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教育2016年12月第32卷第12期 ・综述・ 国内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科学研究进展综述 Review of progres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n health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in China 吕书红 Lt)Shu.hong 【摘要】 随着我国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热点不断出现,技术手段不断更新,相 关科学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促进了健康教育学科的发展,提升了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的质量和水 平。该文通过查阅《中国卫生年鉴》等相关档案资料,并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健康传播”等主题词为 检索词,对知网、万方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进行分类梳理,从重点领域和内容、研究的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的发表 等方面对我国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后续应着力完善的方向。 【关键词】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科学研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982(2016)12—1119一o4 DoI:10.16168/j.enki.issn.1002—9982.2016.12.015 科学研究是健康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 健康问题包括艾滋病、血吸虫病、碘缺乏病、控 烟、营养、健康生活方式等。此期开展的“全国健 康教育现状与发展综合研究”、“中国社区(城市、 农村)健康教育模式研究”,在全面了解我国居民 是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水平的体现。20世纪50~ 60年代,受传统卫生宣传工作模式的影响,我国健 康教育科学研究开展较少。2O世纪8O年代起,随 着我国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逐步深 入,各级健康教育机构和相关组织学习借鉴国际健 康教育理论和方法,开展理论探讨和适宜技术的试 点研究,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 价。特别是近年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热点 不断出现,技术手段不断更新,相关科学研究领域 的健康教育现状和需求提出策略建议;结合“全国 亿万农民健康教育行动”、“全国工矿企业健康促进 行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生命知识》传播妇幼 保健健康教育项目、世界银行贷款卫生项目等开展 健康知识传播模式、行为干预策略、传播材料制 作、评价指标建立等方法学研究¨]。国家鼓励和推 动社区和各行业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探索适 宜的工作方式。1989年,在原卫生部“国家慢性 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促进了健康教育学科的发 展,提升了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该文查阅《中国卫生年鉴》等相关档案资料,并以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健康传播”等主题词为 检索词,对知网、万方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进行分 类梳理,从重点领域和内容、研究的方法以及研究 成果的发表等方面对我国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研究进 展综述如下。 1研究的重点领域和内容逐渐扩展 病预防重要试点项目”中,天津等地启动肿瘤、冠 心病、脑卒中、高血压等“四病防治”,在健康教 育等方面进行了干预效果研究 J。1990年,原中 国健康教育研究所与全国11个省市合作实施“中 国5万农民吸烟行为干预方法研究” I4j,项目首 先在山西进行预试验,通过吸烟危害知识的传授及 一定的行政措施控烟,探索出有效的干预方法,并 早期的健康教育科学研究基本局限在对社会各 类人群的卫生知识水平、卫生行为状况和卫生宣传 效果研究方面。随着科研工作不断深入,逐渐转向 对重点人群和重大健康问题等健康教育干预性研 究。研究对象从城乡居民,扩展到妇女、儿童青少 年以及乡镇企业、工矿企业职业人群,研究的重大 【作者单位】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北京100011 【作者简介】吕书红(1968一),女,浙江杭州人,硕士,研究员 主要从事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工作。 