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China Agriculture
2018年10月 Oct.2018
谷 雨,沈小兰.重庆市永川区农业产研结合现状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业,2018,12(28):71-74.
重庆市永川区农业产研结合现状问题及对策
谷 雨,沈小兰※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特色作物研究所,永川 402160)
摘 要 产研结合是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重庆市永川区在农业领域的产研结合有了长足发展。简述农业产研结合的概念,当前永川农业产研结合发展的主要模式及现状,分析在专项人才队伍建设、企业研发能力、财政资金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永川农业产研结合发展的对策建议:1)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政策引导与激励;2)提高企业研发能力,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3)加强科技输入,提升成果转化与服务。认为政府部门有必要对区域农业产研结合发展模式的选择进行政策性引导。
关键词 农业;产研结合;模式;问题;建议;重庆市永川区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28.019
产研结合是增强产业科技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推动经济与科技相结合方面具有强大动力和旺盛生命力。重庆市永川区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近几年农业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时期,如何通过产研结合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支撑永川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推动新品种、新技术的培育和推广,促进农业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已成为当前永川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成。“产”即指产业,具体指生产劳动和生产实践;“研”则指研究机构及其相关科研活动,因此“产研结合”可理解为,在为了提高生产力、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生产与科研的有机结合。而本文的研究领域为农业,因此“农业产研结合”可定义为:农业科研机构的人才智力和科技成果与农业企业及农户的生产经营相结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化产业化,实现农业领域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
1 概念
在学术界,对“产研结合”的内涵研究还较少,主要研究对象则是“产学研结合”。由于“学”所代表的高等院校,在永川区就农业领域的参与度相对较低,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定为“产研结合”。从字面上看,“产研结合”由“产”和“研”两大要素构
收稿日期:2018-07-08
基金项目:2017年重庆市永川区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于农业领域产研结合发展模式研究——以永川为例”(Ycstc,2017rc9005)。
作者简介:谷雨(1988—),男,重庆合川人,硕士,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研究。E-mail: 531233316@qq.com。※为通信作者,E-mail: 630802986@qq.com。
2 发展模式及现状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是重庆市最大的公益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其下属茶叶研究所、特色作物研究所位于永川,在茶叶和粮油作物等农业领域具备我市领先的现代技术,因此永川区在农业领域产研结合发展上拥有较为便捷的智力保障和技术支撑,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特色作物研究所也自然成为永川区农业产研结合发展的重要主体。2.1 技术转让与技术服务模式
技术转让是指产研合作双方通过契约的形式,针对特定的成熟技术或科研成果进行使用权转让的经
71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谷 雨,沈小兰:重庆市永川区农业产研结合现状问题及对策
济行为[1]。技术转让模式权责分明、易操作,相关技术成果较为成熟,便于短期内科研技术成果化,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在永川区,作为技术出让方的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特色作物研究所,在茶叶生产、针形绿茶加工,新建茶园的开垦、品种选配,中稻-再生稻丰产增效,杂交糯高粱高产栽培等方面已具备成熟的推广技术,与包括永荣茶厂、重庆茗羽茶业有限公司、重庆圆桂农机股份合作社、重庆陶艺农机合作社、重庆尔丰种业有限公司在内的二十多家永川农业企业签订了技术转让使用协议,“十三五”期间累计合同金额达200万元。
技术服务相对于技术转让而言更突出政府引导性和公益性,无合同要求限制,技术涉及范围广,包括对企业和农户的技术指导、培训、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服务。茶叶研究所积极引导重庆云岭茶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永荣茶厂等企业,帮助建设高标准茶叶加工基地,配套现代化加工装备,实现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标准化加工,提升茶叶工艺水平;科技人员深入永川各主要茶区,采用现场指导、课堂培训、示范观摩的形式,为农民示范推广茶叶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特色作物研究所多次赴永川区松溉、朱沱、金龙等乡镇发放食用豆栽培技术资料和大豆绿豆种子,联合当地政府为农民举办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会议。水稻研究科技人员通过与永川农业主管部门合作,共建优质稻高产示范片,为当地农户示范推广了渝香203、渝优7109、渝优865等水稻新品种以及中稻-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稻田半旱式保护性耕作等新技术。调研发现,技术转让与技术服务是当前永川区农业领域产研结合发展中的最主要模式,涉及范围广,参与的企业农户众多,能较为迅速的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应急技术问题。2.2 院企一体化模式
