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阅读试题
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1—10的问题:
(卷一)
(一)、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②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③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全是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④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⑤“万岁!”他们(A)都拍掌欢呼起来。
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⑦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
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B)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⑧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二)、这一学年没有完业,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摘自《呐喊·自序》
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11—16的问题:〈〈母亲〉〉
(1)两年前的6月,我即将参加高考,而那时为学业、感情、前途所深深苦恼的我却常要寻找发泄,于是那个下午,十多个同学聚在朋友的小房里看电视、听歌曲、甩扑克,穷聊闲侃。
(2)正说得热闹,传来一声声微弱的音阶错位似的声音:“卖„„韭„„菜„„”不是那种简短有力的吆喝,而更像一种不抱任何奢望的乞讨,在那众多有韵有板的专职小贩的叫卖声中显得那么生涩,那么不和谐。正甩扑克的小弟不耐烦了,“这卖韭菜的,没吃饭,绵羊似的。”众人一片哄笑。
哄笑中我看见了从窗前像那颤颤的声音一样缓缓行过的四十多岁的一位妇女,我清晰地看见了她花白的头发,流着汗水的脸、那于裂的嘴唇。我的心一阵撕扯,我怎么能够相信,那是我的母亲! (3)母亲没有看见我,我走到窗前,望着母亲佝偻远去的背影,泪潸然而下。母亲不会骑车,就推着自行车在后架上带着一筐韭菜,在那样毒烈的阳光下,用她微弱的声音乞讨着我的学费、杂费、生活费。而在那片哄笑中,在同学的不解中,我没有勇气承认那卑微的劳动者、那憔悴的老妇人是我的母亲。
(4)从此我沉默了、奋发了、考学了,然而我始终不能忘记那个下午,我对不起母亲、对不起母亲在那个午后的阳光下所流的汗水。
三、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17—22的问题:《娘》 (1)“娘,您别送了,”我喉咙涩涩的,“天不早了,您回去吧!”
(2)“娘晓得。我儿上了大学,娘心里高兴,我儿给娘和你爹争了气。”车窗外的娘眼眶红红的,笑着说,“娘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娘只指望我儿今后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要多挺一挺,咬咬牙,也就过去了„„”
(3)“我记住了,娘„„”我哽咽着,低下头„„
(4)娘终于回去了,一直没有回头——我知道,娘一回头,就又舍不得走了,娘每走几步,便伸起手擦眼泪。娘瘦小的背影渐渐模糊,泪水顺着我的脸颊毫无顾忌地流下来。 (5)那一晚,我失眠了——想娘,为了儿女苦了一辈子的娘。
(6)娘不识字。小时没念过书,就因为家里穷。十三四岁的时候,就跟着别人到大山中去砍柴,晒干了晾干了,再挑到十几里外的集市上去卖。收购干柴的老板欺负娘不识字,记数用“壹贰叁肆”。故意克扣柴的重量。娘气得不行,只有哭。她一边哭,一边暗暗发誓:以后就是典家什、当土地,也要供自己的孩子识字念书,不能当“睁眼瞎”。
(7)穷人的孩子当家早,理事早。哥哥和我小时念书用功,期中、期末总是每人摞着一叠奖状回家,这是娘最高兴的时候。但一到开学,娘就犯愁了。兄妹三人都念书,三双要钱的手都伸向娘。爹心眼儿实,只能靠卖力气挣钱,可那点微薄的收入仅够敷衍油盐酱醋。娘只有一个办法一一借!
(8)东家跑,西家串,鞋底磨穿了,嘴皮也磨破了。大清早出去借,往往半夜才能回来。好几次梦中醒来,我听见娘和爹的叹息声、交谈声,还有娘低低的抽泣声。娘为了凑齐兄妹三人的学费,好几天都吃不下饭,却从来没抱怨过半句——娘一辈子也忘不了那个誓言。
(9)我读高二那年,家里已经穷得叮当响。欠了一屁股债不说,屋破偏逢连绵雨,娘在干活时又不慎扭伤了脚。赤脚医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医好娘的脚。由于没钱进医院,娘从此走起路来一瘸一瘸的。可娘粗活、重活照样干。那时,我在校寄宿。礼拜六,我回家拿伙食费,看娘的表情,我没忍心问。礼拜天,娘一太早就出去了,傍晚还没回来。我苦着脸,正打算返校时,远远地,我看见娘了——娘拄着一根竹竿,一瘸一拐地走回来了!长长的大路上,夕阳的余辉将娘的身影拉得好长好长。每走一步,娘都要咬一下嘴唇——娘分明疼啊!但娘为了省那五角钱车费,硬是咬着牙从十几里外的亲戚家一步一拐地走回来了!五角钱!就为了省五角钱给儿子作伙食费啊!
