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9届二轮复习 核心素养(9)——传统文化型 作业(全国通用)

来源:筏尚旅游网
核心素养(9)——传统文化型

1.(2016·全国卷Ⅲ,5)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解析 鹰迁入后,形成了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鹰,据此可知,鹰的迁入会使该树林中黄雀的数量减少,这导致蝉的天敌(螳螂)的数量增加,进而导致蝉的数量减少,A错误;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生产者的能量可能流向分解者(细菌),细菌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B错误;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鹰的迁入没有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错误。 答案 C

2.(经典高考)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丰富农业生产经验,至今许多仍在实践中应用。下列叙述与植物激素作用无直接关系的是( ) A.适时打顶去心,可促棉株开花结实。(据《农桑辑要》) B.肥田之法,种绿豆最佳,小豆、芝麻次之。(据《齐民要术》) C.正月种白稻,五月收获后,根茬长新稻,九月又成熟。(据《广志》) D.新摘未熟红柿,每篮放木瓜两三枚,得气即发,涩味尽失。(据《格物粗谈》) 解析 A项,棉花适时打顶,可以解除棉株的顶端优势,降低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促进棉株侧枝的生长发育,进而提高棉花产量;B项,存在于豆科植物根部的根瘤菌可固氮,通过种豆科植物,可以增加土壤中氮元素含量,达到肥田的目的,这是作物轮作的优势之一,仅与作物种类有关,与植物激素无直接关系;C项,此句是对再生稻的描述,再生稻即种一茬收两季的水稻,再生时利用其根、茎重新发苗,在水稻的生长发育和成熟过程中有多种植物激素起作用;D项,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成熟木瓜可释放乙烯,促进红柿果实成熟。 答案 B

3.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生物学知识的论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生物之间存在的互利共生关系 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群落次生演替的过程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中不同物种之间的捕食关系

D.“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描述的食物链中淤泥中的藻类属于第一营养级

解析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生物之间存在捕食关系,A错误;“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B正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螳螂、蝉和黄雀三者间的捕食关系,C正确;“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中虾米是初级消费者,它捕食淤泥中的藻类,藻类属于第一营养级,D正确。 答案 A

4.张谦德在《朱砂鱼谱》中总结的金鱼选种经验为: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缸饲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之,加意培养,自然奇品悉具。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 A.“分数缸饲养”相当于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B.“逐日去其不佳者”是指对金鱼进行人工选择 C.“自然奇品悉具”是金鱼发生定向变异的结果 D.这种人工培育金鱼方法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解析 “分数缸饲养”相当于地理隔离,A错误;“逐日去其不佳者”是指对金鱼进行人工选择的过程,B正确;“自然奇品悉具”是金鱼发生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C错误;这种人工培育金鱼方法的原理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D错误。 答案 B

5.(人教版教材必修3 P52拓展题)我国宋代著作《种艺必用》中,记载了一种促进空中压条生根的方法:“凡嫁接矮果及花,用好黄泥晒干,筛过,以小便浸之。又晒干,筛过,再浸之。又晒又浸,凡十余次。以泥封树枝„„则根生。”请你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其中的科学道理。

答案 因为人尿中含有微量的生长素,将黄泥反复浸到尿液中再晒干,黄泥中就会含有一定量的生长素。用这样的黄泥封裹枝条,就能利用其中的生长素促进枝

条生根。

6.中国古代诗词中,许多蕴含着生态学的知识,结合生态学知识,解读下列诗句中蕴含的原理:

(1)“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揭示了________过程,该过程的类型是________。 (2)“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揭示了生物之间的哪种关系?________。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请据此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起关键作用的是________(填生态系统的成分),该过程揭示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填生态系统的功能)。

解析 (1)“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群落演替的过程,由于“古道”和“荒城”中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故该演替为次生演替。(2)草和豆属于竞争关系。(3)稻田中有稻(生产者)、虫、青蛙,三者的关系是虫吃稻,青蛙吃虫,所以食物链是稻→虫→青蛙。(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分解者,揭示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答案 (1)群落演替 次生演替 (2)竞争 (3)稻→虫→青蛙 (4)分解者 物质循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