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
初中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六】(51-60)
51.★★★孟子见梁惠王
【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③然问曰:‘天下恶④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⑤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⑥作云,沛然⑦下雨,则苗浡然⑧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⑨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⑩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⑾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释】(1)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2)语(yù预):告诉。(3)卒:通“猝”,突然。 (4)恶(Wū乌)平:怎样,如何。(5)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6)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7)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8)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9)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10)领:即脖子。(11)由:通“犹”。
【参考译文】
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
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 “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 “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
【阅读训练】
1.解释
(1)语:告诉 (2)卒然:突然 (3)恶:怎样 (4)定:安定
(5)一:统一天下 (6)孰:谁 (7)嗜:喜欢 (8)与:归附
2.翻译
(1)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了。
(2)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向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能阻
挡得住呢?
3.简要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本文主要论述孟子的仁政思想、民本思想:不要滥杀无辜,人民才会“引颈而望”,进而“定于一”。孟子在文中以“禾苗喻百姓”,以“雨水”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52.★★★孟子答梁惠王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乐意听取您的指教。”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道:) “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
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孔子说过:‘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俑土偶的人,该会断子绝孙吧!’这是因为木俑土偶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这样尚且不可,)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
【阅读训练】
1.解释
(1)承教:接受您的指教 (2)刃:刀子 (3)异:不同 (4)且:尚且
(5)恶:厌恶 (6)恶:怎么 (7)其:代词,指代“最初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
2.翻译
(1)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2)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
3.上文中孟子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表达作用?
孟子引用孔子的“始作俑者”来隐喻梁惠王领导无方,孟子批评梁惠王王府里那么奢侈,而老百姓却面带饥色,竟然饿死。
53. ★★★王羲之学书
【原文】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①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②于其父枕中 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 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③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④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⑤,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三十三书《兰亭序》。三十七书《黄庭经》。书讫,空中有语:“卿书感我而况人乎!吾是天台丈人。”自言真胜钟繇。羲之书多不一体。 (选自张怀瓘《书短·王羲之》)
【注释】①旷:王旷,王羲之之父。②笔说:论书法的书。③幼令:幼年时的美好才华。④卫夫人:卫夫人,名铄,字茂猗(公元242-349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是晋代著名书法家。卫铄为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卫氏家族世代工书,卫铄夫李矩亦善隶书。卫夫人师承钟繇,妙传其法。王羲之少时曾从其学书,卫夫人是“书圣”的启蒙老师。 ⑤祝版:祭神的木板。
【参考译文】
晋朝王羲之,字号逸少,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看见父亲枕头中有《笔说》,偷来读,父亲说:“你为什么要偷我的秘籍?”王羲之笑着却不回答,母亲问:“你看的是用笔法吗?”父亲看他年龄小,恐怕不能领悟,告诉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书法。”王羲之跪拜说:“现在就让儿子看这书吧,长大再看就耽误了孩儿幼年发展了。”父亲很高兴,立刻就把书给了他。还不到一个月时间,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
