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猛相济 (kuān měng xiāng jì)
解释: 宽:宽容;猛:严厉,猛烈;济:相辅而行。指政治措施要宽容和严厉互相弥补。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示例:为政之道,须在~。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九回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政治措施要宽大和严厉。
故事:郑国国王子产执政十多年,表彰“忠俭”,反对“太侈”,改革了田地制度和兵赋制度,公布了刑法条文,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严肃朝廷法纪。子产对太子叔说:“治理国家要采用宽猛相济的方法,而且要掌握好其中的度,这样国家才能强盛。 近义词:恩威并重、软硬兼施
反义词:严刑峻法
君子慎交游
古人说:“一千年出一位圣人,还近得像从早到晚之间;五百年出一位贤人,还密得像肩碰肩。”这是讲圣人贤人是如此稀少难得。假如遇上世间所少有的明达君子,怎能不攀附景仰啊!我出生在乱离之时,长成在兵马之间,迁移流亡,见闻已多,遇上名流贤士,没有不心醉魂迷地向往仰慕。人在年少时候,精神意态还未定型,和人家交往亲密,受到熏渍陶染,人家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即使无心去学习,也会潜移默化,自然相似,何况人家的操行技能,是更为明显易於学习的东西呢!因此和善人在一起,如同进入养育芝兰的花房,时间一久自然就芬芳;若是和恶人在一起,如同进入卖鲍鱼的店铺,时间一久自然就腥臭。墨子看到染丝的情况,感叹丝染在什么颜色里就会变成什么颜色。所以君子在交友方面必须谨慎。孔子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
晋国苦盗
晋国以盗贼为苦(晋国因为盗贼而忧愁).有一个人,叫做郄雍,能够辨识盗贼的模样,观察人的形貌就能辨出是否是盗贼.晋侯派遣郄雍辨识盗贼,千百个人当中没有一个遗漏的.晋侯非常高兴,告诉赵文子说:「我只得到一个人,一国的盗贼就完全铲除了,何必多用其他的人呢 」文子说:「我们的国君依靠观察而捉到盗贼,盗贼并没有完全铲除呀!而且郄雍必定会不得好死!」不久,盗贼们就谋划说:「我们所担心的,只有郄雍啊!」因此就联合盗贼把郄雍杀了.晋侯听到了就非常害怕,立刻召见文子告诉他说:「果然就像你说的,郄雍死了!然而现在要用什麼方法抓盗贼 」文子说:「周谚曾经说过:『看见深渊的鱼会不祥,智慧的预料藏匿之事会有灾祸.』而且国君想要国内没有盗贼,没有比举用贤能的人而任用他更好的,使在上位者施行教化,教化人民,人民有羞耻心,怎麼还会有盗贼 」於是就用随会治理政治,盗贼们就奔往秦国了.
观书之譬
【原文】扬子①曰:“观书者,譬诸观山及水。升②东岳而知众山之峛崺③也,况介丘乎。浮沧海而知江河之恶沱④也,况枯泽乎。舍舟航而济乎渎⑤,未矣;舍五经而济乎道者,未矣。弃常珍而嗜异馔⑥者,恶⑦睹其识味也?委⑧大圣而好诸子者,恶睹其识
道也?”又曰:“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而不至于山⑨,是以恶夫画”⑩也。(扬雄《法言》)
【注释】①扬子:字子云,西汉著名辞赋家。②升:登。③峛崺(lǐyǐ):曲折绵延。④恶沱:形容水流之多。⑤渎:河流,大川。⑥馔:食物。⑦恶(wū):怎么,哪里。⑧委:舍弃。⑨“百川”两句;百川学海而最后到了大海,丘陵学山但是到不了大山。⑩画:停 止。
【译文】扬雄说:“看书就像观山看水,登上东岳泰山就可以知道众山的曲折绵延,更不用说那些小土丘了。乘船到沧海就知道江河水流的众多,更不必说那些小潭沼泽了。抛弃舟船却要渡过江河,是不行的;不重视五经却要求得到真学问,也是不行的。抛弃普通的美味只知一味追求异味的,哪里就算昨上知味?丢开五经等书不读却只喜欢读诸子之书,哪里算得上懂得求学之道呢?”他又说:“百川学海最终归到了大海,丘陵学山但是到不了大山。所以固步自封,停止不前是不好的。”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个人把白石灰泥涂抹在他自己的鼻尖上,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你为我也这么试试’。匠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虽然如此,我可以搭配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
