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知道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3.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蒸发过程中吸热。 4.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沸腾现象,知道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液体汽化的两种方法和液化的两种方式。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征。
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物质存在的状态,通常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状态。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能处于不同的状态。例如,在黑板上涂一些酒精,一会儿酒精不见了,黑板上的“液体”跑到哪里去了?洒水车淋湿的路面很快就变干了,路面上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一会就干了,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
进行新课 一、汽化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 汽化有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 2.沸腾
【学生实验】
实验名称:观察水的沸腾。 实验目的:
①探究水沸腾的过程和特点。
②根据水沸腾前后的情景找出其温度变化的特点。
③画出水的沸腾图像。
实验器材:温度计、酒精灯、烧瓶(杯)、铁架台、石棉网、直尺、秒表。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①向烧杯中注入适量水,用酒精灯加热。 ②描述实验中声音和气泡的情况。
③当水温升到90 ℃时,每隔一分钟记录温度计的示数。 ④拿走酒精灯停止加热,观察水的沸腾情况。 ⑤记录数据分析。
时间/分 温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 在实验中可观察到:开始加热时,杯底及杯侧壁生成许多 气泡 ;沸腾前杯底的气泡在水中上升时体积 变小 ;沸腾时杯底的气泡在水中迅速上升,体积 变大 ,到达水面时气泡 破裂 。
从上面数据可以分析出:当水达到沸点时开始沸腾,如果在沸腾的过程中停止对水加热(也就是水不能继续吸热),那水还能不能继续沸腾? 不能 。所以水(液体)沸腾的条件应该是 温度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 。
结论:①水沸腾时发生剧烈汽化现象;②水沸腾时温度不变;③水沸腾时需要吸热。 (1)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叫做沸腾。
(2)沸点:在水沸腾的过程中,虽然继续吸热,但它的温度却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3)沸腾必须满足的条件: ①液体必须达到一定温度(沸点)。 ②需要吸热。
(4)不同液体沸点是不同的。 3.蒸发
(1)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的特点。 蒸发是液体的汽化形式之一,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液体分子由于不规则的运动而相互碰撞,有的运动速度减慢,有的运动速度加快,那些处在液面附近的速度较大的分子,能够脱离液面而成为液态分子,因此液体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探究活动1:如果想尽快将衣服晾干,应该怎样做?
【引导】影响蒸发快慢的诸种因素:液面面积,环境温度、湿度、气压,周围空气流动快慢等。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的温度越低蒸发越慢。例如:同样湿的衣服在阳光下干得快,在树阴下干得慢。
②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体的表面积越小蒸发越慢。例如:同样多的水,装在盘子里干得快,装在瓶子里干得慢。 ③液面上的空气流动。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慢蒸发越慢。例如:同样湿的鞋子在通风的地方干得快,在没风的地方干得慢。 (3)蒸发吸热
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致使液体和它周围环境的温度下降。 例如:天热时,狗常把舌头伸出来;游泳上岸感到凉,因为身上的水在蒸发时要从身体吸热,使体表温度降低感到凉;如图所示,人们常用酒精擦拭体表为高烧病人降温,说明液体蒸发需要吸热。
4.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相同点 发生部位 剧烈程度 不同点 液温变化 温度条件 影响因素 蒸发 沸腾 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收热量 只在液体表面 缓慢 自身和周围温度降低 任何温度 温度,空气流动与空气的接触面 同时在液体内部和表面 剧烈 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达到沸点 气压 二、液化
探究活动2:在两个茶杯内分别倒入开水和冷水,然后盖上杯盖。过一会打开杯盖会看到什么? 【讨论】
(1)揭开热水杯的盖,会看到杯壁上和盖内有许多小水珠,这是为什么? (2)在冷水杯的盖内没有小水珠为什么?
归纳得出: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是汽化的相反过程。 【问题】在什么条件下水蒸气能变成小水珠呢?
探究活动3:在两个同样的玻璃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水,在两个杯口分别盖上冷玻璃片和热玻璃片(用酒精灯将玻璃片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
归纳得出:水蒸气遇冷,降低到一定温度时,就发生液化现象。不仅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能使其液化。 1.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2.液化向外放热。
3.发生液化的条件:降低气体的温度;压缩气体的体积。
4.液化的应用:将气体燃料液化,可使体积减小便于贮存和运输。例如,液化气的制备;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所使用的燃料就是液态的氢和氧。 板书设计
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 汽化有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 2.沸腾
(1)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叫做沸腾。
(2)沸点:在水沸腾的过程中,虽然继续吸热,但它的温度却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3)沸腾必须满足的条件: ①液体必须达到一定温度(沸点)。 ②需要吸热。
(4)不同液体沸点是不同的。 3.蒸发
(1)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的特点。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液体的温度。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面上的空气流动。 (3)蒸发吸热
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致使液体和它周围环境的温度下降。 4.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二、液化
1.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2.液化向外放热。
3.发生液化的条件:降低气体的温度;压缩气体的体积。 4.液化的应用。 随堂练习
1.在塑料袋中滴一些酒精,将袋挤瘪后把袋口扎紧,再把它放入热水中。过一会儿,塑料袋鼓起,这主要是因为酒精发生了( )
A.熔化 B.凝固 C.汽化 D.液化 2.妈妈在蒸馒头时,开锅后改用“小火”。针对这种做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能更快地让馒头蒸熟 B.改用“小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 C.无论使用“大火”还是“小火”,水达到沸点后温度都保持不变 D.用“大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不应该改用“小火”
3.为了节约用水,果农们利用了滴灌的方法给果树浇水,如图所示。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果树
下的土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果树根部,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原因是( )
A.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B.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C.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 D.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
4.如图所示,当飞机在高空飞行时,发动机排出的湿热气流与高空冷空气相遇后,形成白色雾气,这就是飞机“拉烟”现象。此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A.蒸发 B.熔化 C.液化 D.汽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