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鉴赏专题
古代诗词鉴赏是以文言知识为基础(熟悉“诗家语”),以现代文阅读理解的知识为方法,掌握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形式,即古代诗词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内容即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一) 形象 人物形象
1、 豪放洒脱、傲岸不羁、淡于富贵(李白、苏轼) 2、 忧国忧民、心怀忧愤(杜甫、白居易) 3、 思慕前贤、渴慕功业(杜牧、龚自珍) 4、 忧思缠绵、儿女情长(李商隐、李清照) 5、 精忠报国、壮志未酬(陆游、辛弃疾)
6、 淡泊闲适、归隐田园、钟情山水(陶渊明、王维) 意象
1、 送别类意象 杨柳、长亭、酒 2、 思乡类意象
月亮、鸿雁、双鲤、捣衣 3、 愁苦类意象
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鸟
4、 抒怀类意象(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松竹梅菊、冰雪、草木 5、 爱情类意象
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 6、 战争类意象
投笔、万里长城(指守边将士)、楼兰(代指边境之地)、柳营(军营)、羌笛 (二)语言
主要考察语言风格
1、 平实质朴、朴素自然 2、 含蓄隽永、含蓄委婉
3、 清新雅致、清丽脱俗、清新明丽 4、 形象生动 5、 绚丽飘逸
6、 缠绵哀怨、悲怆幽怨 7、 幽默讽刺 8、 雄浑豪放 9、 冲淡闲适 (三)表达技巧 抒情方式
直接:直抒胸臆
间接:借景(物)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修辞方式
1、 比喻
明喻、暗喻、借喻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秦观《鹊桥仙》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千树万树梨花开。——塞外雪景 2、 比拟
赋予甲事物以乙事物的行为动作,从而使描写生动形象。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3、 双关 1)谐音双关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南朝乐府《西洲曲》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2)语意双关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4、借代
a、用具体代抽象
举酒欲饮无管弦。(音乐)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精锐部队) b、以部分代整体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c、以特征代本体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古代大臣把笏插在腰带里,缙绅是指一般做官的人)
d、以专名代通名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吏、诗人) e、以官职代人 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 f、以作者、产地代本体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借代和借代最大的不同就是,借喻可以改成“……像 ……一样”的明喻句,而借代不行。 4、 夸张
燕山雪花大如席。
白发三千丈,源愁是个长。 5、 比兴
比: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日本晁卿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
( 帝都即唐京都长安,诗用赋的手法,一开头就直接点明人和事。诗人回忆起不久前欢送晁衡返国时的盛况:唐玄宗亲自题诗相送,好友们也纷纷赠诗。“蓬壶”即传说中的蓬莱仙岛,这里泛指海外三神山,以扣合晁衡归途中岛屿众多的特点。“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两句,诗人运用比兴的手法,对晁衡作了高度评价,表达了自己的无限怀念之情。前一句暗指晁衡遇难,明月象征着晁衡品德的高洁,而晁衡的溺海身亡,就如同皓洁
的明月沉沦于湛蓝的大海之中。层层白色的愁云笼罩着海上的苍梧山,沉痛地哀悼晁衡的仙去。诗人这里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的愁来表达自己的愁,使诗句更加迂曲含蓄。)
第二课 3月12日 表现手法 1、烘托
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a、 以人烘托人 b、 以物烘托物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c、 以物烘托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渲染
从正面着意描写。 赋得暮雨送李胄 作者: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虽是微雨,却下得密,以致船帆涨饱了,鸟飞缓慢了。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雨”、“暮”主题。二、三两联渲染迷暗淡景色;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为开阔,极为邈远。末联写离愁无限,潸然泪下。全诗一脉贯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3、象征(现代诗歌)
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象征是针对全篇而言,而比喻是针对某一句而言;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中是不会出现本体的,而比喻往往是会出现本体的。象征是在不能、不敢、不愿的前提下,运用的写作手法,而比喻的目的只是为了是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属于修辞手法。 4、白描
纯用线条勾画,用简洁的笔墨,不加渲染,勾勒物象。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远上行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细节描写: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5、 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的纽带是想象。 诗歌中的虚写包括
a、 神仙鬼怪世界的梦境。借助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b、 已逝之景之境 c、 设想的未来之境
d、 眼不见之境 “应驮白练到安西”
6、 用典 7、 动静结合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8、 抑扬结合(内容、情绪) 欲抑先扬:《闺怨》 9、 对比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思想内容:不同的主题是由不同的题材反映的。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1)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a、表达赞扬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
b、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或者感慨世事沧桑、物是人非,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c、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d、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2)托物言志诗: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3)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情感;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①主战思想(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抨击主降派、讽刺当朝无能)。
②反战情绪(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思念亲人的悲伤、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讽刺)
③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4)羁旅思乡诗: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5)送别留念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或折柳相送或高歌送别,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6)田园山水诗:山水诗源于南朝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借写山林田园的
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7)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8)闺怨闺愁诗:闺怨诗有两类,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二)观点态度 忧国伤时 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反映离乱的痛苦 3、同情人民的疾苦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立业 思乡怀人 生活杂感 1、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盛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 4、青春易逝的伤感 5、仕途失意的苦闷 6、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如:白居易《琵琶行》 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如:杜牧《过华清宫》 如:杜甫《春望》 如:白居易《卖炭翁》 如:杜甫《登岳阳楼》 送别感怀
第三课 3月15日
做历年的高考真题,增强感性认识,总结出做诗歌鉴赏他题的主要公式。
“通过„„(意象),运用了„„(表达技巧),描写了„„(时间+地点+形容词)的景色,抒发了作者„之情,形式上起了什么作用”
凡“赏析”都是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考虑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