推广。1991年各地开展的一系列健康教育项目,如 陕西省几十万煤矿工人的健康教育,山东、黑龙江 省的重点人群健康教育,杭州、成都、沈阳、北京 等市的社区健康教育,湖南的针对妇女开展的健康 教育项目等,都经过了严密的设计,并取得了成 果 。1994年,为了提高农民健康意识,解决当 地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社 区健康教育模式,、全国爱卫办在全国l2个农村社 区进行健康教育模式研究,总结适合我国农村社区 健康教育的基本经验 J。1995年,随着健康促进 ・1 1 19. Chinese Joumal of Health Education.December 2016.Vo1.32.N0.12 学校的理念的引入,我国健康教育工作者以“烟草 控制”“肥胖控制”“营养膳食”“伤害预防”“口 效果,研制出《亚健康症状自评量表》以及《亚 健康防治指南》,完成亚健康数据库建设工作和亚 健康自评软件的开发工作。 2003年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和心理干预 腔健康”“心理健康”为切人点,开展覆盖我国城 乡、从托幼机构到大学各级学校的健康促进学校创 建试点研究 。1996年,“中国工矿企业健康促进 工程”试点正式启动,宁波镇海炼化公司等一批企 成为研究热点。2005年,世行贷款/国外赠款中国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及其他传染病应对项目启动, 完成了一系列突发传染病疫情下健康信息需求及健 康行为改变等相关研究 J。2007--2009年,完 成覆盖北京、吉林、山西、陕西、福建、四川等6 个项目省(直辖市)的科技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公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与技能干预研究” 业和宁波、大连、包头3市成为第一批试点单位, 开展了企业健康促进的试点研究 。2001年,北 京大学医学部完成“全球青年与烟草“调查项目, 发现被动吸烟以及烟草广告是影响其行为的重要诱 因 。同期,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学校预防吸烟项目 在全国11个省市及院校开展。项目总结出“以学 生为主体”的学校控烟模式,并使之纳入学校素质 教育的内容,成为持久的学校控烟活动 J。2003 年,北京大学医学部、复旦大学医学部、四川大学 公共卫生学员、河北职工医学院等院校以及中国疾 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现中国健康教育中 心)针对城乡社区、学校、企业等重要场所和重点 人群,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业的基本卫生问题和关 键信息,组织开展了7个领域的健康促进与教育规 划框架及其评价指标的应用性研究 。2003年, 世界卫生组织/卫生部中国控烟能力建设项目启动, 覆盖北京、天津、上海、深圳、河南濮阳以及湖南 长沙等6城市,旨在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多种烟草 控制干预机制 。 近l0年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重大传染病 防控、健康生活方式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 干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健康教育以及健康素 养监测、医院健康教育等主题成为研究的重点。 2005年,科技部公益专项课题“中国公众健 康素养调查及评价体系建立”启动,至2008年完 成。该研究制定了我国公众的健康素养评价指标体 系,构建了健康素养综合指数模型¨ ,完成“我 国公众健康素养评价操作手册”。以此为开端,不 同机构展开多个研究针对传染病、糖尿病等不同维 度和健康问题的健康素养指标体系研制,对监测指 标和方法的研究更进一步促进了健康素养相关研 究 卜”],推动了我国公民健康素养促进工作的全 面展开。 2006年启动,2008年完成的科技部863研究 专项课题一“中国公众亚健康调查与评价指标建 立”研究最终确立了全国城市亚健康人群评价指标 的范围和维度,形成“全国城市人群亚健康状况调 查问卷”,并展开了相关的调查 14]。2009年,由科 技部863计划支持的“城市亚健康干预措施研究” 进一步研究亚健康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应的干预措施 .11 20・ 项目¨ J。2009年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危机心理 干预能力资源状况调查和研究”项目 。这 些研究从预案体系建设、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开发、 行为干预和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建设等方面提供了科 学依据。 2009年4月,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启动“十一 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我国重点人群重点传 染病预防的行为干预适宜技术研究”,至201 1年完 成。