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政府审计助力腐败治理——来自审计署2010-2014年的公告研究

来源:筏尚旅游网
第卷第#期

2017 年_____________JOURNAL OF UNIVERSITYOFJIPJANSocialScience Edition)___________________2017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V5.27N0.4

•经济学研究•

政府审计助力腐败治理

-来自审计署2010—2014年的公告研究

徐向真,张雪菲

(济南大学商学院,山东济南250002)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对权利运行的监督和制约,严厉打击腐败违法行为,强化政府审计 的监督效果,可见运用政府审计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在我国已经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审计署2010— 2014年的公告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政府审计治理腐败的效果进行研究可以发现,随着审计机 关进行跟踪审计以及投入审计时间的适当延长,政府审计的腐败治理效能也随之有效发挥出来。因而,审计机关 可以在加大跟踪审计范围、适当延长审计投入时间以及加大对外交流的力度等方面有所侧重。

[关键词]政府审计;腐败治理;审计公告[中图分类号]239

F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 -3842(2017)04 -0126 -09

一、引

Z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然而经济增长的同时些体制漏洞开始显

现,加之部分人唯利是图等原因,腐败现象屡有出现,为国家和社会带来一系列重大损失和恶劣影 响。党的十八大将反腐倡廉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三年多来,先后有1〇〇多名省部级以上领导干 部落马,充分说明国家对腐败的零容忍态度以及对腐败治理的重视程度。腐败治理是国家治理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离不开政府审计机关的具体工作。政府审计能够在腐 败治理中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是由政府审计的本质特征决定的,即国有资产资源所有者基于 公共受托责任对国有资产资源经营管理者进行的独立监督行为,是政府审计机关依照相关法律法 规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表现。

作为腐败治理的重要力量,政府审计能够发挥预防、揭示和抵御腐败问题的效能,主要原因在 于政府审计的作用机制。腐败最根本的特征是滥用公共权力获取个人利益,大部分腐败行为和舞 弊现象都与资金、资产等紧密联系,而政府审计工作的审查重点恰是国家财产和物资,因而最有可 能发现国家资源被违法占有或侵吞的行为。政府审计发挥腐败治理效能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 面:一是以资金运行为主线开展的审计,如开展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通过对金融机构、国有企业的资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环境审计问题研究’(项目编

AGL015 )、审计署重点科研项目“审计全覆盖研究’(项目编号-16SJ01002 )、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我国生态文明

建设制度的环境审计研究’(项目编号-1DBbJ03)以及山东省审计厅项目“当前审计人员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项目编号-1617SDSJ0102)的阶段性成果。

15

[作者简介]徐向真,女,济南大学校聘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审计理论与内部控制;张雪菲,女,济南大学商学 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

126

政府审计助力腐败治理

金运用情况进行审计,及时揭示可能的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重大违法犯罪问题,维护市场安全稳 定运行;又如政策措施落实的跟踪审计,通过加大对扶贫、农林水事务等民生资金的审计力度,及时 揭示和纠正吃回扣、侵占民生资金等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促进惠民政策落实等;二是以权力运行 为主线开展的审计,通过对领导干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以权力监督制约权力,促进领导干部守法 守纪守规尽责,推动积极作为、主动作为、有效作为。南非学者罗伯特•克里特格德用一个等式表 现了腐败的基本要素:腐败=垄断+处置权-责任,其中掌握特权的部门、单位以及个人的履职尽 责情况是影响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且责任履行情况与腐败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因而政府审计 在上述两个维度发挥的腐败治理效能,可以归纳为一个方面,即政府审计机关对国有资产资源管理 者履行公共受托责任情况的审查。审计机关通过各种形式、多个维度的审计工作,发现受托人可能 的侵吞资金、谋取私利等违法违规行为并予以揭示、惩处,从而达成腐败治理的效果。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关于政府审计和腐败治理的规范性研究按照切入点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 类:一是从腐败治理的角度看政府审计的本质;二是重点研究政府审计治理腐败的难点及腐败滋 生、蔓延的原因。

