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总体特征。
答案: 1、伦理道德与教育的统一:指的是教育以道义人生为目标,把功利排斥在外。在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下,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便呈现出重政治的突出特点,即教育为政治服务。具体表现在:
(1)重整体关系轻个体发展。中国古代强调个人与社会的统一,重视社会整体关系的和谐与稳定。使教学对个体来说,不是启智而是育德;对国家来说,不是培养发展生产所需要的人才,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士人君子。
(2)强调知识教学道德化。中国古代教育以伦理道德为主,一般文化知识教育服从于道德教育的需要,强调知识教学道德化。每个人都应当独立思考,这种反权威、反偶像崇拜的观点,具有提高人的主体地位,促进思想解放的积极意义。 (3)重义轻利、忽视教育的实用价值
中国古代重义轻利,崇尚教育的伦理价值,而忽视贬低教育的实用价值。言利者被斥为小人,科学技术、生产知识、劳动技艺被视为雕虫小技,基本不列入教育内容。
2、教学过程的辩证统一
古代教育家重视教学过程中学、问、思、行的统一,并用辨证的观点看待学生与思、学、问、行的关系。对于作为整体过程的教育活动,则运用了辩证发展的观点来观察和认识问题。 3、注重内省与内求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又一重要特征就是注重内省与内求,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孔子主张内省,《论语里仁》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即要求道德主体时时处处谨慎而虔诚地内心反省和自我检查。
2.佛教是如何中国化的?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1)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中国化的标志是唐代形成的各佛教宗派。其中禅宗是中国佛教中流传最长、影响最大的宗派,是典型的中国佛教。禅宗对佛教理论的革新,实质上是把中国传统哲学中诸如孟轲、庄周等思想融入佛教,使之进一步精练化、哲学化、世俗化,禅宗的形成与发展就是佛教中国化的完整历程。 (2)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影响深刻,仅举哲学、文学艺术、语言学和社会民俗进行说明。
自魏晋以后,中国古代哲学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魏晋玄学,先是作为般若学传播的媒介,进而与般若学交融汇合,最后为般若学所取代。佛教还促进了宋明理学的完成。宋、明理学固然是儒学的一大转变,是儒学的哲学化,但是,其受佛教影响的痕迹,也是明显的。宋明理学在思维模式、修行方法等方面,受华严宗、禅宗理论的影响十分明显。佛教思想中对宇宙、对人生的分析,蕴含着独到的哲学智慧,对中国人重经验认识轻理论思维的传统思维方式具有极大的启迪作用。
在文学方面,佛经本身的翻译,就是我国翻译文学产生的标志;汉译佛经的流传在我国创造了变文、俗讲、语录体等新文体;中国评话、评书、戏曲、俗文学等深受其影响;佛经中的幻想、夸张等写作手法对中国小说亦有影响。另外,中国的建塔造像也起源于佛教,这其中包括建筑与雕塑两门艺术;随着佛教的传播,建塔造像的艺术亦随之流行各地。
3.试述中国传统哲学的特征。
答案: 1.与政治伦理密切相联
2000多年来,中国传统哲学始终把人们的思维定向在社会人生的范畴之内,而以政治伦理和道德修养为立身之道,强调道德理性对于个人境界的提升和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从而把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和道德论结合在一起,使中国哲学具有了浓重的政治伦理色彩。 2.唯物与辨证的思维传统
中国哲学一开始就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辨证的思维因素。古代唯物主义萌芽于原始宗教思想之中。《尚书·洪范》篇确实含有五行是构成万物的基本材料的思想。但是还未讲五行是世界的本源。老子“道”论的提出和阐述,引发了人们对宇宙根本的哲学思维。《管子》、《易传》、《荀子》、《韩非》等均发挥了“道”的思想。
我国古代人民在各种实践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很早就对一些矛盾现象有了质朴的认识,并逐渐形成一些相互对应概念来表达这些矛盾对立的性质,如高下、正反、大小、曲直、明晦、美丑等。 3.强调天人关系和人际关系
注重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显著特征。正是由于中国哲学把天人关系的着眼点放在“人”上,强调主体内在的自我超越,肯定人的内在价值,把天人关系问题最终归结为伦理道德问题,因此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十分重视。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研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有人把天理解为自然,于是天人关系即指人与自然的关系。