卫夫人知道后,告诉太常王策说:“这孩子一定正在看《用笔诀》,最近看见他的书法,就已老成大器。”王策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遮住我的名声。”
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
三十三写了《兰亭序》,三十七写了《黄庭经》,写完后,空中有人语说:“卿的书法都感动我,而况世人呢?我是天台丈人,自称真胜钟繇。”羲之书法多数不是一种字体。
【阅读训练】
1.解释
(1)善:擅长 (2)秘:秘藏的论书法的书 (3)秘:严守秘密
(4)蔽:阻碍 (5)盈:满 (6)语:告诉
2.翻译
(1)待尔成人,吾授也。
等到你长大成人了,我再教你吧。
(2)此子必蔽吾名。
这孩子(将来)一定会超过(掩盖)我的名声的。
3.文中王羲之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天资聪颖,喜好书法,主观努力及教导得法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羲之正是因为喜好写字,好学上进,又天资聪颖,得名家教导,才成为书圣的。
54.★★★叔敖受教
【原文】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高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以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节选自西汉·刘向《说苑·卷十·敬慎》)
【注释】①令尹:国相。②吊:慰问。③正:整理。④不肖:没才能。⑤患处之:灾祸伴随他
【参考译文】
孙叔敖做了楚国的宰相,全都城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最后来吊丧。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宰相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老人说:“是有话说。自己身份高了却对人骄横无礼的人,百姓就会离开他,地位高了却擅自用权的人君王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了却不知足的人祸患就隐伏在那里。”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老人说:“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千万不要轻易索取别人的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
【阅读训练】
1.解释
(1)吊:慰问 (2)正:整理 (3)不肖:不贤,不才,没有才能
(4)垢“耻辱 (5)岂:怎么 (6)说:话,说法
2.翻译
(1)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
当了大官身份地位高了,如果对人骄横无礼,百姓就要离开他。
(2)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官职越大,欲望越要少;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务。
3.本段文字采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如:“一国吏民”和“有一老父”对比,“人尽贺”和“子独吊”对比。试说说这些对比的作用。
“一国吏民”和“有一老父”对比,说明贺者多,吊者少,从而突出“吊者”的可贵;“人尽贺”和“子独吊”对比,说明老汉有独到见解,能对孙叔敖进行有益的教诲。
4.从上文可知孙叔敖是个怎样的人?
虚怀若谷,善于纳谏,虚心请教,爱国爱民。
55.★★★子路见孔子
【原文】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①可及乎?”子路曰:“学岂②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者不释③棰策也,操弓不反于檠④,然后可持也,木受绳则直,人受谏⑤则圣,受学重问⑥,孰不顺哉。谤毁仁者憎怒士人必主于刑也,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⑦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⑧。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栝⑨而羽之,镞而砺之⑩,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
“敬受教。”
(选自《孔子家语》)
【注释】①岂:同“其”,代词,相当于“谁”。②岂: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难道”。③释:放;策:马鞭子。④檠:(qíng)矫正弓弩的器具。反:反对,引申为“丢弃”。⑤谏:直言规劝,批评;圣:通达,明智。⑥受学:从师学习;重:重视,注重。⑦揉同“糅”,用熨木,通过人力加工,把曲的变直,直的变曲。⑧犀革:犀牛的皮制品。⑨栝(guā):箭的末端;羽:作动词用,即用羽毛装饰。⑩镞:(zú):箭头;砺:磨刀石,作动词用,即磨砺。
【参考译文】
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 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应该能有好的才能。”子路说:“学习能够增长我们的能力吗?” 孔子说:“好比君王如果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政事就会有错失;君王没有遇到敢于进谏的大臣就会迷失方向,有才能的人没有能够教会自己的朋友就会听不到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对性情狂放的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则不能随便更换辅正的檠。树木如果以墨绳来牵引就能长得笔直,人能接受善言规劝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导认真多问,没有什么学不成的。违背仁德专行恶事的人,随时要接受国法的制裁。所以说君子不能不学习。” 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 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阅读训练】
1.解释
(1)见:拜见 (2)好乐:喜好 (3)益:好处 (4)受:承受
(5)镞:箭头 (6)再:第二次
2.翻译
(1)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
君王没有遇到敢于进谏的大臣就会迷失方向,有才能的人没有能够教会自己的朋友就会听不到正确的意见和建议。
(2)以此言之,何学之有?
由此说来,有什么可学习的呢?
3.说说孔子是怎样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的?
