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2014年第12期 农村社会工作本土化探析 黄一叶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摘要】农村社会工作对于预防和解决农村的社会问题,增进农村的社会福利,推动农村的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社会 工作是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保护性的制度安排,中国需要引入这种机制,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的学习和搬用,因此探索适合中国 国情的农村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和组织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社会工作;本土化;路径 农村社会工作的含义 迁卖地、招商引资、发展本地经济”现象十分普遍,而乡村的“集 中国在早些年就发起建设新农村的号召。但是如何建设 体”贫困现象并未得到改善。 . 好新农村、需要哪些力量介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等一系列的问题 最后。城市中社会工作的开展积累的经验和教训给农村社 一、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在于满足农村居民的 需要,使农村社区居民在获得个人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参与农村建 设,走向富裕,同时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城乡的和谐。 有的学者提出将社会工作运用到农村的想法,认为农村社会工作 直接服务于农村、农业和农民。会具有良好的效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对于农村社会工作的最新定义是: 农村社会工作是我国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阶 段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的体现。它是在党和的领 导下,广泛发动各种社会力量在农村所开展的社会服务;农村社 会工作的目的在于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增进农村的社会福利, 推动农村的社会发展。 二、农村社会工作开展的意义 (一)农村社会工作的兴起 社会工作就其本质来说,是欧美发达国家为了应对社会发展 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而构建的一种制度安排。相当于社会的安 全阀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工作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其工 作内容不断扩大,从早期以救济贫民为主转变为救济、解困和发 展为主,工作对象也有早期的贫民扩大到一切有需要帮助的人。 社会工作是我国引进的新兴学科。由于西方社会工作主要 服务对象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而于中国而言,其服务对象应该 是占我国人口大部分的农村人口。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晏 阳初、梁漱溟为代表提出了新乡村建设运动.他们认为“中国的 建设问题便应当是乡村建设”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和兴起主要 是源于农村社会的现实需求、新农村建设的政治要求以及城市 中社会工作开展的经验启示。 (二)农村社会工作的作用 首先。农村社会工作的开展有力与化解当代中国农村的贫 困问题。西方的社会工作直接源于对贫困人口的救助,这对于我 国社会工作解决贫困问题有积极的借鉴作用。虽然,改革开放以 来,我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但 是农村的贫困问题依然严峻。目前,我国的贫困人口主要是以下 两部分:一是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孤寡老人、以及没有劳动 能力的留守儿童;二是生活条件恶劣、资源非常贫乏的地区。 其次。农村社会工作的开展有利于解决农村在市场经济主 导下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促进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发展。经济全 球化以来,我国的三农问题更加复杂化了。农民不但承担了经济 压力,还承担了精神压力,与此同时地方对农村的实施 来带来相反的效果,这主要表现在:随着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发 展,种子化肥和农业机械费用不断增加,从粮食中得来的收益非 常有限,与此同时,外部世界的刺激和示范效应使得消费主义在 农村地区蔓延,农民的日常经济压力并没有减少;伴随着“打工 潮”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守的老人和儿童的 精神压力不断加大,同时随着乡村社会的解体,村民的生活和彼 此之间的相处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对于农村的发展,“拆 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基础。农村社会工作是中国社会工作 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在农村。他们是社会 工作重点服务的对象.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对于实现我国社会工 作本土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现状及其问题研究 我国的农村社会工作发展历史现处于探索和起步的阶段, 但是经过大量学者的研究与实践也探索了几种实践模式:戴利 朝探索的以高校实习为主的湘西农村社会工作模式;江西省万 载县由主导,依靠行政打造的农村社会工作“万载模式”;香 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云南大学社会工作系在师宗县探 索的项圈运作模式等。虽然农村社会工作已经介入了农村存在 的问题,并采取了一些解决措施和策略,但是仍然面临着困境, 综合而言。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农村社会工作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比较低 社会工作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发展历史不长,其知名度并不 高,尤其是在接受新事物相对较为缓慢的农村。在这种情况下,农 村居民仅是对“农村社会工作”这个概念就难以理解。对其作用更 是不清楚。同时,由于社会工作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出发点 立足于长期,其作用也难立竿见影。部分农村居民可能会急功近 利,对此并不报太多希望,也就对农村社会工作失去信心。 (二)农村社会工作发展和社会的支持力度小 现阶段,由于社会各界对农村社会工作的认可度比较低,自 然对其支持度不高。有些机构或学者已介入农村社会工作,但其 大多局限于农村扶贫或基础设施建设层面。仅处于物质层面的扶 贫阶段,对农村其它问题的介入比较少。同时,农村社会工作者的 岗位设置也需要的支持。使社会工作专业实现职业化。 (三)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经验不足 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仅有三十年,与西方发达国家比 较较短。特别是农村社会工作,其起步时间晚,并没有经验可借 鉴,每一步的发展都可能是开创性的。并且,我们国家地域辽阔, 地区差异较大,民族构成、传统习俗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差异,这增 加了农村社会工作推广的难度。 (四)农村社会工作者的匮乏 社会工作最初发展之时,更注重的是解决城市中的问题。