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一课时认识更大的数 数一数
一、教学内容:北师大教材2-5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并能表述自己数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
1、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会数数吗?你最多能数到几?将你认为最大的数写在黑板上?(学生可能会写出许多位的数,但不一定会读,不一定理解这些数的意义)
最大的数是多少,这些数又怎么读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快速的开始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吧:数一数(并板书) (二)探索新课
1、认识各个数的意义,并熟悉数位顺序表:
向学生呈现教材2页的图,并让学生数一数,数完后让学生来说说自己是如何数的,对于上面的图在说后质疑或根据学生所回答的进行引导:2表示2个千,2表示2个百,8表示8个十,3表示3个。对于下面的图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梳理出十个千是一万,十个一万是十万,(并通过学生的数,使学生感受到“满十进一”的法则)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再大的数如何呢?根据学生所答梳理出十进制数位顺序表,(并再次体会“满十进一”) 2、体会“十万”有多大
我们刚才通过数小方块知道了“十万”有多少,那“十万”到底有多大呢,你能用身边的事物来类比或举下例子吗?
根据学生所说进行引导,让学生体会“十万”有多大,最后出示3页的图再次让学生感知“十万”。 (三)课堂作业设计 1.教材第4页第1题。
师生进行互动,生生进行互动,先是一个学生说,教师拨;然后就是一生说一生拨,一生说,众生拨。 2.教材第5页第2题。
先让学生自由数,然后说如何数的,这个数是多少,每个位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3.教材第5页第5题。
学生先是自由数,然后再全班一起数,让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再次体会数之间的关系。
4.教材第5页第4题和第3题和第6题第7题。 有了上课的基础,这两道题学生做起来应该很容易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一句话概括一下。 反思:
本节课第一个问题的抛出,学生们还是很感兴趣的,上黑板也写了许多,有写写法的,有写说法的,热情还是很高的。然后紧紧抓住主题图,让学生说数数的过程,虽然学生说得不好,可是我并没有急而是教他们如何说,时间浪费了不了,可是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不是完成了,学生很熟悉10个1是十,10个10是百,10个100是千……对于“十进制”理解也很透彻。 通过这节课,自己觉得应该
1、加强对主题图,情境图的研究。(记得风雨数学曾经在uc活动时,说过这样一句话:辉煌老师告诉过他,情境图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师们只要弄明白了主题图,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平时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重视学生对算理的复述及讲述。 3、还得多关注学困生,一节课无论多么完美,还是会有学困生的存在。
第二课时人口普查
教学内容:北师大教材第6~8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会正确读、写多位数。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2、掌握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昨天,我们在数学课上认识了比较大的数,还记得有几位吗?谁能说一说都有哪些计数单位?
生:我们认识了9个计数单位分别是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从右往左) 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个 (二)介绍数位顺序表
这些计数单位总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表示数是时,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个所占的位置叫个位,个位在最右边……万所占的位置叫万位,在右边的第五位……
我国传统计数法中,把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统称为个级,表示多少个一;把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统称为万级表示有多少个万;把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统称为亿级……(教师完成数位顺序表)
有了这个数位顺序表,我们就能更好的认识生活中的大数了,更好的去读、去写这些大数了。 (三)、读大数
1、展示学生收集的数据。
2、然后让学生读出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读的,具体学生所说,引导出某个数是()位数,含有()级和()级,由()个()和()个()……组成。最后指导读:按级读,读法和个级的读法一样,最后加上级名。
3、一学生出题,大家思考,再同桌互相出题,练习。 (四)、写大数 1、出示书上的图示
2、让学生观察,并说说这些数如何读,再引导学生来写,如何读的就如何写。
3、一学生出题,大家思考,再同桌互相出题,练习。 (五)、巩固应用
1、完成书上第8页练习一,二 学生自己完成,全班订正。 2、完成书上第8页练习三
学生自己完成,和学生共同探讨带0的读法。 学生小结:0在什么位置如何读。 (六)小结 第二课时反思:
1、由于上节课教学生如何进行语言表达,所以将数位顺序表移到了这节课讲,虽然上节课有实效性了,不过这节课就多了一部分内容,所以本节课教学的内容就没有完成,仅教会了学生如何读数,没有进行写的教学。所以今后的教学自己要兼顾实效的同时提高教学的速度,按时完成教学内容。
2、在讲解“读”时,紧紧围绕着“先分级,再按个级的读法去读,最后加上级名”所以效果很好,就连班上最笨的孩子都学会了(当然班级人数比较少),自己很高兴。在讲解“写”时,也紧紧围绕着读来教学的,如何读,就如何写。先去掉级名(读时后加的,写时当然要去掉了),然后按照个级的写法去写(读时是按个级读的,写时当然也要按个级的写法去写),最后用0补位(在读时级尾的0和多个0都没读出来,写时把少读的一定要补回来呀)。
初看这节课时,还真有些不知如何下手,不知怎么教学,可是深入之后,才发现好的教学方法真好,既轻松又省力。
第三课时国土面积
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至第10页,大数的比较与改写。 教学目标:1、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能比较数的大小。 2、在描述数的过程中,体会将某些数据改写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数的改写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国土面积吗? (课件出示: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约9600000km2,黑龙江省土地面积约为450000km2,江苏省土地面积约为100000km2,维吾尔自治区土地面积约为1660000km2,自治区土地面积约为1220000km2)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有什么发现? 观察上面这些数据,位数多,数值大,当我们看这些数时,很难一眼就能读出来或理解它的大小。有没有更简便的办法,把这些数据表示出来,使我们顺口就能读出来,而且能很快地把握它们的大小呢? 2、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
为了记录方便,我们可以把这些数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那怎么改写呢?改写后为何要加上万字。
例如:全国陆地国土面积9600000km2示范改写方法 请将上面的数据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
小结改写的方法:先分级,再去掉万后面的零;写上单位:万。 3、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
1000000000000,改写成什么作单位简便些? 体会改写方法,最后总结出口诀:万四亿八。 4、阅读“你知道吗”,进一步体味改写的优点。 (二)、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些数据,你知道谁大谁小吗?你是怎样知道的的?
