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2018新版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2018新版教材)

来源:筏尚旅游网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1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和影响;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以及三国经济发展概况。

2.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理解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同时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体验学习中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 3.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认识到

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知道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标准是是否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学习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学习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问题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要求学生结合课本归纳梳理,从背景、时间、作战双方、结果、特点及影响多方面归纳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 方法指导二:

让学生明白战争胜败原因有很多,有主观原因,有客观原因,有战略战术等,应全面分析综合归纳。 方法指导三:

让学生掌握三国各自发展的特点;对于,对学生进行维护祖国统一的教育。 方法指导四:

200年,战官渡,曹、袁力量有悬殊,曹操用了许攸计,北方统一归曹操。208年,战又起,曹操南下到赤壁,企图一举统天下,孙刘联军齐抗击,孔明周瑜巧用计,赤壁之战少胜多。火烧赤壁定大局,魏蜀吴国三鼎立,二二零年是曹丕,定都洛阳打魏旗,次年刘备亦称帝,定都成都继汉业,二二二年孙称王,定都建业吴旗举。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曹操和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三国演义》中对他们的描写与历史的真实有许多不同。他们到底是怎样的人物呢?三国鼎立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对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 官渡之战

自主阅读课本P74~75内容,完成第1~2题。 1.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及影响。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特点 影响 200年 袁绍和曹操 曹操胜利 以少胜多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官渡之战中,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2)经济上:实行屯田制,发展经济。

(3)军事上:唯才是举,重用人才,发展军事实力。 (4)袁绍用人多疑,骄傲轻敌,治军不严,战斗力不强。 知识模块二 赤壁之战

自主阅读课本P75~76内容,完成第3~4题。 3.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及影响。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特点 影响

4.赤壁之战中曹操为什么失败?

(1)曹军来自北方,士兵疲惫,水土不服,且不习水战。 (2)曹操骄傲自满。 (3)孙刘联军战术正确。

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孙刘联军胜利 以少胜多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当时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根本原因) 知识模块三 三国鼎立

自主阅读课本P76~77内容,完成第5~6题。

5.在下图中相应位置填入三国名称、建立时间、开国君王以及都城,并简要说出三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1)

国名 魏 蜀 吴 建立时间 220年 221年 222年 建立者 曹丕 刘备 孙权 都城 洛阳 成都 建业 (2)魏: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 蜀: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全国。

吴:造船业发达,其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内地与地区的联系。 6.三国鼎立的形成有什么作用?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因此,三国时期与东汉末年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相比,确实是历史的一个进步,符合人民渴望社会安定的要求。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原因,曹、刘、孙三个政治势力谁也无法马上统一全国,但三国鼎立的局面是走向全国统一的过渡环节。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话说官渡之战(从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及其原因,特点、影响等方面介绍),并说说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 2.三国鼎立的局面的形成。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1.东汉末年,曹操在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 )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实行屯田制 C.招贤纳士 D.打败强敌袁绍

2.确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C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壮心”是指曹操想要( C ) A.统一北方 B.统一黄河流域 C.统一全国 D.统治江东

4.孙刘联军能够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是( B ) A.周瑜的水军 B.孙刘的联盟 C.诸葛亮的计策 D.长江的天险

5.小明今年暑假去湖北旅游,他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往日的张天烈火虽已熄灭,但周瑜当时挥剑所书的‘赤壁’仍旧记录着历史的足迹。”他记载的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C ) A.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关键一战 B.使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 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导致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 6.下列人物没有称帝的是( D ) A.刘备 B.孙权 C.曹丕 D.曹操

7.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D ) A.战火频繁,破坏社会经济 B.三国鼎立,加剧国家

C.破坏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条件

8.三国时期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地区联系的国家是( A ) A.吴国 B.蜀国 C.秦国 D.魏国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材料二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从,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材料三 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早已有病疫,初一交战曹军不利,引次江北。瑜军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禾枯柴,灌油其中……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北军大败。

(1)材料一、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与“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是否是同一时期的社会现象?若是,是什么社会现象? 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2)“然操遂能克绍”是指什么历史事件?有什么影响?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总结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经济上:垦荒屯田;军事上:官渡之战。

(4)材料二是什么朝代谁对当时形势的分析?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什么样的谋略?这一建议在哪次战役中得以实施?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 东汉末年诸葛亮;联孙抗曹;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5)材料三中北军失败留给我们什么启示? 骄兵必败。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