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昌平农业园详细规划

昌平农业园详细规划

来源:筏尚旅游网


目录

1 现状情况…………………………………………………………1 2 规划目标、原则、依据…………………………………………2 3 规划构思…………………………………………………………2 4 用地功能布局与工程建设规划…………………………………3 5 道路交通规划……………………………………………………8 6 绿地规划及景观设计……………………………………………10 7 工程规划…………………………………………………………11 8主要技术指标……………………………………………………16

1 现状情况

1.1位置

示范区位于北京市昌平卫星城东侧的南邵镇北部。北依燕山山脉西段支脉军都山,南临京通铁路,西接十三陵水库下游的泄洪道,东毗中日友好观光果园。距昌平区政府所在地4公里,距北京至八达岭高速公路5.5公里,距北京市中心40公里。总面积为365公顷。

1.2周边环境

示范区北部的军都山上分别有蟒山国家森林公园、北京滑翔俱乐部、十三陵水库蓄能电站的“天池”、凤山水泥矿、凤山度假村、蟒山度假村;西北部有十三陵水库、九龙游乐园、北京国际高尔夫球场等旅游设施;东部与中日友好观光果园相邻;南部隔京通铁路是《昌平卫星城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卫星城南邵新区。

1.3交通条件

示范区的西、南、东均有8M宽的水泥路面道路。西侧道路北通十三陵水库,南与规划的昌平卫星城南邵新区城市主要道路相连,西接昌平至十三陵水库的水库路。东侧道路直达十三陵水库蓄能电站的“天池”。

京通铁路从示范区南侧通过,每日两车次,运转正常。 1.4自然条件

示范区北靠军都山,属山区和半山区。地质构造属于温榆河水系形成的系列冲积云质灰岩的第三、四松散冲积物。地势北高南低,海拔约在60-260M之间。

昌平位于温带季风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气候分明,一月平均温度为-4.1OC,七月平均温度为25.8 OC,全年平均无霜期为163天,平均生长期为200天,常所降水量600毫M。示范区地处山前暖带,平均气温高于其它地区1.5 OC,气候条件更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是较为理想的高科技农业发展地区。

1.5用地现状

示范区内现有苹果、梨、桃、柿子等果园107.9公顷,其中部分果树已经老化,有待更新;有采石场、砖厂、饮料厂等工业用地及商业服务和市政用地,共53公顷,其中,采石场、砖厂劈山取石、挖土烧砖,无论是从景观上还是在土壤植被的保护上,对环境破坏严重;有建筑公司的临时工地约15公顷。从长远来看,这些工程均不利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示范区北部为山区,除少部分为军事用地外,其余多为“四荒”地,常年荒置,无经济效益。示范区内有凤山水泥矿的铁路专用线一条,占地约3公顷(详见《土地利用现状图》和《用地汇总表》)。

区内现有机井10口,每眼井平均出水量为80立方M/小时;80-180KVA变压器10个。水、电基本有保证。另外,示范区南1公里处,新建有设计能力10000立方/日的南邵水厂1座,现有供水能力为4000立方/日,目前实际供水量460立方/日。

对现状情况的分析可参见《“国家星火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区”概念规划》相关章节。

2 规划目标、原则、依据

2.1 规划目标

联合多专业的专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园区的研究,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确定示范区的具体工程及其规模,为创造一个全国一流的星火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区提出合理的空间框架、完善的功能布局、有创意的工程设置。满足示范区各类农业生产和建设活动的要求,为下一步深入的农业工程设计、市政工程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提出设计要求。

2.2 规划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积极保护的原则 (3)合理利用的原则

2. 3.规划依据

(1) 北京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星火巨龙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国家星火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区工程建议书的批复》京计农字[2001]2436号。

(2)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关于“国家星火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区”工程的选址意见复函》,市规发[2001]1014号。 (3) 昌平卫星城总体规划

(4) 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规划

(5) 建设部《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 (6) 《国家星火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区》工程建议书

3 规划构思

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规划研究所及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所做《国家星火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区工程建议书》,本示范区的功能定位,具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展示示范功能 (2)精品生产功能 (3)带动孵化功能

(4)科普教育培训推广功能 (5)生态旅游功能 (6)服务都市功能

总结概括为:一个立意二个主题

3.1一个立意:

将本区建设成为“山-地-农”融为一体的农业园。

规划将示范区的所有工程,以农业为主题,结合山形地势,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空间和景观的统合。在宏观层次利用大地景观的造景手法,将山、地、农融为一体,在微观层次利用园林化的手法,将场地环境、山体背景、农业工程有机结合。

3.2二个主题:

主题一:都市农业科研示范。这是本区规划的核心。

——形成星火都市农业高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推广、科普教育和国家级星火人才培训基地;

——形成具有资源综合利用率高、商品率高和效益显著的星火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生态旅游基地;

——形成农业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孵化器”和星火都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龙头企业;

——积极争取纳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国家农业高科技园区和中关村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建设规划;

建设成为具有园区布局合理、科技创新突出、产业化程度高、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的国家星火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区。

主题二:以农业知识学习、农业体验为主的生态农业主题公园。 ——是市民的农业绿色生态教育、学习、休闲、娱乐、感悟自然的净土;

——是青少年学习、参观、培训接受农业知识、生态、环保教育的基地;

——是中老年健康的疗养基地。

4 用地功能布局与工程建设规划

布局原则:(1)尊重科学的关联。(2)优地优用,劣地改用。所谓“优”、“劣”是指适用于农业生产条件的好坏。(3)远近结合,注重启动期建设的现实性。(4)功能的有机结合,即将示范区的科学技术内涵、农业文化、科普教育、农业技术的推广有机结合在一起,力争整体示范和艺术性地创新。

根据北京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星火巨龙科技有限公司国家星火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区工程建议书的批复》,并根据实际情况,将示范区的六大功能统合为下列十个功能区:组培与种苗繁育区、生态观光林区、设施农业示范区、精品果园展示区、农产品加工区、园艺花卉种植观赏区、立体生态科

学养殖区、生态观光旅游度假区、国家星火计划科研成果推广培训中心,及办公、宿舍、道路、给排水、供电、供水、供暖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4.1组培及种苗繁育区

该区占地面积为3.1公顷,规划位于示范区南部。计划生产组培无毒特色蔬菜种苗,花卉种苗,绿化种苗,繁育优良果树及绿化树种。

包括特种蔬菜、苗木组培无性快速繁育,果树、造林、绿化苗木繁育基地等。其中组培及实验大楼建筑面积4500平方M,包括组培操作间800平方M,育苗室3200平方M,仪器、材料库 150平方M,管理人员办公室、会议室 150平方M,其他辅助用房200平方M。组培繁育的主要对象是特色蔬菜。

种苗繁育基地采用ABT生根粉技术、苗木嫁接技术,先进的节水灌溉成套技术与设备,主要生产优良果树及造林绿化树种嫁接苗和接穗。

4. 2设施农业示范区

该区共占地9.4公顷,计划生产无公害蔬菜、草坪。规划位于示范区南部土壤较肥沃处,面邻对外交通线,便于运输。

建设包括大型现代化连栋大棚、节能日光室,主要展示现代生物技术、设施栽培技术、节水灌溉(喷灌、滴灌等)技术等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

该区计划引进特色蔬菜新品种(如日本小青瓜、美味樱桃西红柿、荷兰甜椒、七彩辣椒、紫色甘蓝及珍稀食用菌等)。

4.3精品果园展示区

该区占地57.26公顷,生产优质鲜果。规划位于本示范区中部。

为便于优质水果品种的管理和全年展示、推广,按照不同品种果树的布局,设置若干小型展厅和管理用房约30处,每处约300平方M,将不同品种水果的培育过程,通过高科技手段展示给全国各地前来学习、观摩的学员,强化园区的展示、孵化、推广功能。其外部造型与立面处理具有果树引进国或地区的特色农庄的风格,成为该果园的明显特征,甚至命名的依据,要不但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造景、欣赏价值。