课题针对我国重点人群(城市流动人口、中小 学生、牧区牧民、洪涝易发地区居民以及西部贫困 地区农民)中重点传染病预防的行为干预现状和需 求,制定有效的行为干预策略和措施、评价指标等 适宜技术,提高目标人群重点传染病预防的知识与 技能,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 流行 卜 。2010年,卫Ⅺ项目(中国农村卫生发 展项目)在河南、陕西和江苏3省开展健康村试点 建设,探索可推广的中国健康村建设模式 , 建立的《卫Ⅺ健康村试点建设研究项目健康村评价 指标体系》涵盖健康环境、健康服务、健康传播、 健康状况4方面,共3级、37项指标。 此外,更多的研究与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紧 密结合,如慢病防控综合示范区建设、健康促进县 区创建等,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也得到更多的关 注,但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内容通常作为整体研 究的一个组成部分,鲜有的健康教育研究项 目,且多停留在策略探讨以及需求分析层面。随着 健康传播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广泛运用,对于传播内 容的文本分析,网络、手机、微信微博等各种新媒 体传播策略的应用及效果分析研究也逐渐增多,尤 其在近年的各大院校硕士、博士研究课题中多见, 成为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热 点,拓展了研究的广度。 2科学研究的方法不断丰富完善 在实际工作和研究中,我国健康教育专业人员 中国健康教育2016年12月第32卷第12期 引入社会学、健康行为学、健康传播以及统计学的 理论和方法,不断发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科研的方 法学,主要体现在研究项目的方案设计阶段、研究 实施中资料的收集和结果报告中数据的整理统计学 分析几个方面。 2.1科研设计应用的理论模型不断丰富 1989年 4月9日,原卫生部发出《关于加强健康教育工作 的几点意见》,强调各省市特别要注重实施计划的 设计和效果评价 ]。20世纪90年代,我国健康教 育专业人员广泛地运用了格林模式指导课题设计和 评价,在社区、医院、厂矿企业健康教育工作中开 展健康教育需求评估、制定优先策略并评价效果, 加强了健康教育诊断、方案设计、评价模式的研 究 I2 ,格林模式的引入加强了健康教育项目实 施中健康教育诊断、方案设计、评价模式的研究, 随着格林模式的完善,研究进一步扩展到健康促进 项目的实施与评价领域。较早引入健康信念模式开 展的研究有吴铁坚等 的“保健信念问卷研究” (1990)、张安玉等 的“盐摄人行为决定因素的 研究”(1997),健康信念模式较多地应用于性病艾 滋病防控、控烟、服药依从性提高、身体运动等健 康教育干预研究中 J。近年来,健康信念模式 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对患者的临床康复护理健康教 育的研究中。近10余年来,关于行为阶段改变理 论、创新扩散理论、合理行动理论及其扩展理论一 计划行为理论及其在健康行为认识和改变中的应用 的介绍,以及基于这些理论设计的健康教育研究逐 渐增多,基本覆盖了不同目标人群膳食营养、慢病 防控、戒烟、安全性行为等行为干预领域 驺-371。 此外,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健康教育研究者开展了 青少年性健康行为综合干预、小组戒烟模式等研 究 。健康生态学模型等也均有涉及 ]。这些 理论指导下的科学研究,丰富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 的内容,提升了研究的理论水平和技术含量。 2.2 资料的收集和统计方法的综合运用 20世纪 9O年代,小组访谈、个人深入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 以及批质量保证抽样法等半定量的快速评估方法引 入国内,如吕姿之等 以快速评估方法探讨影响 北京城区母乳喂养的因素(1993);马骁 运用座 谈、访谈等形式考察了云南省农村供水与环境卫生 项目健康教育工作,分析现状并提出对策(1993)。 此后很多研究在资料收集中综合运用定性定量相结 合的方法,特别是吸毒、卖淫嫖娼、同性恋等特殊 人群艾滋病性病感染风险评估和性病艾滋病防控干 预效果,以及对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结核病疑似患 者就诊延迟及影响因素探讨等等。 ・综述・ 早期的健康教育研究统计方法多采用描述性的 统计分析方法,简单的评分、频数、构成等反映目 标人群的知识知晓情况以及健康相关态度、行为的 持有情况,对于差异的比较常用t检验和x 分析, 或者探索知识、信念、行为之问的相关性,对研究 数据的分析挖掘停留在表层,很难克服各种}昆杂, 对结果的说明有一定的局限性。2000年后,在健康 教育科研论文中,调查类科研论文多采用多因素分 析以控制混杂,研究结果更加准确可信。2005年 后,逐渐有研究将结构方程模型用于构建评价指标 体系,验证各种健康教育理论模型,分析模型中各 影响因素、潜在变量和显在变量的关联和数量关 系 ]。如:王亮等_3 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验证青少年生殖健康综合评价的 理论模型,构建青少年生殖健康综合评价的指标体 系等等。这些研究中统计方法的综合运用,对于进 一步揭示研究结果的内在规律,使研究获得进一步 的理论支撑具有重要的意义,提升了我国健康教育 和健康促进科研质量和水平。 3科学研究成果的发表 总体来说,健康教育学科范围较小但覆盖范围 较广。