长 久以来,社会工作的发展与探索都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农村社会 工作由于其地域原因,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弱,很多专业人才都愿 意到大城市开展社会工作,不愿投入到农村的社会工作事业上 来,这是农村社会工作人才匮乏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同时,农 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存在数量不足、专业素质不高以及缺乏制 度保障等问题。 四、农村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路径选择 社会工作作为-- ̄q的学科,有其特定的科学价值理念, 也有其独特的方法。农村社会工作的开展,需要实现其在中国的 本土化,探索符合中国农村实情的农村社会工作理念和农村社 (下转208页) 理论前沿2014年第12期 济投入也会比女性多。 第三,不同年龄段的人群 第二,村委会应增开宣传活动,以促进农村休闲文化多样 化发展。 不同年龄段人们的休闲类别、经济投入不同,且随着年龄 在新鲜文化流入农村的大背景下,传统的休闲文化必然 的增长,人们越来越依赖家人。具体情况如下:中年人的休闲 会受到影响,但农村人的骨子里对传统的休闲文化有着深深 生活过于乏味,多为看电视、聊天等的生活类休闲;青少年的 的熟悉感,即使传统休闲方式的淡漠对农村休闲文化有着巨 休闲生活充满文艺氛围,多为学习类和网络类休闲:中老年人 大的冲击作用,人们还是乐于接受以往的休闲方式。定期的开 的休闲生活是愉悦的,多为游戏类休闲;而老年人的休闲生活 相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多了一丝安静,如出去游戏类休闲外, 更多的是生活类和学习类休闲。另外。中年人在休闲方面的经 济投入最多,其次是青少年,最后是老年人,且老年人每月的 投都在20元以下。 第四,不同时间的人群 平时与节假日不同,人们的选择的休闲类别略显不同。如 在节假日时,人们选择游戏类和旅游类休闲的百分比会相比 于平时增加,同时选择生活类、学习类和体育类休闲的百分比 会相应降低。 三、可行性建议 第一,应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以加强农村休闲文化 的管理。 展休闲文化的宣传工作,既能对传统的休闲文化起到保护的 作用,同时还能将新鲜的休闲文化引入村民的生活中,还能在 新休闲和传统休闲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农村休闲文化越 来越多样化。 第三,农村人在接受新鲜休闲文化的同时,保护农村特有 的传统休闲文化。 传统休闲文化生根于农业文明,带有鲜明的乡土特色,从 某种意义上讲,农村休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但在响 应国家新农村建设,人们追求新兴的休闲娱乐方式的同时,农 村传统的休闲方式也在慢慢的消失殆尽。保护农村特有的传 统休闲文化,就是保护中国历代农村人的结晶,不仅仅具有纪 念意义,更具有探索意义。 参考文献: ]施树英.马克思主义休闲观与我国体闲文化建设[D】.中南大学 成立一个能够专门管理农村休闲文化的机构,其针对性 [1很强,管理力度也大。还能够有效的对各种不良现象提出合理 硕士学位论文,2003,6. 2]王越平.城市休闲文化特征的比较研究一以杭州、昆明为例【D]. 的解决方案。成立这样的机构还能准确的了解村民的正确想 【2005,5. 法,多方面的对村民进行开导和鼓励,可以有力的推动农村休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3】陈传锋,杨晶晶.城市化进程中村转居社区新居民的休闲方式 闲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可以规避农村休闲文化发展过程中可 【【J].浙江学刊.2007,2. 能存在的误区。 (上接2O6页) 会工作服务方法。 目前,我国的农村社会工作发展具有偏向于主导的趋 势,农村当中的村民委员会力量薄弱,很难成为基层社会工作的 坚实力量,并且非组织和非盈利组织发展也并不完善,前景 不明。如何发展出具有本土化的农村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组织是其 (一)农村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本土化 我国当前的社会工作是从西方引入的新兴专业.西方社会 工作的价值理念源于新教伦理、个人主义,并不适合我国的国 情,所以,我国应当明确提出适合农村社会工作发展应有的哲学 基础和理念。如果不建立适合本土的社会救助理念、服务理念, 味的以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为蓝本,最后很有可能面临 一一目前的一个难点。原因在于,一方面,组织中的社会工作者缺乏专 业的训练,另一方面在于对于第三部门发展的。因此。发 展非组织力量对于农村社会工作而言具有很大的意义。 种困境:社会工作日益脱离实际。 (二)服务对象的本土化 作为农村的主要群体,农村劳动者,已经成为社会的下层阶 级,社会中的无业、失业、和半失业人群也大部分是“农民”。由此 总之,农村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在中国特色化发展的重 要组成部分,在介人中国农村社会建设的过程当中,越发的表现 出其重要性。随着我国对农村、农业的调整,这给农村 社会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新了机遇。因此,我们应当在学习西方社 寻找出一种同 可见,农村社会工作的开展有其“服务”的价值理念需求。它的服 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同时,注重我们本土的情况,方法、组织,这个也是中 务对象是整个乡村,甚至是整个社会。但是,它的基本对象只能 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工作理论、是农村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社会工作专业本身是着眼于整个社 会的协调运行、整个社会福利的提高,农村社会,以及农村社会 中的弱势群体.始终是其基本的关注点,我国农村社会的开展集 人的关注正是说明了这一点。 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2]梁漱溟全集(卷2)【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164. 【3]杨发祥,闵慧.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发展探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 中于农村养老院、扶贫工作的开展以及对于留守儿童和孤寡老 [1】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三)农村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本土化 西方的社会工作具体方法和方案对于我国来说。不具有普遍 的适用性,但是,在高校教学的过程中,“西化”的色彩仍然很浓。 为了使农村社会工作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能够扮演更加有效的 角色,社会工作教育需要修订和发展出一套符合中国农村实际情 况的概念性框架和方。能否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社会工 作模式的关键在于对其本土化中的文化、、和农村居民的心 会科学版),201 1(156). [4]问延安.孙智伟.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和实践对我国社会工 作本土化的启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O). 【5】刘梦.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分析【J1.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1,(6). 作者简介:黄--,'-1"(1991一),女,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 生 理背景进行探究,这对于实现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农村社会工作组织的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