4. 4园艺花卉种植观赏区

该区占地5.26公顷,生产鲜切花、盆花。规划位于南部小山东西两部,与精品果园展示区和组培与种苗繁育区邻近。结合农业科普走廊设置。包括大型现代化连栋大棚、节能日光温室和四季花卉厅(结合农业科普走廊设置)及露地种植,露地种植区规划具有大地园林化的特色,将花卉种成大型图案。主要展示现代生物技术、设施栽培技术、节水灌溉(喷灌、滴灌等)技术等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生产鲜切花、高档盆花等。

四季花卉厅平面呈椭圆形,一层,设置成半掩土式,建筑的周边部分为掩土式,上植草,使人感觉建筑是从土内长出来的。屋顶面大部分为球形玻璃顶,为室内植物和花卉提供最充足的阳光。该玻璃顶可打开,这使得在必要时可使室内补充新鲜空气,利于植物生长。设三个入口,方便游客进入和内部研究管理。内部常年种植各不同气候地区(不光是热带)的奇异花卉,新培育出的名特优品种花卉,实验品种花卉,既是研究基地,又是旅游基地。

4. 5立体生态科学养殖区

该区包括特种畜禽、优质水产品、必要的饲料作物种植基地和人工湖泊,占地面积为8.35公顷,生产畜禽产品和水产品。规划布置在示范区东南部土壤较肥沃处,人工湖约为4公顷,结合生态农业主题公园建设。

特种畜禽养殖是按不同种类畜禽需要修建畜(禽)舍,采用现代高科技养殖,并引进名优畜禽品种,实现高效养殖。

4. 6农产品加工区

该区占地2.18公顷,包括蔬菜、水果加工车间、蔬菜、果品冷藏库。规划布置在影壁山南侧。现址为砖厂挖土取料处,有几个坑,地形破碎,不利农业生产。地面已低于道路一M以上,恢复绿化难度很大。鉴于该用地近邻两条道路,交通便利,且对园区内的工程和环境影响很小,故农业加工建筑规划在此。建筑为一层,地面层功能为蔬菜、果品加工,地下层为加工产品的冷藏仓库。

4. 7生态观光林区

以示范区内山体上的现有林区为基础建设生态保护观光林区,占地面积104.03公顷。

生态观光区在工程中占的比例最大,为总面积的1/3,既要按园林规划设计,科学搭配植物品种,又要突出森林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以及森林的艺术及文化特性,建成生态环境独特、生产功能和旅游功能相耦合的生态旅游区。

4. 8生态观光旅游度假区 分为六个子园区。

(1)农业主题观光休闲区:位于万字山和大梁杠山之间的山谷中,面积

为22.37公顷。通过适当的土地整治,进行环境建设,结合山谷地,种植各类观赏性强的树种、各优果树、花卉,修建观景楼、休息厅、水榭、垂钓廊、湖心阁等餐饮场所、茶室、健身长廊、登山步道、休闲建筑约800平方M。

(2)生态农业主题公园:位于示范区东南角,面积为26.29公顷。将生态农业的基本模式与城市型公园的环境建设模式相结合,将生态化和园林化设计相结合,按生态农业的模式,常年种植名特优瓜果、各类观赏树种、蔬菜、花卉、水生植物、特种珍禽、观赏鱼养殖(并依次设置7个主体分园),将这些农作物、动物的进食、营养与排泄、废物处理进行生态循环,放置农业主题雕塑(如农家生活即景、农业雕塑等)。在该公园中将建设少量农趣园、水车阵等具有参予性的游乐设施,增加公园的趣味性。建设中水瀑布、生态污水处理园示范等。利用现状低洼地、开挖地,稍加整治,存储天然降水、中水,形成较大的水面,既形成造景的基本元素,又为立体养殖、生态农业提供场地。本园中保留了约12公顷的果园用地。

规划公园为7个分园,均应具有一定的植物种植特色,入口处为菊苑和海棠苑,配置观赏性的花卉、假山。入口处的主路延伸至园区中央的花卉广场,两侧有特色农产品和花卉商店。临水布置观水长廊和休息亭,东侧为各种花卉组成的观赏场地,其东侧是有地形起伏的大型生态草坪,可以进行大型的集会、宣传活动。借助南侧大面积的水面,设置生态养殖区,有展示性的高科技养殖和小型食物链功能演示。全区设3个绿色生态餐厅和4个小休息亭建筑约800平方M。

(3)农业科普走廓:位于示范区的南部,呈东西走向。面积为12.27公顷。以示范区营造的农业科技景观为背景,建设面向广大市民和外来游客的农业科学知识、常识的演示区,有展示和讲解农业知识的,有游客可以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农业科普知识的趣味性。具体可通过农业历史发展科普图片、实物模拟,动植物生长发育规律的科普图片及实物模拟,农业著名科学家雕塑及事迹展示,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特色模拟展示等,同时开放科研、教育设施,不断向社会展示当代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状况,向广大市民青少年、儿童和外来游客提供接触自然、了解农业科技的科普教育基地。在此区域要将农业科学知识、园林化环境、科学世界的新奇性、动手和身临其境的趣味结合在一起。

具体将建设以下设施:

农知大道:位于主入口后,长约120M,从入口(西)向东逐级升高地坪,终点是莲花造型的观景塔(24M高)。两侧放置约30座农业科学家、对农史发展有贡献的人物雕像,中间设水池,周边设大地花卉装饰。

观景塔中间是楼梯,中部是观景台,莲花瓣根据实际生长情况可进行收合,也能变换颜色。登塔之后,农业科普走廊一览无余,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观景塔本身可用玛塞克装饰成多彩色。其东部做成台阶,下台阶进入其它参观区域。

农业技术馆:以现代农业技术展览为主,包括图片、文字、实物、音像、动效仿真模型。

农史博物馆:以世界各地农业知识、新闻的展示、中国历代农业文物,特别是生产工具为主,体现历史演变及发展过程。

民俗文化馆:以乡村题材为主,展示、再现我国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区的乡村生产、饮食、穿衣、婚嫁、民居等方面的习俗。

农业技术馆、农史博物馆、民俗文化馆三馆合为一个建筑,内部空间分割使用。为避免农业园中形成过多建筑,也是从将建筑本身做为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示范来进行设计,特将该建筑设计成大型覆土建筑,上植绿草,游人可步行上去。建筑分为两层,一层设为农业技术馆、农史博物馆,二层设为民俗文化馆,设南北两个入口,在东西部设采光及通风天井,天井上部盖玻璃。目前,覆土建筑技术已很成熟,且具有节省能源、美化景观的优点。覆土厚度为0.5-1M不等。

科普教育馆:以图片、模型、实物、音像、动效模型、网络等形式,进行自然、环保、生态、动植物保护方面的科普教育。

设计为一个螺旋形放射状平面,象征科学的发展是螺旋上升无穷尽地进行,人们的创造将是无限的。内设展示厅和报告、附属用房等,二层,建筑外墙使用朴素的白色材料为主。

农业昆虫馆:展示世界各地昆虫的科学知识。设计成昆虫的仿生形式,同时突出建筑的外拱肋,呼应昆虫的骨架及外观形态。内部设计为四个分展室,并附设内部办公室、储藏、后勤及机房等房间。

生态博物馆:展示生态系统知识,演示生态过程,宣扬生态保护意识。设计成水边的鱼的形状,两层,沿东北向水边设计为玻璃墙,强调与外部、水面的亲近。生态博物馆拟设置生态基础知识厅、现代发展厅、中国厅、互动厅等不同主题厅。

农业剧场:放映各类农业专题的三维动感电影,如以蚂蚁的身份去植物中旅游的题材等,结合声、光、电、气味动感演示。平面设计为三个球圆形的组合,立面效果看似三个球体。主体建设为穹隆顶,内设三维全景式剧场,座位为300座,两个附属球型建筑为后勤、机房和观众休息厅。外墙用现代化的银灰色或亮银色,可反光。

