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怒目金刚、横眉冷对是鲁迅的表面,他那深藏不露的,是大慈大悲,是对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关怀与温情。
B . 在浮华虚假的吹牛之风的浸淫中,诚实理性被吹走了,较真儿精神被吹走了,大家习惯于心知肚明地看假把戏,甚至心知肚明地演假把戏。
C . 经仔细检查,他们才发现这是一只小老虎,它还活着,但是因为被注射了安眠药,所以不省人事。 D . 星夜磨刀——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夫,他认真地打磨着古老的农业,也磨出了自己的好心情。
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20高三下·宣化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无诚不行
①信,是一种行为验证,然而“诚信”这个词,“诚”在“信”前,“诚”比“信”更为重要,诚,是内心自觉。诚信,必须心意真诚,才好信守约定。
②所以孔子论诚信,为我们所熟知的那句“言必信,行必果”之后加了一句令人惊愕的话:“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出言就必须要信守,做事就必须要坚决,这并非君子所为,而是没有判断能力、不问是非黑白、浅薄固执己见的小人行径!这句话真是石破天惊!言行一致并不一定代表诚信品格? --在孔子这句话里,就涉及了“诚”的重要性:假如被迫做出的承诺不是本心所愿,假如一时糊涂的约定不是正义所为,那么还要去义无反顾地践行它吗?假如对坏人做出了违心承诺,假如做坏事顺从了错误约定,这些权宜之计、这番歪理邪说反倒要如约信守吗?当然不是!
③对孔子这句惊人论断,孟子就深以为然,孔子说了小人的言行,孟子便明确说君子的言行。《孟子》中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惟义所在”,唯有正义存在,才能心正意诚。
④所以宋人晁说之就说:“不信不立,不诚不行。”人无信不可立,心不诚更不能行。不讲首要的诚心实意,仅凭“信”的结果来衡量人品未免会有失偏颇。没有心之诚在前,信之行就成了刻板的教条、拘泥的桎梏、僵化的
第 1 页 共 13 页
思维、固执的行径、不情不愿的强迫、形式主义的空洞。
⑤《大学》里论到,“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诚而后心正”,孟子所言的正义、正心,都是从“意诚”开始的。能秉真诚之性、能怀赤诚之心。能发坦诚之言,才能拥有正直的心,才能遵循正义的理,才能奉行正义的事。
⑥而《中庸》又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心诚才能明了真理,明了真理才算真正心诚。所以,在不明理时做出的错误承诺,本就是心不正、意不诚的,怎能再信其行、顺其非,让错误更加荒谬地履行?
⑦“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贯穿了万事万物的始终,不诚就没有万物,因而君子以诚为贵。这也正是“中庸”这一智慧思想的重要出发点,中庸之道的做法就是:本于诚,用于中,致于和。
⑧“诚”是君子最看重的本心,先做到“诚”,而后才能达到《孔子家语》里描述的理想状态:“言必诚信,行必中正。”诚信这个词因而涵盖着内外两方面的意义:诚于中,信于外。中庸之道要“本于诚”,诚信之道要“诚于中”,由此可见,诚之为贵,就在于它关乎着内心的本源,是为人为事的出发源点,若本末倒置,只要求表面行为的达标而忽略了对内心意愿的安顿,便是缘木求鱼,背离了“诚信”的本质意义。
⑨《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只有天下最为真诚的圣人,才能掌握治理天下的根本法则,树立天下的根本德性,了解天地万物化育的道理。
⑩国之诚信,在固邦,在安民;人之诚信,在立世,在明道。 (摘自2017年2月22日光明网,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诚,是内心自觉;信,是一种行为验证。如果心意真诚,就能很好地信守约定。 B . 孔子关于诚信的论述之所以石破天惊,是因为他认为人在交往中不必讲诚信。 C . 孟子关于诚信“惟义所在”的论述,强调“义”,是对孔子仁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D . 只要求表面行为的达标而忽略了对内心意愿的安顿,有悖于中庸之道和诚信之道。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文章首先提出“诚”和“信”的关系,然后用孔子、孟子以及晁说之的论述加以论证。 B . 文章在论述如何践行“诚信”时引经据典,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第 2 页 共 13 页
C . 文中引用《大学》“意诚而后心正”等论据,论证了“意诚”都是从正义、正心开始的观点。
D . 文章结尾强调诚信在固邦、安民、立世、明道方面的重要性,既强调了论点,又升华了主旨,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只有正义才值得信守,只有诚恳才甘愿信诺--内心的意愿,才是守约的根本。