皇上已经封赏大功臣二十多人,其余的人日夜争功,不能决定高下,未能进行封赏。皇上在洛阳南宫,从桥上望见一些将领常常坐在沙地上彼此议论。皇上说:“这些人在说什么?”留侯说:“陛下不知道吗?这是在商议反叛呀。”皇上说:“天下已接近安定,为什么还要谋反呢?”留侯说:“陛下以平民身份起事,靠着这些人取得了天下,现在陛下做了天子,而所封赏的都是萧何、曹参这些陛下所亲近宠幸的老友,所诛杀的都是一生中仇恨的人。如今军官们计算功劳,认为天下的土地不够一一封赏的,这些人怕陛下不能全部封到,恐怕又被怀疑到平生的过失而至于遭受诛杀,所以就聚在一起图谋造反了。”皇上于是忧心忡忡地说:“这件事该怎么办呢?”留侯说:“皇上平生憎恨,又是群臣都知道的,谁最突出?”皇上说:“雍齿与我有宿怨,曾多次使我受窘受辱。我原想杀掉他,因为他的功劳多,所以不忍心。”留侯说:“现在赶紧先封赏雍齿来给群臣看,群臣见雍齿都被封赏,那么每人对自己能受封就坚信不疑了。”于是皇上便摆设酒宴,封雍齿为什方侯,并紧迫地催促丞相、御史评定功劳,施行封赏。群臣吃过酒后,都高兴地说:“雍齿尚且被封为侯,我们这些人就不担忧了。”
申屠嘉为人廉洁正直,在家里不接受私事拜访。当时太中大夫邓通特别受皇帝的宠爱,皇帝赏赐给他的钱财已达万万。汉文帝曾经到他家饮酒作乐,由此可见皇帝对他宠爱的程度。当时丞相申屠嘉入朝拜见皇帝,而邓通站在皇帝的身边,(礼数上有些简慢。申屠嘉奏事完毕,接着说道:\"皇上您喜爱您的宠臣,可以让他富贵,至于朝廷上的礼节,
却是不能不严肃对待的。\"皇帝说道:\"请您不要再说了,我对邓通就是偏爱。\"申屠嘉上朝回来坐在相府中,下了一道手令,让邓通到相府来,如果不来,就要把邓通斩首。邓通非常害怕,进宫告诉了文帝。文帝说:\"你尽管前去无妨,我立刻就派人召你进宫。\"邓通来到了丞相府,摘下帽子,脱下鞋子,给申屠嘉叩头请罪。申屠嘉很随便地坐在那里,故意不以礼节对待他,同时还斥责他说:\"朝廷嘛,是高祖皇帝的朝廷。你邓通只不过是一个小臣,却胆敢在大殿之上随随便便,犯有大不敬之罪,应该杀头。来人哪,现在就执行,把他斩了!\"邓通磕头,头上碰得鲜血直流,但申屠嘉仍然没有说饶了他。文帝估计丞相已经让邓通吃尽了苦头,就派使者拿着皇帝的节旄召邓通进宫,并且向丞相表示歉意说:\"这是我亲狎的臣子,您就饶了他吧!”),邓通回到宫中之后,哭着对文帝说:\"丞相差点杀了我!\"
孔子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学习新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意境、志趣啊。\"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乐曲的意境、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乐曲的作者啊。\"
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欣喜陶然,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的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恭敬的说:\"老师说这乐曲就叫做《文王操》 啊。\"
列子生活贫困,面容常有饥色。有人对郑国的上卿子阳说起这件事:“列御寇,是一位有道的人,居住在你治理的国家却是如此贫困,你恐怕不喜欢贤达的士人吧?”子阳立即派官吏送给列子米粟。列子见到派来的官吏,再三辞谢不接受子阳的赐予。 官吏离去后,列子进到屋里,列子的妻子埋怨他并且拍着胸脯伤心地说:“我听说作为有道的人的妻子儿女,都能够享尽逸乐,可是如今我们却面有饥色。郑相子阳瞧得起先生方才会把食物赠送给先生,可是先生却拒不接受,这难道不是命里注定要忍饥挨饿吗!”列子笑着对他说:“郑相子阳并不是亲自了解了我。他因为别人的谈论而派人赠与我米粟,等到他想加罪于我时必定仍会凭借别人的谈论,这就是我不愿接他赠与的原因。”后来,百姓果真发难而杀死了子阳。
480
河东人薛存义将要启程,我准备把肉放在盘子里,把酒斟满酒杯,追赶进而送到江边,请他喝,请他吃,并且告诉说:“凡是在地方上做官的人,你知道地方官的职责吗?老百姓的仆役,并不是来役使老百姓的。凡是靠土地生活的人,拿出田亩收入的十分一来雇佣官吏,目的是让官吏公平地为自己办事。现在自己做官的接受了老百姓的俸禄却不认真给他们办事,普天之下到处都是。哪里只是不认真?而且还要贪污、敲诈等行径。假若雇一个干活的人在家里,接受了你的报酬,
不认真替你干活,而且还盗窃你的财物,那么必然很恼怒进而赶走、处罚他。现在的官吏大多是像这样的,而百姓却不敢尽情地把愤怒发泄出来并责罚他们,这是为什么呢?情势不同啊。地位情况不同而道理一样,对我们的老百姓该怎么办?有明于事理的人,能不惶恐并敬畏吗?”
