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汉语佛教成语研究
院系名称: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 学 号:********* * 名: *** 指导教师: ***
2012年5月
广西师范大学
i
目 录
目录
目录...................................................................................................................................... i 图表目录............................................................................................................................. ii 中文 摘要 .......................................................................................................................... iii Abstract .............................................................................................................................. iv 1. 引 言................................................................................................................................ 1 1.1. 选题缘由...................................................................................................................... 1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1.3 前人研究综述...................................................................................................... 2 1.4.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3 2. 汉语佛教成语来源分析................................................................................................. 4 2.1来自佛教日常用语的汉语佛教成语...................................................................
2.2 来自佛教典籍的汉语佛教成语........................................................................... 5 3.佛教用语进入汉语词汇的形式分析.............................................................................. 7
3.1 佛教用语直接进入汉语词汇............................................................................... 7 3.2 佛教用语改变形式后进入汉语词汇................................................................... 8 4.汉语佛教成语比喻意义分析.......................................................................................... 9
4.1 具有褒义色彩的佛教成语所表示的比喻义..................................................... 10
4.1.1喻指人 ...................................................................................................... 10 4.1.2喻指事 ...................................................................................................... 11 4.1.3喻指精神和状态 ...................................................................................... 12 4.1.4喻指思想 .................................................................................................. 12 4.2具有中性意义的佛教成语所表示的比喻义 ..................................................... 13
4.2.1喻指人 ...................................................................................................... 13 4.2.2喻指事 ...................................................................................................... 13 4.2.3喻指精神和状态 ...................................................................................... 14 4.2.4喻指思想 .................................................................................................. 15 4.3具有贬义色彩的佛教成语所表示的比喻义 ..................................................... 15
4.3.1喻指人 ...................................................................................................... 15 4.3.2汉语佛教成语喻指事 .............................................................................. 16 4.3.3喻指精神和状态 ...................................................................................... 16 4.3.4喻指思想 .................................................................................................. 17
5.汉语佛教成语语法功能分析........................................................................................ 18 6.结 语............................................................................................................................... 22 参考文献........................................................................................................................... 23 附录:本研究随机抽样100条佛教成语汇总表 ........................................................... 24 致谢................................................................................................................................... 30 广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31
i
图表目录
图表目录
表 1 来自佛教日常生活的佛教成语例释............................... 5 表 2 来自佛教典籍的佛教成语例释................................... 5 表 3 佛教用语直接进入汉语词汇:例释............................... 7 表 4 佛教用语改变形式进入汉语词汇................................. 8 表 5 褒义色彩的佛教成语例释(喻指人)........................... 10 表 6 褒义色彩的佛教成语例释(喻指事)............................ 11 表 7 褒义色彩的佛教成语例释(喻指精神和状态)................... 12 表 8褒义色彩的佛教成语例释(喻指思想) .......................... 12 表 9 中性意义的佛教成语例释(喻指人)........................... 13 表 10 中性意义的佛教成语例释(喻指事)........................ 14 表 11 中性意义的佛教成语例释(喻指精神和状态).................. 14 表 12中性意义的佛教成语例释(喻指思想) ......................... 15 表 13 贬义色彩的佛教成语例释(喻指人).......................... 15 表 14 贬义色彩的佛教成语例释(喻指事).......................... 16 表 15 贬义色彩的佛教成语例释(喻指思想)........................ 17 表 16 佛教成语语法功能例释(抽样调查).......................... 18
图 1 佛教成语比喻义褒贬属性抽样调查统计........................... 9 图 2 佛教成语感情色彩及比喻义概率抽样调查统计.................... 10 图 3 佛教成语语法功能抽样调查统计................................ 18
ii
篇名、作者信息+中文摘要
汉语佛教成语研究
专业:汉语语言文学 学号:201021051 姓名: 陈清勇 指导教师:李丽丽
中文 摘要
研究汉语佛教成语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如果你还没在中国留学过或者对中国佛教文化不够了解,可能你永远都不能明白中国人是怎样使用汉语佛教成语的。因此,热爱中国佛教文化并且在中国生活与学习的我,以汉语佛教成语为题进行了一次较为深入的研究。
本研究例释的方法对汉语佛教成语的来源、佛教用语进入汉语词汇的形式、汉语佛教成语的比喻意义及汉语佛教成语的语法功能这四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分析。希望通过如上研究,能从广度和深度上更进一步了解汉语佛教成语,同时也能从一个侧面对佛学研究及汉语本体研究略尽绵薄之力。
【 关键词】: 汉语成语; 佛教成语 ;来源;词汇形式;比喻义;语法功能
iii
Abstract
A Study of Chinese Buddhism Idioms
Major: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ent No.:201021051 Name: Tran ThanhDung Director:Li LiLi
Abstract
A study of Buddhism idioms in Chinese language is great and tremendous , whose key point lies in the exploration of Chinese Buddhism culture. Driven by the love for Chinese Buddhism culture and the need of learning Chinese language, I chose Chinese Buddhism idioms as the theme of my undergraduate thesis paper.