B . 《孔子家语》把诚信描述为“言必先信,行必中正”,因为诚信应“诚于中,信于外”。 C . “诚“在不同的时代被浓墨重笔加以论述,可见其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D . 因为“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所以“中庸”把“君子以诚为贵“作为出发点。 3. (9分) (2020高一上·鹤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文精神的建设问题,不仅仅是我们国家才有的,全世界也都存在。近两三百年,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整个世界的科技和人文两大文化体系一直处于失衡状态,科技占主导,人文却总是追赶不上科技。科技可以直接用到生产,是硬实力,而人文作为软实力,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从而影响生产。
特别是近一百年来,一些所谓的落后国家为了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提升经济实力,更多地关注科技文化,而人文文化被抛得更远。中国如果不调整这种失衡状况,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科技文化在造就了物质发展的同时,也在以经济发展规律来构建整个社会。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用经济学上的等价交换原则作为价值观的核心,这是科技、人文的比例失衡引起的。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是以人为本,不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作为价值观的核心,也不追求付出和收获相等。人文的价值观应该是付出大于收获,甚至是完全付出,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定是建立在等价交换的原则上。
近些年来,我们在道德伦理上甚至出现了一种倾向:给我多少权利,我就尽多少责任和义务,追求责任、义务跟权利完全等价。其实,权利义务不是简单的等价关系。责任、义务是个体的行为,权利是社会赋予的。从道德实践上看,我们应遵循董仲舒提出的原则——“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谋取个人利益。个体在道德实践上只管正谊明道,而不是谋利计功,社会需要给这些正谊明道的人相应的功利,但个人不是为了功利而去正谊明道的。如果社会对正谊明道的人置之不理,给歪门邪道的人以奖励,社会就失去了公正。如果社会不奖励正谊明道的人,只能说明社会是不公正的,但个体还是要无怨无悔地去正谊明道,这才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可怕的是我们把经济学上的等价交换原则看作价值观的核心,绝大部分人都想着有相应的回报才去尽相应的义务。
第 3 页 共 13 页
社会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个人尽伦尽职,在什么位置上就要把这个位置上的工作做好,并得到一份相应的回报。但是,更高的人文要求是自觉把事情做得更好,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心甘情愿地去做事,这是人文的价值追求。与物质上的回报相比,更重要的是得到精神上的回报。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人文的价值追求,而不是以经济学上的等价交换原则来衡量一切。以等价交换原则作为价值观的核心是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也是人文价值失落的表现。
(摘编白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文不同于科技,属于软实力,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也会间接地影响到生产。 B . 以等价交换原则作为价值观的核心,是以利为本,追求的是付出和收获相等。 C . 做任何事情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谋取个人利益,这属于人文的价值观。 D . 如果让等价交换原则成为价值观的核心,人们就会冲着相应的权利尽相应的义务。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由现实人手,直陈科技与人文两大文化失衡状态,揭示危害,引出论题。 B . 文章将以等价交换原则为价值观的核心与人文的价值观进行比较,突出各白特性。 C . 文章从道德实践的层面,运用董仲舒之例,有力地论证了人文价值观的重要性。 D . 文章从社会最根本的要求及人文的价值追求两方面,层层深入阐述应有的价值取向。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等价交换原则作为价值观的核心只会出现在科技文化很不发达的落后国家。 B . 科技文化发达了,自然会引起人文文化的衰落,从而导致二者之间比例失衡。 C . 社会给正谊明道的人以相应的物质奖励,旨在让他们无怨无悔地去正谊明道。 D . 在人文的价值观指引下,即使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也应自觉把事情做得更好。 4. (12分) (2019高一上·大庆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妈妈手上的花瓶 苏丽梅
第 4 页 共 13 页
高考成绩揭晓了。
男孩垂头丧气地走进家门,母亲正擦拭桌子,看到男孩脸上阴暗的表情,母亲把抹布扔一边,搭着男孩的肩走进屋,示意男孩在沙发上坐下。母亲小心翼翼地问道:“成绩怎么样?”