孔子以射箭需在箭末装饰羽毛、箭头磨得尖利才可以射得远、射得深这样的事例作比喻,说明深入学习才能有用处。
56.★★★巨蛇偷蛋
【原文】
吴氏鸡蛋行中积蛋不知几亿万也,而月终盘计,必少数百枚。主人不甘,早暮伺之,见有蛇长数丈,身围如碗,高踞梁上,而下垂其头以吸蛋。相距尺许,蛋即自升而上。既吸十数枚,则环蟠柱间,力束其身以破蛋,如是而一餐毕矣。既而又至,亦如是。主人恍然曰:“贼乃在汝,吾必有以报汝矣。”乃取坚木削为卵状若干,置于筐中,而以鸡子覆其上。明日蛇至,如前吸取,鸡子于木卵相间而入。吸毕,环柱盘束亦如故,而愈树紧,尾左右挥扫,若有甚不适者。久之,直窜庭中,旋滚不已,自起自落,上下数尺许,而木卵不可化矣。如是者历三昼夜,乃死。
【参考译文】
吴氏鸡蛋行中积攒下的鸡蛋有成千上万颗,可是到了月底数鸡蛋的时候,总会少了几百枚。主人为此很不甘心,于是早晚都在鸡舍等着,看见一条蛇有数丈长,身子有碗口这么粗,高高地盘踞在房梁上,只把头垂下来吸蛋吃。蛇距离蛋还有几尺的距离时,蛋就会自己向上跑。既吸十数枚,蛇就把身子盘绕在柱子上,身子卷起来把蛋挤破,就这样一顿饭吃完了。之后它又来这里,用同样的方法吃蛋。主人恍然大悟,说道:“小偷竟然是你,我必定有办法报复你。”于是主人用很坚硬的木头削了几个鸡蛋形状的木块,放在筐里,又用鸡蛋盖在上面。第二天蛇来了,又像以前一样吸蛋吃,于是它吸到了鸡蛋也吸进了木蛋。吸完蛋后,又像以前那样环绕着柱子盘曲身子,只是身子越束越紧,尾巴不停地左右挥动着,像是有什么很不舒服的地方。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蛇径直逃窜到庭院中,不停地旋转打滚,自己跳起来又落下来,能够跳到数尺高,可即便这样木头做的蛋也是不可能消化的。蛇这样过了三天以后,才死。
【阅读训练】
1,解释
(1)许:左右 (2)覆:覆盖 (3)故:原先那样
2.解释
(1)见有蛇长数丈,身围如碗,高踞梁上,而下垂其头以吸蛋。
看见有条蛇长几长,周身像碗口那样粗,高高地盘踞在梁上,而垂下它的头来吸蛋。
(2)贼乃在汝,吾必有以报汝矣。
小偷原来是你,我必定有办法来报复你。
(3)如是者历三昼夜,乃死。
像这样经历的三天三夜,才死去。
3.文言文中的“是”一般都作代词用,说说下列句中的“是”各指什么。
(1)如是而一餐毕矣 “是”指代 “是”指代蛇踞梁上,下垂其头吸蛋,环绕柱间,力束其身以破蛋。
(2)如是者历三昼夜 “是”指代
“是”指代在庭院旋滚不已,自起自落,上下数尺许。
4.下列句中运用比喻修辞方法的是( )
A.如是而一餐毕矣
B.环柱盘束亦如故
C.身围如碗
D.如是者历三昼夜
答案:C
57.★★★在衡遇鬼
【原文】
陈在衡,年六十有余。暮行郊野间,见二人笼灯前行,就火吸烟,久而不燃。其一人问曰:“君过首七未耶?”陈讶其语,漫曰:“未也。”其人曰:“宜哉,阳气未尽,故阴火不燃。”陈悟其为鬼。佯曰:“世言人畏鬼,信乎?”鬼曰:“非也!鬼实畏人!”陈曰:“人何足畏?”曰:“畏啐。”陈即长吸而啐之。二鬼退至三步外,张目怒陈曰:“汝非鬼也?”陈笑曰:“实不汝欺,吾乃与鬼相近之人耳!”再啐之,各缩其半;三啐之而灭。
【参考译文】
陈在衡先生,六十多岁了。晚上走到了野外中,看到二个人打着笼灯往前走。(陈在衡)蹭火点烟,很久都点不燃。其中一个人问:“你过了死后的第七日了没?”陈在衡很奇怪他
的话,就谎称:“没有。”这个人就说:“这就对了,阳气没有完全消失,所以阴火点不燃。”陈在衡就知道他们是鬼了。就假称:“世人都说人怕鬼,真的么?”鬼说:“不是!鬼其实怕人!”陈在衡说:“人有什么怕的?”鬼说:“怕吹气。”陈在衡于是吸气用力向他们吹气。二个鬼后退到三步外,睁大眼睛很生气的说:“你不是鬼?”陈在衡笑着回答:“实话不骗你,我是和鬼很相近的人而已!”然后又向他们吹气,两个鬼都变小了一半;第三次向他们吹气他们就消失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1)行:行走 (2)就:靠近 (5)足:值得 (6)灭:消失
2.翻译
(1)阳气未尽,故阴火不燃。
阳气没有完全消失,所以阴火点不然。(2)陈悟其为鬼。
陈在衡明白他们是鬼。
(3)世言人畏鬼,信乎?