This research makes an effort to probe into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of Chinese Buddhism idioms, i.e., the origin, the vocabulary structure, the figurative meanings and the grammatical functions concerning Chinese Buddhism idioms, with an aim to better understand Chinese Buddhism idioms and opens a small window to Buddhism study and Chinese language study.
【Key Words】Chinese idioms; Buddhism idioms; Origin; Vocabulary structures;
Figurative meanings; Grammatical functions
iv
引言
1. 引 言
1.1. 选题缘由
中国佛教史开始于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因此中国已受到不少佛教文化和佛教语言方面的影响。大多数佛教经典而来, 其中有百喻经等。中国人说话的时候使用好多佛经的成语。本人 经过4年学习汉语,我发现在汉语成语当中大部分都是“汉语佛教成语”我们也经常用佛教成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用语与汉语进行了有机结合,产生了很多新词语,包括汉语佛教成语。虽然在生活日常当中,我们聊天时大多数都用“汉语佛教成语”但是很少人注意到我们在说的是“佛教成语”。我们几乎忘了它原本是佛教最先使用的。之所以我研究这题目是因为我想对佛教做出贡献和我自己对“汉语佛教成语”很有感兴趣。现在我要把这题目去理解和研究,不但是提高自己实际的成语使用能力而且让学生更加了解汉语成语的来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佛教成语的目的是为了找到一种中国人常用的佛教成语,从中来丰富汉语和庙里的一些带有不同于平常意义的佛教成语教育另外,一些佛教成语有点古典,造成一幅语言画,帮助使用人连成句子。研究人员想从中找到一些具体的典故 ,使得中国人在一些被误解的场合上能把意思表达得既清楚又恰当.
以成语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是因为佛教成语在汉语成语中占了绝大多数,另一方面是因为非佛教成语是否属于成语存在较大争议,如温端政认为:“成语在生活上都是由佛教构成的语言单位,少于或多于佛教成语在生活中也很重要的”。佛教
1
引言
成语在汉语佛教词语中,占很大的比重,具有不避俗就雅的特点,并人量吸收了口语,形成了口语化的风格。而佛教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佛教成语是极其通俗的。随着佛教文化的广泛传播以及佛经的翻译,佛教文化与汉文化交融,大量佛教成语融入汉语中,并更加口语化,随之精炼含蓄而形象生动的佛教成语也被广泛流传。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语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无论是在文章中还是在口语中,几乎每天都会从我们的嘴里或者笔下蹦出几个成语。成语是汉语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充分体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一般来说,成语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它是用来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成语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几乎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佛教对汉语成语的形成和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虽然我们张嘴说出的可能就是一个佛教成语,但是我们几乎忽略了它的佛教特点。 当一个人放弃本来的职业转行去做另外一个职业时,我们会说:他是半路出家。“半路出家”就是佛教成语,它原指成年后才出家做和尚,人们用它来比喻中途改行,从事另一工作。
1.3 前人研究综述
在中国留学和在越南学习汉语已经四年我觉得我们每一天用的成语大部分都是佛教成语,但对我来看大多数大家都很少注意自己说的是佛教成语。虽然汉语成语已经有很多人研究过,但是佛教成语很少人研究过,在数量不多的研究成果中,研究者尝试着从语言、文化、社会等角度对成语进行探析,也有对佛教成语历史发展进行追溯的研究成果,例如:杨喜玲的 《汉语四字格佛教成语研究》1主要运用归纳,演绎,实证,统计,分析等多种方法,想尝试着从语言、文化、社会等角度对汉语佛教四字格成语加以探究,以便对汉语佛教成语的研究作一补充。梁梅琴的
1 杨喜玲.汉语四字格佛教成语研究[D].宁夏大学,2010.
2
引言
《佛教成语源流研究举隅》主要选取了部分佛教成语,从历史变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源和流两方面的研究。
本人通过观察和寻找资料,我发现汉语佛教成语还有一些方面而我前人还没研究比如:佛教成语来源,成语出自佛经,比喻法,分析法,综合法。
2
1.4.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佛教成语是出自于佛教并且在汉语中得到广泛运用,它有一个另外的意义是蕴含着佛教哲理或者是信徒们的一门课程。
在汉语佛教成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带有一定的宗教性。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历史非常悠久,影响极为深广。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文化的积淀。作为一个曾经学过佛教者,也是一个佛教的徒弟,本人通过一本“佛教成语”而去研究主要的“日常生活中、禅宗派、净土宗派”的成语,在每个佛教成语本人会举出一些具体的例子出自佛教最大的宗派(禅宗派、净土宗派)或在寺院日常生活中的出家人最后,本人通过这方法去研究和对比与改变一些差异的内容。
2 梁美琴.佛教成语源流研究举隅[D].苏州大学,2007.