“妈,我没考上,我…”男孩话没说完,眼泪却从眼眶里涌了出来,滴落在沙发上。 “没事没事,没考上就没考上,咱明年再读一年,啊?”母亲说。 “我不想复习了妈,太艰辛了,我觉得自己不是考学的料。” 不急着做决定,假期还长呢。”
第二天,母亲上班之前,敲开了男孩房间的门。母亲对男孩嘱咐道:“孩子,妈妈上班去了锅里有豆浆,冰箱里有蛋糕,你待会起来吃。”男孩“嗯”了一声,转身又睡了过去。
母亲下班时,男孩的脸色更加阴郁:“妈,他们都考上了。
“考上就考上,没事的。”母亲知道,他们是指男孩一块玩的伙伴们一强强和巍巍。平时三人一起上学,一起打球,还相约考取同一所大学。如今,他的伙伴们同时考上了,只有他没考上。母亲知道这消息对儿子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劝慰未必有用,只是用力按了按儿子的胳膊。
第三天中午,母亲下班回来,放下包就直接来到厨房准备做饭,一眼瞥见锅里的早点,原封未动。母亲看了,心略嶝了一下,她推开男孩的房间门,里面根本没人。
母亲告诚自己不能慌,她拿起手机给男孩打电话,电话没有人接;她又打电话给孩子外地的父亲,他也没有收到孩子的信息;于是她一边给强强、巍巍打电话,一边决定自己出去找一找孩子。同学们也没有男孩的消息,但是给她提供了几个男孩可能去的地址。
母亲稳下心神决定先去篮球场,她在篮球场里转了一圏,并没有找到男孩,又继续去网吧寻找,几个小时后,她在网吧里找到了正在打游戏的儿子。
男孩已经累得头晕眼花,一眼看到母亲,先是低下了头,嗫嚅道:“妈,你下午没上班?” “我这两天调休,正好陪你散散心,明天我带你去个地方。 男孩“嗯”了一声,带着不安和好奇跟着母亲回家了。
转过天来,母亲带男孩来到一家“陶陶吧”,男孩从没来过这种地方,好奇地看着周围的人专注地做陶瓷,那个老板模样的人似乎在等待他们,径直带他们来到一架机器前,顺手拿给男孩一块泥巴,说:“会捏泥吗,小伙子?”
第 5 页 共 13 页
男孩平时很擅长做手工的,他轻视地笑了一下,用劲捏了捏泥巴,可泥巴瞬间粘在了他手上,他放松了手劲轻轻揉搓,却也不起什么作用。母亲似乎也不在行,建议儿子说:“不然把泥巴放在板上揉?”她看出男孩有些小恼火,微笑着接了一下他的手臂。
男孩沉下心来了,他琢磨出来捏泥力道是个关键,几番捣鼓,终于把泥巴捏得可以拉坯了。
老板问他想做什么,他脱口说想做一个花瓶送给妈妈,母亲有些吃惊脸也有些红,老板开始示范:先把一块泥巴固定在转盘中心,然后打开电闸使转盘转动,在这同时耐心细致地塑造花瓶的形。男孩这次不敢掉以轻心,仔细观摩着老板的动作…
制作要领了然于心之后,男孩自信地把双手固定在转盘边沿,双手放在泥巴表面,轻轻往上提,转盘转起来了,母亲紧张地看着,感觉花瓶的形已经出现了,可就在这时,那团泥巴很不配合地飞了出去,落到了盘子里,功亏一畴。男孩儿泄气地甩了甩手,老板哈哈笑着说:“这没啥小伙子,还没有哪个顾客是一次做成的呢!”男孩看到母亲沉静的笑容,又把双手放到转盘上。