4.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答案: 1.统一性与延续性。中国文化具有连续的统一性特征,又具有一元的连续性特征。(1)政治的统一,从政治方面看,中国文化经历了持久的统一过程。(2)民族的融合与凝聚,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3)文化传统的承袭,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前代文化遗产的价值,成为世界上罕见的不曾中绝过的古老文化。
2、人文精神与民主主义(1)人文传统即非宗教性,中国文化就整个体系来说,是非宗教性的,充满了人文理性精神。由于中国特定的古代历史环境所决定,宗教神权始终不发达。(2)尊君重民的“民本”思想,第一,肯定民是邦国的基础本根。第二,主张君为民主。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国家的代表是君主不是民众。“君为民主”才符合民众的天性。
3、重群体轻个体(1)家族本位,中国社会的最大特征是家族本位,家族精神在古代渗透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2)宗法集体主义原则,即以血缘
关系为纽带,尊崇共同祖先以维系亲情,在宗法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3)追求社会价值,即认为人是社会动物,把人的个体价值归结为人的社会价值,以社会标示个人,强调人的社会义务与责任,强调人对社会的服从。4.重人伦轻自然,不注重探求自然规律,只注重践履人伦关系、道德原则。5.崇老尚古,表现为祖先崇拜与先王观念。尊老尚古传统客观上保留了古文化,有利于继续发扬传统,因循守旧、依傍前人的思想作风阻碍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5.论述道教形成的历史条件及其思想渊源。
答案: 一种社会现象的产生,总是由一定的历史因素所促成,道教亦是如此。 1.历史条件:
(1)两汉时期有神论的高涨发展为道教的产生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思想环境。汉代统治者为了在统一帝国内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社会秩序,便大力提倡宗教神学和世俗迷信,使得汉代的各种学说都发生向神学转化的倾向。
(2)佛教的传入大大地刺激了我国本土宗教的建立。佛教自西汉末传人中国,到东汉中叶以后有了一定程度的流传,这如同催化剂,加快了道教建立的过程。 (3)东汉末年的现实社会生活为道教的产生提供了有利土壤。东汉自顺帝以后,社会政治日益腐败,外戚专政,宦官当权,这种现实生活会导致两种社会意识的产生,即珍视生命的求生情感和强烈的救世冲动。初期的道教思想和道教组织就是这两种极端的情绪组合的产物。早期道教徒多来源于下层民众,说明产生道教的群众基础已经形成。 思想渊源:
2.道教来源之一:古代宗教和神仙传说。中国古代盛行的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成为道教滋生的温床。因此中国古代百神后来有许多被道教吸收,变成道教的尊神,神仙崇拜也就成为了道教信仰的核心。道教来源之二: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老庄和秦汉道家都是学术派别而并不是宗教。但是道教在理论上却紧紧依托于道家。道教来源之三:儒学与阴阳五行思想。儒家思想到东汉末已经衰落,但它的思想中的某些部分却为道教所吸收利用,例如在道教的经典中,就包含着不少儒家名教成份。
6.论述道教形成的历史条件及其思想渊源。试述宋代四大书院与书院的优良学风。
答案: 宋代闻名的有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和嵩阳书院。 (1)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下,原为唐李渤与其兄李涉隐居读书之处,南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南康守朱熹重建。朱熹在经营白鹿洞书院过程中,为书院制订学规,完善制度,使书院名声大震,淳祐元年(1241),理宗赵昀亲书《白鹿洞书院教规》,“颁之学宫”。从南宋到清朝,这一学规为大多数书院和官学所共同遵守。
(2)应天府书院
应天府书院位于河南商丘。原为宋初戚同文旧居并讲学授徒之所,应天府民曹诚就此建学舍150间,聚书数千卷,与戚同文嫡孙戚舜宾一起招生讲学。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 (3)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下,宋太祖开宝九年(976),潭州守朱洞在岳麓山抱黄洞下,造了讲堂、斋舍以待四方学者。大中祥符八年(1015),皇帝赐名“岳麓书院”。 (4)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登封市太室山南麓,原为嵩阳观,五代后唐进士庞式曾在此讲学,后周时建院。宋太宗至道二年(997)赐“太室书院”院额及九经。景祜三年(1036)重修,改名“嵩阳书院”。
书院是教学的场所,又是学术研究的基地。在几百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些优良的学风。第一,刻苦学习、深入钻研的学风。第二,注重创发、提倡求真的学风。第三,师友讲习、自由讨论的学风。第四,修身养性、重在做人的学风。第五、尊师爱生的学风
(温馨提示:照抄答案,没有加入自己的答案,一律0分。)
简答题
