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浅谈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来源:筏尚旅游网


浅谈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标签:中药炮制;中药药性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中药理论,按照医疗、调配、制剂的不同要求,以及药材自身性质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长期医疗活动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中药炮制与辨证施治有着密切的联系。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原》中指出:”凡药必须雷公炮炙入药。”由此可见对中药按照不同要求进行正确炮制。对临床合理用药以及提高药物的疗效具有其重要的意义。

中药材大多数来源于天然植物、动物及矿物,具有一定的“偏性”,通过加工炮制,也就是通过外部条件的作用使药性发生变化,不至“大过”或“不及”。克服药物的偏性而达到“适中”,利于发挥药物疗效。现浅谈以下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1 炮制对中药“四气”的影响

“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性使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表现出来的反应归纳得到的。寒与凉;热与温性质基本相同,只是程度上又所差别。寒凉属阴,寒性、凉性的药物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温热属阳,温性、热性的药物大多具有祛寒、温中、助阳的作用。根据病情对药物的需要四气经炮制可以转化:寒性可以变成温性,温性可以变成平性,而其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例如:生地性寒凉血,经制成熟地后,其性偏温,则用于补血,又如黄连大寒,主入血分,可泻心经火邪,经过辛温的姜汁制后,减低了大寒之性并增入气分,和胃止呕,多用于肺热呕吐症。

2 炮制对“五味”的影响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是药材本身所固有的,辛、甘属阳,酸、苦属阴。辛:一般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甘:一般具有补益、和中、缓急并有调和药性的作用。酸:一般具有收敛、固涩等作用。苦:一般具有泄降、燥湿等作用。咸:一般具有软坚、散结、泻下等作用。不同的味道,其作用也迥异。中药的五味经过加工炮制可以发生变化,而功用主治也随之转化。例如:麻黄味辛,能发汗解表,经蜜炙后味辛甘,善于利肺平喘。扁豆味甘,能健脾化湿,炒焦后其味甘微苦涩,善于和脾止泄。白芍味酸苦,敛阴,平肝,经炒后其味酸苦微涩,善于养血止痢。大黄味苦泻下,炒炙后其味苦涩,善于止血行淤。又如:牡蛎味咸、涩,软坚散结,经火煅后,其咸味减弱,涩味增强而善于收敛固涩。

3 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升、降、浮、沉是中药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向。升:即上升,升提;降:即下降,降逆;浮:即轻浮发散;沉:即重沉,泄利。一般可根据药物的性味厚薄,

质地轻重等去判断。李东垣说;“味薄者升,气薄者降,气厚者浮,味厚者沉。”李时珍说:“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故:辛甘味药物经过炮制后,可改变其作用趋向,李时珍云:“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如:黄柏原系清下焦湿热药,经酒制后作用向上,就能兼清上焦之热。砂仁行气开胃消食,作用于中焦,经盐炙后,可以下行治小便频数。某些种子类药物,生升熟降。例如:莱服子,生用可治上焦气机不舒的中风痰涌症,炒用则降气消痰,调治下焦肠痈痢疾等症。

4 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它经则作用较小,或没作用。为使临床更加准确地应用药物,真对主证,作用于主脏以发挥其主治药效,有的放矢地运用炮制或制其形,或制其质,或制其性,或制其味,改变药物固有属性。使其主治和主治范围有一定的变化,从而使其适应于不同的脏腑及其经络,有选择地去发挥最佳疗效。例如:生姜经过不同的炮制而成四种药物,从而适用于肺、心、脾、胃四个部位各自的需要。生姜发散风寒、和中止呕;干姜则暖脾胃,回阳救逆;煨姜则主要用于和中止呕;姜炭则能温经止血,去脐和小腹寒邪。又如:生地黄味甘、苦,性寒、归心、肝经,能凉血清热。炮制后的熟地黄味甘温,主入肾经,能补肾阴而填精。如:柴胡生用能升能散,解表退热力强,经醋炙后,借醋味酸,酸引入肝而发挥疏肝解郁的效果。《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辛入肺,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药物通过炮制可加强或改变对脏腑经络病变的特殊选择作用。正如古人云:“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

5 炮制对有毒、无毒的影响

中毒的毒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毒性:泛指药物的性能。狭义的毒性是指药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

明代张景岳所说:“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现代所说的有毒系指狭义毒性,就现代研究来看,重要的毒性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非药用部分,二是毒性本身就是有效成分,但因含量过高,服用后可引起中毒以致死亡。这说明药与毒、有毒、无毒是相对的,有毒中药经过适当的炮制或用法得当,大毒可以变成小毒,小毒可以变成无毒,甚至应用其毒性以毒攻毒,对疾病起到显著的治疗作用。而认为无毒的中药,用之不当也可以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正如所说的那样:“人参杀人不为过,大黄救人不为功”。例如:半夏的毒性作用主要是对眼、咽喉、胃肠等黏膜的强烈刺激。生半夏用白矾、石灰、甘草等辅料炮制可降低或消除其毒性作用。如:生南星辛温燥烈,有大毒,炮制后能降低士的宁、五甲烯四氮唑和咖啡因的惊厥率,降低燥烈之性及毒性,增强化痰作用,尤其适合用于氮热惊风抽搐等病疟。如:川乌、草乌主要毒性成分是乌头碱,口服0.2 mg就会令人中毒,3~4 mg就会将人毒死。乌头经过较长时间的浸泡和煮制的炮制剧毒的乌头碱被水解成毒性较小,乃至很少的苯甲酰乌头胺和乌头胺。制后毒性降低以达到用药安全。又如:巴豆有大毒,有剧烈的泻下作用,

含脂肪油40%~60%,其油口服半滴至一滴即能产生严重的口腔刺激症状及胃肠炎。服用巴豆20滴可至死亡。此外巴豆毒素能溶解红血球使局部细胞坏死,氮遇热则会丧失毒性。所以巴豆以加热除去大部分油质制霜入药。巴豆霜含少量油脂(18%~20%左右)为佳,既保证了用药安全,又保证了药物的疗效。

6 炮制对补泻的影响

补泻是中药针对病情虚实而作用的两种对立的性能。补是补其不足,泻是泻其有余。药物的作用尽管有多种多样,都不外乎扶正和祛邪两个方面,简言之就是补泻在中药炮制中,许多药物都遵循“生泻熟补”的规律。例如:何首乌含软磷脂(约3.7%),蒽醌衍生物、脂肪、淀粉等。软磷脂是对构成神经细胞,特别是脑脊髓的主要成分,也是血球及其他细胞膜的必须原料,并能促进血液细胞的新生和发育。蒽醌衍生物能促进肠管蠕动而通便。故生何首乌可治便秘,生何首乌经炮制后,具有泻下作用的结合性蒽醌衍生物水解成无泻下作用的游离蒽醌衍生物,同时还原糖含量随之增加。故何首乌经黑豆汁拌蒸后无通便作用,而滋补力更加显著。如:生地黄,生性寒,味苦,滋阴清热,凉血止血,用于热病烦躁、发斑、吐血等症。蒸制后可使药性由寒凉转温,味由苦转甜,功能由清转补,熟地黄滋阴、补血,用于阴虚血少,须发早白等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