就政府审计的本质而言,目前的观点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受托经济责任观”。该观点认 为政府审计是在公共受托责任关系的基础上发生的,其本质上是保证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在实践中 能够全方面且有效履行的一种制度安排。蔡春从政府审计受托责任的视角出发,指出为保证受托 经济责任能够全面有效履行,需要政府审计机关对权利运行实施有效的监督②。而腐败行为会在 一定程度上妨碍经济受托责任的履行,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腐败治理也是政府审计的目标之一。 Kenneth M. Dye和Rick Stapenhurst指出,作为国家廉政体系支柱之一的政府审计机关应当与其他 支柱紧密合作,共同在反腐败斗争中发挥积极作用③;第二类是“免疫系统观”,刘家义曾提出,政府 审计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免疫系统”,能够发挥预防、揭示和抵御的作用,因而对维护、完善和促 进一国的治理具有重大意义。并且辩证地分析了政府审计所具有的预防、揭示和抵御三大功能之 间的关系④;第三类是“国家治理论”。该理论认为政府审计是国家治理这一体系中一个内生的重 要组成部分,因此应该将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治理的总体要求作为制定审计制度的首要目标。李金 华认为政府审计是治理国家腐败和混乱行为的一项重要工具,在惩治腐败犯罪行为方面发挥着重 要的作用⑤。蔡春和蔡利指出政府审计在腐败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Auc in h 促进政府持续高效地治理国家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⑦。

Hemtzman明确指出,审计一方面为公共资源的使用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也在减少公共权力的滥用、

① [南非]罗伯特.克利特加德%《控制腐败》,杨光斌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 -10页。

② 蔡春,陈晓媛:《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作用及未来发展之研究》,《审计研究》,2007年第1期。③ Kenneth M. Dye and Rick Stapenhurst,# Pillars of integrity % the importance of Supreme Audit Iing corrupti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stitute of the World Bank,1998,pp % 1 - 10.

④ 刘家义%《论国家治理与政府审计》,《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⑤ 李金华:《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审计工作取得新发展》,《中国审计》,2008 1。⑥ 蔡春,蔡利%《国家审计理论研究的新发展——基于国家治理视角的初步思考》,《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年 2。⑦ Aucoin,P. & Heintzman,R,# The Dialectics of Accountability for Performance in Public Management Reform $,International Review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vol. 66(2000),pp % 45 -55.

127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从政府审计治理腐败的难点及腐败滋生、蔓延的原因来看,马志娟分析了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 期腐败行为滋生、蔓延的体制机制性原因,并从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两个方面,对政府审计促进 腐败治理的作用、面临的困难进行了分析①。黄溶冰和王跃堂实证研究发现,政府审计能够有效提 升公共财政及部门政策的透明度,降低无效率支出,其特有的约束“矫正”功能有助于促进政府责 任的有效履行,遏制官员不法行为的发生②。刘泽照等以1999一2012年中国31个省的面板数据 为基础,重点研究了政府审计对不同地区腐败水平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政府审计在促进反 腐倡廉建设中的关键作用点#。董延安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经济权力审计的整体表现效果,发现 审计执行力度、审计金额处罚力度以及审计信息公示力度都与经济权力审计的控制效果呈现正相 关关系④。李江涛、苗连琦等采用2003 —2008年的数据检验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实际运行效果,结 果表明,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切实惩治腐败行为并预防此类行为的发生⑤。

三、政府审计助力腐败治理的路径

目前对政府审计功能的界定尚未形成定论,得到较大认可的是刘家义提出的“国家治理免疫 系统论”,该理论指出,政府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挥预防、揭示、抵御等功能发 挥“免疫作用”,保障经济的安全运行与社会的和谐稳定&。而腐败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 分,包括腐败的预防、铲除根治与预防再生等多个阶段。政府审计可以利用三个主要免疫功能的作 用机制,对应地分别从对腐败的事前威慑预防、事中的揭露查处以及事后的惩治抵御三条路径助力 腐败 理 。