不知过了多久,当男孩把一个小巧的花瓶放到母亲面前时,母亲含着泪花喃喃地说:“谢谢儿子,你其实就是妈妈手中的花瓶。”
从陶吧出来,男孩认真地看着母亲说:“妈,我明年再复读一年吧。”母亲晃了晃手里的花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介绍了故事的起因:高考成绩揭晓了。“男孩脸上阴暗的表情”这一神态描写,既暗示了他高考失利,也写出人物失望难过的心情。
B . 和男孩一块玩的伙伴们考取了同一所大学更加重了男孩的烦恼,这一情节设置使得故事增加了起伏波澜,也进一步推动了男孩去网吧的情节发展。
C . 小说中男孩是个典型的高考落榜生形象,他因为考试失利而沮丧,又因为去网吧宣泄让母亲担心而惭愧,最后在陶吧制陶的过程中找回了信心。
D . 小说情节简单,内涵深刻,对人物动作、语言、心理进行了描写,并注重通过紧张的气氛和人物性格冲突营造矛盾,表达鲜明主题,耐人寻味。
(2) 小说中的母亲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第 6 页 共 13 页
(3) 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效果?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9高二下·慈溪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憎苍蝇赋 欧阳修
苍蝇,苍蝇,吾嗟尔之为生!既无蜂蚕之毒尾,又无蚊虻之利嘴。幸不为人之畏,胡不为人之喜?尔形至眇尔欲易盈杯盂残迈砧几余腥所希杪忽过则难胜若何求丙不足乃终日而营营。逐气寻香,无处不到,顷刻而集,谁相告报?其在物也虽微,其为害也至要。
若乃华榱广厦,珍簟方床,炎风之燠,夏日之长,神昏气蹙,流汗成浆,委四支而莫举,眊两目其茫洋。惟高枕之一觉,冀烦歊①之暂忘。念于尔而何负,乃于吾而见殃?寻头扑面,入袖穿裳,或集眉端,或沿眼眶,目欲瞑而复警,臂已痹而犹攘。于此之时,孔子何由见周公于仿佛,庄生安得与蝴蝶而飞扬?徒使苍头丫髻,巨扇挥,咸头垂而腕脱,每立寐而颠僵。此其为害者一也。
又如峻宇高堂,嘉宾上客,沽酒市脯,铺筵设席。聊娱一日之余闲,奈尔众多之莫敌!或集器皿,或屯几格。或醉醇酎,因之没溺;或投热羹,遂丧其魄。谅虽死而不悔,亦可戒夫贪得。尤忌赤头,号为景迹② , 一有沾污,人皆不食。奈何引类呼朋,摇头鼓翼,聚散倏忽,往来络绎。方其宾主献酬,衣冠俨饰,使吾挥手顿足,改容失色。于此之时,王衍何暇于清谈,贾谊堪为之太息!此其为害者二也。
又如醯醢之品,酱臡之制,及时月而收藏,谨瓶罂之固济,乃众力以攻钻,极百端而窥觊。至于大胾肥牲,嘉肴美味,盖藏稍露于罅隙,守者或时而假寐,才稍怠于防严,已辄遗其种类。莫不养息蕃滋,淋漓败坏。使亲朋卒至,索尔以无欢;臧获怀忧,因之而得罪。此其为害者三也。
是皆大者,余悉难名。呜呼!《止棘》之诗,垂之六经,于此见诗人之博物,比兴之为精。宜乎以尔刺谗人之乱国,诚可嫉而可憎!
