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的教学主张

我的教学主张

来源:筏尚旅游网


我的教学主张

---构筑充满智力挑战的语文课堂

我二十多年,和孩子们一起,时时浸润在语文的世界里,感受语文诗性的光辉,浪漫的情怀和崇高的灵魂,体会语文博大而丰满的精神,仰仗语文美“容”、健“身”、养“气”,提“神”。语文教学,成为我生命中重要的事业。

我的语文教学主张为:构建充满智力挑战的语文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我在学校里工作了35年,而直到20年前我才明白,在课堂上要做两件事: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 我们的语文课堂能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吗?回答恐怕是否定的。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缺乏智力挑战。也许有人会说:“数学课充满智力挑战,我信。语文课需要智力挑战吗?语文课不是重朗读,重感悟吗?”正是这种对语文教学肤浅的理解,使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里浑浑噩噩地度过。我们在教学中过分强调朗读,强调让学生在大声朗读中自悟,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是说朗读没有用,但是过分夸大朗读的自悟功能,其实是教师对自身责任的一种放弃。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充满智力挑战呢?我执教的《九寨沟》,从三个方面着力构筑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

一、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取决于学生预习的程度。

在课堂时间有限,优秀学生容易代替全体学生学的情况下,预习也是独立学习的有效保证。而对中高年级学生而言,预习事实上就是他独立学习能力的一次次检测。学生最终

的学习能力,体现于预习的水平上。预习作业要全面地针对教学目标,而不仅仅是为教学作一些基础准备。预习作业的布置要指向核心教学目标。

教学《九寨沟》,我布置了四项预习作业:一读课文,将词语读三遍,读准加点字字音;二读课文,用钢笔描红生字,把你认为容易写错的生字每个写三遍;三读课文,思考: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你是怎么知道的?四读课文,思考:“异兽珍禽”什么意思?课文中写到哪些“异兽”?哪些“珍禽”?我将这四项预习作业打印成一张作业纸,让学生通过独立预习认真完成。上课前我查看学生完成的预习作业,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对教学过程作适当调整。有了学生的充分预习,才会有充满智力挑战的语文课堂。

二、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取决于教学方式的灵活度。

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如:开展小组之间的竞赛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常规的教学方式有时稍作改变也能提升课堂的挑战性。

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我们教学中采用的常规教学方式是出示生字词,让学生认读;听写生字词,看学生的掌握程度。我对常规的教学方式稍作改变,在预习的基础上,把《九寨沟》一课的生字词放在我编写的一段文章中出现,让学生直接写出生字词。这样做,一方面加大了训练的难度,对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通过一番努力才能完成。另一方面我编写的这段文章就是《九寨沟》的主要内容,学生在书写生字词的过程中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整体的把握,为接下来的训练学生“把一篇长文章读成一篇短文章,读成一段话,读成四个词语,甚至读成一个词语”的概括能力作了铺垫。

三、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取决于提问的难度和长度。

我们常常发现,许多语文公开课在教学一段时间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听话地、顺从地完成一个个轻松的任务,一次次努力带着感情朗读课文,老师问上句,学生答下句,课堂热热闹闹。但是,其内在的精神,却明显地松弛下来。究其原因,是任务难度不大长度几无,而细读文本时也没有带有智力挑战性质的问题。我们常常低估学生的能力,一味降低训练的难度。其实,有一定难度和长度的问题,往往能使学生兴奋起来,给课堂带来挑战和惊喜。

教学《九寨沟》第三段课文,我向学生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问题:“作者写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是平均使用笔墨的吗?你喜欢作者哪些写平湖飞瀑的句子?作者为什么要重点描写平湖飞瀑?”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也有相当的长度,需要学生对第三段课文进行细细地研读。

一切皆有思维,一切皆须思维。课无思维,便不再是课,而只是灌输。这个问题的研讨,也揭开了作者的写作奥秘。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对文章写作奥秘的揭示,必然对学生的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取决于教师文本细读的深度。

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主要不是课堂组织形式给学生带来的挑战,更重要的是知识本身的魅力带来的挑战。教师要使知识本身的魅力散发出来,离不开文本细读的功夫。可以说,教师文本细读所达到的深度决定了课堂所能达到的高度。

《九寨沟》的第四段课文写的是“异兽珍禽”,但我通过文本细读,发现作者只写了“异兽”,没有写“珍禽”。于是文本的“缺陷”(空白)自然而然找到了,也为学生的语言表达

找到了某种需要和着落点。但我不满足于学生补写了两种“珍禽”,而是进一步追问:“有没有谁能想出一个金点子,在第四段课文中不添加任何文字,只做一点小小的改动即可?”这种一层更比一层深的教学,怎能不让课堂充满智力挑战呢?

语文课堂应该给学生带来惊奇之思。看似无思的地方,其实存在着思的可能——问题只在教师。我通过对“异兽珍禽”的细读,发现了文本的“惊奇”,并通过教学把“惊奇”带给了学生。学生对“异兽珍禽”的揣摩玩味,渐渐品尝到咬开核桃的艰难过程与最终芬香,语文课散发出了知识魅力的芬芳。也在这一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了“不唯书”的思想。

总而言之,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取决于教师文化底蕴的厚度。教师只有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课堂才能纵横捭阖,常常让学生思接千载。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说过:“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文化底蕴的竞争;教师与教师的竞争,说到底还是文化底蕴的竞争。文化底蕴丰厚了,上课时信手拈来,娓娓道出,还怕上不出精彩的课。”丰厚的文化底蕴来自于广泛的阅读,来自于深刻的反思。在读书中养气,在写作中反思,让我们的课堂因丰厚的文化底蕴而鲜活灵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