3
汉语佛教成语来源分析
2. 汉语佛教成语来源分析
佛教成语包含多种类型,比如:源自佛教故事、教义、净土派、禅宗禅宗派等”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随着佛经的翻译流传,反映佛教概念的成语也大量进入汉语语系,使汉语词汇丰富了起来。纵览汉语成语,来自佛教的成语,其数量之大,令人叹为观止。如果在中国的词汇里,除掉与佛教有关的成语,汉语的词汇可能会逊色许多。这些与佛教有关的成语是在群众中广泛流行通俗而定型的语句,是劳动人民结合了生活经验创造出来的,简练而形象化。
我们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追溯汉语佛教成语的来源:其一是来自佛教日常生活;其二是来自佛教宗派本人通过佛教成语的词典去研究以下二种类型:
2.1 来自佛教日常用语的汉语佛教成语
佛教日常用语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信徒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成语。 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成语让人们的言语越来越丰富。在日常使用的佛教成语大部分都出寺院生活和佛教徒的生活,还有从释迦牟尼佛的金口说出来,然后每天人们使用的是鼓励人们努力做好事情,远离罪恶,对人们的生活有正面积极的影响。这些佛教用语带有口语化的形式,它不是出自典籍,而是出自僧众之口,相比后一类,更显得通俗易懂。
一些反映佛教日常生活的佛教用语因为与现实生活发生了联系,开始在俗世的日常生活中使用,随着使用频次的增多,逐渐地固定化,进入了汉语熟语词汇系统,成为了成语中比较特别的一支。下表是这种来源的佛教成语的例释:
4
汉语佛教成语来源分析
表 1 来自佛教日常生活的佛教成语例释
3
佛教成语 半路出家 佛教本义 成年以后才出家当和尚,感到世间苦恼、悲哀然后离开家庭进寺庙出家受戒 无事不登三宝殿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三宝殿”是佛教信徒心目中,是一个拜佛,神圣的地方,如果没事不能随意出入。 佛教主张的是 “因和果”。种什么因会结什么果。 比喻做好事,有好的结果;做坏事,有不好的下场。 佛教成语引申义 比喻本来没有从事某一行,后来才改行从事这一行。 比喻没有事情不会上门。 2.2 来自佛教典籍的汉语佛教成语
这部分来源的佛教成语与之前来自佛教日常生活的不同,它不是反映佛教徒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佛教口语词汇,而是出自佛教典籍,是书面语色彩较浓有时甚至比较晦涩的词语,即便是佛教徒,如果不熟悉经典,对这些词汇也不能个个耳熟能详。由于佛教宗派众多,相关的典籍也是门类庞杂,本文此处所取的例释范围仅限于大乘佛教及小乘佛教(禅宗)这两个影响较大的宗派之典籍。
表 2 来自佛教典籍的佛教成语例释4
佛教成语 不可限量 所出佛教典籍 大乘佛教 《法华经》 邪魔外道 大乘佛教 《药师经》 佛教本义或佛教故事 “大乘”广泛地超度“六道”里面的“天”和“人”,数量多得没有限制。 “魔”能扰乱身心,障碍善念与修行,与“正觉”相反,故称“邪魔”。佛教称佛法以外的宗教、哲学派别为“外道”。“邪魔外道”指打比喻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也比喻不端的行为或行为不端 的人。 佛教成语引申义 极有前途,上进与发展的希望极大。 3 朱瑞玟.佛教成语[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1,18,68 4 朱瑞玟.佛教成语[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86,22,231,232,
5
汉语佛教成语来源分析
扰修行者、妨害正道的邪说和行为。 叶落归根 小乘佛教 《六祖坛经》 惠能大师将入涅槃时,曾对他的门人说他想回归新洲老家,要门人们迅速给他准备舟楫,弟子们向六祖苦苦哀求挽留。惠能大师说:“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六袓又对门人说:“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骑驴觅驴 小乘佛教 《景德传灯录》 佛教中指有些人还没醒悟232 比喻一面占着一个位置,一面去另找更称心的工作。现多比喻东西就在自己这里,还到处去找。 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多指做客他乡的人最终要回到故乡。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佛教的中国化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佛教不断地同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主要是儒家和道家文化相碰撞、相影响,逐渐在隋唐时代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佛教中国化的另一方面内容是,它不断地深入到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佛事活动成为中国民众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来源于佛教日常生活及典籍中的佛教成语,即是本土化的佛教在俗世日常文化生活中的反映。