(3)漫:随意 4)信:确实
(
世人说人怕鬼,确实吗?
(4)人何足畏?
人哪里值得害怕的?
3.世上是没有鬼的,文章通过陈在衡战胜鬼的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遇事要沉着冷静,学会运用智慧iui,巧妙地战胜困难。
58.★★★楚子发母
【原文】
楚子发母,楚将子发之母也。子发攻秦绝粮,使人请于王,因归问其母②。母问使者曰:“士卒得无恙乎?③”对曰:“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④。”又问:“将军得无恙乎?”对曰:“将军朝夕刍豢黍粱⑤。”子发破秦而归,其母闭门而不内⑥,使人数之曰⑦:“子不闻越王勾践之伐吴⑧耶?客有献醇酒一器者⑨,王使人注江之上流⑩,使士卒饮其下流,味不及加美⑾而士卒战自五也⑿,异日,有献一囊糗糒者⒀王又以赐军士,分而食之,甘不逾嗌⒁,而战自十也。今子为将,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子独朝夕刍豢黍粱,何也?《诗》不云乎⒂,好乐无荒,良士休休’,言不失和也⒃,夫使人入于死地,而自康乐于其上⒄虽⒆⒅有以得胜,非其术也。子非吾子也,无入吾门!”子发于是谢⒇其母,然后内之。
【注释】①子发:战国时楚宣王的将军,名舍,发。②因:于是,就便。问:探视。③无恙(yàng样):安好。④并分菽(shū叔)粒:大家分吃豆粒。并,合起来。菽,豆类。⑤朝(zhāo招)夕刍豢(huàn换)黍粱:意思是将军早晚食必粱肉。刍,牛羊。豢,
猪狗。黍粱,好粮食。黍,黄米。粱,精美的粮食。⑥内:同“纳”。不内,不让儿子进门。⑦数(shǔ暑)之曰:责备他说。数,列举(罪状)。⑧越王勾践:春秋时越王勾践曾被吴国打败,后来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⑨醇(chún纯)酒:美酒。⑩注:倾倒。⑾味不及加美:意思是江水中并没有增加酒的美味。⑿战自五也:作战的勇气增加五倍。自,自然。下文“战自十也”意同。⒀糗(qiǔ)糒(bèi备):干粮。⒁甘不逾嗌(yì意):美味过不了咽喉。嗌,咽喉。逾,通“逾”,超过。⒂《诗》:《诗经》。以下引的诗句见《唐风·蟋蟀》。休休,喜悦的样子。⒃言:(诗的)本意是。不失和:不能失了分寸。 ⒄康乐:这里指享受。⒅虽 :即使。⒆⒇谢其母:向他母亲认罪。谢,谢罪。
【参考译文】
楚子发母就是楚国将军子发的母亲。子发攻打秦国的时候,军粮吃光了,子发派人向楚王求援,并叫使者顺便回家探望一下母亲。子发母亲问使者:“士兵们可安好?”使者回答说:“士兵们能分吃豆粒充饥。”母亲又问:“那么将军可安好?”使者回答说:“将军每天早晚都吃好饭好肉。”子发打败秦国归来,回到家的时候,他的母亲关上大门不让他进去并且叫人责骂子发说:“你没听说越王勾践讨伐吴国的事吗?有人献上一坛美酒,越王勾践派人倒在江的上游,让士兵到下游同饮江水,其实江水中并没有多少酒的美味,但士兵作战的勇气因此而增加了五倍。又有一天,有人送来一袋干粮,越王勾践又下令赐给军士们分了吃,其实只有一点点食物,过了咽喉就没有了。但士兵作战的勇气因此而增加了十倍。现在,你身为将军,士兵们分吃豆粒充饥,惟独你早晚吃着好饭好肉,这是为什么?《诗经》上不是说了吗?‘我快乐而不荒废正事,贤人都高兴’,说的是做事不能失了分寸。你指挥士兵进入生死相争的战场,而自己却高高在上地享乐,即使能够取胜,也不能说是用兵的正道。你不是我的儿子,不要进我的门!”子发因此向母亲谢罪,这样之后母亲才让他进入家内。
【阅读训练】
1.解释
(1)与:向 (2)食:吃 (3)归:回家 (4)伐:攻打
(5)使:叫,让 (6)谢:谢罪
2.翻译
(1)子发破秦而归,其母闭门而不内。
