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以前的很多经典著作,弗洛姆的《逃避⾃由》、罗洛·梅的《爱与意志》、马斯洛的《动机与⼈格》等等,总能获得⼀种⽣活的激情,他们隐去了数据,似乎都致⼒于让⼈能看懂并获得某种⼼理学意义上的⾃由,⼼理学著作也因⽽才有可能成为畅销书,健康⼈格才有可能成为普遍的意识。这次实习强化了我的这种感悟,临床不仅仅是数据,重点是从获得的数据中建⽴对健康⼈格的理性探讨。医⽣们的⼯作对象是⼼理疾病患者,他们也⽤药,也做量表、做统计,但⼏乎没有⼈怀疑他们真正的“读者”是普通⼈,是像我们这样不完美的、亚健康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我是带着这种困惑进⾏实习的,当然更多的是好奇、想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的⼼理。
我们是在⼴西壮族⾃治区⼈民医院⼀分院⼼理康复中⼼实习,实习时间是两个礼拜,从2008年7⽉15⽇到7⽉28⽇,吃住也都在医院。⼼理康复中⼼分两个病区,精神科和⼼理科,精神科是封闭式的,属于重症病区;⼼理科则是开放病区,主管病情稍轻的病⼈,如睡眠障碍、神经症、轻度精神分裂等病⼈。我们实习⼀个星期在精神科,⼀个星期在⼼理科,实习的主要内容是和病⼈⼀起娱乐、交谈,跟随医⽣查房,看病历。实习安排中还有每个⼈⼤概⼀天半的⼼理门诊出诊机会,每个礼拜两次讲座、⼀次病历讨论,还有⼀次⼩组讨论。实习内容⽐较丰富。
我实习的第⼀个礼拜是在精神科,这是我第⼀次近距离地接触精神病⼈,⾸先冲击头脑的是精神病⼈和想象中的不同。在想象当中和精神病⼈交往会存在很⼤的障碍,⽼师在教授《变态⼼理学》时候也说,和某些病⼈交际会让⼈有受挫感,我们也可能⽆意夸⼤了这种受挫感();另外,理论在告诉我们精神分裂症的病⼈没有⾃知⼒、存在妄想、幻觉等,但这些并没有具体到真实的个体,很多我们不能从外表上看出他们的病症。
第⼀次进去,当铁门打开的那⼀瞬间我确实感觉到了强烈的焦虑感,后来才慢慢适应。我们在精神科和病⼈的交往很浅,主要是和他们⼀起做操、唱歌、打球,进⾏简单的交谈,如问问他们的睡眠、吃住情况,很多东西是通过看病历、听医⽣讲解才了解到的。但这些似乎是和他们交流最恰当的⽅式,在活动中建⽴简单的关系,能调动起他们参加活动的热情,这就够了,实习之前⽼师和医⽣有过这样的告诫,我们实习不应该对病⼈构成⼲扰。在精神科,我们的收获就是学会如何辨别精神病⼈和普通的来访者,学会了⼀些引出幻听、妄想的⼀些提问⽅式,⽐如引出幻听可以这么说,“你会不会听到有⼈在你⽿边讲话?”“说话的⼈是男的是⼥的?”“你认识吗?”“他们都说了些什么?”“他们说话是针对你吗?”……
第⼆个礼拜是在⼼理科,在⼼理科稍微不适应⼀些。⼼理科的病⼈多半是有⾃知能⼒的,所以很多有⼀定的⼈际沟通能⼒,但其实很他们交往顾虑会相对多很多。⼀⽅⾯,和他们的很多交往属于正常的⼈际交往,有的⼈可以和他们建⽴很好的关系,但我在这⽅⾯本⾝是有缺陷的,很多时候我害怕和⼈交往,所以在⼼理科实际效果也不太理想。另⼀⽅⾯,这些病⼈是敏感的,要想和他们建⽴深层次的关系,很可能就会触及他们的痛处,这对于实习⽣来说是⼤忌。在⼼理科,我们每天的⼯作就是陪同医⽣进⾏查房,看医⽣怎么和病⼈交流,观察病⼈的⾔语表情。见得最多的是⼼理问题躯体化的病⼈,医⽣在和他们交流的时候,需要缓解他们的焦虑,通常会⾸先肯定病⼈不存在器质性的疾病,然后跟他们说明他们发病是由⼼理原因造成的,跟他们讲⼼理学的⼀些原理,讲⽤药状况等等。查完房后是⾃由活动,跟病友们交流、娱乐,看病历,但有时病友们不⽅便打扰,便显得有些⽆聊。