(一) 事前威慑预防

威慑预防是政府审计的首要路径,是一项事先控制路径,可以对腐败治理起到未病先防的效 果。该路径职能的有效发挥主要是由于宪法和法律赋予了它独特的威慑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 面:一是政府审计能够对被审计单位和人员产生心理威慑效果。侥幸心理是腐败犯罪行为发生的 主要心理因素。由于侥幸心理的存在,违法违规责任人多认为自己的犯罪不会被发现,即使被发现 也不至于受到重大惩处。政府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能够破除责任人的此类心理,起到威慑作用。 随着“审计监督全覆盖”理念的推广,政府审计机关坚持应审尽审、凡审必严的原则,审计范围越来 越广泛,深度也越挖越深,相较之前更能发现被审计单位或人员的违法违纪问题,迫于此种原因,部 分潜在违规人员则不会选择冒险违规,而是履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从这一角度来看,政府审计对 被审计人员可以起到威慑的效果,避免违规行为发生。二是政府审计能够增大被审计人员的违规 成本。对于发现的违法违规人员及案件,审计机关往往将其交由司法、纪检机关处置,不仅对其违 法违纪行为进行处罚,而且还会影响其后期的仕途,增大了其违规成本,能有效震慑被审计单位和 人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某些腐败现象出现。

(二) 事中揭露查处

揭露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是政府审计的核心路径,是国家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有力工具,是保障① 马志娟:《国家审计与腐败治理——基于制度、体制层面的思考》,《中国农业会计》,2013年第7期。② 黄溶冰,王跃堂:《我国省级审计机关审计质量的实证分析(2002—2006)》,《会计研究》,2010年第6期。③ 刘泽照,梁斌%《政府审计可以抑制腐败吗?—基于1999—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检验》,《上海财经 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④ 董延安:《国家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路径分析——基于我国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视角》,《审计与经济研 究》,2008年第1期。

⑤ 李江涛,苗连琦,梁耀辉:《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效果实证研究》,《审计研究》,2011年第3期。⑥ 刘家义:《论国家治理与政府审计》,《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128

政府审计助力腐败治理

公共资源得以合理有效利用的不二武器,能实现腐败治理既病防变的目的。所谓既病发现是指能 够发现发生的病情,揭露病情于隐秘黑暗处,防止其加重或恶化。这一机制主要着眼于事中控制阶 段,主要表现在审计机关通过执行一系列审计程序,发现并曝光浪费公共资源、侵害人民利益、危害 国家经济安全等违法违规行为,揭露体制机制中存在的缺陷以及国家管理中的漏洞。

政府审计能发挥揭露查处职能的原因主要有三条:一是大部分腐败行为和舞弊现象都与资金、 资产等紧密联系,因为腐败最根本的特征是滥用公共权力获取个人利益,而政府审计工作的审查重 点恰是国家财产和物资,因而最有可能发现国家资源被违法占有或侵吞的行为;二是政府审计具有 独立性。审计的独立性要求参与审计工作的人员与被审计对象间不存在任何利益上的关联。我国 宪法规定,政府审计的审计行为不会受到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的干涉。因而在没有相 关利益牵涉的情况下政府审计相对更容易揭露舞弊或腐败行为;三是因为职责要求,政府审计的监 督范围囊括各级公共资金和机构,且投入审计资源多,范围广而程度深,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和查 处违法犯罪线索。政府审计的揭露查处职能在审计重点国有企业时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主要是因 为经济领域是腐败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多发重发领域。因此对部分中央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财务收支 审计以及各级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审计也成为审计机关每年执行审计工作的重点。审计机 关在审计上述重点审计对象时,采取全面审计、抓住重点的审计方法,坚持审计的广度和深度,也因 此揭露了一批偷税漏税、私自挪用公款、私设小金库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

(三)事后惩治抵御

惩治抵御是政府审计的根本路径,具有愈后防复的效果。所谓愈后防复是指在病情稳定或消 除后防止其再次复发,主要着眼于事后惩治阶段。主要体现在针对审计机关揭露查处的重大违法 违纪行为,审计机关及时对其采取官网公告、督促其整改落实、向司法纪检机关移送大案要案、处置 违规人员等措施。对于审计发现的体制机制中的漏洞和问题,深入思考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而不 仅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能够由问题的特殊性拓展到一般性,由个体到整体,由表面到实质,进行深层 次的分析,进而对被审计单位提出完善体制机制的建议,促进体制改革、完善法制以及健全管理。