配套绿色生态餐饮、休息、出售纪念品商店,为方便游人分散布置,造型做成甜菜、乌龟等形状。

建设植物迷宫小广场、沧海桑田小广场、生物知识小广场、花海小广场、食物链小广场、24节气小广场等多个小广场。另外建设沙坑、等儿童游

戏场。

在本区绿化以植果园、绿草、花卉为主。

(4)农业体验区:占地为11.61公顷,位于示范区南部。分为四个主题:蚕桑、蔬菜、水果、畜牧主题,目的是让市民和游客亲身动手动体去体会各类农业耕作过程,可在此学习与体验,或忘却大都市的拥挤和喧嚣,与泥土、大地融为一体,或在此采摘绿色生态农作物果实和花卉,或在此间管理用房及农民房中小住一日,品味地道农家菜,体会农家之乐,融农业科技于日常农业体验之中。四个主题园中均设三栋管理用房和农民房,每栋面积约300平方M,造型以白菜、苹果、香蕉、猪、牛、鸡、辣椒、西红柿、梨、牵牛花、牡丹、磨茹等为蓝本设计。

建设青少年农作室:青少年学习农耕技术的教室,结合农业科普走廓设置。

建设青少年农艺室:包括陶艺、手编、织绣、酿造、春M等民间手工艺工作室,提供少年、儿童通过动手参与,了解古代农业、民间文化,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结合农业科普走廓设置。

设计为三个透明玻璃和钢结构的奇异形状,一个是椭圆球体、一个是扁球体、一个是半球体,分别喻意三种蔬菜或植物的形状变体。这是一个向自然、天空开放的建筑,象征开放、进步与未来。

绿色生态餐厅:设计为四个甜菜形状的组合建筑,外墙为浅绿色塑性水泥墙体,设东西两个餐厅,中间为厨房和加工、储藏及办公用房,采集本园有机生长的名特优菜,创新型菜系。室内装饰以各种农业、生态、蔬菜、肉菜主题图案和造型。

(5)智力科普公园:位于示范区西部,影壁山及其南部,面积为21.63公顷,建设以青少年及市民为主要对象的智力型科学知识普及公园,开辟有数学园、物理园、化学园、海洋园、天文园(在山顶上)、文学园、历史园、信息园等八个园,以室外实物模拟、知识展示牌等形式进行展示。

规划保留该地区北部的果园用地,可适当换种。约5.07公顷。

青少年科技馆建筑位于影壁山东南侧,是智力科普公园中的主体建筑,占地0.9公顷,主要功能是青少年科学知识的普及,进行趣味性、知识性和参与性的活动,以及科普知识展览,建筑配备服务设施约800平方M。

建筑分两层,一层为展览厅,主入口在建筑的东侧,设门厅和接待,西侧为餐饮、服务空间,二层为多功能厅,可以兼备活动、游艺、展示功能,东西两侧是休息厅。建筑为框架结构。

(6)度假村:位于万字山和大梁杠山谷北端,占地5.79公顷,建筑占地4公顷,分散式园林化布局,分为管理栋(含大堂和接待)及度假别墅。管理位于度假村的中心部位,略靠入口,为一个体形小巧的现代化建筑,强调

人性尺度,使人有宾至如归的感受,度假别墅为2-3层小型别墅,兰色坡顶,白色墙体,与山、树,蓝天融为一体,依山形地势分散布置,力求不对地形造成破坏。另设室外健身中心,室外环境按园林化手法进行设计和施工,设置各类小品。

4. 9国家星火科研成果推广培训中心

该中心分为四处,这些用地的选择均按“优地优用,劣地改用”的原则选择在荒地和原已用于建设的用地上。

(1)培训中心:为国家星火计划、农业科研成果推广培训各类人才,组织来自全国各地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干部、农业生产专业户等,进行农业新技术培训,可容纳5000人/年培训。包括电教室、实验室、图书馆、普通教室、实验室、办公室、学员宿舍、食堂、游艺室、卫生室、邮政所。该区占地4.46公顷,建筑占地3.8公顷,位于示范区东部。

分为培训教案区和生活区。教案区为一个“日”字型平面布局,一方面与自然地形亲近结合,一方面通过通廊产生便捷联系,“日”字型布局也适应功能变化及管理的需要。生活区分散布置。住宅和饮食、生活建筑依山形地势布局。两区建筑色彩以白色或砖石素色为主。

(2)科研基地:为突出本示范区做为科研基地的特点,为与园区合作进行农业生产新技术研究的各科研院所、学校的研究人员,提供研究、实验、实验场所,该区占地4.13公顷。建筑占地2.2公顷,其中包括实验室、材料库、办公室、小型会议室、休息室等。

位于示范区东部,紧靠生态农业公园和生态观光旅游度假区,环境优美,是良好的科研场所。组团式布局,科研办公楼为二层(局部三层)建筑,综合设置办公室、实验室等房间。农业科研实验室共4栋,二层分散布局,可适应不同实验技术要求。

总体上力求塑造出现代、高效、亲切的建筑形象。建筑外墙以白色浅色材料帖面或粉刷。

(3)科研成果推广交易区:位于示范区西北、交通干线边,便于大量人、物流流通,该区用地为9.76公顷。建筑占地7.2公顷。建筑单体以复合铝板、中空玻璃、钢结构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借鉴桥梁建造和大型工业建筑中的悬挂结构、空间网壳结构,又以丰富的建筑形体、精致且富于科技美感的的细部结构和构造处理,进而来充分的展现其强烈的时代感。

技术成果交易厅:农业新技术专利成果的展示及现场洽谈、交易。 农产品展销厅:国内外各种农业新技术培育、养殖出的名优农产品、加工产品展览、销售。

生产设备展销厅:各种规格的新型、适用农业生产、加工机械设备展

览、销售。

生产资料展销厅:新式环保型农业生产资料、消耗性材料展览、销售。 配套宾馆、后勤办公、宿舍等建筑占地2.75公顷。该宾馆力求布局简洁,体现“功能,造型,环境,人和谐统一的设计思想,设计以阳光中庭为公共空间,辅办公,娱乐,餐饮及住宿为一体的多种功能,交通流线合理通畅,采光通风良好,进深规模适度。该大楼体型挺拔,简捷,色彩明快展现出现代建筑的风采。

在宾馆周围布置广场和绿化,及附属住宅以满足游客和职工的舒适,温馨的活动空间.

条件成熟时每年力争在此主办国家星火科技成果交易会、全国农博会,办出知名度,推动北京市及全国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发展,带动示范区发展。

(4)信息交流区:位于示范区西部。占地2.81公顷,建设信息网络办公中心大楼建筑,其中

信息交流:包括商务洽谈、科普讲座、学术报告、成果发布、技术交流等项活动的公共场所,承办各项活动的办公管理场所等。

办公管理:包括集团公司及 9-12 个子公司的办公管理用房、小型内部会议室、中型内部公用会议室、大型内部公用会议室、公共活动区。

网络服务:包括园区网络管理中心和网络服务中心。网络管理包括网络中心机房及工作间、智能化管理控制中心机房及工作间、网络产品制作中心及产品拷贝档案库、远程教育服务中心及电子图书制作、管理系统、网络技术培训教室。

根据功能的要求,设计成长方形平面,以实用为原则。同时考虑到景观的要求,尤其是十三陵水库大坝向东望的视线和景观要求,将建筑设计成自西向东向上倾斜的大坡顶形式,屋顶上植农作物,办一个“空中农场”。这样,自西向东看本建筑,均是绿色的,与农业园合为一体,使从十三陵水库——农业园——东南部自然地区这一自然地带不因建筑而中断。本建筑沿路一侧为一层,东侧上升为三层,中间为二个采光井,一个为长方形、一个为长条形。外墙以玻璃、木、砖和钢铁为主。

