失落。仿佛,有一辆自行车骑着上学,就等于自己进了人生中的另一个阶层;仿佛,一辆自行车就是一个人的标码,是脱离贫穷与少年苦难的标志。
第 4 页 共 10 页
我对一辆自行车的渴望,犹如饥鸟对于落粒的寻找,犹如饿兽在荒野中沿着牛蹄羊痕漫行。可我知道,自行车对于那时乡村绝大多数的农户是多么奢侈,尤其对于我家——连一棵未成材料的小树都要砍掉卖了买药的常年有着病人的家庭,想买自行车无异于想让枯树结果。
我从没给家里人说过我对自行车的热求,但我开始自己挣钱存钱。我到山上挖地丁之类的中药材去卖,我开始不断向父母要上几毛钱说学校要干某事用,我到附近的县水泥厂捡人家扔掉不用的旧水泥袋,捆起来送到镇上的废品收购站去……我用三个多月的课余时间存下了32元钱。我决定到县城买一辆旧自行车,哪怕是世界上最旧最破的自行车。从我家到县城是60里路,坐车要6角钱。为了节约这6角钱,我在一个星期天以无尽的好话和保证为抵押,借了同学一辆自行车,迎着朝阳朝县城赶去。为了能够把买回的车子从县城弄回来,我又请了一位同学坐在借来的自行车的后座上。可就在我们一路上计划着买一辆什么样的旧车时,我们和迎面开来的一辆拖拉机撞在了一起。我的手破了,白骨露在外面。同学的腿上血流不止。最重要的是,我借的自行车的后轮圈被撞得叠在了一块儿,断了的车条像割过的麦茬儿。我和同学把自行车扛到镇上修理,一共花去了28元钱。当手里的32元钱还剩下4元时,我再也不去想拥有一辆自行车的事情了。
在一个黄昏,我回到家里,忽然发现院落里停了一辆半旧的邮电蓝自行车,说是县邮电局有一批自行车退役,降价处理,哥哥就给我买了一辆,60元钱。我知道哥哥那时作为邮电局的职工,每月只有21元6角的工资,骑车往几十里外的山区送报时,几乎每天只吃两顿饭。
可我还是为有了一辆自行车欣喜若狂,一夜没有睡觉,还居然在深夜偷偷地从床上起来,悄悄地把自行车推到街上,在村头骑了许久许久。
这辆邮电蓝的自行车,实在是伴随着我走过了生命中印痕最深的一段行程,我不仅骑着它有些得意地读了一年半的高中,而且高中肄业以后,我每天骑着它到10里外的水坝子上当了两年小工,甚至,我还骑着它到100多里外的洛阳干活挣钱,以帮助家庭度过岁月中最为困难的一段漫长的光阴。
然而,最重要的似乎还不是这些,而是它满足了我少年的虚荣,使我感到了生活的美好,使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感到一切艰辛都会在我的自行车轮下被我碾过去;感到世界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要敢于抬起脚来,也就没有过不去的河;重要的是无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景况下,都要敢于把脚抬起来。
在那几年里,我总是把那辆自行车有锈的地方涂上机油,把有亮光的地方擦得一尘不染,把它收拾得利索舒适,借以抬高、加快自己人生的脚步。直到20周岁我当兵离家以后,因为家里总有病人,急需用钱时又把这车以60元的价格卖给了别人。
如今,每年回家走在镇街上,我都忍不住要四处寻找张望。 (选自2015年《读者》第2期 有删减)
(1) 文中写到:“读书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就“我”的辛苦而言,具体表现哪些方面? (2) 试分析划线语段在文中的作用。
(3) 下列句子语言朴实简洁中透露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请自选角度,试作赏析。
第 5 页 共 10 页
那里,早中晚都是炊烟袅袅中夹有读书之声,读书的声音被炊烟熏得半青半黑。
(4) 这辆黯淡半旧的邮电蓝的自行车最终的归属是以60元的价格卖给了别人,可为什么从那以后“每年回家走在镇街上,我都忍不住要四处寻找张望?
(5) 这辆自行车俨然成为“我”人生中的一剂良药,抚平“我”人生磨难时的伤口,给“我”以无穷的力量。在你的人生中是否也有类似的“一剂良药”?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一剂良药”的感悟。
六、 对比阅读 (共1题;共16分)
8. (16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甲:大道之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唐太宗论止盗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1)
下列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选项是
A . 上与群臣论止盗: 止(禁止)民之所以为盗者:为 (成为) B . 或请重法以禁之:或(有的人)故不暇顾廉耻耳:故 (所以) C . 男有分,女有归:归(女子出嫁)安用重法邪:安 (怎么) D . 故人不独亲其亲(以……为亲)选贤与能(和)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②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3)
下列断句正确的是
A . 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B . 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C . 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4)
第 6 页 共 10 页
乙文中,对“盗”的问题,“群臣”和“上”的看法有什么不同?由此可见“上”是怎样的人? (5)
“上”的做法使得“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甲文中意义相近的句子是 (用甲文原句回答)
七、 诗歌鉴赏 (共1题;共6分)
9. (6分) (2017八上·遂宁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九日寄子约① (明)皇甫汸
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 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②。 乱后书来少,霜前落木多。 不堪羁宦③日,同是阻干戈。
【注】①子约:即皇甫濂,作者之弟;②黄河:指代故乡;③羁宦:离家在外做官。 (1) 从这首诗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中,可判断标题中的“九日”是指________节。 (2) 本诗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八、 作文 (共1题;共1分)
10. (1分) (2016七上·夏津期中) 作文: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幸福常常伴随着我们。当父母用慈爱的伞为你撑起一方晴空时,你会感到“有家真好”;当同学用贴心的话安抚你孤独的心境时,你会感到“有朋友真好”;当欢歌笑语飞出课堂洒在山间野外时,你会感到“有这样的活动真好”当知识帮你打开智慧的大门时,你会感到“有书真好”;当理想为你插上腾飞的翅膀时,你会感到“有梦真好”……
“真好”是一种心灵的体验,“真好”是一种幸福的感觉。
请以“有 真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再写作文。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中不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班名。⑤字体工整,卷面整洁。⑥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和人物描写手法。
第 7 页 共 10 页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共2题;共4分)
1-1、 2-1、
二、 字词书写 (共1题;共1分)
3-1、
三、 句子默写 (共1题;共6分)
4-1、4-2、
4-3、
4-4、
四、 名著阅读 (共1题;共11分)
5-1、
5-2、
5-3、
五、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1分)
6-1、 6-2、
第 8 页 共 10 页
6-3、 7-1、7-2
、
7-3
、
7-4
、
7-5、
六、 对比阅读 (共1题;共16分)
8-1、
8-2、8-3、 8-4
、
8-5、
七、 诗歌鉴赏 (共1题;共6分)
9-1、9-2
、
第 9 页 共 10 页
八、 作文 (共1题;共1分)
10-1
、
第 10 页 共 10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