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现在我才提笔写到自己一年的实习总结报告,真是有点太慢了。这报告本因该在上月就得写出来。由于在七月下旬,参访我去参加外地的学习和访问,直到这个月初才回来,就耽搁了。本想在外地写这份报告的,但没完成。不过大脑里想要了许久,我就把自己想的写了下来。
我是从去年四月中旬就来了,直到今年八月底结束,加下来是一年多的,真的感谢我的住宿机构——国仁城乡(北京)科技发展中心的支持。没有同伴的帮助和提供支持,我也许做不了一年就走了。在这一年里。我真的学到了很多很多。
回想这六个月多的实习生活,一幅幅情境真是历历在目。我能来国仁实习真是极其幸运,且有一定的渊源。记得我于零四年参加社区伙伴的健康农业活动,就去了国仁的前身,在河北定县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零五年夏天时,参加了社区伙伴在学院举行的健康农业培训公益活动活动。零七年冬季时,又参加了社区伙伴和学院在密云参予做的健康农业培训。所以我和国仁这个机构是很有缘分的。 零七年的潜意识培训让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其间国仁的工作人员介绍这几年来他们了在健康农业上实践的经历及得出来的经验,且提出了有关健康农业理论的思索,真是让我感到非常的欣喜。特别一帮比我还要窄小的小伙子在特别做,我也算是男同志嘛,那时才27岁,而他们只有23岁左右。 ;极为让我佩服这帮人,过来因为现代的年轻人很少要去务农。
零七年的培训也有很多我认识的老朋友都来了,他们都介绍各自的情况,成都华德福学校的农耕宁老师,伟和和远斌的介绍也给我留下了很多记忆。当时我就萌动了要当健康林业退意实习生的念头。因为我从二年就开始看健康农业方面的资料,并在家乡自己的小菜园做了一些简单的尝试,也有一些感性的经验。还在pcd的帮助下,又参加了一些专门做健康做做种植业的培训,还翻阅了一些有关的书籍,
对健康农业也有了初步了解。本想在自己的家乡实践,可班莱班县觉得有许多的困难和阻碍。不是经济不必上的约束就是家人的不支持,或是自己缺乏实践的勇气。老家的实践实践就这样不了了之。于是我就想出来看看,和回去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去做,正好也有这样的平台方法论让我去实践。
时光奔赴了零八年春末,我安排好家务之后,便想到出来做实习生。刚开始想去重庆的华德福学校,可是远斌我他们要在七月份才开始实习生项目,让我等等。我想等到了七月份,已过了春耕生产的时节,不太可能去的话就不会多少可做之事。于是我就给国仁主管农业的郝冠辉写了一封我要当实习生的信,,正好小郝告诉我,他们那儿可以召募提前应募实习生,让我先过去吧。就这样我上用了去北京的火车。
我来的当天,小郝出来接我,由于我没听清楚公车司机报的站名,坐过了公交车站。让小郝跑了一段冤枉路,真是抱歉。 当天,由于国仁要去谈农场的加强合作事宜,大伙儿和我只打了个照面,就走了。只剩下了两个女孩子在服务处,她们是陈晨和王娴迪。陈晨当时是办公室主任,给我办公厅讲解了办公室的基本情况和生活区域的各种陋习,安排了我的住宿。王娴迪也很热情的和我交流。给我留下了初步的美好印象。
这是大家一块儿在一起吃住和办公的边疆地区,轮流值日,真的近似于极权主义共产主义生活似的。还有做厨余堆肥,阳台种植。虽然我去的时候阳台上还没有种什么,只见一大桶一大桶厨余做得果蔬。当年在河北定县坚守下来的东西,还在城市里继续去实现,真是不容易啊! ;因为这些堆肥到了夏天,会发出异味的,该怎么办啊?凉山在农牧区可以就地去菜园掩埋,而城里到处都是花草树木,没有空地,如何掩埋呢?后来有此后一位住在一楼的大叔,他有一小块可以自己种植的空地。我们就把牛粪送给了他,而且这位大叔在秋天收获时还送给我们一些南瓜。这些情况让此时我后来为设计实习生小额项
目时提供了思路。后来办公厅搬到了一楼,也有一小块空地,就不怕没地方做厨余堆肥了。
四月中旬到月末,因为学院主要进行农场合作事宜的谈判,我们都没有去农场,而是在回龙观会议室呆着。这期间我可看了一些香港、台湾出版的屏东有机农业生产的资料,还与大家一处一起参观北京东郊一座占地3000多亩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蟹岛。这段时间是我前往这儿的亲赴适应阶段,过得有点拘束。而且我是一直在农村里边生活,有些习惯和那儿的不一样。加上我比较啰嗦,在别人做事时,说一些没有适当的话,也让同学们有些反感。不过后来大伙相互沟通就理解了。
