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一个学期的德育课程,我就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谈谈我关于这门课与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的想法。
一、在内容上
作为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德育是我们的专业课。在辛老师的那篇《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价值超越—基于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的思考》一文中提到教育学专业的基础性价值、社会性价值和本体性价值,而德育课程的设置我认为也是从本专业的这三个方面考虑的。
关于基础性价值,德育课程的存在在客观上弥补了自身对道德认知的不足,让学生掌握了德育相关理论,即起到普及德育原理的作用,也为我们毕业生未来深造提供选择或就业提供一个理论支撑点。例如我,在没有学习德育这门课之前,对“道德底线”是经常使用的,也惯用“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渗透”之类的伪命题。学习德育课程之后,能很好区分德育与法制教育、政治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之间的关系,也重新认识了自己以前评价的道德与不道德和非道德行为。
关于社会性价值,德育是教育学专业中极具特色的一门课程,在其他专业课程中,德育是不作为一门课程,而是被隐藏于间接课程中。所以对我们专业的社会性价值便在于它使德育专业化,这在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是没有的。
关于本体性价值,在于推动教育学专业学生在德育方面的理论建构,了解德育并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即学习德育的最终意义。
二、在形式上
首先,很赞同辛老师让我们每节课写课堂心得的做法。教育学是文科专业,它的研究的最终价值是运用到实践中去,但是理论的建构还是要通过文本书写的形式并用逻辑形式加以论证的。所以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如果逻辑思维不强,文笔不好,在专业方面是很难有建树的。而辛老师虽然使用了强制性手段,但教会了我们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问题,还让我们养成了思考的好习惯和学术的严谨性,尽管被批,但获得更多。
然后,对老师课堂自由讨论的形式表示支持,因为它打破了传统教学形式,改变了老师一直讲、学生使劲记的模式,打开了我们的思维,也“强迫”着我们思考,体现了启发式教学。而且,还锻炼了有些同学勇敢发言的能力。一个好的想法不敢提出来,没有被认可,就会被可惜地埋没,像我,以前是不敢在专业论坛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的,一怕说错,二怕想法太肤浅,但在德育课上,有些想法我倒是敢自己提了。
最后,这对养成我们自主学习和课后预习、复习习惯的养成很有帮助。因为老师很少设计书本内容,所以教材是需要学生自己去研读的。而教育学专业课程本来就少,空余时间很多,学生必须要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