(10)我跑过去,扶着娘,看见娘的嘴唇已咬得裂开了一个大口子。娘从怀里掏出两张 10元钞票,吃力地笑着说:“儿,总算借到了。天快黑了,快回学堂吧!” (11)我拿着钱,无言地跪下了,泪水一点一滴地洒在钞票上。
(12)前几天,妹妹来信说,娘收到我在天安门前照的相片后,用一块新手绢小心地包 着。几乎每天晚上她都要就着昏暗的灯光细细地瞅着,看的时候,总是一个人乐着。
(13)读着读着,泪水不由得又盈满了我的眼眶,我又想起了娘,想起为儿女苦了一辈子的娘„„ 四、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23—29的问题:《渡工与老师》
①老师说自己像渡工,渡工说我也像老师,但比不上老师。
②老师出了一道作文题目,叫《渡工》,有一名学生写到:不管暴雨、烈日、严寒、酷暑,您
总是撑着篙打着桨,把一批又一批的旅客,尽快地送往彼岸。年深日久,白雪压住了您的双鬓,银霜爬满了您的须眉,寒风吹皱了您的额头,浪花打弯了您的腰背,可您还是那样,渡来渡去,没有片刻停留。远行的人通过您的渡船,早已去万里之遥,而您还在原地周旋。
③有人问您,想不想弃舟登岸,远行千里?
④您说,想。但渡口需要我,我就不能擅离职守。为了让更多的人远行,我也乐于在此献身。
⑤啊,透过您那厚实的胸,我看到了一颗赤诚的心。
⑥老师改这篇作文的时候,只批了一个朱红色的“阅”字。第二天,他又出了一道作文题,名字叫《你眼中的老师》。
⑦还是那位同学,最先交了作文,老师接过一看,题目不错——《你眼中的老师》,可是内容却远没有上篇丰富,通篇只有一句话:“这篇作文昨天已经作过。”
⑧老师这回连“阅”字也没签,只是到附近的供销站去买回了一箱蜡烛。那时,这地方还没通电。 ⑨十多年过去了,一位年轻的工程师到这地方勘察,这河上要架一座六车道的大桥,上下几层都能通车的那种桥,城里人管那叫立交桥。
⑩工程师去请老师参加奠基典札,老师一看工程师就是当年写一句话作文的学生,就对他说你还应该请老师的老师。工程师点点头,就去了。于是,奠基仪式上,就有两位白发老人参加了剪彩,一位手指细点,中指第一关节处有厚厚的老茧,那是笔杆磨下的痕迹。还有一位手指极粗,状如老树根,老茧很多,但大都集中在掌心,那是竹篙刻下的印记。
⑾当晚有酒会,灯光耀眼,但工程师执意拉了电闸,点起了蜡烛,说今天举行烛光晚会。 五、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30—33的问题:
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
是我的慈母。
每天关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
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八年级语文阅读试卷(卷二)
答题卡
班级 姓名 座号 分数
一.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1—10的问题:(分)
1、(一)段中第①句话“所以”连接的两个分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分)
答:
。
到
,议论从
2、指出(一)段中运用叙述、议论、抒情的部分。叙述从
到
抒情
。(分)
3、文中两个“他们”各指的是什么人?(分)
A 、
。
B、
。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
4、(一)段中的第⑧句“那时那地”指的是
。(分)
5、作者为什么感到“这一声特别听得刺耳”?选择正确的解释(
A、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B、对噪音特别反感。
)(分)
C、听不惯日本学生的疯狂欢呼。 D、认为课堂上不应该大声吹呼。 6、“何尝”是哪类词?对表达句意起什么作用?(分) 答:
。
7、“呜呼,无法可想!”的含义是什么?(分) 答:
。
8、(二)段中“那一回”指的是
。(分)
9、从(二)中看“我的意见都变化了”的原因是什么?(分)
为主。(分)
10、从表达方式看(一)段以
为主,(二)段以
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11—16的问题:(分)
11、母亲为什么要在毒烈的阳光下卖韭菜?(用原文回答) (分)
12、文中对母亲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分)
13、 文中第(2)段的画线语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分)
14、文中第(3)段的画线语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
15、文章最后说“我沉默了、奋发了、考学了”,原因是什么?(分)
16、读了这篇短文,我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唐代诗人孟郊的诗《 》,这首诗也是表现伟大的母爱的,请把诗的题目填在横线上,你能写出其中的诗句吗?(分)
三、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17—22的问题:(分) 17、从文章整体看全文运用的记叙顺序是 的是
,从第(6)段到第(11)段用
。 (分)
18、文章第(2)段画线的句子“多挺一挺,咬咬牙”表现了娘什么样的品质?她把这句话说给儿子听的用意是什么? (分)
19、文章第(6)段画线的句子“她一边哭,一边暗暗发誓:以后就是典家什、当土地,也要供自己的孩子识字念书,不能当‘睁眼瞎”’,表现了娘什么品质?她最终要达到什么目的? (分) 20、文章第(8)段画线的“那个誓言”指的是
。(分)
21、文章三次写我的眼泪(4)段、(11)段、(13)段,请用简练的词语分别写出三次流泪的不同。 (分)
①第一次流出的是 的泪。 ②第二次流出的是 的泪。 ③第三次流出的是 的泪。
22、文章主要写了娘的两件事,这两件事是
四、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23—29的问题: 23、①文章主要记叙了哪两件事?(分)
。其中第
件最能表现人物品质。(分)
②这两件事相隔的时间是多少年? 。③文中主人公是谁?