四、理论假设

前文分析了政府审计推进腐败治理的三大路径,即事前威慑预防、事中揭露查处和事后惩治抵 御。综合现有的文献研究,本文认为政府审计治理腐败的效果与审计的威慑预防、揭露查处和惩治 抵御职能有关。因此将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从审计的三大职能出发提出相关假设,具体如下-

(一) 审计威慑力度假设

随着审计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相关审计制度的完善,我国的政府审计将审计介入时点适当提 前,审计模式由单一的事后审计逐渐演变为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相结合的多元化审计模式。其中 事前审计主要体现了审计的威慑预防效用,可以变结果审计为过程审计,优化审计作用时点,从而 有效提升审计质量。另外,审计的威慑预防效果可以从博弈论的角度考虑,随着政府审计行为的前 移,被审计单位意识到自身处于审计机关的监督中,出于保护自己利益免受损失的考虑,相关人员 会相对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并且在腐败意念转化为腐败行动之前将其扼杀,从而与审计机关的 审计行为达到一个动态均衡。

综合上述考虑,本文提出假设H1 -政府审计威慑力度对腐败治理产生正向促进作用。

(二) 审计揭示力度假设

腐败行为虽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多为细小处、暗处操作,但由于政府审计人员能够独立行使 审计监督权,加之适当的审计技术和专业审计方法,因而能够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偷税漏税、公 款消费、贪污受贿等违法违规行为的线索,进而通过审查揭露腐败现象。政府审计机关通过将发现

129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的腐败行为予以公示,能够将公民大众纳入监督主体,提高了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审计机关的专业 审查揭示加之社会监督可以增加腐败的违规成本,从而有利于腐败治理的有效推行。

因此提出假设H2:政府审计的揭示力度对腐败治理的效果产生正向促进作用。

(三)审计惩治力度假设

根据信号传递理论,政府审计机关将查处的问题公之于众,建立健全相关审计信息披露制度, 不仅可以减少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不透明信息,加强公众对审计信息的了解和关注;还可以促进公众 对审计机关履行职能的监督,提高审计机关的公信力。针对查处的违法违规问题,审计机关通过对 被审单位提出建议并监督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等方式,可以提高对违法违规人员的威慑力,提 升审计工作执行的效率,进而充分发挥审计惩治职能。针对审计查出的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审计 机关通过深层次地分析问题原因、整改存在的体制问题等方式,可以从根本上完善机制、防范风险, 从而促进国家治理高效有序地进行。综合上述分析,提出假设H3 :政府审计惩治力度对腐败治理产生正向促进作用。

五、实证分析及结论

(一)变量释义

1. 被解释变量

每年审计署都会发布年度绩效报告,向社会公众披露政府审计部门发现并移送的违法违规案 件线索及人员,此类案件线索多涉及违规挪用资金、以权谋私等腐败问题,因此本文以审计署向司 法、纪检机关移送的违法违纪案件线索数量作为被解释变量的计算基础,将移送案件线索的增加比 例作为被解释变量衡量腐败治理的成效,移送的案件线索增幅比例越低,政府审计的腐败治理成效高。

2. 解释变量

(1) 审计查出的问题金额比重

政府审计的威慑作用主要体现在能够对被审计单位和人员产生心理威慑效果从而减少腐败行 为。威慑效应越强,则查处的腐败行为应该越少。因此本文选择审计查出的腐败问题金额占审计 总金额的比重来衡量政府审计的威慑效用水平。其中审计查出的腐败问题金额包括:应交未交的 财政金额、违规拨付金额、违规截留挪用金额以及错误账务处理金额,审计总金额即政府当年审计 的各级机关单位、部门的金额总数。腐败金额比重与审计的威慑治理水平成反比,即腐败金额比重 越低,表明政府审计的威慑治理效果越好。

