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课,我们欣赏了有关“长征”的诗歌,学习了中国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下面我们再从记叙文、小说、影视文学的角度,去领略长征的艰险,以及红军战士从中表现出的可贵品质。
一、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含义及运用,背诵精彩片断。 2.把握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结构的特点。 3.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继承长征中的革命传统。 二、学习要点 1.字词
惊惶(huǎng):惊慌,恐惧。
苛(kē)捐杂税:指当时反动政府强迫老百姓上缴的各种税费。 缴(jiǎo):①交纳,交付,缴公粮。②迫使交出:缴了敌人的械。 攀谈:本文是找些话题与他人交谈的意思。 酣(hān)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 蜷(quán):弯曲。
呜咽(yè):本文中形容凄切的水声。
jué 咀嚼 shèng 盛开 嚼 盛
jiáo(口语)嚼口香糖 chéng 盛饭 2.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199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苏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27年起担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是中共第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十三届中顾委常委。
3.内容结构
老山界,是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半内所发生的事情。从结构上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 一开头就点出“30里高”,表明老山界山势高峻,暗示翻越艰难。
第二部分(第2-32段),叙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这是课文的主体,按时间顺序和地点的变化又可以分为四层。
第1层(第2一l0段),从当天下午写到天黑之际,从山沟写到山脚,记叙“我们”同瑶民的攀谈交往,表现红军纪律的严明和瑶民对红军的支持帮助。
第2层(第11—22段),从天黑以后写到黎明之前,从山脚下写到半山腰,记叙陡山峭壁的高、险和红军在雷公岩前露宿,表现登山的艰苦和红军的乐观精神。
第3层(第23—30段),从次日黎明写到下午两点多钟,从雷公岩写到老山界山顶,记叙山路的崎岖难走和红军的坚强意志,点明红军翻山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
第4层(第31—32段),在山顶休息以后,从山顶写到山下,记述了红军下山的情景,表达了胜利到达营地的喜悦。
第三部分(第33段),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4.课文主旨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深入探究
1.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有何好处?
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这样写的好处:一是材料按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移来安排,十分顺当,文章脉络十分清晰。二是逐层写明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使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例如,由于“天色晚了”,因而“肚子饿了”,加上“走不了几步,又要停下来”,于是“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就显得不奇怪了。三是有些事情起初不明,后来才明白,按时间顺序写,先设悬念,后面解释,就能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如沿着山沟向上走的时候,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使人疑惑不解,猜想老山界这座山一定非同一般,特别难爬,读到后面证实了,这座山是特别的陡峭。
2.举例说明本文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作用是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意思。
比如,星夜爬山的场面描写得有声有色,十分生动,把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渲染得极为感人,使人深深地感到红军确实是一支任何困难都难不倒的队伍。作者从多方面描写景物来表达中心意思。从不同的视角方位,描绘出老山界山势的特点,如:写“之”字路上的火把,先写从山下向山上望的情景,“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次写走到“之”字拐的路上向下看的情景,“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在上述两段描述之间,作者又配以红军战士身临绝壁仍旧很乐观的语言描写:“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再写红军战士在“之”字路上睡觉被冻醒后的所见:“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这样,山路的曲折迂回,山势的陡峭险峻,均写得逼真、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般感觉到老山界的“高”和“险”,有力地突出了行军的困难。作者就是以此为背景,描写了红军战士豪壮的语言、畅快的心情,渲染了他们顽强不屈的斗志和艰苦乐观的情绪,从而表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3.举例说明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
本文语言朴实而优美,凝练而细腻,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例如,“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语言异常朴实,富于口语色彩。
有些地方,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方式,增添了语言的美感。如“半夜里,忽然醒来”以后的所见所闻的描写,绘形绘声绘色,着力渲染,四个比喻,刻画入微。这几个比喻,形象生动,可以引起读者多方面的联想,通过比喻对本体事物理解得更加明确清晰。处于山谷,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远处,分明很低微,但由于寂静,听起来仿佛近在咫尺,而且响亮;有的声音,分明起自近处,分明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叠,反响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作者就是这样以形象贴切的比喻,用耳朵里感觉到的声响,烘托午夜雷公岩的寂静,生动具体地将自己的深切感受细腻入微地描绘出来,并使读者也似乎调动了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以便体会当时的寂静情景。
全文饱含真挚而强烈的感情。这里,有出于对自己队伍本质特点认识而产生的强烈的自信之情,如“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有不畏艰难险阻的强烈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感情,如写登山时的欢声笑语;有对自己同志的真挚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如写医务人员的辛苦和对医务人员中“英勇得很”的女同志的赞美;有胜利的欣慰和自豪之情,如“我们完成了任务,……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句中的“笨重”固然有对当时的红军不够机动灵活的针砭,但也表现了红军翻山后的欣慰和自豪);不少写景文字,更是优美的抒情之作,如写夜宿的所见所闻“下山15里”所见的“景致”等。
总之,本文的语言朴实、优美、凝练、细腻、情真、隽永,是一篇值得反复诵读体味的佳作。
中 考 解 析
1.(甘肃省)选出红色字的拼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搪塞(sāi) 卑劣(lüè) 哀悼(dào) 名讳(huì) B.玷污(zhān) 驿站(yì) 瞥见(piē) 逊色(xūn) C.溺水(nì) 匿名(nì) 诘责(jí) 讹诈(zhà) D.缄默(jiān) 干涸(hé) 畸形(jī) 歼灭(jiān) 【考点】:字音;拼音规则
【分析】:答案为D项。本题加点的字都是容易误读的字。A项中的“塞”是多音多义字,它有三个读音:sāi、sài、sè。在“搪塞”一词中应该读sè,“劣”字的注音,因受方言影响有误,正确的读音应该是liè;B项中的“玷”应该读diàn,“逊”的读音应该读四声;C项中“诘”的正确读音是jié。
2.(山东省青岛市)下面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琐屑 旁逸斜出 B.惘然 辩伪去妄 C.恭维 偃旗息鼓 D.摩挲 骇人听闻 【考点】:音同形近字辨析
【分析】:答案为B项。辨识错别字,要将字形与字义结合起来。“辩伪去妄”应该写为“辨伪去妄”。“辨”是“辨别,分辨”之意。
3.(江苏省南京市)下面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纪念建党80周年活动的主题是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主旋律。
B.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认为:成功=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C.谈到怎样教育青少年一代这位教育家有独到的见解。
D.创造,是人类智慧高度发展结晶;创造,也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 【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分析】:答案为C项。C项“谈到怎样教育青年少一代”是陈述语气,不应该使用问号,应该改为逗号。
4.(四川省成都市)给红色字选择义项都正确的一组是( )
百废待举 “举”的义项:①往上抬起 ②兴办,做 ③提出 ④全,都
自出心裁 “裁”的义项:①用剪子剪布或用刀子割纸 ②削减,去掉一部分 ③文章的体裁、格式 ④安排取舍
A、举① 裁② B、举② 裁④ C、举③ 裁① D、举④ 裁③ 【考点】:词语的含义
【分析】:答案为B项。很多情况下,掌握词语中某个重要的语素的意思,对正确理解词语的整体意义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解答这类题目,关键是不能望文生义,不能用词语的今义妄推其本义。“百废待举”是指各种该办未办的事业需要兴办起来。举,兴办,做。“自出心裁”是指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裁,安排取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