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填空题(每空0.5 分,共10 分)
1、《__陈政事疏__》(又名《治安策 》)是贾谊系统地阐述治国主张的一篇长文。 2、“疾虚妄”是王充名作《___论衡______》的基本精神。 3、“汉赋四大家”,即西汉的司马相如、 和东汉的 、张衡。 4、张衡的《归田赋》属于东汉辞赋中的____________类型。 5、司马迁说他编纂《史记》的宗旨:“究天人之际,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6、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7、曹操的《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之句是引自古代诗集 。 8、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是 所写的《 》。 9、《与山巨源绝交书》的作者是 。 10、左思的《咏史》8 首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被钟嵘称为 。 11、“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诗篇 中的句子。 12、鲍照字 。 13、 是刘勰写的文学理论巨著。 14、 ,澄江静如练。 15、悼亡诗由 所创。 16、郦道元撰的 是北朝的散文成就之一。
二、名词解释(每题4 分,共20 分) 1、《乐府诗集》 2、互见法 3、散体赋 4、建安风骨 5、玄言诗 三、简答题(每题6 分,共36 分) 1、谈谈《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2、简述《李将军列传》的艺术特色。 3、谈谈曹植的文学成就。 4、简析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5、谈谈北朝民歌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 6、为什么说庾信是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作家? 四、论述题 (每题17 分,共34 分) 1、如何理解,汉代是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的时代。 2、论述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及其文学史地位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试卷A参
一、填空题(每空0.5 分,共10 分) 1、《陈政事疏》、《治安策》;2、《论衡》;3、扬雄、班固;4、抒情小赋;5、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6、古诗十九首;7、《诗经》;8、曹丕、《燕歌行》;9、嵇康;10、左思风力;11、《登池上楼》;12、明远;13、《文心雕龙》;14、馀霞散成绮;15、潘岳;16、《水经注》。 二、名词解释(每题4 分,共20 分) 1、《乐府诗集》:宋人郭茂倩所编,是现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总集。辑录了陶唐至五代的乐府诗一百卷,主要从音乐角度分12 类。汉代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郊庙歌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鼓吹曲辞中。 2、互见法:《史记》选取、安排材料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其法是把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并不写入本人传记中,而写入他人的传记里,以避免行文重复和影响传主的主要性格。 3、散体赋:也叫大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以写帝王贵族生活为主,既讽且劝,曲终奏雅,客主首引,韵、散结合。奠基之作为《七发》、成熟之作为《天子游猎赋》。 4、“建安风骨”指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及蔡琰等为代表的作家,继承并发扬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比较广阔而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表现了作家积极奋发的进取精神,呈现出慷慨悲凉,质朴刚健的风格,也叫“建安风力”。 5、玄言诗是指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诗坛上流行的“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作品。代表作家有东晋孙绰、许询。玄言诗以玄学思想方法体悟玄理,诗味不浓,但其中通过景物来表现哲理的作品,为山水诗的出现起到了催化作用。 三、简答题(每题6 分,共36 分) 1、答:(1)长于抒情,其抒情方法往往是用事物来烘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二者密切结合,达到天衣无缝、水融的境界。(2)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使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突出。(3)善于运用比兴手法,衬映烘托,着墨不多,而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含蓄蕴藉,馀味无穷(4)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但又异常精炼,
