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技工院校教学改革的思考
作者:李元富 高立霞
来源:《职业·下旬》2010年第02期
技工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不同层次的技能型人才。笔者认为,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正确认识技校学生的智力特点,把握技校课程改革的原则,大力提倡“一体化”教学,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是提高技校教学质量、培养合格技能人才的关键。 一、正确认识技校学生的智力特点
长期以来,社会上存在这样一种看法,即:职业院校,特别是技工院校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低于普通院校学生。因此,学生进入技工院校学习,家长认为脸上无光,老师为之“惋惜”,学校不计升学率,学生更会“破罐子破摔”。
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以普通院校的考核标准,去评价技工院校学生的学习成绩,结果必然如此。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科学的。这是因为,技工院校与普通院校学生相比,在智力结构和智能类型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既有人们传统偏爱的逻辑、数理智能以及言语、语言智能,也有偏重于技艺、技巧和技能的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及身体、动觉智能,还有体现现代研究成果的偏向于心智操作的交流、交往和自知、自省智能。
根据这一理论,可以将人的智能类型分为两大类,即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学习、教育和培养,主要能力为抽象思维者,可以成为研究型、学术型、设计型的专家;而主要能力为形象思维者,则可成为技术型、技艺型、技能型的专家。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根据人的智能结构和类型不同,采取适当的培养模式,来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
有研究表明,进入技工院校学习的学生,智能类型大多为形象思维。一般来说,技工院校学生与普通院校学生相比,他们是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他们之间只有智能结构类型的不同,没有智力水平的高低之分。然而,目前技工院校的教学模式,大多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味强调抽象思维,过分追求知识的逻辑推理,当学生无法接受、消化这些知识时,又强调重复练习,以机械记忆来补偿,造成学生思维麻木。这种教学方式与学生智力特点的相悖,造成了学生对学习的恐惧与反感,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教学效率十分低下。
对技工院校学生智能类型的准确定位,有利于深刻认识技工教育特点,有利于正确把握技工教育规律,有利于增强学生成才的信心,有利于提高教师培养人才的决心。特别是在“人人可以成才”、“技能人才也是人才”的新型人才观念初步形成的今天,正确认识技工院校学生的智能类型和智力特点,对于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准确把握课程改革的原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课程,即课业及其进程,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广义的课程概念认为,课程是“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亦即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在内的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进程的总和;而狭义的课程概念则认为,课程是“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课程是“学校教学活动——教师传授——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中心。因此,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是决定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笔者仅就狭义的课程概念——学科(教材)内容的改革原则,谈一谈粗浅的认识。
1.注重技能性,兼顾理论性
技工院校的目标是培养不同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突出技工院校的办学特色,适合技校学生的智力类型和思维模式特点,在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的处理上,应以技能知识为主,理论知识为辅。 2.注重过程性,兼顾陈述性
一般来说,课程内容按其性质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涉及事实、概念以及理解、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它所解决或回答的是“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另一类是涉及经验以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它所解决的是“怎样做”和“怎样做更好”的问题。技校课程的改革,首先要解决的是内容取舍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要遵循技工教育的规律,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例如,《中药炮制技术》课程,对各种药物炮制方法的介绍,重点应放在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上,以解决“怎样做”和“怎样做更好”的问题,而对炮制目的(作用)、炮制原理(研究)等内容则做一般介绍即可,以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这样做。 3.注重实用性,兼顾系统性
在强调课程内容的技能性、过程性的同时,更要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因为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即一线操作工人,故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紧密结合生产岗位实际,按照岗位需要什么就选择什么的原则,认真遴选课程内容。但是,任何知识都是系统的,故在注重选择实用性知识的同时,也要适当注意知识的系统性,给学生以完整的知识介绍。 三、深入探讨教法改革,大力倡导“一体化”教学
如果说课程是方案,那么教学则是课程方案的实施。当课程内容确定之后,教学方法就成为实施课程方案的主要手段。因此,深入进行教学研究,探索一套符合职业教育规律、适合技工院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一体化”是指知识、技能的一体化。“一体化”教学就是强调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的同步性,是建立在“行动体系”的课程方案和“行动导向”的教学原则之上的教学方法改革的成功实践。那么,如何实现“一体化”教学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研究开发一体化的教学标准
根据一体化教学改革原则,设计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制定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统一规范专业(课程)名称、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要求、课程结构与内容、教学安排和教学保障条件等。 2.要做到教师的“一体化”
按照“一体化”要求,专业理论教师要熟练掌握相关专业岗位的操作技能,实习指导教师要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目前,技工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大多来自普通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技能水平较低的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选送年轻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或进入职业师范院校进修。有的技工院校面向全国招聘“技术能手”、“首席技师”充实专业教师队伍的经验,值得推广。
3.要做到教材的“一体化”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技工院校传统的专业课教材,是建立在“学科体系”之上的课程方案,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人为地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训操作分离开来,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因此,在教材开发中,即要考虑前述“三注重,三兼顾”的原则,又要注意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训操作要求有机地结合为一体。这样,既能满足“一体化”教学的需要,又能适当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
4.要做到教学场所的“一体化”
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理论课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课堂教学,实训课以小组为单位到车间进行。按“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学场所应达到“课堂车间化”、“实训车间课堂化”。一是课堂面积要足够大,能满足功能分区和设施、设备摆放的要求;二是课堂布局(功能区域)设计要合理,既要方便教师的讲解、演示和巡回指导,又要便于学生听课、观察、记录和课堂训练;三是教学设施、实训设备要到位,这是保证“一体化”教学正常实施的关键,既要有一般教学设施如黑板、讲台、课桌凳等,又要有实训设施,如中药材标本、仪器、器具、机械设备等,有条件的还可配备其他辅助设施如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作者单位:山东医药技师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