4. 10办公、宿舍、道路给排水、供电、供气、供暖等配套基础设施 后勤区占地面积约6.76公顷。内容包括:内部办公大楼、员工宿舍、后勤建筑等。位于万字山东南部。邻近组培区、设施农业区、立体养殖区,便于管理。采用自由式布局,将动静分区,主要人流、办公等公务活动集中在东部,后勤人员住宿集中在西部。由扇形、长方形组成曲尺形办公部分,用连

廊将住宿部分相连。采用小坡兰色屋顶,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在示范区东南部建设次入口,建设停车场、入口小广场,管理用房约400平方M,面积为1.33公顷。

在示范区西部紧临交通干线建设主入口,设星火广场,面积为2.22公顷,作为园区的主入口空间,广场设计的整体意图有二:一是营造一个园区的品牌印象;二是将广场作为游览人群进入其内部时心情的整体定位空间,即让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很整体、很抽象的认识到:这是一个“都市”中的“农业”区,“农业”中的“都市圈”。

在具体设计过程中采用两种大的手法。一是通过大体量的、色彩鲜明的景观和建筑单体设计,给不论是经过农业园,还是即将进入农业园的人群一个形象工程。它有向外表现和阻挡的趋势;二是通过广场细部设计,如小品,铺装、水体、和观赏亭的微妙而有细部的设计,来达到设计意图的第二个方面。具有含蓄和向内引导的趋势。

从以下几个角度来体现第一种手法:广场北侧设计为高出地面4M、跨度长达百余M的主题花墙——龙盘花海,花墙下为办公管理用房。广场南侧为现代柱廊和藤萝植物掩映下的悬挂着的农具雕塑。从远处看是一个现代感强的序列空间。左右对比风格迥异,视觉冲突强。在广场中间是一个白菜外型的剪票楼,是点状景观,作为左右横向体量的聚焦点;在体现第二个手法方面,首先将广场分为四大块,分别为观景平台、都市广场区、农业广场区和主题广场区。由观景平台中的观景亭形成通向园区内部的视觉走廊,叠水、乱石、成角度向园区延伸的柱列形成了这一轴线。倾斜相交的白色线条构成赋予观景平台以现代草坪的气息。都市广场区的铺装为红白相间,示意热情。中有科技小走廊,在这里有透明晶体的圆球,地面上刻有许多有趣的问题,同时布置休息的椅子。在相对的农业广场区是绿色大理石铺地,蕴寓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相对应的农业小走廊是很粗旷的生物爬行雕塑。地面刻有一系列的食物链,增加保护生态意识。左右广场铺地的走向都向着主题广场而形成。在主题广场形成农业和都市科技的交融。主题广场铺地为纯白的卵石,上是一些约一M高的小品,内可以放一些人物头像和书籍,向园区延伸,象征农业和科技的结合。

小型污水处理站设于示范区东部和西部,供热用房设于示范区东部和西部。

5 道路交通规划

5.1现状 1.铁路

园区内现有凤山水泥矿铁路专用线一条,占地约3公顷。根据调查,凤山水泥矿现状货运运输主要使用山后公路,该铁路专用线已弃置多年,建设单位已经与该矿达成意向,报有关部门批准后拆除该铁路专用线。此外,京通铁路自示范区南侧通过,每日两车次,但与示范区的货物运输没有直接的联系。

2.道路

园区内部西、南、东侧各有一条约8M宽的水泥路面道路,其中西侧道路

北通十三陵水库,向南过京通铁路至营坊村、南邵镇等地;南侧道路西起西侧道路,沿京通铁路与东侧道路相接,向东北通往官高村等地;东侧道路南起南侧道路,向北通往蓄能电站的“天池”等旅游景点。

5.2规划原则

1.满足国家及行业等相关规范的要求。

2.以《昌平卫星城总体规划》的道路系统为依据,结合土地使用布局,建立功能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道路网络系统,满足园区开发的交通需求。

3.充分利用现状道路,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并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

4.平面规划与竖向规划相结合,避免大填大挖,以确保园区优美的生态环境景观,并减少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

5.对外交通与内部交通、过境交通与区内交通、高等级道路与低等级道路合理衔接、合理布局,充分发挥道路网的整体协同效应。

5.3道路系统规划

园区规划路网是在与《昌平卫星城总体规划》路网合理衔接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利用现状道路、减少工程量、保证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相协调等因素,并与土地使用规划紧密结合后形成的。规划道路分为园区外围道路、园区主干道、园区次干道、园区小区路、园区步行道五级。

1.园区外围道路

园区外围道路是园区对外交通联系的主要通道,规划设计车速40公里/小时,双向4车道。园区规划外围道路有7条,规划用地界限内总长度为6.14公里,占园区规划主要车行道路总长度的33.98%。

2.园区主干道

园区主干道是园区道路系统的骨架,规划设计车速30公里/小时,双向2~4车道。规划园区主干道6条,规划用地界限内总长度为6.87公里,占园区规划主要车行道路总长度的38.05%。

3.园区次干道

园区次干道是园区主干道交通的集散道路,规划设计车速20公里/小时,双向2车道。规划园区次干道5条,规划用地界限内总长度为5.05公里,占园区规划主要车行道路总长度的27.97%。

4.园区小区路

园区小区路是各个功能区与园区干道之间的联系道路,其功能主要是把各种用地与园区干道网连接起来,将交通流合理的分散于各个功能区。

5.园区步行道

园区步行道是游客在园区中观光游览的主要通道,与区内景点结合布置,主要分布在园区的南侧。

6.道路网规划指标

规划道路网中园区外围道路、园区主干道、园区次干道之间的比例为1:1.12:0.82,道路网密度为4.94公里/平方公里。园区内道路网规划指标见下表:

道路网规划指标汇总表 项 目 道路长度(m) 比例2(%) 路网密度(Km/ Km) 园区外围道路 6136.8 33.98 1.68 园区主干道 6873.3 38.05 1.88 园区次干道 5051.6 27.97 1.38 合 计 18061.7 100 4.94 7.道路红线宽度及横断面 道路红线宽度按照以下原则确定: ●满足交通功能的要求。

●满足敷设地下管线等市政设施的需要。 ●满足行道树等绿化的需要。 ●与已建和在建道路合理衔接。 ●满足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

按照上述原则,确定规划道路的横断面形式为一块板,红线宽度有10M、14M、20M和25M四种。各规划道路的横断面详见下表:

规划道路一览表 规划用地序号 道路名称 起讫点 道路性质 界限内道红线宽度横断面尺寸备注 路长度(m) (m) (m) 1 蟒山路 巨龙大道~用地边界 园区外围道路 90.8 25 5-15-5 部分路幅在用地界限内 2 展馆路 迎陛路~巨龙大道 园区外围道路 172.5 25 5-15-5 3 迎陛路 西源路~巨龙大道 园区外围道路 625.6 25 5-15-5 部分路幅在用地界限内 4 星科路 西源路~东兴路 园区外围道路 2534.6 25 5-15-5 5 西源路 迎陛路~星科路 园区外围道路 696.4 25 5-15-5 部分路幅在用地界限内 6 巨龙大道 蟒山路~星科路 园区外围道1187.4 25 5-15-5 路 7 东兴路 巨龙大道~用地边界 园区外围道路 829.6 25 5-15-5 部分路幅在用地界限内 8 小计 6136.8 9 凤山路 巨龙大道~凤凰路 园区主干道 623.3 20 3-14-3 部分路幅在用地界限内 10 万字路 凤凰路~星科路 园区主干道 1971.7 14 2-10-2 11 凤凰路 巨龙大道~凤山路 园区主干道 540.2 14 2-10-2 12 星农路 巨龙大道~生态路 园区主干道 1822.9 14 2-10-2 13 生态路 观光路~星科路 园区主干道 1735.6 14 2-10-2 14 广场路 巨龙大道~星农路 园区主干道 179.5 14 2-10-2 15 小计 6873.3 16 广场路 巨龙大道~星彗路 园区次干道 86.2 14 2-10-2 17 观光路 别墅~生态路 园区次干道 1784.5 10 1.5-7-1.5 18 科研路 生态路~东兴路 园区次干道 316.7 10 1.5-7-1.5 19 金果路 凤凰路~万字路 园区次干道 1425.0 10 1.5-7-1.5 20 星彗路 广场路~万字路 园区次干道 1439.1 10 1.5-7-1.5 21 小计 5051.6 22 合计 18061.6 5.4道路交通设施规划

