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陕庙门匾及垂花雕饰
旁站立一对高大石狮。迎门是一座照壁,馆内有前后殿、戏楼、钟鼓楼等建筑。进门是3间面北戏楼,戏楼建于会馆的山门之上,台下为出入会馆的通道,歇山式台顶,这里可容纳3000多人同场看戏,是当时会馆最热闹的地方,大大小小的戏班都来这里演出,每年春节、端午、中秋三节更要演戏娱神。全国很多地方的戏班都在这里演出过,对于众多秦晋商人来说,也许千里行商的乡愁,只能在聆听家乡戏中得到安慰。
雕,生动活泼。此照壁建造严谨,做工细腻,民国期间,这里曾河水泛滥,周围民居坍塌过半,照壁四周被洪水冲旋成潭,而照壁却岿然未动仍安然无恙,被时人称为“镇河将军”。
会馆大门两旁一对高大的石狮雄踞守护,威武华贵。门楼3间,中孔供人车出入,两次间为门卫及接待之所。二楼3间通透为古戏楼,檐坊雕饰,透花镂空,图案有二龙戏珠、狮滚绣球等,雕刻精美,栩栩如生。戏楼两侧有钟鼓楼,楼基高达4米,双层飞檐,凌空傲天。
一、郏县山陕会馆的建筑特色
郏县山陕会馆门前有一照壁,临河而建,宽8米、高7米、厚1米,基座用红石条砌成,石质坚硬,加工平整,灰泥抹缝,密不透水。上部用青砖砌造,青瓦覆顶。照壁背阴正中制圆池一个,内嵌砖刻盘龙浮
斗拱端庄,浑厚朴实,飞檐挑角之上,套兽列队成行。挑角之下,各挂风铃一枚,微风吹过,叮当作响,声传数里。砖雕楼脊,高大雄伟,脊之正中,以砖雕麒麟驮宝瓶之造型,筑成高大的脊刹,直指苍穹。脊上祥龙昂首,口须飘然,脊端站立威武将军一人。钟楼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38
AppreciatION 鉴赏
周围各用12根圆柱将楼顶十字梁架承起,钟楼悬巨钟一口,鼓楼悬大鼓一面。
院内东西廊房各11间,中央场地宽阔,可容纳近千观众看戏。通过场地北进,便是正殿5间,殿内供奉关羽巨像,泥塑彩绘。正殿保存完好,殿东侧尚有堂楼5间及附属客栈房舍,再往后去便是保存完好的大殿。大殿后是大院,为仓库重地。东大院为晋陕商人中转货物、旅宿、宴客、洽谈贸易的场所。大戏楼则为晋陕商人聚会、庆祝、娱乐、谢客的地方。由殿两侧至后院,可见10株参天古柏。
鼓楼楼脊顶部有麒麟驮宝瓶造型,该装饰高出楼脊1米有余。戗脊上盘龙昂首,龙须依稀可辨,脊之端各立古将军像一尊。楼体正方,下层周围12根圆柱支撑,上层四柱挑檐。
三、郏县山陕会馆的现代利用价值
沿郏县县城东坡大道西行,至西段时发现平坦的城市街道变成了坑洼不平的狭窄土路,在土路上再向西走几十米,便可望见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该建筑庄重古朴,气势宏伟,透出一种财大气粗的气势,这就是郏县山陕会馆。无情的岁月让山陕会馆整个建筑
二、郏县山陕会馆的精美雕饰
郏县山陕会馆的主建筑二楼为戏楼,戏楼檐下是精美的木雕,花卉、禽鸟、人物等造型生动,工艺精湛。前檐下枋木均采用透花木雕,富有地方色彩的斗狮图,或舞或斗,惟妙惟肖,檐牙起翘,螭龙含珠,金鳞闪闪,屈曲盘旋于蓝天绿檐之中。戏楼两侧是钟鼓楼,高4米,双层飞檐,凌空耸峙,上下飞檐挑角端设套兽,楼脊两端吻兽高大,造型生动,把这些吻兽排列在高高的檐角处,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有剪除邪恶、主持公道之意。
戏楼和钟鼓楼上的雕塑最能吸引人的眼球,这些雕塑既有木雕,也有精美绝伦的砖雕、石雕。戏楼的南面大门上有斗狮浮雕,造型生动。戏楼檐牙起翘,盘龙含珠昂首,金鳞龙须尽现。戏楼上的木雕为镂空透雕,雕刻题材有象征吉祥如意的各种瓜果、花鸟、动植物、山水等,雕刻技法精湛,其景物玲珑剔透,栩栩如生。戏楼两侧的钟、鼓二楼,基高4米,双层飞檐,凌空耸峙,斗拱浑厚朴实,上下飞檐挑角端设套兽,各有挂铃一枚。楼脊两端吻兽高大,尾上卷,张口吞脊。吻兽向来被称为细微之处的中国文化。钟、鼓楼脊上的走兽造型生动活泼、曲线优美、气质精秀、朴拙浑厚、神态各异。古人把建筑装饰上这些走兽,使古建筑更加雄伟壮观,充满艺术魅力。据相关专家介绍说,吻兽除了有装饰、反映等级、避邪的作用之外,还有加固等作用。钟、
群蒙上了一层苍老的颜色。