(选自《欧阳修集》)
【注释】①烦歆(xiāo):炎热。歊:气上升的样子。②景迹:宋元时为盗贼所立的特殊户籍,即今所云有过前科被记录在案者的档案。凡案籍人,其居处门首立红泥粉壁,并具姓名、犯事情由,每月分上、下半月,面见官府接受督察。
(1)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 7 页 共 13 页
A . 冀烦歊之暂忘 冀:希望 B . 沽酒市脯 市:买 C . 谅虽死而不悔 谅:料想
D . 淋漓败坏 淋漓:沾湿滴流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念于尔而何负 齐人勿附于秦 B . 庄生安得与蝴蝶而飞扬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 . 谨瓶罂之固济 鹏之徙于南冥也 D . 乃众力以攻钻 斧斤以时入山林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苍蝇这种小物,一天到晩到处钻营,追逐气味寻觅芳香,片刻就能集结成群,互相通报信息。
B . 华屋广厦,嘉宾满堂,苍蝇摇头晃脑,鼓动羽翼,时聚时散,忽东忽西,来来往往,连王衍和贾谊面对它们也会感到困扰。
C . 欧阳修将不讨喜的苍蝇比作是谗言误国的小人,表达了对小人的厌恶和无奈,及其对当时朝廷现实状况的不满。
D . 全文语言风趣幽默,展现了欧阳修散文平易自然、委婉曲折的风格和骈散兼行的语言模式。 (4) 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尔 形 至 眇 尔 欲 易 盈 杯 盂 残 沥 砧 几 余 腥 所 希 杪 忽 过 则 难 胜 若 何 求 而 不 足 乃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徒使苍头丫髻,巨扇挥,威头垂而腕脫,每立寐而颠僵。 ②是皆大者,余悉难名。
③宜乎以尔刺谗人之乱国,诚可嫉而可憎。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第 8 页 共 13 页
6. (7分) (2016高一上·佛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 诗中有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请找出来。
(2) 颈联中“穿”、“数”二字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情绪或心境?请加以分析。
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 (2017高一下·曲靖期中)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在《锦瑟》诗中,作者用“________,只是当时已惘然”来描述了怅惘、苦痛而又无以言表的心情。 (2) 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不断反省来提升自己,使自己行为没有过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 荀子《劝学》一文中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句子,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的观点相近。
六、 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8. (1分) (2017·青州模拟)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__,颈部保持同一姿势,是造成颈椎病的重要原因。眼睛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双手不停地操作着鼠标和键盘操控游戏人物,颈部僵硬不动,造成颈背部肌肉总是处于紧张收缩状态,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肌肉水肿、痉挛,甚至颈椎间盘内的压力增高等症状,②________,继续累积不但会影响颈椎,甚至会造成半身不遂。
9. (5分) (2019高三上·绵阳模拟)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第 9 页 共 13 页
2019年6月14日,2019年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揭晓,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中林斩获这一世界性的大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以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名字命名,目的是表彰和鼓励世界科学技术领城的重大研究进展,授予为人类带来福祉的杰出科学家。评选委员会评价他在纳米发电机和自供能系统研究方面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开创性贡献,并认为这一技术“有潜力彻底改变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改变世界”。
七、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19高一上·沧县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潘”叫潘维廉,是福建第一位外籍永久居民,中国高校最早引进的MBA课程外籍教师之一,就职于厦门大学管理学院。这名“网红”教授曾是美国空军一员。因一封传单他对大陆产生兴趣,卖掉美国家产来中国。他不满西方媒体的傲慢,开面包车行走中国4万公里后,被各种“好”打动,决定为她代言。2018年底,潘维廉出版新书《我不见外》,以一个长期在华生活的外国人独特视角,记录和展现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和伟大变革。然后给领袖写信寄书。
2019年新年前夕,老潘收到回信,领袖祝贺新书出版,感谢他把人生30年宝贵时光献给中国教育事业,并祝他全家“福安”,一生“长乐”。潘教授决心写“更精彩的中国故事”。8月,老潘再次踏上环游中国旅途。从东到西,他看到了完善的公路和铁路网遍布,偏远地区开通高铁;宁夏甘肃等偏僻乡村都融入现代生活,农民手机网上买卖。“中国……完全是自力更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他希望中国帮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让中国梦成为世界梦!
阅读上述材料,请你给“老潘”写一封信,发表你的看法,阐述你的理由。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第 10 页 共 13 页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1、
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1、
2-2、
2-3、
3-1、
3-2、
3-3、
4-1、 4-2
、
4-3
、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1、
5-2、
第 11 页 共 13 页
5-3、
5-4、5-5
、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1、6-2
、
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1、
7-2、
7-3、
六、 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8-1、9-1
、
第 12 页 共 13 页
七、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1
、
第 13 页 共 13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