在园区用地范围内规划有两个机动车停车场,总用地面积3.8公顷,其中主入口停车场位于园区西北部,用地面积3.4公顷;次入口停车场位于园区南部,用地面积0.2公顷。

5.5道路平面规划

规划道路的平面线形必须根据土地使用的需要,并考虑道路的等级、功能、车辆行驶的安全、舒适以及道路美观等方面的因素,结合竖向规划进行确定,其中各项指标均应符合有关规范的规定。园区道路平面规划的具体技术指标如下:

1.圆曲线半径

规划园区外围道路圆曲线半径均不小于设超高推荐半径,其中规划最小圆曲线半径为150M。

规划园区主干道圆曲线半径均大于设超高最小半径,其中规划最小圆曲线半径为50M。

规划园区次干道圆曲线半径均大于设超高最小半径,其中规划最小圆曲线半径为25M。

2.交叉口缘石转弯半径

园区外围道路与园区外围道路相交,交叉口缘石转弯半径不小于15M。 园区外围道路与园区主、次干道相交,交叉口缘石转弯半径不小于12M。

园区主、次干道之间相交,交叉口缘石转弯半径不小于10M。

规划道路的控制点坐标、圆曲线半径以及交叉口缘石转弯半径等详见《道路交通规划图》。

5.6竖向规划 1.规划原则

● 与总平面规划相结合。

● 规划道路与现状道路合理衔接。

● 满足工程管线敷设及防洪排涝的要求。

● 在现状道路基础上改、扩建的规划道路,在满足管线敷设等要求的前提下,规划道路标高采用道路的现状标高。

● 与现状地形、地貌紧密结合,在满足规范要求及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工程造价,达到建设方便、投资省、环境好的综合效益。

2.技术指标

园区外围道路规划最大纵坡为5.78%,最小纵坡为0.30%,纵坡坡段最小长度为56.41M(两个交叉口之间)。

园区主干道规划最大纵坡为5.91%,最小纵坡为0.32%,纵坡坡段最小长度为79.91M。

园区主干道规划最大纵坡为6.63%,最小纵坡为0.34%,纵坡坡段最小长度为86.24M。

规划道路标高、坡长、坡度以及排水方向等详见《道路交通规划图》。

6 绿地规划及景观设计

6.1绿地规划

(1)把示范区当成一个大型郊野公园来做,本区开发的目的是为地区增加绿化和景观。

(2)将农田、果林、建设用地的绿化和公园融为一个有机整体。

(3)绿化要贯彻全生态原则,即无论何种绿化,其过程和目的都要有利于示范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反对单纯追求景观效果的绿化。

(4)绿化要注重农业特色和经济效益,在绿化时尽量使用有经济产出的果树、花卉,造景与产出相结合。

(5)在公园、农业科普走廊、花卉区,绿化水平要达到城市化的精细程度。

6.2 景观设计

(1)在宏观尺度上将创造新的大地景观和新的农业景观相结合。 (2)根据国家和八达岭一十三陵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的有关要求,示范区内景观或景点的风格、形式、色彩、规模等,既要充分体现有别于周边旅游景区的独特之处,又要保持与周围自然景观、人文环境的协调一致。

(3)鉴于示范区内各区地形、地貌及规划功能的不同,景观设计与布置应当注重各自功能特色,体现各区风格,但同时也应注意景观整体格调保持统一。

(4)考虑到示范区建设工程的分期发展以及周边地区旅游度假景区景致的未来发展与变化,示范区景观布置与设计中还应当兼顾考虑与未来环境的区别与协调。

(5)注重影壁山、小山、万字山、大梁杠山、十三陵水库、昌平城区主要标志物之间的视线通廊。

(6)在微观尺度上,将景观的城市化精细要求与自然氛围融为一体。 (7)注重景观节点(如广场、绿化小广场等处)的创新,尤其要与农业主题相吻合。

(8)农业建筑要摆脱粗糙简陋的形象,做到融高新技术、新型建材、新型建造技术为一体,在满足农业要求的基础上,干净、优美、人性化。

6. 3生态绿地及水系

示范区以南道路与京通铁路之间的狭长地带种植果树和其他树、草,面积为8.7公顷。

在东北部山谷中整理出水渠,逐级设坝,结合其他工程措施, 以保证农业主题观光休闲区内常年有水景。在东南部生态农业主题公园中设人工湖面,存蓄天然降水,收集部分回用水,创造湿地环境。从影壁山至生态农业主题公园规划5M—15M宽不等的水渠,为两边农业生产提供便利,为农业科普走廓造景,同时在景观上贯通了东西部的泄洪道。水系占地已计算入其所在的地块面积内。

7 工程规划

7.1 给水工程规划 7.1.1现状用水简况

昌平农业科技示范区现状主要为农业用水,区内采用的均是地下水漫灌的灌溉方式。区内现有机井10口每眼井单井出水量平均为80立方M/小时。日最高出水量19200立方M。 7.1.2规划用水量预测

7.1.2.1规划生活用水量预测

根据用地规划布局,按照《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室外给水规划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办公楼建筑设计规范》等有关规范的规定,同时结

合昌平星火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区将要建设成为节水型示范区(在工程建设时采取节水措施和节水器具),并且考虑到昌平星火科技园的实际情况,确定用水指标如下:生态观光旅游度假区、休闲区用水量取500升/床,规划床位数312;培训区用水量取400升/床,规划床位数72;办公管理及农业体验床位数215,每床用水量取100升/床;成果推广交易区、信息交流区等建筑用水量标准3升/m2·d。消防用水按一个火点考虑,消防水量为45升/秒,未预见水量按总用水量的15%计。估算区内总需水量为780立方M/日。

7.1.2.2规划农业及生态用水量预测

农业用水定额按2002年1月1日北京市节水办颁布的《主要行业用水定额》确定。平原地区及设施农业按北京市(平原区)主要农作物节水灌溉定额的标准取值估算;山区林地按北京市(山区)主要农作物节水灌溉定额的标准取值估算;设施农业按喷灌、滴灌考虑,平原果林及山区林地按微喷灌(小管出流灌)考虑,其中设施农业按一年种3-4茬计,水量计算的水文年型按75%计,经计算农业及生态需水量约为628763吨/年,平均到日为1700-1800立方M。

7.1.2.3规划农业加工区用水量预测

农业加工区用水量计算按节水定额的食品加工业的中线值估算,定额取15立方M/吨,农产品加工量根据《国家星火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区工程建议书》确定,农产品加工用水量为:42立方M/日。 7.1.2.4总需水量

农业、生态、农产品加工及生活用水总需水量为:2522-2622立方M/日。 7.1.3水源

根据《昌平星火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区规划研究》、《昌平卫星城总体规划》,规划确定昌平星火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区的生活用水由昌平卫星城南邵区水厂供水,农用水则以天然降雨为主、再生水和地下水补充为辅。生活用水干管从星火路和生态路两个方向引入,即供水为双向供水。 7.1.4给水管网和加压泵站

根据昌平星火科技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为提高给水管网的安全可靠性、满足消防要求,规划区的给水从星火路和生态路双向引入,保证两个接管点,在南侧路北设DN200的联通管,以保证供水安全和室外消防用水要求。干道管网管径不小于DN150,各区接入管最小管径为DN100,并在东西两个

方向结合用地布置消火栓,消火栓的服务半径为60M。

由于区内地面北高南低,相对高差最大达50M,故规划在星火路和生态路适当位置设两个加压泵站。

给水管道采用球墨铸铁管或钢管,给水管道覆土厚度原则上控制在0.8~1.20M之间。 7.1.5其它

由于规划区的面积较大,各区的生活热水不采用大面积的集中热水供应系统,规划采用局部相对集中燃气锅炉房热水供应方式。园区内东北部的培训中心和接待中心有24小时热水供应。