(2) 审计投入时间

审计机关投入某一项目的审计时间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审计效果,并具体影响审计的事中 揭露查处功能,审计投入时间越长,审计机关的审计过程越为细致,揭露查处效能越强。因此本文 用审计项目的投入时间衡量审计的揭露查处功能,并以审计机关审计某一项目实际付出的时间来 衡量审计投入时间,具体按月表示。为保证实证分析的有效性,对该变量采用对数处理。(3) 题金额 改率

本文选用问题金额的整改率来衡量审计的事后惩治力度。问题金额整改率即审计结束后被审 计单位整改的问题金额数与查处的问题金额总数的比值,其中整改的问题金额数是指在审计查出 的应交未交的财政金额、违规拨付金额、违规截留挪用金额以及错误账务处理金额等问题金额中被 审计单位已经作出相应整改的金额数。

3. 控制变量(1)政府规模

130

政府审计助力腐败治理

在现有对腐败治理的研究中,各国学者 府规模的影响能力的观 培实证分析方法 些学者均认

Gatti认

尽相同,如F7man和腐败会影响公共支出结

府规模的

府规模的增大 于降低腐败!,

,但

大公共支出结构, 大腐败治理的\"。但周 和陶婧

大提高了腐败犯罪率#。尽管观 将其作 变量(2) 财状况政状况作 况。

府规模会影响腐败治理效果,应

。本文用国家财政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来表示政府规模。

实证研究发现财政赤字越高的地区,审计整改绩效也越不理想$。因此本文将财 变量,并以财政赤字率——

政府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的比值来表示国家的财政状

Ad:

量分析

(3) 开放度

和Di Telia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得出了腐败治理效果与地区开放度相关的结论⑤。本文

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来表示一国的开放度,并将其作

腐败治理效果的影响。

分析,本文所采用的变量具体如下表&所示-表1变量符号及定义

变量名称

符号

定义解释

(本年移送案件线索数量-上年移送案件线索数量)/上年移送案件线索数量应交未交的财政金额、违规拨付金额、违规截留挪用金额、错误账务处理 金额/审计总金额

经验,选取全国

被解释变量

移送案件数量

增幅问题金额比重

TransferIssueTimeCorrectGov一s ize

DeficitOpen

解释变量

投入时间问题金额 整改率政府规模

Ln (审计项目投入时间)

已交财政金额、已处理违规拨付金额、已归还挪用金额、已处理错误账务 处理金额/应交未交的财政金额、违规拨付金额、违规截留挪用金额、错误 账务处理金额

国家财政支出/国内生产总值政府财政支出/财政收入全国进出口总额/国内生产总值

控制变量

财政状况开放度

由于政府 量

处理应选

的个别指标具有滞

、揭示和惩处

分析。

期数

,本文选用的移 的影响相较本期的

幅作为腐败治理效果的响更大,因而对解释变

量指标,受到期的

、周

Transfert = /〇 + /1/suet_1 + /2Timet_1 + p3Correct_& + /4Gov_size + /5Deficitt + /60pent n s

(二)

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数据来源于审计署2010年——

2014年公布的绩效报告和审计

模型的构建,本文构建的模型如下-

① Fisman, Raymond J. and Gatti, Roberta, # Decentralization and Corruption % Evidence across Countries”,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2290 (2000), pp % 15 _ 20>

② ,姚莲芳%* 公共支出 》,《中国软科学》,2008年第5期。③ 周黎安,陶婧%《府规模、 问题研究》,《 》,2009年第1期。④ 刘泽照,梁斌%《政府审计可以抑制腐败吗?—基于1999—2012 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检验》,《上海财经大. 报》,2015 1 。

⑤ Ades, Alberto, and Rafael Di Telia. \"Rents, Competition, and Corruption. \" The AmericanEconomic Review 89,no. 4 (1999)% 982 -993.