6
佛教用语进入汉语词汇的形式分析
3.佛教用语进入汉语词汇的形式分析
佛教用语进入汉语日常词汇是中国人在汉译佛经基础上对佛教用语进行的通俗化改造,即佛经首先经过了一个从梵语到汉语的过程,才有从汉译佛经及中国佛教日常生活用语据涌现出的一些佛教用语进入俗世汉语词汇的过程。
佛教用语进入汉语词汇的方式有如下两种方式:其一是佛教用语直接进入汉语词汇,即汉语呈现的佛教日常生活用语或典籍中的典故直接进入词汇,形式不发生变化;其二是佛教用语改变形式后进入汉语词汇,即一些佛教用语中的词汇在俗世词汇中已经由相同或相近的形式,佛教用语通过组合或字的增字新的成语进入汉语词汇,这类佛教成语在汉译佛经及中国佛教日常生活中找形式完全一致的原型,只能找出成语中的部分成分。
3.1 佛教用语直接进入汉语词汇
这类成语的构成方式是:无须改动,直接将汉语呈现的佛教用语引入俗世中的汉语词汇,形成佛教成语。例如:
表 3 佛教用语直接进入汉语词汇:例释5
佛教用语原型 邪魔外道 超凡入圣 一尘不染 七情六欲 佛教成语形式 邪魔外道 超凡入圣 一尘不染 七情六欲 佛教用语进入汉语词汇的形式 直接进入 直接进入 直接进入 直接进入 5 杨喜玲.汉语四字格佛教成语研究[D].宁夏大学,2010.7,8,9
7
佛教用语进入汉语词汇的形式分析
3.2 佛教用语改变形式后进入汉语词汇
佛教成语中还有一类是汉语与佛教共有词汇相结合,就是汉语传统词汇与佛教用语相同,部分词汇意思相同或相近。这类成语大多属于禅宗用语,因为禅宗是佛教的中国化,佛教在汉地的发展最终变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发展,而且它的语言也完全发展为用汉语来构词。这类形式的佛教成语因为它与汉语固有词汇的渊源深厚,因而有时很难看出它是来自佛教用语。如:
表 4 佛教用语改变形式进入汉语词汇6
佛教用语原型 知;觉;知觉 人生八苦之: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五蕴:色、受、想、行、识 空 四大:地、水、风、火 四大皆空 改变形式进入:组合+增字 五蕴皆空 改变形式进入:组合+增字 佛教成语形式 不知不觉 生老病死 佛教用语进入汉语词汇的形式 改变形式进入:组合+增字 改变形式进入:组合
6 杨喜玲.汉语四字格佛教成语研究[D].宁夏大学,2010.14,15
8
汉语佛教成语比喻意义分析
4.汉语佛教成语比喻意义分析
佛教成语进入汉语词汇,意义一般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常我们使用的是比喻义。有些词能从其本义上看出其佛教来源,大部分的词看不出佛教来源,因为它们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本人通过一本佛教成语词典《佛教成语》7 与一本专著《俗语佛源》8随机找出100个成语然后按照三种类型的佛教成语去分析它的比喻义,进行了一项其比喻义是属于褒义、中性还是贬义的抽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图 1 佛教成语比喻义褒贬属性抽样调查统计
贬义37%褒义 38%中性义 25%
通过对这100条佛教成语的抽样统计,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这一事实,即佛教成语的多带有较浓的感情色彩,或褒或贬,相比之下,中性义相对较少。另外,本文将每种感情色彩的佛教成语都作了比喻义的归类分析,三种感情色彩的成语大致都可归入四类比喻义,即A喻指人、B喻指事、C喻指精神&状态、D喻指思想。根据该抽样调查,在38%具有褒义色彩的佛教成语中,A、B、C、D四种比喻义的概率分别为:20%、7%、7%、4%;在25%中性意义的佛教成语中,A、B、C、D四种比喻义的概率分别为:6%、9%、6%、4%;在37%具有贬义色彩的
7 朱瑞玟.佛教成语[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1-423 8 赵朴初.俗语佛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5-275
9
汉语佛教成语比喻意义分析
佛教成语中,A、B、C、D四种比喻义的概率分别为:23%、10%、2%、2%。如下图所示:
图 2 佛教成语感情色彩及比喻义概率抽样调查统计
2520151050褒义中性贬义A人B事C精神&状态D思想 通过上面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得出汉语佛教成语比喻意义都有褒、贬、中三种色彩,但都以褒义与贬义色彩居多。这说明不管来自哪里、来自哪个宗派,佛教进入中国后就是一方面教人们好好休养功德、改恶向善、助人为乐,另一方面也指出了一些坏人利用正道,利用好人去做某件坏事。
4.1 具有褒义色彩的佛教成语所表示的比喻义
佛教成语比喻意义虽然有褒、贬、中三种色彩,但通过研究,本文发现,其中具有褒义色彩的佛教成语数目偏多。