生活热水由锅炉房供应,锅炉房位置、规模见供热规划,西部的会展中心建一座,用于供应西部建筑的热水和蒸汽;培训区建一座,用于供应东部和东南部后勤管理区建筑的热水和供热。

为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洗车、集中空调等用水应采取循环重复使用措施。同时,为保证规划区水面的清洁,需要不断对水体的水量进行补充。由于水面补水量较大,靠自来水进行补充很不经济。根据规划区的实际情况,水面开始蓄水时所需的大量用水主要依赖于区内的自然降雨,同时为保护环境、节约水资源,水面日常所需的水量则通过区内再生水补充,实现污水资源化,人为达到水循环的目的。

同时为便于水面的清淤维护和水体的应急排放,规划在池底设置通向市政排水管的自流排放口。 7.2 排水工程规划 7.2.1排水体制

规划昌平星火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区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雨水就近排入区内水面,污水分片集中处理后的再生水排入区内水体做景观和农业灌溉用水。

7.2.2规划原则

昌平星火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区规划设置的雨水管道,采用就近排放的原则,以减小排水管道的管径和埋深,节省投资,同时达到收集天然降水的目的。

污水采用区内分片集中处理、尾水回用的原则,以补充景观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

7.2.3排水规划方案

7.2.3.1污水工程

区内污水分三个片区进行处理,即:东片区、西片区和中部片区。东西两片区各设一个污水处理站,采用一体化处理设施将污水净化后,排入区内水体,最终回用于农业;中部片区用水量大,计划在农业科普走廊内布置一生物氧化塘处理系统,即处理污水,又可用于对青少年进行环保教育,使其了解污水处理流程。由于该污水处理系统处理效果的不可预见性,规划在中部道路旁预留一污水一体化净水器的位置,以保证污水处理的效果。污水处理系统布置见《管线综合规划图》。

7.2.3.2雨水工程

昌平星火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区的地势为北高南低,区内规划水面较大,由于有合适的坡降,非常有利于雨水和污水再生水的排放。对于北部山体洁净的雨水,可通过径流的方式注入区内的水体,是区内规划水面的主要水源,处理过的生活污水的尾水是区内水体的重要补充。

规划区内雨水的排放形式以明渠为主,局部地段视需要为暗渠排水。 结合区内道路和自然地形,规划区的雨水从不同的排放点分别排至规划区内的水面和农用地内,西南角的雨水径流排至外围雨水干管或道路边沟内。北部组团设排洪沟。雨水管线布置见《管线综合规划图》。 7.2.4污水量

根据本区的特定和性质,规划范围内污水量按生活用水量的90%计算。 区内污水量约为468立方M/日,日变化系数取1.5。如能协议代处理一部分西北部度假村的污水,则污水量会大于此数。 7.2.5雨水量

降雨重现期P:根据昌平星火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区的地形特点和建设性质,确定平原地区设计降雨重现期为1年,北部山区防洪防洪沟的标准为10年一遇。

径流系数Ψ:根据规划区的降雨条件和地面铺装状况,确定规划区铺装地面的径流系数为0.65(山体径流除外),农田为0.3。

昌平星火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区雨水计算采用北京市暴雨强度公式为: 2001(1+0.811lgP)

q = —————————— (升/秒.公顷) (t+8)0.711 其中:

重现期P=1,降雨历时t=t1+mt2;

地面汇水时间t1=10分钟; t2为管内流行时间;

明渠滞缓系数m=1.2,管道滞缓系数m=2 7.2.6污水处理系统

考虑到昌平星火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区的特殊性和示范性,区内建设污水处理站3处,其中,中部污水处理站为环保教育示范基地。 7.2.7水利利用

7.2.7.1创造水面的目的和意义

规划区内365公顷的用地面积中79.26%是农田、林地和生态绿地,农业需水量相当大,而科技园区既是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也是环保示范地,规划将中回用,回用水需要较大的容器暂时存放,自然低地和人工水塘是最好的存放处,而科技园区的景观用水也是园区本身的需要,加之昌平星火科技园区内自然地形潜在可形成水域的低地的面积较大,为创造水域提供了可能;另外基地北侧的斜U字型山体总汇水面积约1.39 km2,加之区域内的其它地段,区内总汇水面积近3 km2,如果结合地形使它们成为贯通的水系,将充分体现规划区自然山水格局的作用和价值,既有利于雨水的收集和污水再生水的存放,又减少了过程造价,节省投资。 7.2.7.2水量平衡

根据昌平气象站资料,本地区年均降雨量549mm,在雨季规划区内水体水量靠降雨径流能满足需要。平时渗漏、蒸发的损失水量则由污水处理站处理后的再生水作为补充。 7.2.7.3水体治理及维护

收集山水是本规划的最主要的特色之一,因此,山体的绿化以及水体的维护显得格外重要,特别是水体,尤其容易受到破坏,所以规划严格要求污水处理设施的落实。

规划在东部培训区和西部的农产品加工区各建一座小型污水处理站,方式均为一体化处理。农产品加工区的小型处理站的尾水因地势原因,不易汇集到人工水体内,东部的小型一体化处理设备排除的再生水,可自然直排到人工水体内,做为地面水的补充。

中部设一座生态氧化塘,收集处理西北部展示区的污水(也可协商收集部分规划区外围单位的生活污水)。具体流程如下:西北部污水经管道汇集至中部农田下设的地下储水池内,经初步沉淀后,在生态建筑内经氧化塘进行二级处理,然后再通过示范区生态廊道内设置的人工湿地进一步深化处

理,处理后的再生水直接排入人工水体,补充人工水体的水量,使人工水体保持流动。

湿地处理污水在国内外应用得比较普遍,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其作用和条件如下:一是利用自净能力,由于规划区内的开发强度并不大,且保留有大量的自然山体和植被,今后若进一步加强绿化特别是沿水周边的绿化,将使规划区内的水体具有较强的自净能力;二是增加沿岸湿地,用湿地改善水体,湿地可以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吸收有毒成分,改善水质。湿地植物可以减少有机废物,将其作为肥料供生长之需,并将有机废物转化为无害无味的有机气体。沿水岸线设置湿地,培植深根系的湿地植物,每2-3年阶段性的收割一次湿地植物,可有效帮助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有毒成分。湿地种植要求少于1M的水深,湿地植物可在区内苗圃中培育。而经过设计的湿地还会形成丰富的视觉景观。要形成良好的湿地环境应具备三个关键条件:首先是让水流在湿地中维持一定的时间量;其次是形成一个有氧环境;第三是创造一个系统,充分利用湿地的容量,使水流过湿地时保持缓慢的速度,有较长的滞留时间。 7.3 燃气工程规划 7.3.1气源

由于北京市的天然气管道已经通到昌平区,故规划区气源采用天然气。 7.3.2供气范围、供气对象、不可预见量的确定

7.3.2.1供气范围

农业科技示范区内,总面积为365公顷。 7.3.2.2供气对象

直燃机、燃气锅炉及公共福利用户。 7.3.2.3不可预见量

由于示范区内现在为规划设计阶段,总用气量的10%为不可预见量。 7.3.3用气量指标确定

7.3.3.1直燃机及燃气锅炉的用气量指标

直燃机及燃气锅炉的用气量指标由供热专业供给。 7.3.3.2每座公福用户用气量为60 m3

/h(共三座)。

天然气组分及其特性一览表 表1

序号 名称 甲烷 丙烷 丁烷 C5 N2 备注 1 组分(%) 98.0 0.3 0.3 0.4 1.0 2 密度 0.7435(公斤/标M3) 3 比重 0.545(空气=1) 4 低热值 H=36.44(兆焦/标M3I) 5 高热值 H40.40(兆焦/标M3s=) 6 华白指数 53.28(兆焦/M3) 7 动力粘度 μ=10.26×10-6(Pa·s) 8 运动粘度 ν=13.8×10-6(m2/s) 9 爆炸下限 4.65(%) 10 爆炸上限 15.05(%) 7.3.4用气量计算和供气规模 7.3.4.1用气量计算

