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印记、文化
——读《中国文化读本》有感
英国哲学家佛朗西斯培根曾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在中国经济高速开展的今天,在中国进一步向世界各国开放并融入国际社会的今天,对中国历史文化全面、生动的认识的需求日益迫切,文化自省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文化读本》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出炉。书中选取了中国文化最有特色的内容与亮点,抓住了主流文化的核心与价值。虽飞面面俱到,却也囊括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智慧与信仰”、“创造与交流”、“艺术与美感”“民俗与风情”这样四个局部,构成了精彩纷呈的文化读本。
捧着单位发的这本书,甘之如饴。李世民有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或许,历史最大的作用就在于让我们透过迷雾笼罩的过去,掌握历史开展规律,进而更加理性地参与历史,借古之经验,促今之开展。当读完这本书,我发现,中国文化的开展更多是古人的思想所留下的印记。在朱建军的《中国的人心与文化》一书中,他指出,看中国文化,首先看的是人心。中国文化源流,道为其本,儒法影响最大;法家是支兴奋剂,效果显著,但伤身;儒家败坏后成为精神枷锁,仁爱之树上结着恶果累累。但是,不管是善是恶,这些都是古人思想留下的成果。《论语》也好,《道德经》也好,这些闪光的中国文化,都是古人思想的印记。
自有文字以来,那些往圣先贤著书立言,以便让自己的思想流传于世。他们或勒石,或刻竹,或绢帛草纸,直至日后汇篇成书。后世了解古人的
思想就是借助这些文字。他们经历过大浪淘沙,深邃难索,因此沉淀成时代的精华。人们活在当世,耳闻目睹的,用来判断未知事物的经验与教训都来自过往,这些思想的沉淀与总和才有了如今闪耀世界的中国文化。
如今世界,物欲横流。现在这样一个膨胀的社会里,用古人的思想光芒来指引我们,教育我们,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孔子说过人性本善,我相信每个人都渴望自己成为善良的人,宽容坚强的人,成为古人所说的君子,有哪一个人又不愿意和这样的人相处,和这样的人交朋友呢?通读此书,如沐春光。荀子把君子比作玉,阐述了君子的品德:“君子宽而不慢,廉而不刿,辩而不争,察而不激,寡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夫是之谓至文。这样的一种品德,何尝不是我深深敬佩并向往的。
最后,用一句话结束此文。老北京的四合院、烟雨迷离的江南、温婉清丽的女子、城墙上的鸽哨,这,就是美丽的、独特的中国文化,也是魅力的中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