4.1.1喻指人
佛教成语在汉语中大部分比喻人或联想到人也非常多。在100条随机抽样所得的成语中佛教汉语当中用来比喻人有20条(0%),主要是指人的才能、本领,人的智慧经验,会修养,认真、努力,做善事,觉悟等,如下表:
表 5 褒义色彩的佛教成语例释(喻指人)
10
汉语佛教成语比喻意义分析
佛教成语 三世有缘 一日不作, 一日不食 送佛送到西天 呵佛骂祖 一门深入 神通广大 来源 大宝积经 五灯会元 感情色彩 褒义 褒义 比喻义 形容极有缘分的人 形容很认真和努力的人 西游记 景德传灯录 楞严经 大唐三藏法师取经 褒义 褒义 褒义 褒义 比喻做事要做的到底,很决断的人 比喻没有顾虑,敢做敢为的人 形容一个很理解,明白佛经的人 形容本领大、办法多的人
4.1.2喻指事
在100条汉语佛教成语中用来比喻联想事物有7条占7% 在佛教中指无常、超凡的事情或指一些事情可以帮助人类醒悟,解脱自己的业障。例如:
表 6 褒义色彩的佛教成语例释(喻指事)
佛教成语 不可限量 积沙成塔 当头棒喝 方便之门 看破红尘 真相大白 佛教来源 法华经 遗教经 景德传灯录 法华经 般若经 金刚经 褒义 褒义 褒义 原是佛教指引人入教的门径,后指给人方便的门路 形容看透了事情,对一切特超然态度 表示事情真实情况完全清楚了 感情色彩 比喻义 褒义 褒义 褒义 比喻极有前途,上进与发展的希望极大 比喻积少成多 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 11
汉语佛教成语比喻意义分析
4.1.3喻指精神和状态
在100条汉语佛教成语中用来比喻联想精神和状态有7条占7%在佛教中用来比喻脱尘、脱俗的思想或自己不被管束的状态。例如:
表 7 褒义色彩的佛教成语例释(喻指精神和状态) 佛教成语 大彻大悟 大慈大悲 救苦救难 一刀两断 自由自在 拈花微笑 来源 观无量寿经 大智度论 普门经 五灯会元 景德传灯录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感情色彩 褒义词 褒义词 褒义词 褒义词 褒义词 褒义词 比喻义 完全明白彻底醒悟或觉悟 为他人不为自己的精神去帮助别人、救人于患难之中 助人为乐、救困扶危的意思 坚决断绝与特定的人、具体的状态存在某种联系一种结果和态度 无拘无束,安闲自得,没有挂碍 泛指 一方有所表示,另一方心领神会 4.1.4喻指思想
在100条汉语佛教成语中用来比喻思想的有4条(4%),在佛教中指宽容度量、利他主义的思想。例如:
表 8褒义色彩的佛教成语例释(喻指思想)
佛教成语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在家出家 至理名言 正法眼藏 12
来源 五灯会元 感情色彩 褒义 比喻义 做不好的事情一旦发现自己错了还来得及改变、忏悔 清心寡欲,指保持心地清净,减少欲念 最根本的道理,最高明的言论 指学术上的正确标志、模式 大品般若经 褒义 广弘明集 五灯会元 褒义 褒义 汉语佛教成语比喻意义分析
4.2具有中性意义的佛教成语所表示的比喻义
中性意义、不含感情色彩的佛教成语用来指人,精神状态比较少,大多数用来指事情或思想。
4.2.1喻指人
调查发现,中性意义的佛教成语喻指人的共有6条(6%),喻指一般的人、 心里不稳定、对某件事还不努力思考。例如:
表 9 中性意义的佛教成语例释(喻指人)
佛教成语 半路出家 无事不登三宝殿 骑驴觅驴 却后余生 如影随形 非亲非故 景德传灯录 岭云海日楼诗钞 涅般经 寄贾岛 中性 中性 居于从属地位的人离不开居于主导地位的人 被此之间没有什么关系,既不是亲戚,也不是朋友 中性 经历的巨大的灾难后绕亲保全了生命 中性 一个傻瓜东西就在自己这里,还到处去找 来源 维摩诘经 大智度论 感情色彩 中性 中性 比喻义 比喻本来没有从事这一行,后来才改行从事这一行 没有事情不会上门 4.2.2喻指事
调查发现,中性意义的佛教成语喻指事的共有9条(9%),主要 指在平常生活中发生一些事情, 教训人们怎么去相互帮助,也说到一些无常的事情在平常生活中发
生,也是为了引导人们怎么为人处事、怎么相爱、体会到生活中的美好、怎么更好地生活等, 例如:
13
汉语佛教成语比喻意义分析
表 10 中性意义的佛教成语例释(喻指事)
佛教成语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叶落归根 以毒攻毒 千差万别 生老病死 生关死劫 来源 缨络经·有行无行品 景德传灯录 释正受,普登录 景德传灯录 仁王经·无常偈 红楼梦 感情色彩 中性词 中性词 中性词 中性词 中性词 中性词 比喻义 做好事,有好的结果;做坏事,有不好的下场 事物很无常、总有一定的归宿 利用一种坏东西抵制另一种坏东西 形容种类多,差别大,有很多的不同 形容什么事情都慢慢地过去,想萦绕也不能 生的关头,死的劫数,泛指生死命运 4.2.3喻指精神和状态
调查发现,中性意义的佛教成语喻指精神和状态的共有6条(6%),主要指高尚的精神,但自己还没领悟出来的状态或在生活中被僵局的状态,或还没解决痛
苦,伤疼的状态,或在还没有定出方向的时候。
表 11 中性意义的佛教成语例释(喻指精神和状态)