含义丰富,十分耐人寻味。《古诗十九首》的高度艺术成就是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2、答:(1)文章围绕中心选择最有典型的意义的四个战例,按时间顺序来写突出李广的性格、遭遇和当时的社会现实。(2)善用对比手法,用别的人物的特点来衬托出李广特点和性格。一是和匈奴射雕者的对比,刻画李广的射技比他们强。二是与部下对比,在敌我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部下惊惧不安,衬托了李广临危不惧,从容镇定,胆略过人。三是和程不识对比,衬托出李广治军简易得到士兵的拥戴。四是和堂弟李蔡对比,李蔡声名远不如李广,而能封候,位置丞相,李广却长期受压,以此揭露朝廷赏罚不公,贤愚不分,表现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对李广的同情。(3)用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性格,如写李广佯死,暂腾儿而上胡儿马,刻画李广的机智和擅于骑射。写广出猎,射石,中石没簇,表现李广强劲的臂力。 3、答:(1)曹植诗歌的艺术风格:“骨气奇高,辞才华茂”,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把五言诗的艺术提高到更高的地步。(2)曹植兼擅各类文体、诗体,尤其长于五言,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3)曹植对乐府诗的贡献,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窈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这一切都通过他凝聚在五言诗的创作上,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4)建安时期的辞赋大家,在两汉体物大赋向魏晋抒情小赋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主力作用。(5)在建安时代,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最为巨大。曹植的诗歌受到后人的推崇,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由于文采富艳;二是因为他对五言诗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三是他不幸的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认同。 4、答:(1)精工富艳的风格。谢诗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意象密集,对偶句多,语言深奥典雅,从而在整体上形成富艳精工的风格。(2)细腻的景物刻划。谢诗虽就整体而言颇有雕琢繁芜之累,但就描写刻划自然美而言,却常给人生动细腻之感。其诗在写景上,主要表现为对声色的追求。(3)结构上的程式化特点。谢诗从整体结构而言,往往先作出游,次写见闻,末尾谈玄说理,拖着的一个玄言的尾巴。 5、答:主要内容:(1)反映北方游牧生活的民歌,如《敕勒歌》。(2)表现尚武精神、征战生活的战歌。如《企喻歌》:“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显示出北方男子好勇尚武的品格。(3)反映婚恋生活的恋歌。如“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塌地呼天”(《地躯乐歌》)其爱情诗歌大胆直白,热情奔放,毫无掩饰,与南方民歌的含蓄形成鲜明的对比。(4)反映人民苦难和对立的诗歌。如《陇头歌》三首,写背井离乡、饥寒交迫者内心的悲惨和凄苦。《劳雀利歌》:“雨雪霏霏雀劳利,长嘴饱满短嘴饥”,“长嘴”和“短嘴”便是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形象写照。 艺术特色:(1)北朝乐府继承汉乐府的传统,体裁多样,自由灵活。(2)多叙事,但感情强烈,且直抒胸臆。(3)语言质朴无华,气盛词质,不像南朝民歌,它没有巧妙的双关语,也没有所谓一唱三叹的袅袅余音,而是名副其实的悲壮激越的军乐、战歌。(4)风格古朴悲凉、粗犷豪放。 6、答:庾信对近体诗的形式发展做出了值得注意的贡献,他使诗歌进一步律化和骈俪化,加上广泛的题材、刚健豪放的气骨和苍凉悲壮的意境,他的诗歌真正融合了南北诗风,对唐诗的发展有直接影响;其辞赋和骈文也达到了六朝的最高水平,成为南北朝文学之集大成者。 四、论述题 (每题17 分,共34 分) 1、答: 汉代是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的时代,这一点需要同先秦时代相对照来看。在先秦文学中,除《诗经》和《楚辞》外,很多本身都不是文学作品;其写作目的,是为了表述政见、记载历史或探讨社会生活法则,而不是追求文学的