薛存义代理零陵县令两年了。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晚上还在考虑问题,辛勤用力而耗费心血,打官司的都得到公平处理,缴纳赋税的都均衡合理,老的少的都没有内怀欺诈或外露憎恶的,他的行为的确没有白拿俸禄了,他知道惶恐和敬畏也明白无误。
我低贱并且被贬谪。不能在官员的评议中参与什么评议,在他临行的时候,因此,赠给酒肉而再加上这些赠言。
明朝末年,吴县洞庭山的乡村中,有个打柴的人,满脸大胡子并且身材魁伟,姓名不为人所知,极有力气。常在夜间打柴,独自一人在山中行走,不怕碰上毒蛇猛虎。打的柴草,别人只能背一百斤,髯樵独自能背二百四十斤,但是卖给别人,只收取百斤柴的钱。有人惊讶地问他,髯樵说:“柴取自山中,人们都是自食其力罢了。他们不是不想多背,而是力量没有那么大。我的力量是别人的五倍,但吃饭并不比别人多,所以把价钱压低了。再说,价钱压低了,我的柴又容易卖,这难道不是有好处吗?”因此人们都认为他是个奇异的人,更加刮目相看他了。
髯樵不识字,但是喜欢听别人谈论古往今来的事情,常常激于义愤,说出话来,争辩是非得失,就是读书人也没有办法难住他。(有一次),曾经背着柴到戏场观看《精忠传》,那个扮演秦桧的演员出场了,髯樵大怒,飞步跳上台,摔倒秦桧殴打他,把他打得鲜血直流,几乎要死。众人急忙来救。髯樵说:“他做丞相,奸恶成这样,不打死他还等什么?”众人说:“这是演戏啊,不是真秦桧。”髯樵说:“我也知道是演戏,所以才打他,如果是真秦桧,就要用他的血肉润滑我的斧头了!”他性格刚烈,嫉恶如仇就像这样。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象堡垒,有一个洞象门。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象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上帝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上帝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凑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上帝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上帝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上帝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材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找得西山后的第八天,循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离潭西二十五步,正当水深流急的地方是一道坝。坝顶上有一座小丘,上面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石头拔地而起曲折起伏,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嶒崚重叠相负而下的,好像牛马俯身在小溪里喝水;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好象熊罴在登山。这小丘小得不足一亩,可以装到笼子里占为己有。 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而没人买。”问它的价钱,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它,就买了下来。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他们都非常高兴,以为是出乎意料的收获。我们就轮流拿起镰刀、锄头,铲去杂草,砍掉那些乱七八糟的树,点起一把大火把它们烧掉。好看的树木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也呈现出来了。站在其中眺望,只见四面的高山,天上的浮云,潺潺的溪流,飞禽走兽的遨游,全都自然融洽地呈巧献技,表演在这小丘之下。枕石席地而卧,清澈明净的溪水使我眼目舒适,潺潺的水声分外悦耳,那悠远寥廓恬静幽深的境界使人心旷神怡。不满十天就得到二处风景胜地,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士,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哩。
唉!凭着这小丘优美的景色,如果把它放到京都附近的沣、镐、鄠、杜等地,那么,喜欢游览观赏的人士争先恐后地来买它的,每天增加重价恐怕更加买不到。如今被抛弃在这荒僻的永州,连农民、渔夫走过也瞧不上眼,售价只有四百文钱,一连几年也卖不出去。而我和深源、克己独独为了得到它而高兴,这个小丘难道真的有遇合或不遇合吗?我把这篇文章写在石碑上,用来祝贺这小丘
[1]
的遇合。
燕、赵之地(唐代河北道一带的地方)自古号称多出行侠好义的人士。董生参加进士科的选拔考试(唐朝的科举制度有六科,其中进士、明经两科最为士流所重),接连几次都不能在主考官面前实现自己的志愿,怀报杰出的才能,忧闷地往这个地方(指古燕赵之地)。我知道他必然受到赏识和重用,董生要努力啊!