子发打败秦国归来,他的母亲关上大门不让他进去。
(2)王使人注江之上流,使士卒饮其下流。
越王勾践派人(把酒)到在江的上游,让士兵在下游同饮江水。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 子不闻越王勾践之伐吴郡 ..
B.子发破秦而归 而士卒战自五也 ..
C.王使人注江之上流 使士卒饮其下流 ..
D.王又以赐军士 以之分人 ..
答案:D
4.根据文章内容可知子发之母的性格特点是:
子发的性格特点是:
母亲:深明大义,循循善诱,教子有方
子发:知错就改
5.子发之母的话阐明了 的道理。从子发之母对子发的教训我们还可以悟出这样的道理: 。
答案 作为上级,不能独自享乐,要体察下情,与下属同甘共苦,才能取得成功。
父母对子女的教养应该立起身、正其行,重在培养子女的操行品德。
59.★★★南垣善谕
【原文】
国朝尚书刘南垣公,告老家居。有直指使者,以饮食苛求属吏,郡县患之。 公曰:“此吾门生,当开谕之。”俟其来款之,曰:“老夫欲设席,恐妨公务,特留此一饭。但老妻他往,无人治具,家常饭,能对食乎?”直使以师命,不敢辞。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
饥甚。比食至,惟脱粟饭、豆腐一器而已,各食三碗,直指觉过饱。少顷,佳肴美酝,罗列盈前,不能下箸。公强之,对曰:“已饱甚,不能也。”公笑曰:“可见饮馔原无精细,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 直指使谕其训,后不敢以盘飨责人。
【参考译文】
刘南垣老人家是国朝尚书,年老而辞职回到家乡。有一个直指使,因为饮食的事情而苛求下属,郡县的官员为此很忧虑。刘南垣说:“这是我门下的学生,我应当去开导他让他知道。”等到他来了,款待他,说:“我将要开饭了,恐怕防碍了你的公务,特地为你留了这碗饭。但是我的妻子去了别的地方,没有人烧菜,家常便饭能够吃吗?”直指使因为老师的命令,不敢推辞。从早上到中午,饭还没有吃过,直指使感到很饥饿。等到饭上来后,只有米饭,豆腐一碗而已。他各吃了三碗,直指使觉得很饱。过了不一会,佳肴美酒,都摆满在他的面前,他都吃不下了。刘南垣强求要他吃,他说:“我已经饱了,不能吃了。”刘南垣笑着说:“可见饭食酒菜,原本没有精粗之分,饥饿的时候容易吃下去,饱的时候难以吃出味道,时候不同使人这样的。”直指使经过这次教训之后,不敢因为饭食责怪别人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1)具:准备 (2)比:等到 (3)食:饭食 (4)食:吃
(5)强:强求 (6)责:责怪
2.翻译
(1)有直指使者,以饮食苛求属吏,郡县患之。
有一个直指使,因为饮食的事而苛求下属郡县的官员为此很忧虑。
(2)可见饮馔原无精细,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
可见饭食酒菜,原本没有经粗之分,饥饿时容易吃下去,饱的时候难以吃出味道,时候不同使人这样的。
3.说说刘南垣“开谕”直指使所用的方法:
以老师的名义请他吃饭,又不及时把饭菜端出来让他饥饿产生食欲,吃了大量的粗粮,再以佳肴美食罗列盈前而无法下箸,使他懂得了其中的道理。
60.★★★柳子厚风范
【原文】
其诏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①。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②。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③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注释】①播州:今贵州遵义一带。②连州:今广东连县一带。③比:类,之类。