美感。而《诗经》,虽然在春秋时代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典籍,但人们却又不是把它当作文学作品来看待,而是重视它在礼仪和人伦教化方面的作用。《楚辞》是用富于文采的文学语言写成的抒情诗,这表明生长于南方文化土壤上的屈原等诗人,已经率先认识到文学的价值;但必须注意到,《楚辞》只是局部地区和少数作家的作品。而且,就诗人创作目的而言,其政治因素恐怕还是高于艺术因素。再说,先秦时代的文化人,可以分成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外交家等等,没有一个就其社会身份而言可以称为“文学家”的人。也就是说:在先秦时代,没有人能够单单或主要凭藉其文学创作的成就而得到社会的承认和重视,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所以从总体上说,先秦还不是文学的价值受到重视的时代。 汉代的情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文学的地位即使不如政治、哲学那样显要,至少已经被看成是人类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也就是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了重视。 具体表现之一,是出现了汉赋(又泛称辞赋)这一种完全以文学感染力本身为目标的文学样式。汉赋是从楚辞演变而来的。虽然由于它的堆砌辞藻的习惯加深了文字的隔阂,对于今人来说已经很难欣赏,但它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作用,却绝不能忽视。这种文学样式的本质,就是通过精心安排美丽的文字,整齐的句式,严谨的结构,表现社会和自然的种种奇特事物和绚丽景象,刺激读者的感受力与想象力,获得审美快感。语言在这里不仅是传达思想的工具,而且是同音乐中的声音、旋律一样,本身是艺术的直接表现。这种样式,最容易使文学的意识得到确立。 具体表现之二,是文学创作的兴盛。以汉武帝时代为例,写作辞赋的,有武帝本人,有淮南王等诸侯,有御史大夫倪宽等公卿大臣,有董仲舒、司马迁这样的名儒学者,更不用说还有司马相如等一批专门家。作品的数量与先秦相比可谓惊人。 具体表现之三,是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学活动的文人群。他们仅仅或主要凭藉文学才能而得官职,并以文学写作为自己的主要事业。 具体表现之四,是由于辞赋的兴盛,作品的增多,汉代初步出现了区别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在《史记》中可以看到,作者在论及儒学及一般学术时,多用“文学”一词;在不指学术而带有词章意义时,多用“文辞” 或“文章”。如《屈原传》说宋玉等人“皆好辞而以赋见称”,“辞”就是“文辞”的简化用法。《汉书》中也说“文章则司马迁、相如”,“刘向、王褒以文章显”(《公孙弘传》)。这种区分虽然不很清楚,但却是很重要的。 以上四点证明:在汉代,以辞赋的创作为中心,文学的价值确实开始受到重视。但同时也需要指出:这种重视的程度依然是有限的,并且是受到其他价值观的束缚的。至少在理论上,文学还没有被承认具有完全和高尚的价值。 2、答: 田园诗在陶渊明诗歌中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思想内容丰富,主要有: (1) 表达了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描绘了田园风光的无限美好和对纯朴田园生活的热爱。如《归园田居》第一首:“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等句,把平凡的农村景物写得富有诗意。“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诗人喜悦之情情不自禁的流露。 (2)描写躬耕生活及与劳动人民的关系。《归园田居》其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其二“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等句,表现作者对农作物生长的关心。 (3)反映农村的凋敝景象和诗人自己的生活困顿。《归园田居》其四:“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写战后农村生活的荒凉。 (4)表现诗人美好的社会理想。《桃花源诗》提出了一个人人参加劳动,人人过着美好生活,“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乌托邦理想社会。这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一个新发展。 陶渊明诗的艺术成就,具体说来: (1)情、景、事、理的浑融。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
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写意传神、意与境适然相遇,“一片化机、天真自具”的艺术境界。 (2)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前人往往用“平淡朴素”概括陶诗的风格,然而陶诗不仅仅是平淡,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中见警策;陶诗不仅仅是朴素,陶诗的好处是在朴素中见绮丽。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首先表现在他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其次,陶渊明的诗歌中所表现的光明峻洁的人格和坚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教育了后代文人不屈服于权贵,不与庸俗之流为伍。唐代大诗人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不屈的性格,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通的。 第三,陶渊明的艺术影响同样是广泛的。从南朝文人鲍照、江淹作了学陶体的诗歌以后,历代“拟陶”“和陶” 相沿成风。我国历代有成就的诗人很少没有表示过对他的创作的企羡和受到他的艺术的熏陶的。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