佛教成语 不知不觉 四大皆空 万籁俱寂 千辛万苦 狗急跳墙 一念之差 来源 法华经 涅般经 题破山寺后禅院 敦煌变文集 敦煌变文集·燕子赋 曾慥《类说》卷四十七 感情色彩 中性词 中性词 中性词 中性词 中性词 中性词 比喻义 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现多指未加注意) 宇宙间的一切,包括人身在内都是虚幻的也泛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 一切声音都没有,用来形容: 四周极为寂静,毫无声响 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 走偷无路的时候,会不顾一切地采取极端措施 由于念的短暂活动而造成的差错 14
汉语佛教成语比喻意义分析
4.2.4喻指思想
调查发现,中性意义的佛教成语喻指思想的共有4条(4%),如下表所示:
表 12中性意义的佛教成语例释(喻指思想)
佛教成语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空空也如 世世生生 大千世界 来源 法华经 大智度论 感情色彩 比喻义 中性词 中性词 意指尘世如同苦海,无边无际,只有悟道,才能获得超脱 空无一物,什么也没有,也用来形容手中一无所有 意指今生、来世以至永世 泛指广阔无边的世界, 形容广大而又丰富的世界 南史·王敬则传 中性词 景德传灯录 中性词 4.3具有贬义色彩的佛教成语所表示的比喻义
4.3.1喻指人
调查发现,贬义的佛教成语喻指人的共有23条(23%),主要比喻不仔细做事的人,各种坏人和没有智慧的人, 固执地做一些事情而心里、社会不允许但不好好回头然后引出不好的结果。
表 13 贬义色彩的佛教成语例释(喻指人)
佛教成语 不看僧面看佛面 早知今日,悔不当初 邪魔外道 恶口伤人 来源 金瓶梅词话 五灯会元 药师经 法华经 感情色彩 比喻义 贬义 贬义 贬义 贬义 比喻请看第三者的情面帮助或宽恕某一个人 已经知道是不好的事情但也要做下去,现在后悔也来不及 妖精鬼怪或品行不端的人 用恶毒言语诽谤他人,使人的感情和人格受到伤害 15
汉语佛教成语比喻意义分析
家贼难防 杀人不眨眼 五灯会元 五灯会元 贬义 贬义 隐藏在内部的坏人不容易防范 形容凶残好杀,反杀人当作儿戏 4.3.2汉语佛教成语喻指事
调查发现,贬义的佛教成语喻指事的共有10条(10%),主要喻指没有实际的事情,不值钱的东西,或者形容生活很磨难、妄想,例如:
表 14 贬义色彩的佛教成语例释(喻指事)
佛教成语 自作自受 佛面上刮金 磨砖作镜 痴心妄想 雪上加霜 三灾八难 来源 五灯会元 感情色彩 比喻义 贬义 泛指自己做错子事,自己承受不良后果 喻贪心之人用以搜索财物之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含有责人做事太绝、不留余地之意 景德传灯录 楞严经 景德传灯录 俱舍论 贬义 贬义 贬义 贬义 方法与目的的不合,事情根本不可能成功 一心想着无法实现的事情 一再遭受灾难,苦上加苦 泛指各种各样灾难,也用来形容事情的波折多、故障多 法华经·安乐品 贬义
4.3.3喻指精神和状态
调查发现,贬义的佛教成语喻指精神和状态的共有2条(2%),如下表:: 佛教成语 今愁古恨 心猿意马 来源 题灵岩寺 维摩诘所说经 感情色彩 贬义 贬义 比喻义 对往事的怨恨与对现状的烦恼交织在一起 形容心思散乱,失去控制 16
汉语佛教成语比喻意义分析
4.3.4喻指思想
调查发现,贬义的佛教成语喻指思想的共有2条(2%),如下表:
表 15 贬义色彩的佛教成语例释(喻指思想)
佛教成语 空中楼阁 冤冤相报 来源 百喻经 敦煌变文集 感情色彩 贬义 贬义 比喻义 虚幻的东西或空想 形容有冤仇的人相互报复
17
汉语佛教成语语法功能分析
5.汉语佛教成语语法功能分析
汉语佛教成语除了分成贬、褒、中性义之外,它还能做语法功能。因为成语是复合词,我们不能说它是词性,只能说它具备什么功能。汉语佛教成语算是一种固定短语,不是一般的词,在句子或段落中可以充当的语法功能。有的可能相当于一个动词,有的可能相当于名词,有的可能相当于形容词等等。 本人通过佛教成语词典随机抽出50个佛教成语,然后在每个成语当中去造句、对它们的语法功能做一个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 3 佛教成语语法功能抽样调查统计9 动词功能 28%形容词功能 42%名词功能 30% 名词 形容词 动词 7句 14句 28句 14% 28% 56% 老师好,我已经统计了,请老师帮我画个表。谢谢老师 本文在此抽查的50条成语具备的语法功能例释如下:
表 16 佛教成语语法功能例释(抽样调查)10 副词 1句 2% 佛教成语 邪魔大道 愁眉苦脸 指点迷津 出现页码 具备的语法功能 22页 36页 37页 名词功能 形容词功能 动词功能 句子例释 你真是一个邪魔大道,总是去破坏我的事情。 她愁眉苦脸地跟我说,我们分手吧。 这个问题很难,我需要有人帮我指点迷津。 9 朱瑞玟.佛教成语[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22-412 10 朱瑞玟.佛教成语[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22-412
18
汉语佛教成语语法功能分析