【参考译文】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被召回京城,又再贬为柳州刺史。这时候,中山人刘禹锡(字梦得)也在遣放之列,必须前往播州。子厚流着眼泪说道:“播州不适宜人居住,而梦得有母亲健在,我不忍心看到梦得处境困窘,以致于无法向母亲说明一切,况且也决没有让母子同赴贬所的道理。”准备向朝廷上疏请求,愿以柳州更换播州,即使因此再次获罪,虽死无遗憾。此时正好又有人将梦得的事报告了朝廷,梦得于是改为连州刺史。呜呼!人在困窘时才最能表现出他的气节和道义。当今的人们平日里互相敬慕爱悦,相邀饮宴,追逐游戏,强颜欢笑以示谦卑友好,握手发誓以见肝胆相照,指天画日,痛哭流涕,表示死也不会背弃朋友,似乎像真的一样可信。然而一旦碰上小的利害冲突,哪怕只有毛发一般细微,也会反目相向,装出从来不认识的样子。你已落入陷阱,他不但不伸手援救,反而乘机排挤,往下扔石头,这样的人比比皆是。这种事情恐怕连禽兽和异族都不忍心去做,而那些人却自以为得计,当他们听到子厚的为人风度,也应该感到稍许有些惭愧吧。
【阅读训练】
1.解释
(1)遣:贬谪,放逐 (2)诣:到……去 (3)梳:给皇帝的上书 (4)易:换
(5)刺:担任……刺史(6)平居:平时 (7)临:面对 (8)少:稍微
2.翻译
(1)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
我不忍心看到梦得处境困窘,没什么话可以用来禀报母亲的。
(2)士穷乃见节义。
读书人到了处境困窘时才显现他的节操与道义。
3.对“虽重得罪,死不恨”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重重地得罪皇上,但至死也没遗憾。
B.即使再一次得罪皇上,但至死也无怨恨。
C.即使再一次得罪皇上,至死也不感到遗憾。
D.即使大大地得罪皇上,但至死也不怨恨。
答案 C(“重”,再一次;“恨”,遗憾)
4.成语“________”的出典就在本段文字中。(落井下石)5.本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目的是突出什么?对比;柳子厚的节义、风范
)
[备注]
2010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一】(1-10):
http://yw.zxxk.com/Soft/1007/1247711.shtml
2010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二】(11-20):
http://yw.zxxk.com/Soft/1007/1247713.shtml
2010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三】(21-30):
http://sucai.zxxk.com/Soft/1008/1253007.shtml
2010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四】(31-40):
http://sucai.zxxk.com/Soft/1008/1254828.shtml 2010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五】(41-50):
http://yw.zxxk.com/Soft/1008/1272926.shtml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