1.概述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答案: 中国古代科技进入近代以后明显落后于西方,究其原因,除其自身特点所表现的不足外,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的影响。 古代中国曾经历长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大一统专制政体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这个社会的基本内容。手工业只是农业的附庸,商品经济不能很好地发育,因此,尽管在明中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它却要受到强大的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意识的顽固阻挠和摧残。明清封建专制所推行的锁国政策、特务统治、文化专制等,使一度出现的以徐光启、魏源为代表的近代启蒙文化迭遭扼杀,大规模农民起义和民族战争又严重摧折了商品经济,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难以确立,这是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的最根本原因。
2.简述儒学的经学化进程。
答案: 在武帝独尊儒术之前,经学非儒家特有,儒学独尊以后,只有儒家经学被列为官学,受到官方高度重视,于是后世所谓经学便成为狭义的儒家经学,专指立于儒家立场阐释、发展六经的学术。因武帝独尊儒术,所立五经博士全为今文经,古文经则只能在民间流传。哀帝时期有今古文之间的一场大争论,古文经学遭遇到了今文博士们的共同抵制。王莽托古“改制”,开始立古文经博士。从此古文运动兴起,并逐步动摇了今文经学的独霸地位。尤其是汉宣帝白虎观会议以后今、古文经学逐渐走向融合。至东汉末年,郑玄出而以古文经为主遍注六经,兼采今文家之说,以严谨态度,为今文经学家大为折服。
3.概述中国传统建筑结构的艺术风格。
答案: 在长期的创造发展中中国在技术上逐渐掌握了木构建筑大型建筑物的方法,所以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木框架是其独有的风格。据分析木构架结构可分为两种形式:梁架式与穿斗式。梁架式结构是框架式结构式建筑的一种成熟的结构形式。横向的梁搭在竖向的柱上,支撑起上部的屋顶。我国现存最早的梁架式结构建筑为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另一种形式为穿斗式。结构比较简单,所以承重量也比较小,多出现在我国的南方。这对中国这个自然资源相对缺乏的历史大国来说是比较适合的,因此被经常运用并发展起来。
4.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答案: (1)激励民族奋进的精神支柱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它的结构体系中蕴涵着中华模拟组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方向,这种动力和方向,集中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这就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不断地奋进和追求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2)凝聚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温馨提示:照抄答案,没有加入自己的答案,一律0分。)
名词解释
1.民本思想
答案: 民本思想发端于商周时代,在秦汉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民本思想虽然仍是重要的官方意识,统治阶级虽然认识到自己和民众是舟和水的关系,希望民众安居乐业,但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态实际是对民本思想的无情嘲弄。
2.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 商代的继承制度是父死子继,辅之以兄终弟及。西周初年,始行嫡长子继承制。总的原则是嫡长子继承父位,嫡子庶子分封。这种继承制度有效地避免统治阶级内部为争夺权位引发的祸乱,从而维护了王权威严和社会稳定。
3.制度文化
答案: 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主要包括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人才培养选拔制度、法律制度和民间的礼仪俗规等内容。是文化层次理论要素之一。所谓文化层次理论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4.玄学
答案: 魏晋玄学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上承先秦两汉的道家思想,而且克服了汉代经学注经繁琐的弊病,由训解、阐述转向义理的诠释,开创了糅合儒道学说的一代清新学风。
5.国子监
答案: 国子监是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6.道法自然
答案: 老子的哲学思想。“道法自然”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老子认为\"道\"虽是生长万物的,却是无目的﹑无意识的,提倡统治者以此治理天下。 (温馨提示:照抄答案,没有加入自己的答案,一律0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