直燃机和锅炉用气量为3200 m3

/h。 公福用户用气量为180 m3

/h。 不可预见量为338 m3

/h。 7.3.4.2气规模

供气规模为3718 m3

/h。

7.3.5用压力级制确定

考虑到规划区内虽然供气规模不大,但用户较分散,且直燃机和锅炉房与餐厅、食堂的用气需求不同,因此决定区内管网压力级制的选择为:中低压二级供气系统。

输配系统为:由昌平区燃气中压天然气(压力为0.4MPa)主干管道进入区内调压箱,经过调压箱调压后,出口压力分别为直燃机和燃气锅炉压力10KPa,餐厅和职工食堂的供气压力为2800Pa。 7.3.6区内管网

7.3.6.1管网布置原则

燃气管网布置应做到技术先进合理,保证安全供气,并节省投资。

考虑到该地区负荷分配相对分散的情况,中压管线敷设应尽量照顾东西两个负荷集中地方,同时应遵照《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93)与其他管线的安全要求。

7.3.6.2中压管线布置

中压管线布置见附《管线综合规划图》。 7.3.7调压箱

调压箱的布置根据调压箱的性质,按照《城市建筑防火规范》和《城镇燃气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布置。

调压箱尽量靠近锅炉房和食堂用气负荷较为集中的地方,调压箱周围应保持足够的防火安全距离,并应有必要的安全措施和防护装置,区内共布置

调压箱4个。

7.4 供热工程规划

区内采暖通风及制冷模式,根据各功能分区的不同用途与性质采用不同的模式。西北部的农业科技成果及产品交易区、接待服务设施区、信息交流区及中部的科技走廊,采用全空调模式供热和制冷;东北部的旅游度假区、培训中心、农产品加工区、主次入口、后勤管理区及科研区冬季采用集中供热系统,夏季可视情况设部分分体空调。设施农业部分用热由区内供热锅炉房供给。 7.4.1空调模式

本规划区的西部为展览区(农业科技成果及产品交易区、服务设施区,信息交流区、农业科普走廊),总建筑面积为99000m2根据其使用功能,展览区采用集中空气调节系统,根据《民用建筑暖通设计技术措施》选取能耗指标。

农业科技成果及产品交易区冷热耗指标

面积m2 冷耗指标 耗冷量104 热耗指标 耗热量104 交易区 37077 150 556kcal 100 360 服务设施 10943 100 109 80 80 信息交流 20000 100 200 80 160 科普走廊 38269 80 306 60 198 总计 106289 1171 798 每个不同展区设空调机房一个,空调机房设在设备间,热源内锅炉房提供95-70℃热水,由制冷站供7-12 ℃冷冻水。

规划区内的东北部为生态观光旅游度假区及科研成果推广培训中心,是集培训、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区,其各房间的使用功能及时间不尽相同,根据此特点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的空气调节系统。根据《民用建筑暖通设计技术措施》,冷耗指标取80 kcal/m2,总冷负荷为252万kcal。热耗指标为60 kcal/m2,总热负荷为189万kcal。冷、热源由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供给。冬季供60~50℃热水,夏季供7~12℃冷冻水。

科研、办公区部分房间设分体空调。 7.4.2供热模式

7.4.2.1农产品加工区、主入口、次入口、后勤管理区、科研区等用房基本上均属于普通用房,采用集中供热系统,由锅炉房供90-75℃热水,总采暖面积为69104m2。供热指标为60 kcal/m2。总热负荷为875万kcal。

7.4.2.2农业建筑面积为103300m2。冬季农作物生长需要一个适宜的

温度环境(不低于15℃),需设置供暖设施供。暖热指标为90kcal/m2总耗热量为929.7万kcal。此部分热源由锅炉房供95-70℃热水。

7.4.2.3度假、培训区由锅炉房全天供24小时生活热水,供水温度为50℃。后勤管理区设集中浴室。

7.4.3能源及供热管网

供热锅炉房设在管理区内,既便于管理,又距负荷中心相对较近(因农业设施需热量最大)。供暖系统及生活热水总耗热量为5764kw。拟建4台4.2MW,0.7Mpa,95-700℃的燃气热水锅炉房,锅炉房占地面积540m2。

供热能耗表 序号 部门 能耗×104(kcal) 1 集中空调区 798 2 采暖区 216 3 农业建筑区 929.7 4 生活热水 41.4 5 总计 1885.1 总供热负荷为1885.1×104kcal。锅炉房占地面积为720 m2。 度假区与培训中心冷热源由直燃型冷热机组供给,总冷耗为250×104kcal,机房占地面积为288 m2。

交易区、服务设施区、信息交流区,总冷耗为840×104kcal,在服务区设制冷站一个,供以上三个区域集中空调用冷媒,制冷站面积为580 m2。

农业科普走廊供冷量为264×104kcal,此区设备用房内设制冷站一个,占地面积为288 m2。 7.4.3管道敷设

由于昌平星火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区内的供热采用组团式集中供热的方式,锅炉房都布置在用热负荷的中心位置,因此在规划区内的主要道路上一般不再布置供热管道,供热管道通过小区内道路直接供给各用户。但由于小区内道路断面比较小,而供热管沟的尺寸又较大,当在道路上敷设供热管道有困难时,可把管道布置在绿化带或农田下。供热管线及生活热水管线均采用直埋方式敷设,冷冻水供回水管线采用地沟方式敷设。

7.5供电工程规划 7.5.1供电现状

昌平星火科技园内现有50-300KVA的变压器6个,近期能满足区内施工

需要。

7.5.2电力负荷预测

昌平星火科技园主要用电负荷包括行政办公用电、展示中心、公共建筑用电及市政设施和道路用电等,采用单位建筑面积负荷密度法对规划区进行负荷预测和用电量预测。

人均生活用电量:2157kwh/年·人

区内变电设施,近期利用原有的6台50~300KVA的变电器,远期拟改建2~3座10KV/0.4KV变配电所,变压器可根据负荷计算选用。

负荷预测表 序号 建筑名称 建筑面积(m2) 用电指标(VA/m2) 计算负荷(KVA) 1 会展、信息交流 57077 70 3995 2 办公 26135 50 1307 3 科研、培训 27496 60 1650 4 别墅接待 10943 60 657 5 科技走廊 38269 50 1913 5 辅助用房 1937 100 194 6 农业加工 13536 50 677 7 农业设施 113300 5 566 8 道路照明及景观 100 100 9 合计 175393 11059 9 同时系数(0.7) 7741 10 需要系数(0.8) 6193 总计算容量:6193KVA 。

7.5.3变电所设置及变压器容量选择

1.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及现行条件,拟建四座10kv/0.4kv变配电所,每座变电所约需要建筑面积各100m2。

2. 规划变配电所的变压器为2×800KVA环氧树脂干式变压器。示范区内供电线路以架空为主,西北的展示区和东部的培训区的局部地区采用直埋方式。

7.5.4供配电网络

根据现状,两路10kv电源线由上一级变电站的不同母线引入,每座10/0.4KV变配电所均为双电源供电。

7.6电信系统规划

昌平星火农业科技示范区采用智能化建筑设计。

电话用户预测标准:培训区每单元用房4线,展示区、管理办公区办公1线/15m2,按人口计则每百人约70部。

电信线路由区外引入,综合布线线路采用在弱电混凝土排管内敷设方式,排管管径为90,管顶埋深0.7M。

示范区内每一组团预留有设备间,通信线路均采用单模或多模光缆,其它弱电线路则根据设备要求配用控制电缆或屏蔽电缆。

7.7管线综合

7.7.1管线综合的原则

为避免规划区内的各种工程管线在平面和竖向上相互干扰和冲突,并减少工程量和施工难度,在兼顾各单项设计要求的同时,对各种工程管线进行综合设计。

管线综合应遵守压力管道让重力流管道、临时管道让永久性管道、小管道让大管道的原则。在道路横断面上安排管位时,首先考虑布置在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下,然后再考虑布置在机动车道下。所有管线及行道树、路灯杆均平行道路中心线布置。 7.7.2平面综合