将上面的数由大到小排列起来。学生尝试。
小结比较方法:多位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比较大;位数相同的从高位开始比较
怎么快速比较,你有什么小窍门吗?(分级比较方便) 3、比较大小练习
试一试第一题:先分级,再读数,最后比较大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三)综合运用
1、练一练第一题,开发大西部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战略,你知道西部的12个省、市、自治区吗?西部有丰富的土地资源,读一读,并改写成万为单位的数
分级——读数——改写——评价 2、练一练第2题(方法同上) 3、练一练第3题
观察数的特点(有读出的数,写出的数,改写的数) 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统一标准、写出数据、分级比较) 连线并评价 (四)课堂小结 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中对于改写的意义讲解得透彻,学生非常同意改写,对于亿的改写也自觉主动的进行了改写。
2、学生们的语言还要训练,同时要相信他们,给他们创造机会。有时他们说得很好,也很准确。
3、数比较大小也是由学生们说出来的。
4、觉得在教学中应该充分放开,让学生自己来说,来做。这一点有时还是做得不好,不敢放,自己得加强改进! 第四课时近似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至13页,近似数的认识,从结绳计数说起。 教学目标:
1、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能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3、了解计数方法的演变过程,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近似数的认识
1、说说下面的数据最接近几十? 7,1,14,73,21,69,38,42,95,86 2、观察这些数据,体会似数的意义。
华光小学约有2200名学生,全国小学生人数约为一亿三千万。 北京市人口约有1400万,全国人总部数约为13亿;
小明的身高约140厘米。胡夫金字塔高147米。南京长江大桥约6800米。
同学们来观察一下这些话语,都有什么共同特点?
根据学生所说,引导发现:这里全用的是“约”。那为什么要用“约”呢?它表示什么意思呢?(有时无法统计丈量出具体准确的数据,这时就取近似数,为了让别人也知道就用“约”) 每一个近似数保留到什么位?为什么保留的位数不一样呢? (二)保留近似数的方法 1、出示填一填,说一说
观察第一个近似数与准确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为何末尾为0?
再观察第二个近似数,你有什么新发现? 2、根据你的发现,完成第三和第四个空
比较取近似值的共同之处,小结近似数的保留方法。
在上面的近似数中,谁和准确值最接近?哪个差异最大?保留位数不一样,精确程度也不一样。
介绍约等号,说明写法(体现数学的简约性和符号化) 3、应用练习
试一试第一题:理解题意——读数——取近似值——结果比较 试一试第二题,体会生活中的近似数
试一试第三题:填表——观察数据大小——结果比较 (三)数学阅读:从结绳计数说起
1、逐个出示解说计数各个阶段:远古(一一对应计数——进位制计数——象形符号计数——印度阿拉伯数字计数) 2、感觉社会的发展与数学的发展
(四)小结 反思:
正所谓计划不如变化快,这节课的思路全变了。不过想想,之所以这样,主要是没有备学生,没有预计学生会如何思考,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此课。不过自己在课上还是把握了生成,效果还是很好的。(呵呵,个人感觉)
当学生做完导入时,突然觉得这样很好,可以继续追问,让学生再深入研究,这样课既完整,又有实效。所以在学生说完最接近几十后,直接让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判定?由此直接让学生探究了“四舍五入”法。随后再让学生去理解书上的情境图为什么都用“约”,因为不用准备的数据,后边的课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