在⼼理科,我们为病⼈做了⼀次SCL-90量表,有位病⼈做到最后⼏乎都要哭了,可能是内⼼冲击太⼤了,我们只能做⼀段休息⼀次,休息地时候安慰安慰她;还有⼀位病⼈做得很快,不到⼗分钟就做完了,我在旁边不断地说“不急,慢慢来,你先理解⼀下题⽬和选项”,说到我感觉他都听得厌倦了,后来主管医⽣告诉我们,其实你可以直接跟他说“你做得太快,会影响医⽣做出诊断的”,我们似乎放⼼不下这么说。
我们每个实习⽣还有⼀个全天和⼀个半天到区医院去出⼼理门诊的机会。出门诊其实就是旁听⼼理咨询,有时间的话做⼀些案例讨论。⼤多数时间来访者不会拒绝我们的旁听(但这时候语⾔关是⼀个很⼤的问题,很多来访者说的是⽅⾔,尽管我能听懂粤语,但南宁⽩话却⼤概只能听懂70%);也有⼀些来访者会拒绝,然后医⽣告诉我们像我们这个年龄段的⼈是最敏感的。第⼀次出诊医⽣和我们讨论了⼀个家庭治疗的案例,也因⽽对家庭教育感触良多,其中医⽣提出有三个问题印象很深:第⼀,⽗母是否真正信任孩⼦,信任他能够⾃我完善;第⼆,⽗母是否能跟着孩⼦⼀起成长,⽽不是把孩⼦的形象定义在⾃⼰的想象中;第三,孩⼦的⼼理空间在哪⾥,选择的⾃由和能⼒⼜在哪⾥?在这样的时刻总是很佩服医⽣的洞察⼒。但案例分析的机会毕竟很少,我们很多时候只能着磨医⽣的提问存在的⼼理艺术性,⽽且很多时候也着磨不清楚。
精神科、⼼理科、门诊、医⽣授课,使我更加坚定了原来的想法,即应⽤⼼理学真正是属于⼈的,它在某种程度上排斥数据的冷淡。这次实习,虽然时间不长,但我们亲⾝接触和识别了很多⼼理病症,使得以前接受的理论知识更真实化了。然⽽,更⼤的收获是能沉浸在⼀种⼼理学和精神健康维护的氛围当中,认真思考很多原来没有想清楚的问题,如家庭对⼀个⼈⼼智成长的影响,⼈保持⼼理平衡的各种防御机制对⼼理健康的影响等等,对⾃我也有了更理性的探索和认识。
实习期间我觉得⾃⼰⼼理上⽐原来健康了很多,这可能是⼀种临时的感觉,和这⾥有规律、相对轻松的⽣活有关;⽽主要是对⾃⼰独特个性的认识和接受,慢慢接受了⾃⼰的内向、敏感和⼈际交往上的缺陷:⾃我认识正是⼼理健康重要的标准,能意识到并且预测⾃⼰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绪反应,才能不⾄于逃避现实,才能做出理性的选择,也就能够为⾃⼰创造⼼理的⾃由空间;在这⾥也学会了⼼理释放,记得⾃⼰在⼩组体验时说⾃⼰最常⽤的防御机制是压抑和投射,把⾃⼰的想法给压抑下去了,⼜通过投射表现出来,这种模式得到了⼀定程度的改变,那就是表达⾃⼰,通过各种⽅式,如运动、谈⼼、写⽇记(在实习期间我⼏乎每天都记⽇记,这种⽅式对认识⾃⼰有很⼤帮助)。当然实习不可能把以前未认识的不健康的⾃⼰都看到,但“认识⾃⼰”和精神卫⽣的意识却深深留在了⼼⾥。 7⽉25⽇,我们结束了实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