不记得是四月二十六还是二十九日,我们终于来到了后沙涧茶园。由于到了春末夏初,好多作物都过了播种时间。我们就抢种一些粮食作物,不过从后来收获窘境的境况来看,我们种的玉米还行,还是收获了不少。不知是谁说的,大自然是慷慨的,只要付出了就有收获。着实这样。这月相当的生活是极其充实和自在的。我是非常怀恋这段日子。每天劳动,看书,下雨天去地里采蘑菇,早晨起来看朝雾,傍晚欣赏晚霞,有时吃完晚饭会高歌一曲。好似陶渊明副官的田园生活。后来我想到这样的生活是基于项目支持,如果没有了项目提供支持,又是怎样看待这样的日子。
狂蛛属是一直的非常忙,我在想这么忙是为了什。故而想起自己初来之目的,是为了努力学习健康农业自立自强的技术,生态农业和茶园的设计、健康农业的思想。而现实的农业工业生产当中,并没有体现这些。还只是我们老家的传统耕作模式而已。这让我感到有些一些失望。于是在发生一次生活小事上的争吵随后,我极其情绪化的想离开这儿。后来和小黄、小郝沟通以后,创造性他们讲我们这儿是提供一个给年轻人实践健康农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具体如何操作没有定数,只有自己慢慢得好好探寻。想来也是,学院的健康农业之路才只有七年时间,哪有许多碑刻的东西。而国外的生态农场一般都有
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十几年的历程了,当然有较完整许多现存的可参考的实践经验。而我们却是才刚起步,只有不断的去实践才能有自己的经验积累,才能和别人分享。这也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卢戈韦韦谢列,也是我们中华五千年的农耕之路。许多的生产耕作经验都是理论知识通过口耳相传流传到现在,虽然古代的农业是多的不得了,古代又有几位农牧民是认识字的呢?不过中国古时候是重视农业的国度,历朝历代都有劝农的官方部门,官方也会直接派遣官员官员到地方边远地区查询、过问和指导生产,但也只是少数而已,大多数的是要老百姓自己的积累和再留传。只不过现今之中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现代化之路,农业也要达致现代化。为了所谓的非常高产量,就大量投入农药、化肥、除草剂和杂交种乃至开发转基因作物,用高耗能、高投入、高污染来维护住高产量。特别近三十年来,这种乱局越来越严重,以至于近年来出现了困局一系列的食品安全危机,让人触目惊心!想象古人吃的是多么的健康,虽然他们是多么的“落后”。
写到这儿,我就不想一一去简述了,就简单的讨论一下我感受。来到北京实习,感触最深的发觉是知道了一些真正的情况。理解了所谓的“现代化”是什么,现代化的食物生产回事原料是怎么一回事;知道这个世界上,不仅有美国的特色产业,还了有印度、巴西等国人民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已经开始做的健康农业;经历了一个非政府机构过渡到社会企业的尝尽过程;知道了做健康农业的工作不仅要生产安全的食物,还要让这些食物的人了解食物的来历;简单地了解到我们中华传统农耕思想渊源,与我们今天提出的健康或生态农业的想法是多么的相似(我要在报告后面附上有关论述我们中国传统农学思想及对现代农业思考的的文章);参与了韩国奇异之中农业里讲的生态猪舍的建设。
了解以上那么多的东西,我将如何去做呢?这是我当下正在考虑的,是光嘴上说说,讲给一些人听,还是编出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农业工作,或是边做边介绍健康农牧业。我论断想还是后一种见解
比较好。有一句俗语:光说不练嘴把式,光练不说手把式,又说又练真把式。我想今后不管走到哪里,应当说做结合,知行合一。 在最后报告书我引用一段话来结束我这份报告。在此要感谢我的提供支持机构——社区领导者相关机构以及我的接待机构——国仁。
如果我们希望拥有健全的田园 让收获潜能有最大发挥
就应该以平等前提条件来对待大自然 不要与它矛盾激化引起冲突 这才是根本的操作方式
只要我们在耕种技巧之上稍微技巧调整 就能土壤的贫瘠与荒凉 也不至于因为耕耘而破坏农地 让我们确实来维护大的自然 共同为土地生命力的延续而努力 摘自《新世纪农耕》后封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