三生有幸 生生世世 生关死劫 笑面夜叉 报应不爽 如影随形 自作自受 神通广大 心到佛知 执迷不悟 对牛弹琴 看破红尘 冤冤相报 重新做人 改邪归正 真相大白 改头换面 非亲非故 千差万别 水泄不通 引火烧身 沙里淘金 不可收拾 51页 52页 59页 65页 67页 69页 71页 79页 81页 81页 120页 122页 128页 137页 140页 149页 160页 163页 165页 166页 174页 176页 193页 形容词功能 名词功能 名词功能 名词功能 动词功能 动词功能 动词功能 形容词功能 动词功能 动词功能 动词功能 动词功能 动词功能 动词功能 动词功能 动词功能 动词功能 动词功能 形容词功能 形容词功能 动词功能 动词功能 形容词功能 您的医术真是了得,遇见您我真是三生有幸。 我发誓:生生世世只爱你一个人。 还好有你,在这个生关死劫帮了我一把。 她是一个笑面夜叉,你不要相信她。 如果你继续做坏事,小心报应不爽。 你对我的伤害,我始终不能忘却,一直如影随形。 你已经让父母伤心了,现在跟我说也没用,自作自受吧。 这么小的事情你也知道,真是神通广大呀! 对于你所做的事,大家心到佛知,你不要担心。 你不听老师的话还执迷不悟,你会有不好的结果。 和你说话简直就是对牛弹琴。 他早已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了。 你们不要再折腾了,冤冤相报何时了啊。 经过警察的教导,小偷下定决心金盆洗手,重新做人。 她做了坏事,在朋友们的劝说下,她终于想通了,要改邪归正。 在警察的不懈努力下,这个案件终于真相大白了。 你所有的言论只不过是把他的改头换面而已。 我和她非亲非故,但是总是在我有困难的时候她就会去帮助我。 上面下来的政策,各地方的行政机关的作法千差万别。 案发现场被警察封了起来,水泄不通。 这件事情和你没有关系,不要引火烧身。 您真是让我们好找啊,真是沙里淘金。 在这件事情变得不可收拾之前,他必须想方法阻止。 19
汉语佛教成语语法功能分析
寸步难行 摇头摆尾 千辛万苦 狗急跳墙 单枪匹马 衣钵相传 拈花微笑 苦口婆心 面壁功深 立雪求道 单刀直入 指东话西 头上安头 装模作样 话不投机 一念之差 僧多粥少 佛口蛇心 不知不觉 磨砖作镜 自由自在 恶语伤人 201页 202页 202页 203页 203页 208页 224页 225页 225页 227页 236页 237页 238页 238页 238页 246页 261页 262页 299页 343页 353页 373页 形容词功能 动词功能 名词功能 动词功能 副词功能 动词功能 动词功能 形容词功能 形容词功能 动词功能 动词功能 动词功能 动词功能 动词功能 动词功能 名词功能 名词功能 形容词功能 形容词功能 动词功能 形容词功能 动词功能 如果没有大家的帮助,你将寸步难行。 水里的鱼儿吃饱了,就摇头摆尾得游走了。 这项工程,我们历尽了千辛万苦,最终把它完成了。 正大伙把小偷逼进死胡同时,狗急跳墙的小偷突然从衣兜里掏出一把刀,冲了过来。 在那样危急的情况下,他单枪匹马闯入了敌人的营地。 我的师父很无私,把所有懂的东西都衣钵相传。 他做的动作,我一看就拈花微笑。 他不顾母亲苦口婆心的劝说,决然离开。 别看她长得文文弱弱的,但她在舞蹈方面可是面壁功深,真正的大家。 他立雪求道,在众位师弟学识是最高的。 你想说什么就单刀直入,不要拐弯抹角。 对于这件事,我们一再问他,他便指东话西,一味支吾。 事情就是这样了,你不要头上安头了。 你不要在那里装模作样了,我们都知道你是怎么样的人了。 我和他话不投机,还差点吵了起来。 因为他的一念之差,造成了这次事故。 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们的就业是不容乐观的。 她长得不好看,心地却是善良,不像你佛口蛇心。 我不知不觉地爱上了他。 对这件事你继续做也没有,那不是跟磨砖作镜一样,没有什么效果。 鸟儿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飞翔。 请你放尊重点,不要恶语伤人。 20
汉语佛教成语语法功能分析
借花献佛 风调雨顺 402页 412页 形容词功能 形容词功能 他用你赚的钱也就罢了,还时不时玩一些借花献佛的把戏。 今年风调雨顺,蔬菜长势很好,农民们获得了好收成
21
结 语
6.结 语
中国佛教文化源远流长,流传至今,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财富,汉语佛教成语就是其中的瑰宝。汉语佛教成语对中国的影响至深,可以说是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佛教成语已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已成为他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对此进行专题研究也是从一个角度切入中国文化的举措。本文探究了汉语佛教成语的起源、发展,并且例释了100个汉语佛教成语。
汉语佛教成语博大精深,它像阳春白雪般高雅,却又像下里巴人般广泛流传 ,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人希望通过对汉语佛教成语的探究与学习,能为汉语佛教成语未来的发展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并且希望能对以后汉语佛教成语的学习者有所帮助。
