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艺术学概论》名词解释题型整理

《艺术学概论》名词解释题型整理

来源:筏尚旅游网


《艺术学概论》名词解释

艺术生产:

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

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艺术的起源归根结底,以劳动为前提,以巫术为中介,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艺术生产的突出特点,是把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到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并融汇到艺术作品之中。

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揭示了艺术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客观精神说:

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主要代表人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

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也就是说,只有理式世界才是真实的,而现实世界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艺术只能算作“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隔着三层”。这样一来,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而现实又是对理式的模仿。

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黑格尔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于“理念”或“绝对精神”。 主观精神说:

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主要代表人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康德和德国哲学家尼采。

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

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极端。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

第 1 页 共 12 页

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尼采那里,主观意志被说成是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被夸大为具有无限的能动性。 模仿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主要代表人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他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真实性。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象世界更加真实。 再现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主要代表人是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基本观点是艺术反应现实,但他所理解的现实生活,不仅包括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而且包括人们的社会生活,使其更加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 表现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的表现本能,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表现。主要代表人有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和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

克罗齐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直觉即表现”。在他的《美学原理》中主张:造型艺术是主观精神的产物,是直觉的创造,是造型艺术家“诸印象的表现”,是一种“心灵的活动”。 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继承和发展了克罗齐的理论,把主观的表现看作是“真正造型艺术”的特征,是造型艺术的本质,否认技巧与目的,否认客观的再现。他和克罗齐一样,主张“表现活动”可以仅仅在造型艺术家的头脑中发生,认为“表现是种不需要技巧的活动”。游戏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主要代表人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 19 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一斯宾塞理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二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仅仅从生物学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未能揭示出艺术产生的最终原因。这种说法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更是错误的论断。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脱离了人类的社会实践,所以仍然不能揭开艺术诞生的真正奥秘。 巫术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起源于巫术。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他在《原始文化》

第 2 页 共 12 页

一书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他认为原始人思维的最主要特点是万物有灵。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在原始人看来都是有灵的,并且都可以与人交感。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交感巫术,人类最早是想用巫术去控制神秘的自然界。

我们认为,艺术的产生最初确实是与巫术有密切联系的,但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并不准确,原始的艺术活动虽然具有明显的巫术动机或巫术目的,但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 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必然是二者的有机统一。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 艺术典型:

就是作家、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并体现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艺术典型比起艺术形象,具有更强烈的个性与更广泛的共性,它是艺术形象的凝练和升华。 艺术教育:

从狭义上讲,艺术教育被理解为对于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 广义的艺术教育强调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评价和欣赏,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美育书简》:

作者是德国美学家希勒,在这本书中,希勒首次提出“美育”这一概念,而且系统的阐述了他的美育思想。他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获得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广阔的领域来论述美育,使西方的美育理论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西方现代派艺术:

西方现代派艺术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艺术流派,而是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未来主义、迷惘的一代,存在主义文艺、荒诞派、新小说、抽象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黑色幽默”等数量繁多的西方文艺流派的总称。产生于19世纪末叶。西方现代派艺术在内容上,大多表现西方现代社会的深刻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异化现象。在形式上大多标新立异,追求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艺术的表现能力,扩大了艺术的表现空间,增加了艺术的表现手段。 象征主义:

第 3 页 共 12 页

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派艺术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象征主义的理论基础是书叔本华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的法国。象征主义艺术家们强调用象征和暗示来表现人们内心的精神世界,表现抽象的人生哲理,代表人有波德莱尔、魏尔伦等。 宗教艺术:

相对于世俗艺术而言,它是指在宗教影响或控制下,为宗教活动或宗教宣传服务的艺术。 实用艺术:

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实用艺术不注重模仿客观事物,而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或美学追求,它不强调再现性,而强调表现性。实用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是实用原则与美观原则相结合,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 建筑艺术:

所谓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作品,属于空间造型艺术,建筑的审美特点主要表现为它的造型美。建筑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包括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许多因素,它们共同构成了建筑艺术的造型美。 园林艺术:

“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从广义来讲,园林艺术也是建筑艺术中的一种类型。世界三大园林体系,包括东方园林、欧洲园林,以及阿拉伯式园林。园林的实用功能主要就是供人们游憩玩赏,这种特殊的使用功能要求园林更加侧重于审美性和艺术性。 工艺美术:

又可称为实用工艺,一般是指在造型和外观上具有审美价值,与人类的生活用品或生活环境相关的一类工艺美术品的总称。工艺美术直接受到物质材料和生产技术的制约,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民族特色。主要包括三大类:一类是经过艺术处理的日常生活实用品,另一类是民间工艺美术品,再一类是特种工艺美术品。 实用工艺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早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祖先就开始用兽皮、兽骨、象牙、羽毛来装饰自己。尤其是新石器时代大量出现的彩陶,更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有些出土的彩陶至今仍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金银错:

指一种金属工艺,也称“错金银”。它是用金银或其他金属丝、片嵌入铜表面,构成花纹,然后用错石错平磨光而成。金银错工艺最早始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主要用在青铜器的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实用器物上的装饰图案。

第 4 页 共 12 页

环境设计:

指人类对一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和人工环境因素加以改造和组织,对物质环境进行空间设计,使之符合人的行为需要和审美需要。主要包括室内设计、庭院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和国土设计。 视觉设计:

指人们为了传递信息或使用标记所进行的视觉形象设计。从狭义上讲,视觉设计又称作平面设计。视觉设计范围十分广泛,包括装帧设计、印刷设计、包装设计、展示陈列设计、视觉形象设计、广告设计等。 形式美:

主要指各种形式因素的有规律的组合,从而形成了某些共同的特征和法则,它包括色彩、线条、形体等因素,也包括对均衡、多样统一等形式法则。 造型艺术:

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它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 绘画艺术: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一门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艺术手段,在二度空间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的艺术。从体系来划分,绘画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方绘画两大体系。从使用的材料、工具和技法来划分,则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粉笔画等等。从题材内容来划分,又可以分为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静物画、历史画、宗教画、动物画等体裁。从作品形式的不同来划分,还可以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等样式。 雕塑艺术:

雕塑是一种重要的造型艺术。雕塑是立体的空间艺术和视觉艺术,它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的艺术品,由于制作方法主要是雕刻和塑造两大类,故被称为雕塑。

从制作工艺来看,它可以分为雕和塑两大类。从体裁来区分,雕塑又可以分为纪念性雕塑、城市园林雕塑、宗教雕塑、陵墓雕塑,、陈列性雕塑等。 从样式区分,雕塑还可以分为头像、胸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从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区分,雕塑一般又可分为圆雕、浮雕和透雕三类。 摄影艺术:

摄影艺术是一种现代的造型艺术。它是摄影师运用照相机作为基本工具,根据创作构思将人物或景物拍摄下来,现经过暗房工艺处理,塑造出现视的艺术形象,用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自然现象,并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样式。

按感光材料和画面颜色,可以分为黑白摄影和彩色摄影;按摄影器材和技术,又可以分为航空摄影、水下摄影、全息摄影、红外线摄影等;按题材分,还可以分为肖像摄影、风光摄影、舞台摄影、体育摄影、

第 5 页 共 12 页

建筑摄影等。 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学的境界。形式上,它是一门刻意追求线条美的艺术;内容上,它是一门体现民族灵魂的艺术。总体上讲,汉字书法可分为五种书体,即: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其基本技法和表现形式,主要是用笔、用墨、结构、章法、韵律、风格等几个方面。 表情艺术:

指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类艺术的总称,主要指音乐、舞蹈这两门表现性和表演性艺术。表情艺术最基本的美学特征是抒情性和表现性。 音乐艺术: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时间艺术。它是人类社会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艺术种类之一,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最喜爱的艺术种类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也是表现的艺术、再创造的艺术。 古典乐派:

从 18 世纪下半叶至 19 世纪初在维也纳形成的以古典风格为创作标志的音乐流派,以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主要代表,这个流派推崇理性和情感的统一,追求艺术形成的严谨和完美,创作手法上注重戏剧的对比、冲突和发展。 浪漫乐派:

是 19 世纪在欧洲兴起的音乐流派,浪漫乐派音乐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激情,强调抒发主观情感,强调表现个性。前期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德国作曲家舒伯特和舒曼、匈牙利的李斯特、波兰的肖邦、法国的柏辽兹等人;后期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德国音乐家瓦格纳和勃拉姆斯、俄国音乐家柴柯夫斯基等。 舞蹈艺术:

舞蹈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来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基本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的舞蹈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样式。 艺术舞蹈:

指专业或业余舞蹈家通过艺术创作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作品。这类舞蹈常常需要较高的技艺水平,完整的艺术构思,鲜明的主题思想和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民间舞:是指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传统舞蹈形式,它生动地反映出各地区、各民族的性格爱好、风俗习惯和审美趣味,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色彩。

第 6 页 共 12 页

芭蕾:

起源于意大利,形成于法国。古典芭蕾舞有一整套严格的程式和规范,尤其是脚尖鞋的运用和脚尖舞的技巧,更是将芭蕾舞与其它舞蹈品种明显地区分开来。芭蕾舞动作要求规范化,尤其注意稳定性和外开性。 戏剧艺术:

从广义上讲,戏剧包括话剧、中国戏曲、歌剧、舞剧、乃至目前欧美各国影响广泛的音乐剧等。从狭义上讲,戏剧主要是指话剧。按照作品容量大小,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按照作品题材不同,可以分为历史剧、现代剧、儿童剧等;按照作品的样式类型划分,又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三大类型。 中国戏曲的程式化:

指戏曲演员的角色行当、表演动作和音乐唱腔等,都有一些特殊的固定规则。戏曲的程式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规范化动作,它是戏曲表演艺术最明显的特征。所谓程式,就是指不同角色的演员在舞台上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有固定的格式,常用的程式性动作甚至还有固定的名称。 中国戏曲的虚拟性:

指戏曲充分吸收了我国古典美学注重写意性的特点,通过“虚实相生”、“以形写神”,使演员能够更加充分利用戏剧舞台有限的时空,更加广阔的反映现实生活与表现思想情感。 电影艺术:

电影是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电影艺术是通过画面、声音和蒙太奇等电影语言,在银幕上创造出感性直观的形象,再现和表现生活的一门艺术。由于电影诞生在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建筑之后,所以常被人们称作“第七艺术”。 蒙太奇:

原为建筑学用语,意为装配、组合、构成等,在影视艺术中,这一术语被用来指画面、镜头和声音的组织结构方式。蒙太奇的完整概念,应当包括以下三层含义: 其一,从技术层面上讲,蒙太奇就是剪辑;

其二,从艺术层面上讲,蒙太奇应当是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和叙事方式,不但镜头与镜头、段落与段落,甚至画面与声音均可构成蒙太奇组合关系;

其三,从美学层面上讲,蒙太奇是影视艺术独特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创作方法。 戏剧性情节:

指按照戏剧冲突律法则来结构的情节,它往往具有强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故事,大量运用巧合、悬念等艺术技巧,情节结构上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局。 主人公:

第 7 页 共 12 页

指戏剧、戏曲、电影、电视剧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或叫中心人物。主人公应当是戏剧影视作品集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是作为品内容的中心,是矛盾冲突的主体,是情节展开的依据。 语言艺术:

指人们常说的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举办等各种体裁。 艺术家:

艺术家是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创造者的总称。艺术家应当具备艺术的天赋和艺术的才能,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和技巧,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艺术的修养,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满足人们特殊的精神需要即审美需要。 直接体验:

指艺术家在生活中亲身的所见、所闻、所感、所遇,这些亲身经历往往成为艺术家创作的原料,往往激发起艺术家的创作欲望,激发起艺术家生动的想象和丰富的情感。 间接体验:

指艺术家从他人的言谈和著作中所吸取的生活经验,这些间接的生活体验常常可以扩大艺术家的视野,拓展艺术家的生活积累,诱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艺术才能:

指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的能力,它是先天禀赋和后天训练培养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创造力。 艺术体验:

所谓艺术体验是指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把艺术家长期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乃至萌发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 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也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它是艺术家在深入观察、思考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融汇了艺术家的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形成了主体和客体统一、现象与本质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审美意象。艺术构思就是在艺术家头脑中形成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而以后的艺术传达活动则是把这种审美意象通过艺术媒介或艺术语言,物态化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形象。想象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因为想象具有在原来生活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能力。 艺术传达活动:

艺术传达活动作为创作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它是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

第 8 页 共 12 页

形象思维:

是人类能动地认识和反映世界的基本形式之一,是艺术创作的主要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是运用一定的形象来感知、把握和认识事物,也就是通过具体、感性的形象来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认识的一种思维形式。 抽象思维:

是指运用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一种思维形式。抽象思维主要应用于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侧重于理论研究与逻辑推理。 灵感思维:

是指在创造活动中,人的大脑皮质高度兴奋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它是在一定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地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的顿悟式思维形式。在科学、艺术等创造性活动中,都客观存在着这种灵感思维。 艺术风格:

指艺术家在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艺术风格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艺术风格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常常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艺术流派:

指在中外艺术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们所形成的艺术派别。艺术流派有三种类型:

一种是由一批具有相同艺术主张的艺术家们自觉结合而形成的艺术流派。 另一种是由一批艺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们,不自觉而形成的艺术流派。

再一种是艺术家们本身并没有形成流派的计划或意愿,甚至自己并不意识到属于某一流派,只是由于艺术风格的相似或相近,被后世人们在艺术鉴赏或艺术批评中,将其归纳为特定的流派。 艺术思潮:

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学术思潮的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艺术作品:

指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产品,它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的对象。在整个艺术生产活动中,艺术作品处于中心的地位与中心的环节。 艺术语言:

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就叫作艺术语言。

第 9 页 共 12 页

艺术意蕴:

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它也是文艺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艺术典型:

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人物形象。艺术典型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又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统一。任何艺术典型,都是在鲜明生动的个性中体现出广泛普遍的共性,在独一无二的个别形象中体现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 艺术意境:

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古典诗、画、文、赋、书法、音乐、建筑、戏剧都十分重视意境。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意境中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这种“情”和“境”不是分离的,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境中有情,情中有境。意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艺术鉴赏:

指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鉴赏的本身便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

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第二,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 第三,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 鉴赏心理的保守性:

鉴赏主体审美经验中的定向期待视野,是指人们的鉴赏趣味习惯于按照某种传统的趋向进行,具体表现为鉴赏活动中,人们的种种偏好与选择,以及各种不同的欣赏方式与欣赏习惯,常常具有某种定势或趋向。

鉴赏心理的变异性:

鉴赏主体审美经验的创新期待视野,是指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和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得人们的欣赏习惯与审美趣味也随之发生变化。 艺术注意:

它是心理过程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审美心理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

第 10 页 共 12 页

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点。注意的集中性,是指把主体的全部心理要素集中到所选择的事物之上。 艺术感知:

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审美感受的心理基础。所谓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整体性的把握。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基本特征,它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感觉和知觉合称为感知,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在艺术欣赏中二者通常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 艺术联想:

联想可以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自由联想和控制联想等。通过联想,不仅使得艺术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而且能使感知的形象内容更加丰富深刻,从而使艺术鉴赏活动不只是停留在对艺术作品感性形式的直接感受上,而且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感性形式中蕴含的更为内在的意义。艺术鉴赏中的联想必须以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作为依据,不能离开作品的内容和情绪。 艺术想象:

想象是指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可以分为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两种类型。黑格尔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别林斯基则把想象看作形象思维的中心,他们都十分强调想象在审美和艺术中的重要作用。想象的突出作用就在于创造,鉴赏者必须借助想象才能真正进入欣赏,也只有依靠想象才能充实艺术形象,完全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鉴赏。 艺术情感:

艺术鉴赏中,情感作为一种审美心理因素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强烈的情感体验,正是审美活动区别于科学活动与道德意识活动的人为显著的特点。情感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是对客观事物的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 艺术理解:

艺术鉴赏心理中的理解因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广泛渗透在感知、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中,构成完整的审美心理过程。理解是艺术鉴赏审美心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艺术鉴赏中,理解是情感体验与欣赏判断的结合,是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结合。 审美直觉:

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审美直觉的特点是直观性和直接性。这种直观性,就是我们欣赏艺术作品必须亲身去感受,在感性直观的艺术鉴赏活动中体会艺术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直接性常常表现为一种不假思索地直接把握或领

第 11 页 共 12 页

悟,这种把握或领悟又常常是在一瞬间完成,无须通过逻辑判断或理性思维。 通感:

指在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挪移,从而大大丰富和扩展了审美感受。 共鸣:

指在艺术鉴赏过程中,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基础上,深深地被艺术作品所感动、所吸引,以至于达到忘我的境界,由此达到鉴赏主体与艺术形象之间契合一致,物我同一,物我两忘。共鸣是鉴赏过程中情感、想象等多种心理功能达到最强烈程度的表现,同时也离不开对作品意蕴的深入理解与感受。 艺术接受:

指在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体,积极能动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活动。艺术接受是构成艺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是艺术返回社会生活的必由之路。艺术接受是一个无限的创造过程,包括准备阶段、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视觉艺术:

视觉艺术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为人观看的直观艺术形象的造型艺术,包括影视、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实用装饰艺术和工艺品等。造型手法多种多样;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既包括两维的平面绘画作品和三维的雕塑等艺术形式,也包括动态的影视视觉艺术等视觉艺术形式。 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是针对学院派艺术、文人艺术的概念提出来的。广义上说,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狭义上说,民间艺术指的是民间造型艺术,包括了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各种表现形式。 虚实相生:

这是意境的结构特征。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是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

气韵:极富民族特色,指的是审美对象的内在生命力显现出来的具有韵律美的形态。“气韵”范畴,孕育于哲学中重视“气”和音乐中讲究“韵”的汉代,成熟于各门类艺术推崇生动表现事物气韵之美的魏晋南北朝。

第 12 页 共 12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