来到郏县山陕会馆时,但见会馆大门紧闭,门前冷落。站在这里能看到的主要是会馆戏楼和钟、鼓楼。戏楼建于会馆的山门之上,台下为出入会馆的通道,戏楼两侧是钟、鼓二楼。山门之上雕有“山陕庙”三个大字。附近居民告知,会馆正门长期落锁,要想进入会馆内,需要绕到会馆的背后,经过设在郏县的省粮食储备库才能入内。绕了几道弯后走进会馆大院,首先看到的是3间面北戏楼,戏台由宽厚的木板所搭建,戏台上放有木架等杂物。戏台前檐下的横木均采用透雕,中间为二龙戏珠,左右为鸟飞鹿驰,其雕刻刀法精巧,图案玲珑剔透。戏楼顶梁上除写有修建、重建会馆的
山陕会馆钟楼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39
AppreciatION 鉴赏
山陕庙鼓楼山陕庙戏楼木雕
年代外,还留有建造会馆的石匠、木匠、泥匠的名字。站在戏场中看着戏台,还是能让人联想起过去的悠悠岁月。戏楼两侧基高4米的双层飞檐钟、鼓二楼从院内看更为清晰,人们可以穿过钟、鼓楼下的一扇小门,拾级而上,登至两楼之中。站在两楼内抬头均可看见建筑用木规整,楼顶正中十字大梁交架。据《平顶山市志》载:原东边楼内悬一巨钟,高达2米,重约2500多公斤,为钟楼。西边楼内置一大鼓,直径约1米,高约2米,为鼓楼。钟、鼓二楼系砖木结构,虽经几百年风雨侵袭,骨架依然挺拔。难怪山陕会馆的戏楼、钟鼓楼被推为全国此类建筑之冠。
院内东西各有一排廊房,从戏楼北行,来到中大殿,从大殿两侧可至后院,后院北建有后大殿,也有人称其为春秋楼。中大殿和春秋楼两座建筑结构虽不是太复杂,但都较为庞大,似以往建的小礼堂。两座大殿的殿门都较小,由大块红石砌成的殿基高且夯实。山陕会馆整座建筑群设计合理,布局严谨,其结构体现出清代院落式建筑风格,据知情人士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大殿曾做过粮仓使用,该县粮食局的办公地点也长期
设在会馆之中,在会馆的东侧,后来又建了大型粮食储备库。记者到达会馆的当日,两座大殿的大门均紧锁,也难以找到看管人员,所以无法看见大殿内部的现状。在后殿的门旁写有“防汛物资库”几个红色大字,该大殿内的确存放有防汛物资。大殿内目前几乎没有什么遗存。
四、郏县与山陕会馆的历史渊源
据《平顶山市志》记载:郏县山陕会馆位于西关大街,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在我国明清时期,由于个体经商力量微薄,为避免受到地方势力侵扰,身处异地的山陕商人结合后,在很多城镇建造山陕会馆,会馆方便了大家议事言商,同时在团结秦晋地域的商人、互通商情、维护同乡和同业商人利益、调解商业纠纷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山陕会馆东起江浙,西至新疆,北至辽宁,南到两广,遍及全国各地,是山陕商人创造辉煌商业奇迹的缩影。《辞海》云:“同籍贯或同行业的人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设立的机构,建有馆所,供同乡同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40
AppreciatION 鉴赏
行集会、寄寓之用。”这是对会馆最全面而简要的解释。 据平顶山市文史专家潘民中先生介绍,平顶山市地处中原腹心豫西山地与黄淮平原的交接地带,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交通便利,自古就是南北、东西商品贸易的中转枢纽。郏县原是山西、陕西通往安徽的古道。据一位郏县资深文化研究者介绍,郏县原来也是洛(洛阳)蔡(蔡州,现驻马店市汝南县)古道上的交通重镇,商贸繁荣。到了明清,平顶山境域的区位优势更为善于经商谋富的山西、陕西二省商人所看重。故山西、陕西两省商会在此设置办事机构,后有21名商人捐资兴建会馆,作为迎宾、联谊、祭奠的场所,会馆内供奉关帝。
郏县山陕会馆是由山西、陕西商人合建的一处庙宇与会馆相结合的建筑群。据说山陕会馆每年举行年会一次,每月举行例会一至二次,遇有特殊事件,会馆还会召开临时会议。
如今郏县山陕会馆保存完好的建筑近40间,整座建筑群设计合理,布局严谨,其结构体现出清代院落式建筑风格,这些古建筑以其古色古香的韵味向人们展示着中国古建筑的时代特征和奢华品位。
(作者简介:曹晋,河南博物院文物保护中心文博馆员,从事古代书画、古籍善本、碑帖拓片及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研究工作)
山陕庙钟楼飞檐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