院企一体化模式是指科研院所通过开办企业的方式,将自身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投入市场。重庆云岭茶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下属经济实体,在永川区建有茶树品种基因库、标准示范茶园及标准化生产车间。重庆云岭茶业科技有限责任公
72
司以“垂范渝茶、服务三农”为宗旨,通过内部渠道将茶叶研究所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所吸纳,并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充分发挥市级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引领。探索“科研院所+龙头企业+中小茶厂+茶农或茶叶合作社”的合作模式,加强自身辐射,大力推广以“永川秀芽”为代表的针形名茶生产技术。通过研究所与公司的结合,将科技与市场、技术与产业紧密的联系了起来,在推动永川农业产研结合,实现科研成果市场化方面发挥了先导作用。2.3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模式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模式是指在同一产业领域,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促进科技与产业结合为出发点,由企业(合作社)、科研机构、政府等机构共同组成的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组织。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牵头承担的重庆市现代特色效益农业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团队,下设5个研究室、5个综合试验站和4个示范推广点,团队人员来自市农科院茶叶所、西南大学、市农技推广总站、茶叶企业等,研究与成果转化内容涵盖茶叶全产业链;其中3个研究室和1个综合试验站位于永川,具体负责茶树良种创新、茶园生态栽培与机械装备技术研发以及永川茶区茶叶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任务,工作量占体系总任务50%以上。体系团队以茶企和茶农的生产实际问题为导向,技术研究为基础,支撑服务为目的,教育培训为手段,全力推动茶业科技创新,打破部门界限,辐射带动全茶叶产业成员。以财政资助作保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产业各主体间构建起了科技研发、集成示范和推广运用的创新支撑链,更加强化了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和生产运用的紧密联系,是永川区当前产研结合程度最紧密的发展模式。2.4 共享平台模式
共享平台模式是指在明确的内部机制和职责的条件下,依托科研院所或龙头企业设立的满足产业系统内各主体科技创新需求与合作的平台,是一种一对多或多对多的合作模式,其主要形式包括专家大院、综合试验示范站、众创空间等。永川区已建有永川茶叶专家大院、双竹特色作物专家大院、国家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豆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第12卷第28期Vol.12 No.28南方农业
South China Agriculture
2018年10月 Oct.2018
体系综合试验站、国家产业技术体系茶叶体系综合试验站、永川秀芽众创空间等共享平台。实施主体通过共享平台将科学研究、技术验证、科技示范、培育自主创业、农民培训等多项职能融为一体,服务永川农业企业及合作社40多家,每年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民超过1 000人次,发放技术手册、技术明白纸等技术资料5 000多份。综合、开放的共享平台,保障了各方合作的长期性,使科研专家与基层农户企业、科研课题与实际问题有效对接,带动了永川农业企业自身研发队伍的建设。产业主体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了农户增收,降低了企业创新的外部交易费用。
让与技术服务模式占比最高,但这种模式下的结合仅仅是围绕具体某一方面的点对点合作,具有明显的短期性和随机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模式能保障结合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但目前仅在茶业领域尝试,且处于起步阶段,影响力较弱。
4 发展的政策建议
4.1 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政策引导与激励
各级财政应适当增加农业产研结合发展专项经费。建议在永川区农委的牵头推动下,加大资金倾斜,打捆区农综办、区扶贫办等部门有关资金,针对茶叶、食用菌、水稻等重点产业设立产研结合发展专
3 存在问题
3.1 专项人才队伍缺乏,激励政策不匹配
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的人才缺乏,农业产研结合专项人才队伍建设滞后,致力推动产研结合发展的专家几乎都为兼职人员。另外,科研人员受所在单位体制的约束,论文和知识产权等科研成果成为其关注的重点[2],科研过程中对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关注相对较低,产研结合所带给企业和农户的实际经济效益还难以成为考核科技人员的重要指标,因此当前的激励政策与科研理念并不匹配。
3.2 企业研发能力较弱,产研合作意识不强
当前,永川区农业企业的科研能力普遍不高,科研投入远低于其他产业,缺乏科研人才和科研设施,阻碍与科研院所进行研发合作的开展。调研发现,不少农业企业缺乏与科研机构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对于政府等部门举办的科技合作对接交流活动是为完成任务而参会,为获得财政项目经费而参与产研合作,共享平台虽有企业入驻,但普遍积极性不高,平台资源利用率低,进行研发运作的企业较少。3.3 财政资金投入有限,产研结合程度不高
近年来,各级财政扶持永川农业的资金不断增加,但产研结合发展的专项投入很少。从永川区每年资助重庆市农科院两所的科研项目经费来看,基础理论及应用占比80%以上,产研结合相关项目投入远低于其他项目。从当前产研结合发展模式来看,技术转