131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公告,

目,可以

变量的部分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以及笔者的汇

模处理及分析。

的数据较少,因而会

定程度

响所

理。运用和

spss19. 0处理

全的公

搜集的数

度和深度还可以

2 的标准差 100S

署供的公告数 ,删除部分数

模型的说服力。因而本文的研究广

(三)描述性分析

解变量、解变量以 较大,说

年的

关对个项目的

变量的描述性分析情况,具来看 项目中揭示的违规金额 时间

题金额比

。投入时间变量

的标准差较大,说

差尚大,说

较大差异。整改率均值为70S,与极大值

腐败的 仍 高。2各变量的 分析统 (N = 175)

极小值

极大值113.94%100%3100%0.241.0945.40%

均值53.55%11%1.4770%0.231.0826.32%

标准差43.56%17%0.7334%0.010.0116.72%

Transfer

IssueTimeCorrectGov_sizeDeficitOpen

(四)相关性分析变量

3.67%01

OE-12

0.221.057.46%

分析前,本文先选

简单的相关分析。

本分布形态没有要求的Fearman分析法,对选取的各

3可以看出, 题金额的比重以 时间变

关和

关关系,三个

变量也分

关关系。此外,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小于0. 7,表

量都与被解释变量在5S的 别在5S的

显著相关,且分别呈现

与被解释变量存在显著

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表3各变量 spearman相关分析输出表

相关系数

Transfer

TransferIssueTimeCorrectGov_sizeDeficitOpen

1•234**-.259**-.140-.210**-.496**-.555**

Issue

1-.619**-.216**• 196**

TimeCorrectGov_sizeDeficitOpen

1.065-.425**-.377**-.090

1-.014-.058-.046

1•235**.637**

1.232**

1

32T*

.052

注% \"**、**、*分别表示在1S&5S和10S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下同。

()回分析由相关分析 一步验证。

132

的结论可知,

题金额比重、

显著性检验,

时间的长

显著

与 的问题金

分析并最终

额比重呈现显著相关关系,但

本文 。

三个自变量与问题金额比重间是否 关关系仍

变量系数

政府审计助力腐败治理

表4回归方程系数分析表

模型(常量)

非标准化系数-827.3850.25-4.69-15.959193.29-1030.80-4.55

• 19-.08-.121.67-.27-1.73标准化系数

t

-1.823.84-1.24-2.759.79-3.83-9.74

Sig.

.070

Issue

TimeCorrectGov_sizeDeficitOpen

4可以看出,

变量 移

显著的 题数量的

.000

.216.007

.000

.000.000

Fg值远小于0. 01,说 变量与被解

关关系, ,解变量问题金额整改率的系数 Fg小于0.01,说明

响在1S的 显著。而解释变量 时间的Fg值虽然未小于

题金额比重的系数值 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产生

府规格的系数值

响,但 ,说

关关系不显著。此外三个

幅产生正向

响。

府规模对移

响,而财政状况以及开放度对腐败治理效果产生

0>,但系数值

变量的Fg值 响, 综

,说

于0.01,

腐败治理效果产生

1030. 8Deficitt -4. 550pent n 0

分析,本文 的 -Transert = - 827. 38 n 50. 25/suet_& - 4. 69Timet_1 - 15. 95Correctt_& n 9193. 29Gov_sizet -

(六)实结

分析,可以

1. 幅 数 起到

2. 显著。这可

3. 关,

惩 ,

结论:

,则表示政府审计的威慑效果越强;而移送案件年度分析中查处问题金额比重与移 府

度与腐败治理效果

的发挥,提前监督预警,可以

的揭示力度越大。

分析中

的增幅之间的系关,验可能的腐败

关上年查处的问题金额比 1S的 倍的效果。关 幅之间的系数

时间越长,则说 ,则说

时间与移

的揭示力度与腐败治理效果 关

显著 显著

关,则说 关关系,说 国

于降低腐败

的惩处 的惩

的发生几率,

关,但种关系并不

分析中整

显著,则说 注

,则说腐败治理效果越好。

一。 而府

由于部分腐败违法 题整改率越高, 度的加大

未被触及揭露,导腐败治理效果受到影响。

度越大。

度与腐败治理效果显著腐败治理效果。

于腐败治理

关关系。随着国家对外交流的增

的监督,因而促进腐败

改率与被解释变量在1S的

4. 政府规模与腐败治理效果 ,府的公开 理效果的发挥。

府规模的扩大可

。财状况与开放度分别与腐败治理效果呈现

,可会受到“

”等国际反腐败

六、建议与对策

(N \"强化 ,发 用

的 作 关理

,而降低违法违规 的出现几率。 监督的 实力。 的

法规意图的个体,

的 好三个

公开-一

苗头性违法行

角度讲, 果,

作用具有防微杜渐的效果,是

133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位的立法宣传。国家以立法的形式将违法违规行为及违规成本告知公众,可以对被审计单位形成 立法威慑,使潜在违规者望而生畏,从而降低腐败几率;二是将审计计划对社会公众公开。随着审 计监督全覆盖理念的推广,审计的范围愈发广泛而透明,全面审计使任意单位都可能出现在审计名 单中。将审计计划予以公告,公众可针对切身体会与需求提出审计计划的完善建议,更有可能帮助 审计机关挖掘藏在深处暗处的腐败事件及人员。腐败行为也可能因公众的监督而消散,从而发挥 审计威慑效果;三是将审计结果对公众公开。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可以将社会舆论与公众监督引入 政府审计中,将对被审计单位违规行为及惩处结果予以公告,一方面可以对违规单位和人员形成监 督效应,督促其落实审计意见和建议,积极整改,另一方面可以对审计人员实施监督,提高审计工作 的效率和效果,从而起到威慑作用。

(二) 适当投入时间(重视审计效率

对审计时间投入并不意味着不考虑审计效率地盲目投入时间,而应该据该视项目情况而定,与 扩大跟踪审计的范围相结合,提高政府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如果花费超过预期时间过长去完成一 项审计工作,会导致审计效率的降低以及审计资源的浪费。而如果审计时间过短,则可能导致审计 工作浮于表面,忽视腐败等违法违规问题。因而审计机关应根据项目难度以及审计的人力、物力、 财力资源投入合适的时间资源。另外审计机关有必要在审计前拟定合理的审计计划,将所增加的 审计时间用于深入审计、发现被审单位体制机制漏洞及易被隐瞒的违法违规行为,而不是仅将审计 时间花费在审计工作的表层。

(三) 关注问题整改,提升治腐成效

发现问题是审计工作的起点,解决问题仅是过程,而防止再犯才是审计工作的最终目标。随着 对审计工作治理腐败期望的提高,如何开展审计的事后整改工作、防止屡审屡犯现象出现,成为公 众关注的焦点。解决这一问题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严肃问责,完善相关制度。在被审计单 位的审后整改工作中,单位负责人应切实履行好监督整改的第一责任,及时纠正发现的违法违规问 题,并对发现的制度漏洞予以修补完善。将整改任务交予单位第一责任人,可以依靠其号召力积极 组织问题整改工作,提升整改效率;二是重视审后回审,严抓整改力度。审计机关查处被审计单位 侵占资金、内幕交易等腐败行为后,可以对其整改情况、制度完善情况进行不定期回审,检查整改效 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审后再犯现象出现;三是及时将审计整改结果向社会公众公告。审计查 出的腐败问题虽不直接与公众相关,但实际损害的仍是公众权益,因此及时将整改结果予以公告, 可以引起公众的共鸣、扩大审计工作的社会影响,从而提高舆论力量对整改效果的监督作用。

(四) 加强对外交流,整合治腐经验

前述数据分析表明,政府审计发挥腐败治理功效与国家的开放度显著相关。随着经济全球化 的发展趋势,反腐议题也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话题。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审计机关应该加强与其 他国家的交流,如多参与国际上举办的反腐败组织以及相关活动等。审计机关增强与其他各国及 组织的交流,不仅可以迅速熟悉反腐败方面的国际规则和惯例,严厉打击跨国违法犯罪行为,而且 可以学习其他国家良好的腐败治理经验。根据“透明国际”发布的“全球清廉指数”,丹麦和新西兰 等国家连续多次同属全球最清廉的国家之列,因此增强对外交流可以从这些国家的反腐经验中汲 取适合我国国情的经验。

[责任编辑:文惠

jdxbwenhui@163. com]

1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