电信、燃气管道一般布置在道路东侧或南侧的人行道下,给水、电力管道布置在道路西侧或北侧的人行道下,排水管道则沿道路中心布置。当需要在小区道路上敷设供热管道时,规划把供热管道布置在道路一侧的绿化带中。 7.8环境卫生

对垃圾的处理也可以作为昌平星火科技园树立环保形象的一项主要内容。

生活固体垃圾是城市的一大负担,但从环保观点看,“废弃物”正越来越被认为是资源而应该加以良好地利用。

生活垃圾及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是垃圾处理利用的最积极方式。本农业科技产业园区除部分生活垃圾外,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秸梗等都是可以归田利用的可再生资源,垃圾的农业利用是解决垃圾污染的一种有效方法,规划在农产品加工区西北部建一小型垃圾分拣站,兼制复合肥料,将垃圾通过发酵、裂解等方法制成有机、无机复合肥料,用于区内的农业、林

业。

8 主要技术指标

8.1现状与规划指标

(1) 现状指标: 用地性质 面积 (公顷) 比例% 工业 27.0 7.4 商服 5.0 1.40 市政 17.0 4.66 畜牧 4.0 1.10 果树 107.9 29.56 林地 101.0 27.67 铁路 3.0 0.82 特殊 12.0 3.29 道路 6.0 1.64 弃置地 75.1 20.58 其他 7.0 1.92 合计 365.0 100.00

(2)规划指标: 面积(公顷) 用地性质 详细规划 原选址研究方案 现方案比北京院方案 (现方案) (北京院) 建设用地 41.38 32.0 +9.38 农业生产、示范 111.09 98.0 +13.09 生态观光林地 104.03 103.0 +1.03 智力科普公园 16.56 10.0 +6.56 生态农业主题公园 14.33 45.0 -30.67 农业主题观光休闲区 22.37 0 +22.37 生态绿地 20.91 35.0 -14.09 停车、道路、广场、入口 34.33 42.0 -7.67 合计 365.0 365.0 100.00 说明: ①现状林地主要为山场用地,其中包括大部分目前尚未绿化的荒山;商服用地为度假设施;工业用地包括砖厂、采石场等;其他用地包括果园队部、废弃库房等。

②规划建设用地包括农产品加工区、国家星火计划科研成果推广交易区、国家星火计划科研成果推广配套服务设施、国家星火计划科研成果信息交流区、国家星火计划人才培训中心、国家星火计划科研基地、智力科普公园、农业科普走廊、生态观光旅游度假区、后勤管理区中的建筑占地,农业生产、示范包括立体生态科学养殖区、园艺花卉种植观赏区、组培与种苗繁育区、设施农业示范区、精品果园展示区、农业体验区,生态绿地包括生态绿地和国家星火计划科研成果推广交易区、国家星火计划人才培训中心、国家星火计划科研基地、后勤管理区中的非建设用地。

③智力科普园内有5.07ha苹果园未改动,已记入农业用地。生态公园中的桃树、苹果园地共为11.96ha未改动,已记入农业用地。

(3) 规划指标: 用地面积(平方建筑占地面积(平方M) M) 立体生态科学养殖区 83472 园艺花卉种植观赏区 52607 农产品加工区 21837 21837 组培与种苗繁育区 30700 设施农业示范区 94027 国家星火计划科研成果推广交易区 97622 72000 国家星火计划科研成果推广配套服务设施 27534 27534 国家星火计划科研成果信息交流区 28076 28076 国家星火计划人才培训中心 44623 38000 国家星火计划科研基地 41339 22000 精品果园展示区1 272119 精品果园展示区2 263665 精品果园展示区3 36792 生态观光林区 1040271 生态观光旅游度假区(智力科普公园) 216288 9000 生态观光旅游度假区(农业科普走廊) 122730 110348 生态观光旅游度假区(农业主题观光休闲区) 223663 生态观光旅游渡假区(生态农业主题公园) 262937 生态观光旅游度假区 55795 40000 农业体验区 116090 后勤管理区 67587 45000 主入口 22241 次入口 13346 生态绿地1 19548 生态绿地2 20894 生态绿地3 66387 生态停车场 34234 道路 273576 合计 3650000 413795

(4) 建筑指标:

建筑名称 基底面积(㎡) 总建筑面积(㎡) 1. 农业昆虫馆 2000 4000 2.次入口建筑 200 400 3. 农业剧场 1668 3336 4. 加工车间 2256*3 13536 5. 生态农业主题公园区小品建筑 1500 1500 6. 生态博物馆 1596 2077 7 .农业技术馆,农业博物馆,民俗文化馆 6920 12000 8. 科普教育馆 1776 2420 9. 青少年农作室 1653 3306 10.青少年农艺室 680 1360 11.绿色生态餐厅 1170 1170 12.青少年科技馆 1400 *2 5600 13.配套服务设施 200 *2 800 14.主题花墙(管理用房) 945 945 15.验票管理 38 38 16.问询,医疗 38 38 17.商店 38 38 18.售票 78 78 19.农业主题观光休闲小品建筑 1500 1500 20.信息网络中心办公大楼 8800 20000 21.配套宾馆、后勤办公 3344 8136 22.后勤人员宿舍 900 2700 23.科研成果推广交易中心 19623 37077 24.内部办公大楼 7737 14899 25.科研基地实验室 733 *4 5864 26.科研基地办公服务楼 854 2742 27.培训中心 9517 13550 28.培训中心后勤服务楼 1620 3240 29.培训中心学员宿舍 525*2 2100 30.度假村管理及接待楼 1440 2880 31.度假别墅 109﹡11 2783 196﹡15 5280 总计 175393

8.2 规划各类功能区用地位置变更及规模说明

本节所列的条目是本规划(详细规划)与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所做的《国家星火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区规划研究》(研究方案)中的意见进行比较的。

8.2.1位置变化的工程: (1)信息交流区:

研究方案:在万字山南部,铁路专用线附近,占用苹果园地。

详细规划:在区西部市政道路(星火路)东侧,占用建筑公司用地和荒地。

(2)展览展示区:

研究方案:在万字山西砖厂用地上。

详细规划:将展览展示区南移,占用荒地3.7ha和部分老化柿子林2.99ha。主要原因是功能联系的需要。投入资金将原选址的砖厂、养猪厂进行复垦。

8.2.2增加及部分增加的工程 (1)农产品加工区:

研究方案:选在示范区外,理由是“对环境的影响大”。

详细规划:选在影壁山南部的砖厂用地处(2.17ha)。建筑面积1.35万平方M。主要原因:一是功能联结方便,距离短。 二是现砖厂地势破碎、复垦很难,适用于工业用地。三是该地交通方便、便于运输。 四是农业产品加工工艺选用先进工艺,主动处理好废水、废渣、废气,使其对环境不造成负面影响;五是市计委已批准在区内建设这一功能区,而按北京院方案的意见(选在示范区外),甲方不好操作。

(2)农业科普走廊:

研究方案:原为展览展示区。

详细规划:选在示范区南部,利用荒地和老化柿子林。

主要原因如下:一.国家星火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区必然要体现一产和三产结合,该农业科普走廊适合于此要求。二.现址有老化柿子林地可以利用。三. 农业科普走廊将结合大地园林化进行建设,不对环境和农业园区产生破坏。(占用果林地3.63ha)

两方案的建设指标对比如下: 用地面积 建筑面积 原选址研究方案 32(ha) 16(万平方M) (北京院) 详细规划(现方案) 41.38 ha =32.20 ha +7 ha的17.54万平方M 农业科普走廊+2.18 ha的农产=16.19万平方M+1.35万平方M的品加工用地 农产品加工建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