中国是佛教之邦,在越南也有很多人信仰佛教,佛教对越南的影响决不低于中国,我希望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除了对汉语佛教成语的研究,还能从中越佛教传统习俗的异同等方面进行研究,增加中越佛教文化的交流,增进中越人们的友谊。
由于受到诸多条件及本人水平所限,本研究还有很多许多不足,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对相关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后续研究,也衷心地希望本研究能对中国佛教文化的学习与研究有所帮助。
22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梁美琴.佛教成语源流研究举隅[D].苏州大学,2007. 2.杨喜玲.汉语四字格佛教成语研究[D].宁夏大学,2010. 3.朱瑞玟.佛教成语[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 4. 赵朴初. 俗语佛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23
附 录
附录:本研究随机抽样100条佛教成语汇总表11
(老师好,答辩时候,好像赵老师叫我改成“本研究普遍抽样100条佛教成语汇总表”)
下表是本文第四章所抽查的100条佛教成语信息汇总情况,成语以第一个汉字拼音首字母为顺序排列。
本人从学习与研究中收集和整理出这一百个汉语佛教成语,希望通过举例这一百个汉语佛教成语,能对汉语佛教成语有更深入的了解与学习。
编号 成语 1 2 3 4 5 6 7 感情色彩 喻指人 喻指事 喻指精神和状态 喻指思想 不可限量 半路出家 不知不觉 褒义 中性义 中性义 √ √ √ √ √ √ √ √ √ 不看僧面看佛面 贬义 不可收拾 报应不爽 超凡入圣 愁眉苦脸 寸步难行 单刀直入 当头棒喝 贬义 褒义 褒义 贬义 贬义 褒义 褒义 √ 8 9 10 11 √ 11 朱瑞玟.佛教成语[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1-423
24
附 录
12 13 14 15 16 大彻大悟 大慈大悲 大千世界 对牛弹琴 打枪匹马 恶口伤人 方便之门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褒义 褒义 中性义 贬义 贬义 贬义 褒义 褒义 √ √ √ √ √ 17 18 19 √ √ √ 20 21 非亲非故 佛口蛇心 佛面上刮金 改邪归正 狗急跳墙 改头换面 呵佛骂祖 话不投机 借花献佛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中性义 贬义 贬义 褒义 中性义 贬义 褒义 贬义 褒义 褒义 √ √ √ √ √ √ √ √ √ 22 23 24 25 26 √ 27 28 29 25
附 录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积沙成塔 救苦救难 家贼难防 见钱眼开 今愁古恨 看破红尘 苦口婆心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褒义 褒义 贬义 贬义 贬义 褒义 褒义 中性义 √ √ √ √ √ √ √ √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空空也如 空中楼阁 立雪求道 面壁功深 磨砖作镜 拈花微笑 骑驴觅驴 却后余生 千差万别 千辛万苦 七情六欲 中性义 贬义 褒义 褒义 贬义 褒义 中性义 中性义 中性义 中性义 贬义 √ √ √ √ √ √ √ √ √ √ √ 48 26
附 录
49 50 51 52 53 54 人间地狱 如影随形 三世有缘 送佛送到西天 神通广大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褒义 中性义 褒义 褒义 褒义 中性义 √ √ √ √ √ √ 55 56 57 58 59 生老病死 生关死劫 水泄不通 沙里淘金 四大皆空 世世生生 僧来看佛面 杀人不眨眼 三灾八难 僧多粥少 头上安头 瓮中捉鳖 五蕴皆空 中性义 中性义 中性义 中性义 中性义 中性义 贬义 贬义 贬义 贬义 贬义 褒义 褒义 √ √ √ √ √ √ √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 √ √ √ √ 27
附 录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无事不登三宝殿 中性义 万籁俱寂 现身说法 心到佛知 邪魔外道 笑面夜叉 雪上加霜 心猿意马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一门深入 一尘不染 一面之缘 一刀两断 叶落归根 以毒攻毒 衣钵相传 一念之差 引火烧身 摇头摆尾 冤冤相报 √ √ √ √ √ √ √ √ √ √ √ √ 中性义 褒义 褒义 贬义 贬义 贬义 贬义 褒义 褒义 褒义 褒义 褒义 中性义 中性义 中性义 中性义 贬义 贬义 贬义 √ √ √ √ √ √ √ √ 2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