在生物医药领域2000--2014年发表在国内 的近40万篇论文中,健康教育领域发文为66 440 篇,被引频次为97 737次,篇均被引次数为1.47 次,健康教育领域发文比率约占1.7%。健康教育 领域文章的来源期刊(发表过1篇以上相关文章的 国内期刊)超过950个(数据来源:万方)。健康 教育领域的相关文章主要发表在护理类、流行病学 类、临床类及医药综合类期刊上,发文数最多的为 《中国健康教育》。篇均被引频次前3位的期刊分别 是《实用护理杂志》《中华护理杂志》《中华流行 病学杂志》。 4我国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科学研究的不足与未来 发展方向 总体而言,我国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相关研究 多以国家级的项目为契机,由国家级专业机构、科 研院所等单位发起,各省市地相关机构参与研究, 或者在本地重复该项研究,总结出本地的特点和经 验。主要的不足在于:项目工作层面内容多,高水 平的基础研究及前沿领域原创性研究成果少,对学 科发展的支撑能力不强;科研方向不定,科研项目 的选择以是否能够获得经费为主要出发点,导致热 点频现,但是持续推进的少;受当前评价体系和经 费管理的,多数科研周期较短,科研成果零碎 ・1 121. ChineseJoumal of Health Education,December 2016.Vo1.32N0.12 .杂乱,低水平重复较多,对于健康教育领域最关键 的行为改变等效果指标的相关研究不够深入;未能 充分运用各种方法学深度分析挖掘数据;缺少经济 学评价,导致结果对制定的支持力度偏弱。这 些都需要着力改变。应统筹经费和资源,完善科研 设计和实施,提升科研水平和能力,进一步促进健 l4 7—150. [21]柴燕,李雨波,宁艳,等.湖北省洪涝灾害易发地区居民重点传 染病预防素养干预效果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7 (6):525—529. [22]鞠巍,其其格,李卉,等.内蒙古牧区居民重点传染病健康教育 干预效果评估[J].中国健康教育,2011,29(11):969—973. [23]张朝阳.专题导读:中国农村卫生发展项目的实践与成效[J]中 国卫生研究,2015,8(11):1—2. 康教育健康促进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庆生,殷大奎,彭玉,等.中国健康教育五十年[M].北京:北京 [24]卢永,李英华,程玉兰,等.健康村建设试点研究效果的评价 [J].中国健康教育,2012,28(5):375—378. [25]刘志田,张庆复,陈玉华.关于运用格林模式开展健康教育的综 述报告[J].中国健康教育,1997,13(9):37—38. [26]李皓.格林理论模式在构建青少年健康成长支持系统中的应用 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 [2]卫生部.中国卫生年鉴(1983--2009卷)合辑[M].北京:中国卫 生科教音像出版社,2011. [3]翁心植.中国农民吸烟行为干预方法研究现场会在山西运城召 开[J].心肺血管学报,1992,11(1):21. [4]侯贻敏,侯祥环,孟庆国.邹城市农民吸烟行为干预3年效果观 察[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7,12(11):45—47. [5]马金铭,许文青,吕书红,等.中国农村社区健康教育模式研究报 告[J].中国健康教育,1999,15(5):21—24. [6]马红亮,徐岫茹.金奖之路:来自中国/WHO键康促进学校项目 的报告[R].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7]李朝林,李霜,刘海龙.职业健康促进的回顾与发展[J].中国全 科医学,2001,4(7):505—508. [8]李爱兰,黄悦勤,王燕玲,等.我国青少年学生吸烟行为及其影响 因素的初步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1,17(1):75—77. [9]田本淳.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控烟能力建设项目启动[J].中国健 康教育,2003,19(2):36. [1O]肖琢,李英华,陈国永,等.健康素养综合指数的研制[J].中国 健康教育,2009,25(2):103—105. [11]欧光忠,张山鹰,管纪惠,等.应用德尔菲法构建糖尿病患者健 康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2): 107一l1O. [12]孙听霎,刘小娜,常春.呼吸道传染病健康素养综合评价体系的 建立与评估[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16(8):707—711. [13]周志超,张悦,张士靖.健康素养研究领域的演进路径与热点预 测[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10):904—908. [14]庞静,李英华,杨宠,等.我国6省市5类职业人群亚健康状况 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1,27(11):803—805. [15]吕书红,田本淳,杨廷忠,等.非典期间公众健康相关行为影响 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5):2907—2909. [16]吕书红,田本淳,杨廷忠,等.严重计息呼吸综合征流行期间公 众知觉压力及其对健康行为的影响[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0,44(2):128—133. [17]宁艳,陶茂萱,胡俊峰,等.