24、文章第(2)段画线句子用的修辞手法是 从这组句子里你能感受到什么? 。(分) 25、文章第(7)段中“这篇文章昨天已经做过”的含义是 。(分) 26、文章第(8)段写道“老师这回连‘阅’字也没签,只是到附近的供销站买了一箱蜡烛”这里蕴涵了老师的什么心理活动? (分)
27、 文章第(10)段“老师的老师”指谁?老师为什么这样称呼他?(分)
28、 文章最后一段写“当晚有酒会,灯光耀眼,但工程师执意拉了电闸,点起了蜡烛,说今天举行烛光晚会”。其用意是 (分) 29、联系全文内容与生活实际,说说你对文章第(1)段文字的理解。(分)
五、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29—33的问题:(分)
29、选文第一自然段就全文来说,在内容与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分)
30、选文第三自然段说母亲重罚“我”后,“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是什么原因?(分)
31、如果从文章中选出一句话来概括母亲对“我”的态度,哪一句最为恰当?(分)
32、选文最后一句“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分)
33、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母爱,也是世界上最崇高的爱。你认为选文中母爱的表现形式有哪些?请分别加以归纳。并请你收集2句歌颂母爱的诗歌或名句,写在下面,并注明出处。 (分) 初二语文兴趣组阅读试题五答案:
一、1、不是因果关系,这是在匿名信事件后,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们歧视中国人的行为表现出愤激的感情。2、第二年添教霉菌学 到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第①句 、呜呼,无法可想。 3、A.在课中的日本学生 B.闲看枪毙犯人的人4、“那”是指示代词,指的是日本仙台讲堂里看影片时。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弃医学文。
5、A 6、副词 、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和“不”连用,表示看枪毙犯人的人无一例外地喝采,表现这些人精神麻木,也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状况的悲哀。
7、这些中国人精神上愚昧麻木,毫不觉悟,作者感到万分痛苦而又无可奈何,所以发出这样的感叹。 8、指的是在仙台医学院讲堂里看电影,电影中日本人枪毙中国人,周围还有许多中国人围观。
9、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 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改变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是文艺了,所以弃医学文。 10、叙述 、 议论 二、《母亲 》
11、为了乞讨我的学费、杂费、生活费。 12、语言描写、外貌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 13、震惊、难过,万没想到卖韭菜的竟是自己的母亲。 14、对自己的虚荣心,对自己没有勇气承认母亲而感到难过、惭愧、自责。 15、受到母亲无私的、伟大的爱的激励,良知有所发现。16、《游子吟》 、 略 三、《娘》
17、顺叙 插叙 18、坚毅 刚强 希望儿子凡事也要坚毅、刚强 19、有骨气,坚强 节衣缩食送儿子读书,力图摆脱压迫和剥削,摆脱贫困。 20、以后就是典家什、当土地,也要供自己的孩子识字念书,不能当“睁眼瞎”。 21、第一次是惜别的泪,第二次是感激的泪,第三次是思念的泪。 22、第一件是孩子考上大学后送儿子上大学,第二件是克服很大困难,借钱供孩子读书的艰辛。② 四、《渡工与老师》
23、①学生写作文与老师批作文;举行大桥奠基仪式。②时间相隔十多年、③ 老师24、排比 拟人(1)渡工的职业是辛苦的 (2)为了渡口的需要,渡工一直坚守自己的岗位,表现渡工的敬业与献身精神。 25、学生心目中已把老师的形象寄寓在渡工的形象之中了,他们的敬业与献身精神是一致的。 26、(1)老师理解了学生文中那句话的含义;(2)为自己的工作被学生理解而欣慰并受到鼓舞,决定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教育事业。
27、渡工 、老师自觉地以渡工为榜样,学习他的敬业精神与献身精神,要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教育事业。 28、表示自己对老师的感谢与尊敬。29、老师说:自己像技工”,是因为老师已自觉地以富有敬业与献身精神的渡工为榜样战斗在教育战线上,渡工说:我也像老师但比不上老师”是因为渡工也在向老师学习他的精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渡口摆渡,不擅离职守,他所以说他不如老师
是渡工自谦的说法。同时社会上人们认为老师的职业是传授知识、塑造人类灵魂的职业,是树人的职业,所以更伟大。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学生可以有多角度的理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