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西安“城南”地区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方式研究

西安“城南”地区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方式研究

来源:筏尚旅游网


西安“城南”地区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方式研究

摘要:按照西安“城南”地区历史文化环境的构成要素对其保护和利用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分类别对自然环境、文物点与遗址区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西安“城南”地区;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方式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西安“城南”地区的历史地位

西安“城南” 地区定位为南枕秦岭北麓,北接西安城区,沣水以东,浐水以西的这个区域。西安“城南”地区与历史上的古都长安具有历史、文化及地理的密切相关性,是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风景优美、资源丰富的地区,也有着极为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西安“城南”地区是古长安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区。该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积淀相当深厚。西安“城南”地区河网纵横、川塬相接。浐、潏、滈、皂、沣诸河在白鹿、少陵、凤栖、神禾、细柳、高阳诸塬间迂回盘绕,构成西安“九塬八水”的核心地带。由于可以看出,既是古长安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区,又是今天西安中心城区在文化蕴含上的延伸,也是西安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及生态良性循环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对这一区域的历史文化环境如何进行保护,是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 2.西安“城南”地区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的现状

西安“城南”地区比较系统完整的保存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大

量的文物古迹和众多的人文景观。然而,由于我们的无知与草率,在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和开发的博弈中,重开发、轻保护思想的存在,使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往往让位于城市的开发,使得遗产保护区域的风貌在新建楼盘、别墅的开发热潮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2.1自然地形地貌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明确的定位,长期以来重利用、轻保护,秦岭北麓的天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森林涵养水源功能明显减弱。以及盲目开发旅游资源带来的环境破坏和污染问题十分突出。此外,对矿产资源乱采滥挖,也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2.2陵墓、文化遗址类

西安“城南”地区的古墓葬主要包括古代帝王、皇室、王公贵族以及名人显宦的墓葬。古墓葬历经沧桑,许多墓冢已经湮没不闻。该区的汉唐皇室墓葬、长安明代十三藩王陵、长安韦氏、杜氏、颜氏家族等贵族墓葬群保护状况也不容乐观,它们多数是既无标志也无保护性的围墙,处于无人看管的田野之中,或者处于民宅附近,饱受风雨的洗礼。 2.3宗教寺院

隋唐时期佛教寺院遍布于整个城南地区,数量庞大,目前许多寺庙依然存在。比较著名的古刹一般保护较为完好,比如唐代樊川寺院之首的兴教寺,它的规模虽有所缩小,但唐遗风貌基本保持完整。名气相对较小的古寺或遭到自然的损毁,或毁于战乱,特别是在“”期间遭到破坏较大,不少寺院已荡然无存。即使侥

幸保存下来的也存在不少隐患,部分寺庙缺乏必要的保护性标志,有的被乡村小学圈占(如牛头寺、普贤寺等),有的僧舍、经堂颓坏,经幢因遭风雨的侵蚀而岌岌可危。 2.4庄园别业

西安“城南”地区也是历史上王公贵族及名人学士消夏避暑、隐居山林的私家园林和别业集中地带,但却也是明日黄花。如今的辋川别业已变成废弃的厂子,滋养辋川生命的山涧早已被人为地改道了,原本可渔可舟有莲有菱的河流只剩下一条细细的水线。只有相传诗人手植的银杏树仍在,记录着1 300年的沧桑。目前这些庄园别业很多都已经不在,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部分材料也大多已朽烂,屋面开始松动开裂且无人看管,园内杂草丛生,亟需加以保护维修。

3.西安“城南”地区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措施 3.1自然地形地貌

3.1.1山区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要点

秦岭北麓山地生态建设区,以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为中心,以天然林保护为重点,以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为目标。 具体措施为加强森林管护及珍稀动植物生栖环境的保护,严禁乱砍滥伐,强化退耕还林和涵养林营造的工作;文物点和各峪口附近绿化植被,多植唐槐隋柳。旅游区内禁止开山取石、开发矿产和其它破坏山体的活动。

3.1.2塬区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要点

该区河网纵横密布、川塬相接。由于受水流的侵蚀,有些地方塬体破碎,水土流失及环境恶化的情况比较严重。这些地区生态建设应当以保护和扩大森林植被(包括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重点增强水土保持能力、防治水土流失,以改善整体生态环境为目标。

3.1.3川道地区及水体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要点

川道及水体生态建设区,包括神禾塬与少陵塬间的樊川及浐、潏、滈、沣等河流沿岸,这些地区岸形变化繁杂、水草丰盛、滩涂广袤,珍禽鹜集,具有典型的生物多样性特征。该区生态环境建设应当以保护和恢复河流自然生态系统为目的,以水体保护、岸形保护、野生动植物群落保护、水系保护为中心,以水源涵养林建设、水情及水质监测为重点,建设全面的、综合的、科学的生态环境体系。

3.2陵墓古遗址

充分利用历史文物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在保护的基础上依据规划进行合理地开发利用。为发展各旅游区独特的风景艺术、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保持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应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恢复已被破坏但具有较大旅游价值的历史文化景点(包括文物的修复)。

对于分布在各旅游区的大量题刻、题记、摩崖造像、碑碣及古墓葬等,应尽量组织在旅游区的规划之中,并制定明确的保护措施; 对于有着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的景点、景物,如:昆明池是七

夕传说的发源地,牛郎织女雕像有关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樊川有关人面桃花的历史传说,子午古道上发生的历史故事等,均应勒石说明,以扩大游赏内容,争取在提升游客游览兴趣的同时,也能提高游客在保护历史文化景点方面的自觉性; 3.3 宗教寺院

对于宗教寺院,如对佛教四大宗派祖庭发源地兴教寺、香积寺、净业寺、华严寺等宗教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网络,突出重点,构建中心,打造佛教文化经典旅游品牌。通过对隐于山中的寺院周边环境的修护及改善,再现“二十里松行尽处,青山捧出梵王宫”以及“深山藏古寺”的优美意境,来提高游客超脱的审美意识以及自觉保护自然环境及历史文化环境的意识。 3.4庄园别业

在西安“城南”樊川、辋川一带,盛唐时许多文人墨客曾云游或隐居于此,在幽栖之处、山谷林间建立了大量别墅,留有众多名人踪迹,很有思想内涵,自然资源、人文资源都很丰厚。可在樊川、御宿川一带,再现几组类似王维辋川别业式的庄园“农家乐”设施;“竹篱茅舍”式“农家乐”,结合居民点分布和游览路线,可在深山区安排一些充分体现山村野趣式的茅舍式“农家乐”,构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山林意境;在古关(如石羊关、子午关)和古寨堡(如桃溪堡)地区,也可构建古城堡式的“农家乐”。 4.结语

城市的魅力在于城市的特色和个性,而特色的基础又在于城市

的文化传统。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城市特色内涵的重要集中表现,也是城市最具有吸引力和最具个性魅力的地方。我们只有悉心珍惜、保护和利用好珍贵的历史遗产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才能真正把西安这座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成为既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又有鲜明时代文化特征的现代化城市。 参考文献:

[1] 李令福.古都西安城市布局及其地理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张凡.城市发展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对策[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 史建华.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4] 史念海,曹尔琴.游城南记校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5] 杨宏烈.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m].北京: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