陕西省公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知识水平现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5):331—334. [18]洪源浩,管纪惠,颜翠兰,等.福建省公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知识与技能现状及影响因素[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2, 18(6):1—3. [19]肖琴,徐晓莉,孔浩南,等.北京市朝阳区居民应对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知识与技能干预效果评估[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2,16(8):704—706. [2O]陈国永,张继彬,孟艳,等.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能 力资源状况调查[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3,30(3): ・1122・ 研究[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9,20(6):430—431. [27]陈婉珍,竺欣.格林模式在医院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浙江预 防医学,2001,13(8):39—40. [28]吴铁坚,王清流,于建春,等.保健信念问卷研究[J].中国健康 教育,1990,6(4):1—6. [29]张安玉,张一梅.盐摄入行为决定因素的研究[J].中国慢性病 预防和控制,1997,5(3):130—132. [3O]徐红.基于健康信念模型的高血压患者遵医服药行为影响因素 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31]王晶,赵海平,李红丽,等.影响高血压患者限盐行为的因素调 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34—536. [32]常春,其其格,郭卫东,等.运用健康信念模式分析影响蒙、汉族 婴幼儿母乳喂养的因素[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6): 427—429. [33]许亮文,马海燕,杨廷忠,等.居民饮食行为分阶段转变的现状 调查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4,38(3):179—181. [34]常改,潘怡,李静.农村居民慢性病危险因素SOC模型干预效 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7):865—867. [35]王亮.低档娱乐场所FSWs安全套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计 划行为理论的应用[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36]杨廷忠,于文平,黄丽.行为改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行为分阶 段转变理论模型介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3): 352—353. [37]杨廷忠,米光明,蔡海榕.创新扩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一 个应用性理论模式[J].中国健康教育,2003,19(6):450—451. [38]吴静,熊光练,石淑华.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青少年性健康行为 综合干预的理论模式[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5,23(4): 198—201. [39]郑频频,符英英,杨顺英,等.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小组戒烟研 究[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6,33(2):187—191. [4O]钱序.上海、广东外来未婚女工生殖健康行为的生态学因素及 干预探索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 [41]吕姿之,旭日,田本淳.以快速评估方法探讨影响北京城区母乳 喂养的因素[J].中国健康教育,1993,8(11):13—14. [42]马骁.云南省农村供水与环境卫生项目健康教育工作之现况与 对策:一份考察报告[J].中国健康教育,1993,8(11):15—17. [43]周榕溶,康晓平,田本淳,等.多组结构方程在学生结核病防治 KAP模型比较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14,31(1): 41—44. [44]王燕,张胜林,王亮,等.结构方程模型在健康行为改变理论中 的应用[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9):673—675,686. [收稿日期]2016—04—08 [本文编辑]刘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