73
项项目资金,每个产业确保每年不低于100万的财政投入,并力争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强政策引导,针对参与永川区农业产研合作科研人员的薪酬待遇、项目绩效、设备保障等出台相关鼓励性政策[3],以吸引更多行业专家投入到永川农业产研结合创新实践中。4.2 提高企业研发能力,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
农业企业须具备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才能有效开展创新合作。当前不少涉农企业或合作社实力较弱,难以达到产研结合的有效对接,因此在扶持方向上更有必要倾向于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同时,不少农业企业缺乏与农科院等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性,而产研结合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主要来源于企业,若被动接受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将大大折扣,因此在制定有关政策时,应把着力点放在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性上,尤其是企业领导的创新协作积极性上。4.3 加强科技输入,提升成果转化与服务
永川区政府和重庆市农科院应搭建跨区域的资源共享合作平台和长效协作机制,保障农业科技的稳定输入。积极支持院区共建、专家大院等服务模式,在条件符合的情况下,力争将科研院所的试验站及科研基地纳入部门产业规划或农业园区规划,建设集农业生产加工、科研中试示范、成果推广转化,农民技术培训的综合性多功能基地,使科研单位的试验场深入到产业一线,方便主体间交流合作的同时提升科技服务效率,进一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谷 雨,沈小兰:重庆市永川区农业产研结合现状问题及对策
5 发展模式的引导建议
在不受政策环境的影响下,无论科研院所还是企业合作社,产研结合模式的选择主要依据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而不是以经济社会的创新可持续发展为尺度,因此政府部门有必要对区域农业产研结合发展模式的选择进行政策性引导。
以财政项目为依托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模式,通过科研院所或龙头企业牵头,每年连续性的财政项目资金投入,实现了资金投入的长期性保障;联盟内部以规范化的实施机制和考评淘汰机制,在政府部门的协调下将产业链的各个主体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既满足了科技人员的科研需求,也解决了企业的部分创新资金压力,因此充分调动了各方的参与积极性。创新联盟所需攻破的技术问题正是产业发展面临的共性和关键问题,通过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可有效提高地区产业市场竞争力。永川区政府可在适宜条件下,
针对茶叶、食用菌、水稻、特色水果等重要产业,以财政项目形式逐步引导产业链的相关主体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通过不断解决生产应用中的突出问题,逐渐增强联盟内部的技术攻关能力,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在实践中形成成熟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文岩,孙福全,申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类、特
征及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8 (5):37-40.[2] 戴海英,王旭清,刘佳,等.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产
学研结合的做法和体会——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6,35(2):34-37.[3] 陈宝明.我国当前产学研结合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与
政策建议[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11):42-45.
(助理编辑:查 茜;责任编辑:丁志祥)
河北保定:4 518个产业扶贫项目助力脱贫攻坚带动67 000贫困户增收助力脱贫攻坚,加快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河北省保定市农业局打出产业覆盖组合拳。2018年以来,保定市整合涉农资金17.64亿元,实施4 518个产业扶贫项目,带动67 000贫困户增收。
保定市农业局积极协调、统筹谋划保定市产业扶贫工作,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产业扶贫专班职能的意见》,强化产业扶贫专班职能。建立“1+8”工作机制,即1个牵头专班,8个产业扶贫主管部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合力推进。建立“1+9+11”机制,即1个领导小组和专门办公室,11名局领导分包9个县,再加上11个工作小组,全局动员、全员参与、全系统协同推进。各贫困县也成立相应机构,构建各部门、各层级齐抓共管的大扶贫格局。保定市农业局组合实施农林、旅游、光伏、电商、家庭手工业项目,打出产业覆盖组合拳。近三年来,保定市累计有77.52万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609个贫困村脱贫出列,贫困县产业覆盖率达到98.54%。
围绕保定市脱贫攻坚大局,保定市农业局大力实施支持倾斜、政策倾斜、项目倾斜,加快特色扶贫产业发展,积极打造新产业、提升老产业、打造创新平台。利用现代农业园区、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新发地市场等平台集聚人才技术优势,推动扶贫产业上水平、增效益、提质量。在贫困县谋划创建园区112个,辐射541个贫困村,吸纳2.1万贫困人口就业;创建“太行山创新驿站”30个,辐射26个特色农业产业,100多个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在驿站转化、应用,带动近7万户农户增收;在高碑店新发地为贫困县179家企业或合作社设立销售专柜,带动1万多户贫困群众增收。保定市特色扶贫产业已形成果品、畜牧、杂粮,食用菌、设施蔬菜、中药材“三带三区”产业布局,特色农业产业占比51%,居各类扶贫产业之首。
(来源:保定日报)
74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