您不遇到机会,只要是向慕并竭力施行仁义的人都惋惜啊,何况燕、赵之士出于他们的天性的人啊(意谓,你去河北,无疑会受到燕、赵慷慨之士的同情和赏识)?然而我曾
经听说风俗跟随著教化而改变,我哪里知道那里如今不同于古代所说的呢?(此二句意谓:风俗跟著时代变化,现在正在搞割据分裂的河北之地和古代多慷慨仁义之士的燕、赵之地已大不相同了,你不应当再往那里去了)?姑且通过你的往游来测验是不是这么回事吧,董生要努力啊!
我由你有所感触了。为我凭吊乐毅(号曰望诸君)之墓,而观察于那里的街市,还有没有昔日以杀狗为职业的人(指代那些流落不遇,隐于市里的豪侠之士)?为我恳切相告说:“圣明的皇帝(这里指唐宪宗李纯)在上,可以出来并做官了(其实是讽喻董邵南应效力朝廷,不应往游河北为藩镇势力所利用)。”
关中地方风物土壤富庶肥沃,人民质朴直爽又崇尚道义,风气习俗与喜欢激昂放歌的作风都还保留着秦汉时的旧貌。要说到山川之美,游览胜地之多,是天下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所以志在四方的人都喜欢在关中居住。
我二十岁左右时,随奉先父官居略阳,曾因秋试在长安住了八九个月。那时我还未脱尽纨绔习气,整天沉溺在灯红酒绿之中,虽然知道有许多名胜美景却无暇顾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与关中人士相处得更多了,就对关中的事情更为熟悉了。每当听到谈起长安以及蓝田、鄠杜一带地方的风土物情,面上就显出跃跃欲往的喜色来。你们诸位大都是关中人,与我一道游览,真是志同道合。我曾打算约你们一起在靠近终南山地方觅一块地,经营五亩田大小的庄园,像举子退居温课一般,收集佳书精研细读,常常酿造美酒供应,相随着宾客游览,扬眉高谈阔论,摆脱尘事困扰,赏览山河美景,考察前代遗迹,这样大概可算不辜负古人了。但是,我因为家在嵩山之南,这么热的天要长途跋涉千里,不像你们来去这么方便。
你们在清秋佳日扬起马鞭,先我一步登上征途,举头西望,真是气吐青云。现在社会上称心满意的事情如吃山珍海味做高官,腰缠万贯住华美的房子,都是大多数人所追求而老天爷却非常吝惜的,因此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像那闲居的乐趣,或许是平淡得无味,空虚得一无所有,但这正是置身世外的人所追求的,一般的人怎么会去争它,而老天爷又怎么会去吝惜它呢?各位走吧!待到来
[1
年春风荡漾的时候,请在辋川岸边等我到来。
天下女子的多情,难道还有像杜丽娘那样的吗?梦见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亲手描绘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以后就死了。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寻求到所梦的人而复生。像杜丽娘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多情的人了。她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活着时可以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为情而生。活着不愿为情而死,死而不能复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极点啊。梦中产生的情,为什么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难道还缺少这样的梦中之人吗?一定要挨到男女同席了才算是成亲,等到挂冠辞官后才感觉安全的,都是只看事情表面的说法啊。
记述杜太守事迹的故事,模仿了晋代武都太守李仲文、广州太守冯孝将儿女恋爱的传说。我稍加改动而写成了这个剧本。至于杜太守拘押拷打柳梦梅,也就象汉代睢阳王拘押拷打谈生了。
唉,人世的事情,不是人世所能理解透彻的。自己不是学问贯通古今的人,所以常常用“理”去加以推究了。只是一味强调(杜丽娘死而复生与柳梦梅结合的事)
[1]
从理的角度看一定没有,又怎么知道从情的角度看一定存在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